肺癌并发肺栓塞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6.99 KB
- 文档页数:2
肺栓塞病例讨论总结
肺栓塞(pneumonia)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基本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
通常情况下,肺栓塞是由血栓阻塞肺部血管导致的,但也可以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肺炎、肺癌等。
以下是肺栓塞病例讨论的总结: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70岁。
主诉呼吸困难和胸痛2周。
无其他明显病史和体征。
否认吸烟史和其他疾病。
经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肺栓塞。
2. 病因分析
肺栓塞的常见病因包括高凝状态、吸烟、疾病和手术等。
高凝状态可能是由于体内桥蛋白 2 过多导致的,吸烟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受
损和血栓的形成,疾病如肺炎和肺癌也会导致血栓的形成。
手术也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
3. 诊断及治疗
肺栓塞的诊断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肺部CT或PET-CT等,以及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和胸痛等。
治疗通常包括抗凝、溶栓和替代治疗等。
抗凝治疗可以通过使用肝素、华法林等人凝血活酶替代治疗。
溶栓治疗可以通过使用阿司匹林、替硝唑等药物。
替代治疗可以通过使用肺动脉瓣抗凝血酶替代治疗。
4. 预防
肺栓塞的预防需要通过戒烟、控制高凝状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避免手术等方式。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同时需要注意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可能。
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研究进展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栓子为血栓,通常所称的肺栓塞即为肺血栓栓塞症。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临床特征不典型,难以识别,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本文就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相关进展进行论述,提供临床诊治线索。
一、流行病学VTE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肿瘤进展[1]。
肿瘤相关VTE的发病率约4%~20%,但因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或被肿瘤症状掩盖,其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
有研究结果表明5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尸检中被发现静脉血栓栓塞[2]。
肺癌相关VTE约占肿瘤相关VTE的21%[3,4],肺癌人群发生VTE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0倍[5],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6倍[6]。
一项基于大量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血液系统肿瘤VTE风险最高,其次是肺癌和胃肠道肿瘤[7]。
尽管肺癌不是肺栓塞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高发病率使其成为与肺栓塞相关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41项研究,这些研究中肺癌相关肺栓塞的总计发病率约为3.7%(1 172/31 294),单项研究发病率为1.3%~23.7%,其中一些研究报道了部分隐匿性肺栓塞的患者,占比波动于29.4%~63.0%[8]。
Anagnostopoulos等[9]分析了2 549例接受CTPA检查的疑似肺栓塞患者,其中289例肺癌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为21.5%,95例其他肿瘤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为17.5%,可见肺癌相比其他恶性肿瘤具有更显著的肺栓塞风险。
肺癌诊断后的3~6个月内为并发肺栓塞的高发期。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肺癌合并肺栓塞的患者中,约二分之一的患者是在肺癌诊断后的3个月内发生肺栓塞[10,11]。
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原因分析与治疗进展恶性肿瘤因各种因素导致高黏血症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VTE)和肺栓塞(PTE或PE),发生率可高达20%,约是普通人群的7倍,又以肺癌特別是腺癌最为常见。
手术、化疗以及使用靶向治疗药物、静脉留置导管、合并有基础疾病、吸烟、病人卧床等均为增加肺栓塞发生率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导致静脉炎后综合症,而肺栓塞确诊后4年内继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超过50%,导致慢性肺动脉高压甚至心源性猝死,因此合并肺栓塞的肺癌患者其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肺栓塞的肺癌患者,预后不良,是肺癌患者住院期间第二位死因,且一旦发生势必影响到患者的抗肿瘤治疗,而抗凝治疗又可导致严重的出血事件。
因此针对存在肺栓塞的高危因素的肺癌患者或合并肺栓塞的患者,及时有效的防治肺栓塞对于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肺癌;肺栓塞;治疗;预后肿瘤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引人注意由来已久[1]。
早在1868年,Trousseau就注意到了肿瘤和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联系:即静脉血栓栓塞可发生于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也可以发生于住院期间、外科手术后以及其它疾病诊疗过程中。
2005年,Blom等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为普通人群的7倍。
后来的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或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20%,且发生率依肿瘤类型和分期而异,其中肺癌为发生血栓栓塞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韩国学者研究[1]则表明癌症患者诊断明确后1年内PE发生率达70%,肺癌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沙特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年龄超过40岁、肿瘤进展、接受化疗和使用EPO都是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美国学者Liem TK等[3]也通过研究表明既往有DVT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VTE,当然DVT与接受手术的间隔时间越长发生VTE的风险越低。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87398·临床监护·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的病因分析与护理蒋其华,诸校娟,苏琪琴(浙江省肿瘤医院 监护室,浙江 杭州 310022)摘要:总结5例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的病因与护理。
