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芦叶船》教案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1 KB
- 文档页数:3
4.芦叶船走进文本初读《芦叶船》,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河边,手拿芦叶船快乐嬉戏玩耍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那片片极其简单的芦叶,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成了天然的玩具,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不仅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小船,并能得心应手的操作。
那娴熟的动作,动听的吹奏,欢乐的场面,不禁让人想起那悠远的童年时代……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那“像蜘蛛网一样的河道”,一个简单明了的比喻,便生动地再现了纵横交错、如迷宫般江南水乡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又怎能不让那些喜欢追寻快乐自由的孩子们眉开眼笑呢?这也正是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基础。
不仅如此,到了春天,随着一个“冒”字,那密密层层的芦苇便快速地生长起来,“像船上的桅杆,像升起的绿色风帆”这样两个生动的比喻,不仅描写了芦苇的样子,从中也体会到了那浓浓的春意,作者对家乡、对芦苇那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的确,美妙的江南水乡,本就是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再加上那纵横交错的河道旁密密层层的芦苇,那如绿色风帆般的芦叶随风摇曳,不禁会让人由衷想说:给作者带来快乐的地方真美。
再感受一下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吧:依据芦叶的不同形状,数量,小伙伴们或“折”、或“做”、或“叠”,那一只只造型奇特、极富创意的芦叶船便诞生了,“大篷船、小舢板、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正是孩子们智慧的结晶,你看,大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材料,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也获得了动手与开发智力的机会。
更有趣的是,船要远行了,小伙伴们还要用独家的乐器“芦叶”给它们吹奏动听的乐曲呢,那“呜啦呜啦”的声音不只是为小船送行,也吹奏出了孩子们兴奋的心情,读着这些生动的文字,自己仿佛已被感染,如身临其境一般,加入了这欢乐的送行队伍呢。
到了第二天,小伙伴们还要找这些远行的船只,从“几乎天天”这个词就可以体会到,这芦叶船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片片普通的芦叶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正是有了它们,孩子们的童年才变得丰富多彩,快乐而幸福。
2021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芦叶船》教学设计1冀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预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刻: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然而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方法解决不明白得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观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预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什么缘故会产生这些联想?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点。
五.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爱好的部分。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专门有味,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欢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
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
小学语文冀教版第八册第4课芦叶船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会写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合理想象。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3、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
(二)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预习作业1.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江南地理特点及河道、芦叶船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近《芦叶船》。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1.初读课文。
(4人小组检查)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按预习要求,在小组中检查预习结果。
呈现小组检查预习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把易错的字、不理解的字词和你喜欢的词语写在小本本上。
小组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读课文。
交流易错的字。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4.《芦叶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4课《芦叶船》第二课时。
我的说课分为四个环节:一、说教材、说学生,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说学生:《芦叶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吴珹笔下的童年欢乐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
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江南水乡那勃勃的春天。
第三、四自然段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智慧。
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
通过这三年多的语文学习,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能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玩是儿童的天性,四年级的学生也正处在爱玩的年龄段,容易与文中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快乐。
可是我们生活在北方山区,感受水乡的风貌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年龄偏小,要想体会最后一部分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又成了一个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三部分:(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讲述经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阅读为主,“听、读、说、写”相结合,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说话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是如何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乐的。
3、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体会作者的细致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方法。
《芦叶船》教学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
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
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三。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
布置作业1。
抄写字词。
2。
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一。
复习引入1.听写本课词语.2。
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1。
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2。
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1。
4 芦叶船【学情分析】由于《芦叶船》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并且作者在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具体的描写,再加上这些事情发生在水乡,孩子们感觉很好奇,所以他们学起来一定会非常感兴趣。
本课语言优美,风格清新,字里行间渗透着孩子快乐的心情,非常适合朗读,所以可以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利用“阅读提示”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从而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续编芦叶船的故事,从而训练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芦叶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芦叶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的十一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所带来的欢乐,体味愉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所带来的欢乐,体味愉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准备:芦叶船图片或实物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问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2.谁到过水乡?谁了解水乡孩子的生活?请同学说说搜集到的资料,然后出示课题,引出大家要共同了解的水乡娱乐方式——玩“芦叶船”。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
