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中国60年立法回顾与展望上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法典化民事立法之回顾与展望
王丽萍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之后,我国就踏上了漫长的制订民法典之
路.60多年过去了,民法典的立法也经历了几落几起.1954年和1962年的民事立法工作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开始的第三次民法起草工作,由于
时机不成熟而代之以民事单行法的方式,出台了《民法通则》以及系列民事单行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编纂民法典".随着《民法总则》的颁行,民法典渐行渐近.这部民法典,应当是一部顺应人权保障、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高科技时代与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应对风险社会和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适应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客观需求,既与国际社会接轨又反映中国特色的、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法之林、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中国民法典.
【总页数】9页(P15-23)
【作者】王丽萍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济南 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回顾与展望——我国集成电路工艺技术来源回顾与展望 [J], 朱贻玮
2.不动产民事立法发展的基本构想直属于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民事立法法典化与完善委员会于2003年12月15日会议通过(第18号备忘录) [J], 张建文
3.回顾与展望:中国民事立法40年 [J], 王利明[1]
4.民法典解构及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理性选择:适度法典化——以比较法为视角 [J], 张小军
5.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回顾与展望 [J], 赵中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的发展与展望【摘要】我国行政法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立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改革开放中,行政法的作用愈发凸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的权限义务,保障公民权利。
我国行政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规范性不足、执法不严等,亟需加强法治建设。
未来,我国行政法将进一步完善,更好发挥法律作用,保障公民权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取得了显著成就,展望未来,仍有广阔空间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关键词】行政法、改革开放、发展、展望、立法、作用、历程、现状、未来、总结1. 引言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的发展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的发展与展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行政法规不断完善,行政法治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法律体系逐步完备,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行政法立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行政法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保障,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工具。
行政法的完善和健全,对于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维护公民权利、规范行政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改革开放中,我国行政法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行政法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加强了政府的管理能力,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规范运作,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回顾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初的行政法规立法到今天的行政法律体系,我国行政法发展蓬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法律基础。
当前,我国行政法的现状是多元化和立体化发展。
各级行政法规层出不穷,行政法治水平不断提升,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
展望未来,我国行政法发展的空间广阔。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行政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完善行政法律体系,提高行政法治水平,推动我国行政法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回顾和展望摘要:回顾新中国建立后的这些年,可以发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未达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伟大成就。
在理论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实践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道路,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入了充满生机勃勃的春天。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由起步到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把人权写进了宪法,依法行政和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不断完善了监督体系。
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发展进入到崭新的新局面,也标志着我国的治国方略由实质上的“人治”向实质上的“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依法治国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历史方位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仅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而且在十八大之后将建设“法治国家”进一步提升为建设“法治中国”,十九大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了崭新的历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和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历史方位,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定法治建设实践行动纲领的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展望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法治建设从起步到基本形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法治建设只是基本形成,还很不成熟。