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主要病因有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术后长期卧床等。
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的护理要点为加强病情观察、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及手术等治疗、做好患者休息与生活指导。
经治疗与护理,5例患者安全出院。
关键词:恶性肿瘤;肺栓塞;病因;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7.3480 引言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塞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特征[1]。
按栓塞因子分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其病因复杂。
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本院监护室收治5例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患者,现将病因分析与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8-63岁,平均54.8岁,肿瘤类型分别为食管癌2例,肺癌2例,宫颈癌1例,其中病理分型腺癌3例,鳞癌2例。
4例在确诊后经手术或化疗后出现肺栓塞,1例在做组织穿刺活检时出现肺栓塞。
1.2 临床表现。
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促、呼吸困难伴胸痛,1例出现咳血,3例出现短暂晕厥、休克等症状。
查体可见肢端发绀,听诊可闻及双肺干湿性啰音、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
1.3 辅助检查。
5例患者经血气分析检查,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血浆D-二聚体均大于500ug/L;5例患者行CTPA检查后,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
1.4 治疗与转归。
肺癌合并肺栓塞危险因素及预后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5-10-30T15:57:58.5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作者:朱新萍[导读] 新疆喀什市第三师医院选择我院于2013年9月至2014 年9月期间收治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40例及肺癌未合并肺栓塞40例,。
朱新萍新疆喀什市第三师医院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生存质量。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9月至2014 年9月期间收治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40例及肺癌未合并肺栓塞4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整理、分析、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和生存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病、化疗、中心静脉导管、病理类型、血红蛋白、CEA方面组间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可纳入肺癌伴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根据表1可知,男性、60岁以上(含60岁)、慢性阻塞性肺病、化疗、中心静脉导管、腺癌、血红蛋白≥160g/L、CEA>5.9ng/ml是肺癌伴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40.6±48.9)d和(460.6±48.9)d,组间差异显著,肺癌合并肺栓塞者生存时间低于肺癌未合并肺栓塞者。
结论肺癌合并肺栓塞危险因素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医生应在危险因素提示下安排治疗方案,以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肺癌;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中心静脉导管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3年9月至2014 年9月期间收治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40例及肺癌未合并肺栓塞4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入选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观察组患者均符合《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制定)[1]。
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4±7.6)岁,腺癌27例,非腺癌13例。
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4±7.8)岁,腺癌12例,非腺癌27例。
肺癌并发肺栓塞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刘康康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22(26)16
【摘要】目的探析肺癌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方法以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肺栓塞完成分组,对照组未出现肺栓塞(n=48),观察组合并肺栓塞(n=32),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抗凝治疗,观察应用效果。
统计2组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分析肺癌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60岁以上患者占比、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RBC、Hb、ALB、PaO_(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WBC、CEA、ALT、D-dimer水平高于对照组,咳嗽、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年龄、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150 g/L、WBC>11×10^(9)/L、D-dimer>500 mg/mL和PaO_(2)<70 mm Hg为肺癌并发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观察组接受抗凝治疗6个月后,无死亡情况,所有患者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血浆D-D和血氧分压水平恢复正常。
结论高龄、糖尿病、白细胞和血浆D-D升高、血氧分压降低是肺癌并发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患者规范、及时的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总页数】4页(P135-138)
【作者】刘康康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导致肺癌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2.肺癌患者并发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3.肺癌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4.肺癌患者并发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5.肺癌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