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1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六》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通过单元学习回顾与交流,进一步明确关键语句的重要作用。
2.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3.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有效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准确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朗读并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形成古诗文化积累,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前学习任务】
1.找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语句”,体会作用。
2.查找《早发白帝城》资料。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交流分享“交流平台”
看看哪些自然段运用了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在自然段中的什么位置?说说怎样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学习任务二:自主探究“识字加油站”
体会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说写结合“词句段运用”
体会叠词所表达的效果更加形象,尝试在写话中运用叠词。
学习任务四:“日积月累”
运用上这一单元学习古诗三首的方法自学这首诗,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什么样子的。
【课后练习】
1.背诵《早发白帝城》。
2.以“这儿真美”为主题,找一到处美景,并进行实地观察,用一句话记录下观察的结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13个字,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
3.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海水的美丽。
【课前学习任务】1.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
2.提出问题,在书上用问号标注。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学习字词,读通课文1.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词语读正确,读好长句子。
3.把汉字写规范,写端正。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些风景和物产,边读课文边圈画出词语,填在表格里。
自然段风景和物产2345学习任务三:体会海水的美丽1.默读课文第 2 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海水的美丽?画一画词语,说一说感受,再有感情读一读。
2.使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说一说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 2 自然段。
【课后练习】1.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描写和自己的想象,画一画第二自然段的海水。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底、海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能发现课文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来写的,借助关键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3.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课前学习任务】1.复习生字、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体会海底、海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1.默读第 3、4 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海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画一画词语,说一说感受,再有感情读一读。
2.欣赏珊瑚图片,展开想象说一说。
有的像()的();有的像()的();有的像()的()3.有感情朗读第 3、4 自然段。
4.从第 5 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说一说围绕它写了什么。
津洋口小学2018秋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教师覃冬艳授课教师吴春霞胡春生罗翠刘拥军第六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分别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迷人风采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
《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海滨小城》描绘了一幅幅海滨小城的美丽画面。
《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仅描绘了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而且还介绍了那里丰富的物产。
本单元课文,有的介绍奔腾的江河,有的描绘茂密的森林,还有的展示海滨小城的独有风光……每一篇课文都是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祖国的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巧妙。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6.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7.能通过看图片,写几句话。
能用一段话写自己的家乡。
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一篇习作。
8.摘抄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子。
重点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3.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习作时能围绕一个意思写。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古诗三首》3课时《富饶的西沙群岛》2课时《海滨小城》2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习作:这儿真美》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津洋口小学2018秋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教师覃冬艳授课教师吴春霞胡春生罗翠刘拥军17 古诗三首本文包括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望洞庭》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下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基础阅读课导学案【单元导读】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旖旎多姿。
《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学习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地,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了解“东方之珠”的由来,体会香港的美丽①大家了解香港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②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方之珠”这一课,你会对香港有更多的了解。
二、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学习: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去香港游览。
(1)从第一片自然段中知道了“东方之珠”的是香港。
香港在祖国的南端……(2)第二自然段中介绍了香港的市场是一个“万国市场”。
(琳琅满目应有尽有)(3)激发朗读,欣赏图片,加深印象。
(4)学生当小导游介绍“美食天堂”的香港。
(引:香港我们领略了香港的繁华,认我们去看看香港有什么好吃的。
)(5)人们为什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读后、看图交流。
(6)学生介绍“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
(7)你觉得香港的海洋公园好玩吗?为什么?(因为公园里有海豚和海狮出色的表演,一会儿……有时……有时……)(8)当小导游带大家参观香港的夜景。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学校:执教教师:一、教学内容分析《望洞庭》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中的第三首古诗,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面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教学用具:课件、搜集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
2、引出课题,强调“庭”字的读音和书写,剖析“望”字。
(二)新诗研学1、简介诗人。
2、熟读古诗,教师提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3、学生进行展示朗诵,进行点评,教师相机指导,并做范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1)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朗诵。
(2)教师范读。
(3)学生随机指导朗诵。
(4)配乐有感情朗诵。
4、师生共同研学诗意。
(1)研学第一、二句古诗。
(近看)①思考:大诗人刘禹锡是怎么给我们介绍洞庭湖景色的呢?请在诗句中找找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描绘出诗人所看到的画面。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镜未磨”的含义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的意境。
(2)研学第三、四句古诗。
