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永久的悔》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8
《永久的悔》主讲:黄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黄梅通过学习《永久的悔》这篇优美的散文,进一步积累词语,辨析字词的音、形、义。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特点。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永久的悔》一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梳理思路:文章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第二部分,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
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概括叙述家庭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第三部分,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图示: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结尾思母——照应永久的悔问题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情的?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
“白的”一口也没有吃过。
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
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想到了母亲思念自己的急切心情;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想到了母亲一生所过的苦日子,心中很不是滋味。
觉得对不起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了。
作者认为,自己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最后让母亲一个人孤单单地死去,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
所以作者十分后悔自己在母亲身边生活的时间太少了。
由此可见,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写作特点(1)课文用明暗两条线索经纬材料。
文章表面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则是“永久的悔”。
《永久的悔》教案共3篇《永久的悔》教案1教案信息教材名称:《永久的悔》课程年级:高二主题:品德教育授课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所隐含的道德信仰和品德观念。
2.理解“人生短暂,道德永恒”的思想内涵,明确道德观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思考、判断、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提高道德素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概述小说中人物的道德信仰和品德观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短暂,道德永恒的思想内涵。
2.分组讨论小说中人物的道德观念,归纳总结不同人物的品质,以此培养学生判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品质与现实生活联系,提高道德素质。
第二课时:1.学生小组呈现小说中不同人物的道德信仰和品质,提出对人物行为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辩论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挥小说品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培养自信、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通过案例分析和场景模拟,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人物的品德观念和道德信仰,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和思考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呈现,发挥了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和场景模拟,学生进一步强化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高了素质水平。
教学反思:1.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认知,采用一些具有情节性的案例,提高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知和理解。
2.教学应强化课堂应用性,通过代表走进社区、义务服务等实践活动,落实小说品质,践行道德准则。
3.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运用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提高综合素质通过本次道德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品质,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道德素质和判断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呈现,学生增强了协作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场景模拟,进一步强化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中还强调了情感认知和课堂应用性,通过实践活动落实小说品质,践行道德准则。
《永久的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永久的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永久的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前言】《永久的悔》是贾平凹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男子在聚会上喝了酒后不幸结识了一个陌生女子,由于酒后情绪波动,男子在对女子付出的过程中陷入了被利用的状态。
随着故事的深入,男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和自私,最终为之支付代价。
本次教学设计立足于《永久的悔》这一小说,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内容,思考作品主题,并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提升作品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永久的悔》的情节及主要人物性格和思想特点;2. 理解小说所反映的道德观和情感问题;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作品阅读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酒后糊涂或意外失足的案例或故事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概括图中场景情景。
二、阅读(20分钟)1. 复习语文课上学生已经掌握的书面语、口头语的各自作用及语态的使用规则,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分段导读小说,提醒和引导学生注意行文和情节变化;辅助理解和读懂小说,疏通学生阅读障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3. 学生自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小说内容,尽量想象真实生活场景。
三、分析(20分钟)1. 通过对小说的情节分析,理解分析小说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需求和情感变化;2. 对小说主要人物行为的态度进行分析;学生需要回答几个问题:思考男主角的行为都有哪些危险?为什么男主角会被女子迷惑?3.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思考作品主题;4. 学生需要列出几个重点句子和段落,以推动深度思考与课堂互动交流。
四、讨论(30分钟)1. 分组进行讨论,以思考作品主题,如何理解作品中的道德观和品格要求,如何引导或者学会避免被利用或误解等问题;2. 完成小组讨论后,学生应该将讨论内容交流给整个班级,共同分析和讨论作品主题及相关问题。
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文章《永久的悔》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悔过和改变的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重要词汇和短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悔过和改变的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教材《永久的悔》、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与本篇文章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问如下问题:1. 你们知道《永久的悔》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吗?2. 你们对于悔过和改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Step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情节和主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b. 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哪一个历史事件?c. 主人公为什么会发生悔过和改变的想法?d. 文章的结尾有何寓意?Step 3:词汇和短语讲解(15分钟)1. 教师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解释,尝试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进行造句。
Step 4:讨论和思考(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就悔过和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a. 为什么人们会有悔过和改变的想法?b. 悔过和改变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
Step 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总结出以下结论:1. 歷史教訓是永久的。
2. 悔过和改变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品质和意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再次阅读这篇文章,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材料:为什么说“悔过书写在心里,改过镌刻在事业”的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并能够正确使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初二下册语文书课文《永久的悔》初二下册语文书课文:《永久的悔》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於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土,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兄弟三个,孤苦伶盯,无依无靠。
最小的叔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於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土,说是农民,但又无日可耕。
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麽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後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
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後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
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土”,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
於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
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
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
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
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祥,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
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
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
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信况。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
母亲当然亲身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
可惜,当我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有几岁,告诉我,我也不懂。
所以,我们家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仅是昙花一现,我到现在也不完全明白。
《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永久的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的强烈感情。
2.理解文中的母子深情,学会尊重父母,报答父母[教材分析]这是八年级(下)语文版教材第一单元记叙性散文中的一篇。
本文原题是《赋得永久的悔》,选入教材时有删改。
课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展开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王宏伟的歌曲《儿行千里》,让学生闭眼聆听,听后由“儿行千里母担忧”入题、解题。
教师连续追问:悔什么?为什么悔?悔表现在哪里?二、朗读感知1.快速默读,筛信息--走进文本(针对以上三个问,先在文中批注,再准备回答)2.选段研读,感美情--走近母亲点拨问:⑴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⑵想一想文中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突出母亲的“苦”呢?三、合作探究1.语言品读--走进作者的“悔”中学生活动:⑴圈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之情的语句,读读品品⑵有感情的朗读第10段2.情景表演--虚设母子重逢场景四、延伸拓展1. 学生活动:⑴仿写第10段中“我真后悔……”,以“我真庆幸……”、“我真幸福……”、“我真高兴……”等开头写一段话。
⑵感悟式总结(一句话式)⑶诗歌背诵《游子吟》2.教师板书小结:苦悔孝(母亲)(作者)(我们)3.讨论:我们如何尽孝?五、课外活动要求每位回家后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并写进日记中(在阎维文的《母亲》歌声中结束这一课)[《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