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13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五章(7、8)褶皱●本章共2次课堂讲授:褶皱几何学、褶皱成因分析(一)褶皱几何学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基本类型♦背、向形和中性褶皱♦要素●(轴面形态图)第二节褶皱的描述●横剖面与正交剖面♦转折端形态●圆弧/尖棱/箱状/挠曲♦翼间角●平缓/开阔/中常/紧闭/等斜♦枢纽●直线或曲线状,受地形影响,水平直线状枢纽褶皱在平面地质图上也可以表现为闭合形态♦褶皱的大小●波幅-中间线-枢纽●波长-相同拐点之间的距离♦褶皱的对称性●二翼不等长时为不对称褶皱,分为S、Z、M型(顺着枢纽倾伏方向观察)♦褶皱平面轮廓●等轴——长宽比接近1;1,穹隆、盆地●短轴——长宽比3:1●线状——长宽比>>3:1♦褶轴及产状确定●圆柱状褶被●褶轴产状确定◆直接测量◆利用β图解♦轴面确定●轴面是枢纽的连面●对称轴面为褶皱两翼平分面●也可以根据轴迹通过作图确定♦褶皱位态分类褶皱位态分类图解♦根据岩层厚度变化的分类●平行褶皱●相似褶皱♦根据各褶被面之间的几何关系●协调褶皱●不协调褶皱,底辟构造♦Ramsay 褶皱形态分类●等倾斜线方法●三类五型●意义:精确测定褶皱几何形态,查明细节,预测层内和层间褶皱样式的变化,帮助分析褶皱成因机制第五节褶皱组合型式♦Alpino-type●全型褶皱●线状,带状分布、走向平行于构造带●背、向同等发育,布满全区●构成复背、向斜:正扇型或反扇型♦Jura-type●过渡型●隔挡/隔槽(梳状/箱状)●背向斜发育强度不同●产于造山带前陆●滑脱作用●薄皮构造♦German-type fold●卵圆形穹隆,短轴背斜/长垣●断续发育于地台盖层中●北美称作平原式褶皱●独立产出或组合成雁列式第六节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三种基本型式(据Ramsay )● 第1型● 第2型● 第3型♦ 叠加褶皱野外观察● 叠加褶皱标志● 重褶● 新生构造规律弯曲● 二组面、线构造规律交切● 陡倾/倾竖褶被广泛发育● 大型叠加褶皱转折端第七节 褶皱剖面编制♦ 横(铅直)剖面、正交剖面、联合剖面(图9-47)♦ 正交剖面偏制●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refer to Ramsay 1987♦ 平行褶皱的剖面编制● 原则:等厚,同一曲率中心● 相似褶皱剖面编制,轴面厚度不变(二)褶皱成因分析第一节 成因概述♦ 目的:了解褶皱多样的形态及组合特点,与其它构造的关系,区域展布及与地壳运动的关系,对矿产的控制规律♦ 内容:● 控制因素:侧压力,重力,岩石力学性质● 发育过程● 内部应变及与其它构造的内在联系♦ 形成方式分类(与受力状态、变形环境、岩层变形形为有关)● ⎩⎨⎧--各层均具很大韧性一性层不具有力学上的不均被动剪切韧性差起重要作用层理主动,,♦ 据物质运动方式分类● 滑动● 流动● 与分析尺度有关● e.g..品格滑动=宏观滚动♦ 据作用力方式● 纵弯 水平力● 横弯 垂向力● 本章重点——纵弯第二节 纵弯褶皱作用♦ 顺层挤压/各向异性(层理)/韧性差/主波长♦ 单层褶皱的发育机制● 主波长理论(Biot.60年代根据计算和实验提出)◆ 主波长与强岩层的厚度和强岩层与介质的粘度比有关,而与作用力无关● W i =2πd 3216/μμ● W I ——初始主波长,d ——厚度,μ1——强层粘度系数,μ2——介质粘度系数◆ 岩层褶皱的阻抗来自:● 强层内部● 若形成最大可能的波长,则阻抗最小(图10-3a )● 介质● 若形成最小波长褶皱,则阻抗最小(图10-3b )● 故,二者调和,取其中间值(最小功原理)◆ 主波长理论表明:● 主波长与岩层初始厚度成正比,图10-4● 与强层/介质粘度比(μ1/μ2)成正比● 二类极端情况:①μ1/μ2很大(如>50)形成肠状褶皱(图10-6) ● μ1/μ2小(<10),形成尖圆褶皱,(10-7)用于解释基层与盖层的箱状褶皱♦ 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 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形态影响因素:①能干性②相邻层的影响强度(包括强层间的距离和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接触应变带的概念◆ “硬层”褶皱对介质(褶皱)的影响范围。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学地质学系课(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年级 2014级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人数均是大四选修课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
(2017—2018学年第1学期)
年级 2014级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人数均是大四选修课
.。
资源勘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始建于1949年,1950年招生,是我国创办最早,也是同类专业中迄今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唯一专业,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本专业已在国内形成了具有地域和学科特色的强势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专业建设目标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志于献身能源、事业,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勘探与开发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在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专业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较熟练地应用和操作多种测试技术和计算机,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并能够相对独立的从事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或应用及管理工作。
通过努力还可继续攻读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2)专业建设概况①专业建设基础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注重对基础课的夯实、专业课的拓宽和知识结构的更新。
置身于综合性大学之中多年来形成了理工交融、互相渗透、地域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专业。
该专业学科于1983年和1986年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涵盖所有的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又申报获准新增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点、油气田地质与开发博士点和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专业还在2002由陕西省高等学校首次本科专业评比中被评为本科名牌专业,也是“211”国家立项重点建设学科。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9人、讲师3人,中青年教师80%具博士学位。
