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艺术风格浅论DOC
- 格式:doc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2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作者姓名:XX指导教师:XX所在学部:专业:班级(届):二〇一四年五月十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确认(签名):年月日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学部: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对于长篇小说《钟鼓楼》,文学史上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本文力图从社会风俗演变的角度对文章涉及的风俗变迁进行整理归纳,对艺术形式方面的创新及其得失进行具体探讨,同时对其叙述语言及结构构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一、归纳整理北京社会风俗的历史变迁,包括生存空间、社会网络礼仪等二、创新性总结小说结构——绣球花式结构,并简述其由来与过程三、分析小说语言风格,杂糅式叙述语言。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阅读长篇小说《钟鼓楼》及其作者对于自身作品的一些评论,其他学者对于小说的研究文献,结合现代社会习俗及社会学的研究结论,从社会风俗演变的角度对文章涉及的风俗变迁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对结构、叙述语言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评价与看法。
4、主要参考文献[1]熊俊钧. 从《钟鼓楼》看刘心武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某些不足. 中国文学研究,1987,第二期。
如何评价刘心武先生的《钟鼓楼》这本书感觉书里面人物形象描写的很脸谱化,而且人物说出的语言让我觉得
很别扭,不像是现实生活中常说的话。
整本书都是在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
前提下剖析社会现象。
题主你说胡适那个两只蝴蝶糟糕不糟糕,非常糟糕。
但没有两只蝴蝶,哪里来的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断章。
下面是我自己写的文章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就是讲《钟鼓楼》怎么
好的,希望题主喜欢。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自来水,一个大院,八家人用一个水管,早晨
要把阀门打开,过了很久才能放水,过了午后,就要立即关上阀门,要不
一会就冻的结结实实,得把柴砍了烧,才能让水管的冰化开。
若是觉得这
太麻烦,一百年前的人连这都用不上呢。
他们得花高价钱去买挑夫从京城
郊外挑来的井水。
有人就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知道钟鼓楼下历史的变迁,今天钟鼓楼下
的人们不是生活的很富足吗,这不就够了吗。
可是,人不管怎么拼搏,怎
么挣扎,来到世上也就是活这么一次。
我们知道了父辈怎么活,知道了祖
辈怎么活,知道了七百年前的人们怎么活,就算不能说我们增加了这么多
条生命,至少我们的人生增加了很多重量和厚度。
当我们的眼界从七百年
前渐次展开,我们再面对霓虹闪烁的钢铁森林时,还会在光怪陆离中迷失吗?我们只会感到历史的责任和向前,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让这片土
地上的子民过得更好。
一、引言唐宋以来的市民文学就有“为市井细民写心”的特点,现代市民小说里展现的市俗面貌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人物形象带有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对民俗民风的描写,如邓友梅《烟壶》、陆文夫《美食家》、冯骥才《俗世奇人》等等。
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漫长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市民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病态性”,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现代市民阶层的来源和层次呈现多样性,他们之中有农民、工人、服务人员、公职人员,中产阶级等等,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但也存在“病态性”的遗留。
可以这样说,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表现了现代普通市民阶层在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揭露了现代市民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体现出中国文化中一些表层和深层结构。
《钟鼓楼》是作家刘心武曾获茅盾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九八二年冬至这天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下一个普通四合院内的故事。
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们走进了钟鼓楼附近的这个四合院,我们实际上就能面对着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社会的特定文化景观。
”本文主要对《钟鼓楼》中的婚礼描写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典型市民心理进行分析。
二、婚宴筹备过程体现的市民世俗心理北京的市民阶层有着独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民俗风情和伦理精神、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态,这些独特风貌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也发生着变化,但许多传统习俗仍然保持着一种稳定结构。
《钟鼓楼》中婚礼筹备的前期,薛大娘作为一个重要人物出现,是老一辈市民阶层的代表。
(一)选择良辰吉日一个家庭要筹办喜事,最操心、操劳的必然是父母。
《钟鼓楼》中对薛大娘的语言、行为等多方面描写,刻画了一个典型的长辈形象,也展示了这一辈市民的世俗心理。