中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六十年的变迁_回眸与展望中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六十年的变迁:回眸与展望陆益龙[摘要] 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在60年的变迁过程中,阶级阶层结构经历了从制度变革型的平等化结构到政治运动型的平均主义化结构,再到市场转型中的多元分化结构。
就结构变迁的机制而言,依次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集体化运动和市场转型。
至于农村内部阶级阶层关系,三种结构中的关系都是相对均衡和稳定的,只存在对经济效率的作用不同。
相对而言,在市场转型和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分化的过程中,城乡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潜在着更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更需要加以关注。
[关键词] 中国农村阶级阶层结构60年变迁阶级阶层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的现实状况及特征。
阶级阶层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考察和研究社会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划分为阶级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
”①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地位差别,构成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事实。
对这种事实的把握和认识,是社会学认识和理解社会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路径之一。
当代西方社会学中的新马克思主义借鉴了阶级分析策略,试图从阶级意识和“阶级相关的影响”两个方面去揭示阶级的内涵,并按照这种内涵的界定去指导经验研究,以求达到了解现实社会中的阶级关系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
②在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变迁的研究中,中国社会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阶级阶层的分析范式来考察社会的分层与流动及其影响机制。
或许是出于历史的原因,或许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不适宜用阶级阶层分析法。
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阶级阶层分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提供了一种极为实用的工具。
即便当今时代阶级斗争已不显得那么重要,但对阶级阶层结构的把握依然是认识社会现实的重要切入点。
如果回避阶级阶层概念,或认为这种分析过于敏感,那就相当于在逃避现实或事实。
社会学如能客观地揭示阶级阶层结构特征,并从建设性的角度去探讨协调阶级阶层关系的政策策略,这对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和结构稳定将有正向作用。
世纪之交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回顾与展望关键词:中国国际私法的特点;立法缺陷;立法走向在当代中国整个体系中,实体法、程序法与冲突法三位一体,构成了我国主义法律体系的整体,但是,三者的极不平衡。
其中,作为国际私法核心部分的冲突法的立法长期以来一直严重滞后于我国司法实践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然而,在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国际私法的立法有着灿烂辉煌的昨天。
渊源流长的中国国际私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大唐盛世,唐朝《永徽律》“名例章”中有关“化外人相犯条”的冲突法规定在立法技术上堪称一流,说明中国是国际私法立法最早的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唐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唐朝形成的中国古代国际私法的萌芽未能延续下来,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一直沉寂了一千多年,直至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法律适用条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内立法步履蹒跚,国际私法的立法更是裹足不前,成文的国际私法长期阙如,直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七个年头,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私法规范才正式登上立法的舞台。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及中国即将进入WTO的历史转折关头,回顾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曲折历程,正确评估与分析立法现状,对于完善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协调发展,确保我国依照WTO的规则正确地行使权利、承担义务,无论在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特点意义上的国际私法作为一种“舶来品”,属于国际通用的“游戏规则”,与一般的国内法迥然不同。
国外的一些国际私法同行总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行立法,不相信中国也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私法规范,除了偏见以外,更多的是缺乏对中国国际私法的了解,国内的有些学者也妄自菲薄,总以为中国的国际私法一无是处。
当然,从总体上看,中国现行国际私法落后于国际社会国际私法发展的平均水平,但相当部分的法律规定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私法相比,各有千秋,有些条文甚至不乏创新之举,与国际私法立法水平先进的国家相比,毫不逊色。
回顾与展望:《立法法》修改的分类透视和实践反思
李敏
【期刊名称】《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2015年《立法法》的修改,实际上集中指向了立法过程的立法权限、立法能力和立法监督三个关键环节.在立法权限上,表露出以立法引领和规范改革、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注重维护法制统一、确保立法质量的修改意图;在立法能力上,强调要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立法监督上,增加了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的规定.《立法法》修改实施已两年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后,在立法权限的划分上应逐渐放开对地方立法的过分限制;在人大主导立法的改革趋向下,地方立法权的放开应指向以立法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人大代表制度的改革;《立法法》的重心应向立法监督位移,集中关注事后审查监督机制的建构;同时,应自觉实现立法名称的规范化.