这批中青年教师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学术思想活跃、年富力强、富有拼博和创新精神,教学成绩显著、科研成果斐然,其中涌现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批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容量余量课程归属课程性质校区代码开课学院1200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地质学系120-1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文学院102-2语言文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文学院120-2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文化遗产学院102-1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历史学院102-76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历史学院102-15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历史学院102宗教哲学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历史学院120-1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经济管理学院1020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经济管理学院120-1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经济管理学院120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经济管理学院1020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公共管理学院1200心理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公共管理学院1200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公共管理学院2000语言文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外国语学院1020语言文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外国语学院1200宗教哲学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1200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艺术学院120-4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地质学系1200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地质学系1200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1200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1200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生命科学学院1020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生命科学学院1200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生命科学学院1200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生命科学学院120-14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化工学院102-60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体育教研室800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体育教研室80-1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体育教研室120-2心理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120-3心理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公共管理学院120-143宗教哲学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其他120-10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思想所120-6宗教哲学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思想所120-8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其他120-96宗教哲学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其他102-18宗教哲学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思想所120-12宗教哲学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其他102-12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分科所102-16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其他1020科学技术与工程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其他102-27宗教哲学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中东所1200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思想所1200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211办120-15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思想所1020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高教研评中心102-26历史与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南校区其他。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2012-2013学年第2学期)年级2010级专业地质学(基地)人数 29星期1-23-45-67-8晚上一现代地层学(1-6周)韩健 9209 环境地球化学(8-14周)陈亮系306变质岩岩石学(1-6周)张成立系304沉积环境与沉积相(8-14周)林晋炎9203第四纪地质与黄土(第2周始)弓虎军系306二地球物理程顺有系306变质岩岩石学(1-6周)张成立系304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8-14周)林晋炎9401 矿床学朱赖民系306三现代地层学(1-6周)韩健 9203 环境地球化学(8-14周)陈亮系306地球物理程顺有系306生物进化论尹凤娟系205四矿床学朱赖民系306生物进化论尹凤娟系205第四纪地质与黄土(第2周始)弓虎军系306五变质岩岩石学(1-6周)张成立系304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8-14周)林晋炎 9401 地球物理程顺有系306现代地层学(1-6周)韩健 9209 环境地球化学(8-14周)陈亮系306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2012-2013学年第2学期)年级 2010级专业地质学类人数60星期1-23-45-67-8晚上一现代地层学(1-6周)韩健 9209 变质岩岩石学(8-14周)苟龙龙系205环境地球化学(1-6周)冯彩霞系205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8-14周)林晋炎 9203 第四纪地质与黄土杨利荣系205二地球物理王兆国系205环境地球化学(1-6周)冯彩霞系205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8-14周)林晋炎9401矿床学安芳系205三现代地层学(1-6周)韩健 9203 变质岩岩石学(8-14周)苟龙龙系205第四纪地质与黄土杨利荣系205生物进化论尹凤娟系205四矿床学安芳系205生物进化论尹凤娟系205地球物理王兆国系205五环境地球化学(1-6周)冯彩霞系205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8-14周)林晋炎 9401 地球物理王兆国系205现代地层学(1-6周)韩健9209 变质岩岩石学(8-14周)苟龙龙系205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课程表(2012-2013学年第2学期)年级 2010级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人数52+9星期1-23-45-67-8晚上一石油流体力学康卫东 9203微体古生物学张兴亮/韩健 9303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第7周始)赵俊峰 9203二物探资料解释蒲仁海 9203油层物理朱玉双 9203石油经济与评价任战利 9203三微体古生物学张兴亮/韩健 9501 石油流体力学康卫东 9203测井地质学资源1班于红岩系306 资源2班崔军平系309四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第7周始)赵俊峰 9203物探资料解释蒲仁海 9203油层物理朱玉双 9203五测井地质学资源1班于红岩系306 资源2班崔军平系309 石油经济与评价任战利 9203油层物理朱玉双 9203。