小说一开始就写到:“对于薛大娘来说,一日二十四小时的记时法,新的一日从午夜零点开始的概念,虽说经过这些年子女们谈话的熏陶,也算懂得,但从心理习惯上来说,她还是把天光透进院落,算作一日的起始。
《钟鼓楼》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张颐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古都西安钟鼓楼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
小说借用钟鼓楼的历史背景,在继承中注入了文化认同和家族传承的意义,强调了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家族赋予的情感力量。
小说以史实为依据,努力营造出古都与家族深植的文化精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化自觉性和民族归属感。
作者通过精细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格调。
小说的语言古朴优美,情感细腻,让许多读者为之倾心。
小说展示了中国家庭的温馨与亲情,表达了对于爱情和家庭的强烈感悟和深刻思考。
在小说的情感叙事和文化呈现中,作者深刻地挖掘了人性的底层,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钟鼓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现代文化名著,它将历史文化、家族情感、文学创作和价值探索有机融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思想意义,对于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探究家族文化的特点并为当代文学的积淀都有很大的推动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家族情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让我更加具备了文化自信心。
刘心武《钟鼓楼》读书笔记《钟鼓楼》是刘心武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这部作品,刘心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画卷。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主题《钟鼓楼》的主题是关于社会变革与人性冲突的故事。
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经历,刘心武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挣扎与成长。
小说以北京的钟鼓楼为背景,以钟鼓楼周围的人物为线索,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
二、人物形象在《钟鼓楼》中,刘心武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主人公薛永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渴望亲情和幸福,又追求个人成长和人生价值。
他的行为和思想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三、语言风格刘心武在《钟鼓楼》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生动,句式变化多端。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四、艺术特色《钟鼓楼》的艺术特色也非常突出。
首先,小说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情节,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其次,小说的结构也非常严谨,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最后,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引人深思,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思。
五、评价与总结《钟鼓楼》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它以深刻的社会现实为主题,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探讨了社会变革与人性冲突等社会问题。
同时,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也非常突出,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钟鼓楼读后感《钟鼓楼》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片以中国民间传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家庭的故事。
影片以其精美的画面、深刻的情感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在观影后,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感悟。
首先,影片以其精美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影片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艺术手法,展现了古老的北京城和钟鼓楼的壮丽景色。
我被那些古老的建筑和繁华的街道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中国城市之中。
同时,影片中的服装、道具和布景也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影片中的情感和人物塑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家庭的故事,主人公阿妹和她的丈夫阿旺在钟鼓楼上演奏着古老的曲子,他们的音乐不仅传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对彼此的深情。
然而,由于生活的变故,他们最终不得不分开,这种对爱情和家庭的深刻描绘让我感到十分感动。