【总页数】9页(P63-71)
【作者】李敏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法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1
【相关文献】
1.新中国60年社会保险立法的回顾与展望——兼评《社会保险法(草案)》的立法模式 [J], 岳宗福
2.我国现行体育社团立法困惑与反思——兼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立法修改建议 [J], 张恩利
3.立法法修改五周年設區的市地方立法實施情況回顧與展望 [J], 閆然
4.现代西洋分类法的回顾与展望(下)——从《杜威分类法》第十八版谈起 [J], 关懿娴
5.现代西洋分类法的回顾与展望(上)——从《杜威分类法》第十八版谈起 [J], 关懿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征文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征文回顾经过历程展望美好明天——纪念改革开放祖国腾飞三十年高世清(昭通市老科协)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诞生到现在(2009年)已经走过了整整六十年历程。
六十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仅是短暂的瞬。
但这六十年的历程,对于一个地方特别是个人,那是不平常的。
不少人在风口浪尖上淌过来适者存,不适者被淘汰。
无数次的革命浪潮,推动着社会前进,真正地解放了一批又一批生产力,是1978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昭通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步上正常的道路史管。
当然每前进一步也是付出了一定代价的。
值此,建国60周年之际,为表达笔者激情,也参与可歌颂改革开放30年来,昭通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一、历史的回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昭通曾有过几度辉煌。
远在公元三、四世纪,昭通已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白铜之乡(白铜冶炼技术早于西方各国,对世界科技作出突出贡献。
最显耀的是三个时期。
一是秦开“五尺道”后,车汉置“朱提郡”以来,为中国“陵上南方系绸之路“必经之道”唐王朝遗史册封南诏路经昭通过程中,对沟通、传输中原文化至云南,至国外西南亚起过桥梁作用;二是西汉时期所生产的“朱提银”闻名全国延至元、明、清。
‘朱提’二字成为中国白银的代名词,清来气已重嘉庆年间,其白银产量居全国首位,堪称“银都”,当时的昭通城,商店林立,市面繁荣真是一派壮观的商业城市,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在此建立商号、行会、寺庙、文庙、武馆、会馆如雨后春笋般蜂湧而出,比比皆足。
人们比喻昭通府的西分走于相似于北京的“王府井”三是抗日战争时期,省城昆明与许多内地省会城市处于抗日前海,论区商人纷纷来昭经商,一时间,昭近城镇建设在云南各专川市县中处于领先地位,相当一段时间,昭通省“小品明”之称“发达之地”之誉。
新中国60年立法回顾与展望上陈斯喜【摘要】我国60年立法走过的历程,跟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样,可以分为两个30年、两个时期和两个三个阶段。
从1949年到1978年的前30年,为改革开放前时期,我国的立法工作走过了初步探索、初步发展和停滞挫折三个阶段。
后30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立法工作也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79年至1992年为快速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93年至2003年2月为深化充实阶段。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为完善形成阶段。
总结新中国60年立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立法,主要成就是: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立法体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立法机制;基本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立法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包括:必须坚持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追求;必须坚持与改革开放相同步;必须坚持继承、借鉴、创新相结合;必须注意选择恰当的立法策略。
今后,我国的立法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从构建型立法向完善型立法转变;二是从速度型立法向质量型立法转变;三是以单项立法为主向以法典化立法为主转变;四是从较多使用授权立法向直接立法转变。
新中国刚过60周年华诞,其立法也走过了60年历程。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
因此,在这个时候,回顾总结一下已经走过的历程,应该可以更加平心静气一些,做到知往鉴今。
一、60年立法历程回顾我国60年立法所走的历程,跟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样,可以分为两个30年、两个时期、两个3个阶段。
从1949年到1978年的前30年,为改革开放前时期,我国的立法工作走过了初步探索、初步发展和停滞挫折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4年为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9月,为建立新中国作准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除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还通过了中国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政协组织法,拉启了新中国立法的序幕。
以共同纲领为主体的这三个法律文件,“是新中国立国的法律基础。
”“构成了我国1949年至1954年这一时期内的根本法。
”[1]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颁布法令”。
在这个阶段,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人民法庭组织通则、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工会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选举法等。
此外,政务院依据职权还颁布了一批法律性文件。
这个阶段立法工作的主要成就:一是开启了新中国立法历程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二是为新中国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三是为新中国各项建设提供了初步法律保障。
(二)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8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在次会议上,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此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共60件,主要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逮捕拘留条例、军官服役条例、兵役法、警察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户口登记条例工商统一税条例等。
此外,还批准了一批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颁布了一批法律性文件。
在这个阶段,我们党对法制建设是比较重视的,立法取得了一定成就:一是制定了一部符合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民主法治精神的宪法;二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轮廓开始显现;三是初步了积累了一些立法经验。
(三)第三阶段:1959年至1978年为遭受挫折和停滞阶段从1959年至1977年整整19年基本没有立法活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只在1963年通过了商标管理条例、军官服役条例(修正)和1964年通过了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居留管理条例3件法律。
从1966年开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
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是在整个“文革”期间唯一的一次全国人大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一部用“文革”语言写就的、没有生命力的宪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78年3月召开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部宪法。