地质学专业课程简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内部构造的学科。
地质学专业课程是地质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物质、地球表层和地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地质学专业课程的内容。
1. 基础课程1.1 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了解到地球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1.2 矿物学与岩石学矿物学与岩石学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程。
矿物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矿物的形成、性质和分类等;岩石学则关注于岩石的成因、分类以及岩浆作用等。
通过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并能够进行鉴定和分类。
1.3 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地质体内部力学行为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地壳构造、地震活动、岩石变形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力学,可以了解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原因,掌握基本的构造分析方法。
1.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演化过程中各个时期岩层组合及其含义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岩层特征、化石记录以及地层对比等内容。
通过学习地层学,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地球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对岩层和生物演化产生的影响。
2. 应用课程2.1 矿产资源与勘探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的产出与利用,以及相关勘探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到全球矿产资源的分布、开采技术以及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2.2 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与防治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的成因、预测与防治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并学习相关预防和应对措施。
2.3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以及相关调查和监测技术。
《现代地层学》教学大纲(地质学专业,选修,36学时)一、教学思想地层学是近代地质学三大支柱之一的一门古老学科,正经历着前所未所有的深刻变革,新的地层学分支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相继问世。
特别是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地层学的基础上,又相继增加了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生态地层学、定量动力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全息地层学等等,尽管某些地层学分支偏面地强调了其在地层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由此反映出的地层学由单一标准向多元标准的发展趋却是不容置疑的。
《现代地层学》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大量资料,介绍了当代地层学一系列新领域,并对地层学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作一综述和评论,结合实例讨论其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是高年级学生应该选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二、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本大纲以36学时选材,其学时分配如下: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现代地层学概念一、地层学的定义二、地层学在地质学中的任务和位置三、理论地层学与现代地层学四、现代地层学与传统地层学的区别第二章全息地层学—新的挑战一、地层学的简要历史性回顾二、全息地层学的理论内涵1、全息地层学概念2、全息地层学内容与方法三、米兰科维奇旋回及旋回沉积黄赤交角、岁差和偏心率四、幕式沉积与高分辨率事件地层单位1、物理学事件单位2、化学事件单位3、生物事件单位4、复合事件单位思考题1、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2、幕式沉积与旋回式沉积课外阅读文献姜衍文,吴智勇.第三纪年代地层学进展.石油天然气地质,1992,13(2):182-190 姜衍文,吴智勇,王泽中.深海等深流沉积研究进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4 Kanffman E.G.Elder W.P, Sageman B.B.High-resolution correlation: a new tool in chronostratigraphy. In: Einsele G. et al(ed). Cycles and Events in Stratigraphy.Spring-Verlag, 1991Hedberg H.D(ed). Internationalstratigraphic guide. New York: Wiley, 1976.200 Snelling N.J(ed). The chronology of the geological rec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5. 261-265Haq B.U., Hardenbol J. and Vail P.R., Chronology of fluctuating sea Ievel since the Triassic, Science, 1987, 235:1156-1167Permutter M.A., Mattheus M.D. Global cyclostratigraphy-a model. In: Cross T.A(ed).Quantitative Dynamic Stratigraph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Jersey,1989徐道一. 地层的天文对比方法(吴瑞棠、张守信等编著《现代地层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147-168吴智勇,姜衍文.米兰柯维奇旋回及旋回沉积作用.地层学杂志,1994,待刊第三章事件地层学的原理及其应用一、基本原理及科学意义1、概念与原理2、事件地层学的科学意义二、事件地层学的基础——地质事件1、各种地质事件的特征2、地质事件在地层学中的应用及实例生物绝灭事件;海平面升降事件;冰川事件;宇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