此外,影片中的配角也都饰演得深入人心,他们的表演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影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音乐和戏曲,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影片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家庭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电影《钟鼓楼》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中的精美画面、深刻情感和出色表演也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感悟。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也会让更多的观众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钟鼓楼》是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橘瓣式的结构,通过北京胡同里一家普通市民的婚礼,延伸到十几个人物,从一天延伸到几十年,写出了古老京华的历史积淀和80年代的现实变革,堪称一部现代“北京清明上河图”,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学、民俗学信息一、时间性和空间性《钟鼓楼》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城市、乡村、部长、局长、售货员、家庭妇女、留学生、京剧演员、文学编辑、厨师、喇嘛、修鞋匠、乞丐、神秘传说、正在进行的婚宴等等。
这来自于刘心武自觉的文化景观意识和强烈的历史感[1]。
而实现历史感及文化景观意识的关键就是时间性和空间性。
《钟鼓楼》当中以橘瓣式的结构组织故事,使空间和时间有机交融,使丰富的生活图景得到统一。
如果将空间和时间当做《钟鼓楼》的经纬线。
小说截取北京钟鼓楼下一个四合院里九户居民,在1982年12月12日晨5时至下午5时这一天当中的日常生活,在一个时间线内,交织了不同场合发生的故事来展示丰富的生活图景,揭示了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不同人生,体现出空间感。
而时间使小说具备了历史的纵深感,小说中有两个关键的场景———钟鼓楼和四合院极具象征意义,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时间流逝的总体氛围。
小说一共六章分别使用卯、辰等地支名称命名,这些名称在古代是计时概念,通过这些名称就能使读者唤醒遥远的记忆,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同时小说开篇便以神秘故事为先导,看似同小说主体无甚关系,但其实是故事主线的开端,也是一个参照物,形成一种历史感,同时薛师傅的喇嘛历史等都体现出时间性。
二、思想艺术性《钟鼓楼》在描述钟鼓楼下四合院当中九户人家的生活现状的同时,穿插人物的过往经历,使小说呈现出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同时,揭示出人物心理受到文革影响的变化,进而解释了人物在当下的行为。
这使得心理的变化成为人物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桥梁[2]。
小说中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过去,在描绘人物当下行为时,都会穿插一段人物的过往经历。
《钟鼓楼》里的苟且、诗与远方歌手许巍有一句歌词掀起了很多人内心的波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苟且可以代替生活中的一切现状,是为养家糊口而忙碌的工作,是工资永远追不上的房价和物价,是下班回到家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是父母长辈苦口婆心的催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人际关系……琐碎而烦恼,诗和远方则是自己内心极为渴望的理想生活,美好而奋发。
当然,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形式的苟且。
刘心武笔下的《钟鼓楼》中所描述的八十年代初的北京有着它独特的烙印。
那时的人们会为了公用电话的使用争吵不休,会为了一块雷达牌小坤表节衣缩食好几个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自来水,一个四合院,八家人用一个水管,冬天早晨把阀门打开,过很久才能放水,过了午后,就要立即关上阀门,要不一会就冻得结结实实,得把柴砍了烧,才能让水管的冰化开。
▲1985年,北京,长安街。
摄影/阎雷在念书的时候,晚上走出实验室的时候总能仰头看到实验楼里依然亮着的灯光,几百个披星戴月的夜晚成就了一篇篇论文和一项项荣誉,我们会为一个试验结果欢欣鼓舞,会为攻克一个瓶颈挑灯翻阅文献,心里怀着的是对科学本身的崇敬。
参加工作后,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宽,挑战升级,怀着马不停蹄的冲劲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去做那些我最想做,最应该做的事情,这一切都不在我的计划中,未来也会超出我的计划,显得神秘又未知,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惊喜。
▲1985,北京,天安门广场。
摄影/阎雷书中的荀磊和冯婉姝,这对同在一个单位从事翻译工作的恋人,事业上相互扶持,总憋着劲想拔尖儿,出人头地,为祖国的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他们有苟且吗?当然有,俩人的爱情不被荀大爷看好,投出的翻译书稿被拒绝,但他们总能以“深思维”加以分析和化解,这与俩人从小所受的良好教育息息相关。
荀磊曾留学英国,结束后特意选择乘火车回国,横穿了整个欧洲和苏联,更坚定了服务祖国的决心。
“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谜雾,读万卷书才能看清皓月繁星”,这就是对荀磊和冯婉姝的最佳解释。
钟鼓楼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钟楼和鼓楼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具有丰富
的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钟鼓楼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威权思想。
钟楼和鼓楼作为市政府、警察局和军事指挥中心等机构的所在地,具有严谨的设计,呈方形布局,顶部设置角楼、尖塔等装饰,在形式上体现了庄严、威严、权威等特点。
其次,钟鼓楼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钟楼和鼓楼的
结构设计运用了木构、砖结构、欧式建筑等多种建筑技术,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钟鼓楼的建筑文化传承了中国的传统美学理念。
钟楼和鼓楼内部以及外
部的壁画、浮雕、木刻等装饰,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风格。