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三、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回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理清文章的大致层次。
四.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B)芦叶船_冀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教学生字,明白得词语。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教学生字,明白得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学前预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定向·诱导1、谈话导入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然而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学·探究1、出示自学摸索题1)自学生字2)明白得“手艺、桅杆、浩浩荡荡”等词语。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说说课文的要紧内容。
2、学生自学3、成果展现1)词语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
本课指“我们”做芦苇船的技术。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浩浩荡荡:水势大。
2)分段1.采芦叶做船玩儿(①-②)2.做、放芦叶船(③-④)3.到长江边放芦叶船(⑤-⑧)3)要紧内容回忆: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是“我们”放学后做的一件有味的事。
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无限的期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反馈·总结我的收成我想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重点体会芦叶船给生活在几十年往常的小孩带来的无穷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在小河中的芦叶船,给作者带来的无限与期望。
感受小孩对以后生活和别处世界的向往。
教学过程定向·诱导1、复习导入2、出示教学目标自学探究一、教学第一自然段,感受芦叶的美。
(一)教学句子,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比较句子:那儿河道专门多,横的、竖的。
那儿河道专门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能够把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形形象地展现出来。
(二)在第一自然段中再找出几个如此的句子读一读。
4.芦叶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芦、苇、沫、崇、喇、叭、港、叠、桅、唾、篷”十一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所带来的欢乐,体味愉快的童年生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玩是儿童的天性。
但是玩什么却千差万别。
在孩子的眼里,蓝天、大海、山、水、花、草,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
然而,吴成笔下的童年欢乐则来自于小小的芦叶。
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的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1、2自然段,作者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这是快乐玩耍的基础。
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还有就是芦苇,“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
”当芦芽长出芦叶后,就如同桅杆上升起了绿色的风帆,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水应该是好玩的,水里捉鱼的经历也应该是好玩的,但作者这里要介绍的是芦叶带给人们的欢乐。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
”小小的芦叶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了芦叶船给作者童年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智慧。
首先,普普通通的芦叶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小舢板。
”还有一种“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
”孩子们操作这些船也是得心应手,他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
”船顺风开走后,孩子们还“用芦叶卷成喇叭,”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再去寻找自己的芦叶船,“谁做的都能认出来”。
自然为孩子提供了材料,孩子则从大自然中得到了动手与开发智力的机会。
第5—8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
表兄说把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而且还要亲自证明给我看,他“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动作的娴熟使我们看到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和自信。
当看到“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 “我”又惊又喜,而且还引发了“我”无尽的遐想: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随着芦叶船越漂越远,小作者的思绪也是越来越远,小小的芦叶船把作者带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文章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
读着文字,一幅幅画面便历历在目一般,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出现了,又一只只漂远了,作者那种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芦叶船的喜爱,自然流露
笔端。
文章的结尾,则给人无尽的遐想,含蓄而深刻。
教学建议
有人说过:一个人,不知道玩,那有点傻;不知道怎么玩,那是有点笨。
德国诗人席勒也曾会所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
以上的观点、说法不一定全面,也许是站在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的角度说的。
但是,游戏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是肯定的。
因此,学习《芦叶船》一课,在理解层面,应该尽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第二、体会水乡孩子的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乐;第三、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
以上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更应该成为有滋有味地学习这篇课文的支撑。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问一问学生: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玩的东西应该不同。
(2)提问学生:谁到过水乡?谁了解水乡孩子的生活?然后出示课题,引出大家要共同了解的水乡娱乐方式——玩“芦叶船”。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初读课文以后让学生回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理清文章的大致层次。
3.讨论:作者描述的芦叶船的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切感悟。
——玩的地方美。
引导结合第一自然段体会理解。
过程中,可以让到过水乡的同学介绍水乡的有关情景,教师也可以播放有关水乡的图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但重点还是让学生品味语言。
比如崇明岛上的河道“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这种迷宫似的水乡环境,往往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再看河边的芦苇,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而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苇芽“像船上的桅杆”,长了一片叶子的苇芽“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不仅形象地描绘芦苇的样子,而且让人领悟到了哪勃勃的春意,从中也能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玩的玩具制作得美。
引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体会理解。
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家和学校的环境地图。
从而看孩子是不是理解了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的意思, 进而重点体会芦叶船制作非常多姿多彩。
充满个性与创造,更充满欢乐。
过程中,可以用图片、实物展示芦叶船或者学生自己制作的小玩具。
——玩儿的过程美,充满想象与智慧。
重点抓住我和表兄的动作语言,体会万芦叶船的
心情。
实际,无论玩什么,在玩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芦叶船搞不好会漏水、重心不稳会翻、芦叶折压不当小船还会散……要想在玩耍中玩得精彩、漂亮,是需要智慧与耐力,甚至运气的。
4.读写结合,学习写法。
课文把怎样做芦叶船、怎样玩芦叶船写得非常生动。
你最喜欢玩什么?能用你的笔告诉大家吗?课上可以先让孩子说一说,课下再写下来。
5.本课的生字“港”字容易写错,最后一部分是“巳”;其他的生字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芦—卢”“枣—喇”。
6.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