在这一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过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人民解放军干部服役条例3件法律。
后30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立法工作也分为三个阶段:(四)第一阶段:1979年至1992年为快速恢复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历经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
其立法重点是为重建社会秩序和推动改革开放提供法律支撑,成果是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1978年12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立法工作迅速得到恢复。
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森林法(试行)、逮捕拘留条例,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7部法律。
从此,我国立法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在较短时间内,重新修订颁布了现行宪法,相继出台了婚姻法、民法通则、继承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国有企业、土地管理法等一批重要法律。
从1979年到1983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任期结束,除2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新宪法外,共通过法律35件,其中新制定法律33件,修改法律2件。
此外,还通过了法律问题的决定28件。
1983年到1987年底六届全国人大任期内,共通过42件法律,其中新制定法律37件,修改法律5件。
此外,还通过了法律问题的决定23件。
1988年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任期内,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49件法律,其中新制定法律44件,修改法律5件。
此外,还通过了法律问题的决定38件。
这个阶段立法的主要成就:一是颁布了一部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宪法,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我国新时期的基本路线作为我国宪法的根本原则确立下来;二是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立法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三是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框架,七个法律门类已经初具轮廓。
(五)第二阶段:1993年至2003年2月为深化充实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立法重点转向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法律支撑,相继制定出台了公司法、证券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拍卖法、票据法、信托法等一批民商事法律,同时还制定出台了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一批重要法律。
1993年到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任期内,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78件法律,其中新制定法律62件,修改法律16件。
此外,还通过了法律解释1件,法律问题的决定39件。
1998年到2003年2月九届全国人大任期内,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5件,其中新制定法律35件,修改法律40件。
此外,还通过了法律解释8件,法律问题的决定30件。
这个阶段立法的主要成就:一是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宪法,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宪法基本原则;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立法体制和立法机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审制”、开门立法等制度;三是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03年九届全国人大任期结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形成。
(六)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为完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的立法重点是为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支撑,成果是基本构建起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3年到2008年2月十届全国人大任期内,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其中新制定法律31件,修改法律41件。
此外,还通过了法律解释5件,法律问题的决定22件。
十一届全国人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15件法律,其中新制定法律7件,修改法律8件。
这个阶段立法的主要成就:一是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宪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使之成为一项重要宪法原则;二是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是重点加强了关系民生的社会领域的立法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立法,相继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纠纷调解仲裁法、食品安全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企业破产法等一批法律,同时还制定出台了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一批重要法律,到200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三是在加强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展了立法听证,将所有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形成制度化,对建国以来的所有法律进行了清理,等等。
1978年至2009年12月立法统计届别年份宪法法律法律解释法律问题决定合计五届 1978年至1983年3月 3件 35件(新制定33件,修改2件) 28件 66件六届 1983年至1987年 42件(新制定37件,修改5件) 23件 65件七届 1978年至1992年 1件 49件(新制定44件,修改5件) 38件 88件八届 1993年至1997年 1件 78件(新制定62件,修改16件) 1件 39件 119件九届 1998年至2003年2月 1件 75件(新制定35件,修改40件) 8件 30件 114件十届 2003年至2008年2月 1件 72件(新制定31件,修改41件) 5件 22件 100件十一届 2008年4至2010年2月 20件(新制定9件,修改11件) 4件 24件现行有效 1(修正案4件) 232件(刑法计为1件) 14件二、60年立法的主要成就总结60年来立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立法,主要成就是:1、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立法体制经过60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完善,我国的立法体制已经基本成熟定型。
建国初期,根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立法和大行政区行使部分立法权相结合。
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颁布法令;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有权拟定与地方政务有关之暂行法令条例,报政务院批准或备案。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制定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