钟楼和鼓楼在设计上注重对称、平衡、感官刺激等美学观念,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钟鼓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识形态,深刻反
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传统美学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作者姓名:XX指导教师:XX所在学部:专业:班级(届):二〇一四年五月十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确认(签名):年月日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学部: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对于长篇小说《钟鼓楼》,文学史上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本文力图从社会风俗演变的角度对文章涉及的风俗变迁进行整理归纳,对艺术形式方面的创新及其得失进行具体探讨,同时对其叙述语言及结构构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一、归纳整理北京社会风俗的历史变迁,包括生存空间、社会网络礼仪等二、创新性总结小说结构——绣球花式结构,并简述其由来与过程三、分析小说语言风格,杂糅式叙述语言。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阅读长篇小说《钟鼓楼》及其作者对于自身作品的一些评论,其他学者对于小说的研究文献,结合现代社会习俗及社会学的研究结论,从社会风俗演变的角度对文章涉及的风俗变迁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对结构、叙述语言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评价与看法。
4、主要参考文献[1]熊俊钧. 从《钟鼓楼》看刘心武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某些不足. 中国文学研究,1987,第二期。
P134[2]邹平.《一部具有社会学价值的当代小说一读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02期[3]《历史嬗变中的人物命运——〈钟鼓楼〉的存在主义解读》何君辰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 年月日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钟鼓楼》艺术风格浅论学部:文学部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级班学生:指导教师:论文编号: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引言 (2)一、北京社会风俗的历史变迁 (2)(一)、生存空间“四合院”的变化 (2)(二)、“丐帮” (4)(三)、社会网络礼仪的演变 (5)1、习俗与观念 (5)2、“婚礼”习俗 (6)3、社交礼节 (6)二、绣球花式结构 (6)(一)、由来 (7)(二)、构成 (7)三、杂糅式叙述语言 (8)(一)、对话的口语化 (8)(二)、心理描写的抒情化 (9)(三)、环境描写的游记风格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0)英文摘要、关键字 (11)《钟鼓楼》艺术风格浅论摘要:对于长篇小说《钟鼓楼》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本文力图从社会风俗演变的角度对文章涉及的风俗变迁进行整理归纳,对新的观念与习俗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同时对其叙述语言及结构构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钟鼓楼风俗变迁绣球式结构杂糅式语言引言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当代小说也随之发展,然文学的意义有时就在于它能够停留住那一段的时间与空间,我们能回头反思历史,对比我们的进步,借鉴到今天的发展中来,《钟鼓楼》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对老北京的描述,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对文学史有何贡献,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对我们的文学写作又有何值得学习的地方,既然是对一个小世界的描写,又能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它,我们究竟如何评价《钟鼓楼》,这些问题,我以为仍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试图在小说内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结合小说《钟鼓楼》的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从社会风俗演变的角度对文章涉及的风俗变迁进行整理归纳,对新的观念与习俗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同时对其叙述语言及结构构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北京社会风俗的历史变迁文学所描写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从小处说,几个路人的对话,同学伙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矛盾冲突,日常工作的利益纠葛,大的方面则更加概括一些,涉及我们生活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时尚潮流的更迭,市场化对社会的投影等等,而进一步抽象化后,文学所描述的则可以概括为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及其变化。
作者创作这篇长篇小说是企图向读者展示一幅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斑斓画卷,或者说,是企图显示当代北京的社会生态景观。
[1]本文《钟鼓楼》在注重于民俗风情的细致摹画的同时,在叙述中以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手法描写了当代社会如何由过去演化而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社会现状,同时注重描写社会变迁的过程。
(一)、生存空间“四合院”的变化“四合院”作为小说中一众主角起居生活的典型环境,四合院的方位、格局和布置,都得到了最详尽的描写与最生动的刻画。
当小说中的时间走进未时,作家甚至抛弃在小说描写中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各色人物,使用整整一节的篇幅系统追述四合院的历史变革,展现出其中蕴含的社会生态和与之对应的文化景观来。
这种描写实则超出了小说记叙的范畴,更多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对背景设定的描写多是寥寥几笔带过,主要作用是为主角、故事的发展勾勒背景舞台,为情节服务。
很多评论家认为四合院的描写游离于小说的叙事之外,由此导致了《钟鼓楼》创作上的形散或是缺乏整体性。
但是作者对于四合院的描写,对其地位和历史文物价值的介绍使得语言风格严谨而更靠近了纪录片的介绍或是百科全书的科普风格。
“尤其北京市内的四合院,又尤其是明清建成的典型四合院,是中国封建文化烂熟阶段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研究封建社会晚期市民社会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建筑艺术、民俗演变、心理沉淀、人际关系以及时代氛围的绝好资料。
” [2]这样的叙述也许超出原本小说的范畴,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则是一次比较新颖的尝试,将文化遗产的介绍融入小说,能够有一个更高的传播度,这对于更好地保护文化历史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
同时,文学不再单单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出于个人写作目的的描写,而是对一景观的历史客观叙述,给小说增添可读性和延展性。
看似单独描写四合院的这一节游离于故事的记叙之外,实则作者在利用游记的描写方法按照进入四合院的顺序依次介绍每一样东西的历史及其演变,四合院本身从明清起的演变,到方位、格局、布置,影壁的特色变化,由此再次引回了故事发生的主题舞台四合院“从影壁往西……靠东的三间里边相通,现在为京剧演员澹台智珠一家居住,靠西的两间,现在住着另外一家……又把那两间房屋及前面的空地隔成了另一个小院,与现在荀兴旺师傅家的小院遥相对应……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月洞门(即正圆形的院门;有的四合院则是瓶形门、葫芦门)。
……外院澹台智珠所住的三间南屋,过去是作为外客厅和外书房使用的。
民国以后……构成‘门房’。
”介绍的就是主人公们居住的院子,只是时间流转,原本的格局和现在的格局的对比带来了时代更迭的历史感。
巧妙的衔接使得这一章并不突兀,而是融入了整体的行文中。
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四合院的居住人物,纠正影视剧电影中对四合院建筑格局,身份规格的瞎改乱改,以八分辅国公为例,详细介绍封建社会的针对身份地位的不同,可享用的规格也不尽相同,等级森严不可簪越。
通过小小一个四合院,社会局限,时代特征,封建统治,建筑风格,审美标准,布局观念统统在这里得到了展现,文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展,综合性的展现了社会风貌。
本文把以四合院为代表的特定文化景观作为本书的一个大主角,而这种四合院文化,不仅包括作为封建社会文化产物的四合院建筑,而且还包括由此而形成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化。
将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方法,牵引进了小说的领域。
隔着时代历史,今天四合院居民骨子里的那丝烟火气和四合院全盛时期总有那么一丝契合,行为,思想,每每遇到相似的事情,他们隔着时间的相似的行为就会让那种文化上的丝丝缕缕的联系油然而现,说文化也许并不确切,更多的是中国的历史影响了社会,社会影响了人,而人又反过来创造了历史和社会,只能称之为一种文化根源处的联系,文化在社会里,而社会又制约了人。
作者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三维的,微缩型的小小社会,从文学文字的角度描绘了人与历史的关系,社会变迁的过程,从而达到了文学与社会、与历史、与现实的水乳交融般的结合,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社会与人,也让人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与意义,当不再单单只是想象,艺术的发挥,满足人类的阅读欲望,而是社会现实与文字历史的交汇,双相映衬,使小说具有了与众迥异的独特风貌。
(二)、“丐帮”由小市民中的个别人物卢宝桑引出了对于“丐帮”的变迁的历史叙述。
到晚清时候,北京城内最下层的贫民大体上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钟鼓楼一带,都已乞讨为生,把乞丐当成一种职业,白天四散行乞,晚上回“营盘”,或无赖,或说吉祥话,或自残式乞讨,方法多样而自成体系,且成员或具有家族性,形成了所谓丐帮(乞丐集团),丐帮同时有不成文的规矩,作者以卢宝桑的爷爷一直晚上穿鞋的习惯描述了丐帮帮规的奇特与森严,“杆头”爷爷,父亲“硬乞”卢胜七都是其中成员,他们和日子过不下去的贫民心态外貌都不相同,如荀兴旺师傅跟他母亲也要过饭,但只是为生活所迫,并非成为职业乞丐。
到后来政府救济安置,卢宝桑的爷爷和父亲才算有了正当职业,结婚生子。
但同时长期缺少文化教养的实际情况,他们也只能从事社会底层的服务行业,拉三轮车等,丐帮的那种无赖特质在其身上仍有体现,成为小市民的一类特色人物。
并由此引申出北京平板三轮运输业主要从业人员的构成,一是身家背景清白的城市贫民,二是乞丐、混混、破落户的败家子弟等各色人物,统一可概括为“卢胜七式的贫民”,三则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问题人物,教育过后安置在三轮运输业中,作者在此敏锐的提出了“社会沉淀物”的问题,把社会中小市民的改造问题提上了章程。
并在前后行文中针对社会的落后地方提出了观点和态度。
另一个区域就是外城的天桥一带,但其主体是各色耍把式的人物,一般就居住在龙须沟、储子营一线往南的杂院破屋中。
卢宝桑的母亲卢黄氏,出身于天桥——即南城贫民集合地。
由此就系统的了解了丐帮与天桥耍把式的由来,这个畸形现象的社会变迁过程,不在单是文学上的个人或家族描述,而是纵向引申了社会现象的变迁,各色人物与四合院形成一个空间平面的横向描写,由每个人物引申出来的纵向的历史与社会的变迁,二者构建立体世界。
中国的文学,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当代文学,凡是对人进行描写的,大都是以一个英雄人物为代表,或是几个人物分担他们所代表的整个阶级或者这一类人的特点,他们或多或少都带有相似性又因为必须以几个人代表一群人而被融入了多种特质,这是文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