(远看)①思考:从这两句诗中又看到了哪些景色?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银盘、青螺”的含义及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的意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主备人:尧都区东关小学卫夏燕21、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我要本课认识“亦、妆”2 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 个字。
2、我要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并会默写《望天门山》。
3、我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学习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
知识链接:李白: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最兴盛的盛的时期,他的诗都是以赞美和歌颂为主题的。
学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会写“断、楚、孤、帆”4 个字。
2、我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我要熟练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学习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导入课题:诗人李白,生活在我国唐朝鼎盛时期,他喜爱游山玩水,曾走遍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歌。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感受长江、天门山的雄伟壮观吧!二、初读诗句,扫清障碍。
小提示:我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语速适当,读出诗的节奏。
1、我想读一读这首写景的古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我要和同桌读一读,互相帮助进步快!3、我要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把生字写正确写规范。
duàn chǔgūfān1、我能联系课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着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我想和学习小组的伙伴交流一下诗句的意思。
四、诵读全诗,感悟诗情小提示:在理解诗句后,我要想着画面,再读古诗,读出感情,背会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望天门山》说课稿导学案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说教学法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导学案语文园地六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2. 学习古文《饮酒》的意思,并学会背诵课文;3. 学习运用句型“……,……”来描述事物的关系;4.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5.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饮酒》的意思并能背诵;2. 掌握运用句型“……,……”来描述事物的关系;教学难点1. 正确运用句型“……,……”来描述事物的关系;2. 背诵古文《饮酒》。
学习过程【导学一】(热身)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汉语课本P44-45《我喜欢中秋节》。
2. 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人物、物品、活动等。
【导学二】(呈现)1. 讲述中秋节由来: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庆祝的。
古时候,人们在这天祭月,这也是人们在土地神和月亮女神面前感谢丰收的时候。
后来,人们把这个节日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代表食品是月饼。
2. 结合板书教学,向学生展示本课课文《饮酒》的每段文字,让学生认读课文,对每段文字的意思有个大致了解。
【导学三】(感悟)1. 阅读课文《饮酒》(听取学生的阅读)。
2. 学生感悟部分:a. 请学生就古文中的一段话进行抄写并画意象图。
b. 学生对句型“……,……”进行辨析。
【导学四】(模仿)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饮酒》,理解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句,进行写作。
【导学五】(巩固)1. 学生背诵课文《饮酒》,要求流利准确。
2.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作文,要求使用到句型“……,……”。
【导学六】(总结)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2. 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指出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观看中秋节的相关视频,了解更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2. 让学生自选一则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进行朗读或朗诵。
附:《饮酒》原文及翻译饮酒《饮酒》桃花尽日随流水,洒向人间皆好事。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导学案导学案:这儿真美【课前准备】1. 预习教材《习作:这儿真美》文本,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要求。
2. 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包括草地、树木、小动物等,用以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描写。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师生问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片美丽的草地、高大的树木和可爱的小动物,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二、读课文(15分钟)1. 学生跟读课文《这儿真美》,感受作者的美好心情。
2. 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并回答以下问题:①作者说这儿真美,请问这儿指的是哪里?②这里的草地是什么样的?③这里的树木是什么样的?④这儿有哪些小动物?三、描写美的感受(20分钟)1. 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面问题中的内容,师生共同修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觉得这儿很美?3. 师生共同分析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形容词、动词等,加深对美的描写的理解。
四、习作(20分钟)1. 学生们分组展示刚才描述的美的内容。
2.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刚才的讨论,写一篇习作,题目为《这儿真美》。
3. 引导学生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五、展示与点评(10分钟)1. 学生们轮流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 教师根据习作的质量,给予鼓励和指导。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习作,并检查语法和拼写错误。
2. 观察身边的环境,写一篇习作,题目为《我周围的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描写,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和表达方式。
学生们在展示习作时,能够较好地运用课堂所学内容,表达出了自己对美的感受,丰富了课堂的氛围。
同时,通过点评和指导,学生们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了反思和修正,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延伸拓展】1.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找出一些美的事物,并进行描写。
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花草、鸟儿、云彩等,写下自己对这些事物的美的感受。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优美风景、丰富物产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庙会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语文园地六”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五个方面的内容。
口语交际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这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做些习作方面的提示。
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的要求,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单元教学目标: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
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并能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和段落,积累语言。
3.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通过对话交流,完成口语交际,通过写作实践,完成“习作”。
单元教学重、难点:1.会认生字,会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话交流,完成口语交际,通过写作实践,完成“习作”。
单元课时安排:《古诗两首》 2课时《富饶的西沙群岛》 2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 2课时《香港,璀璨的明珠》 1课时语文园地六 3课时2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体会故事描绘的美景及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描绘的美景及特点。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天门山》。
【活动方案】活动一:预习,我最棒。
1.你了解李白吗?还会背他写的哪些事?2.认读生字,交流识记的字词。
活动二:诗意我理解得多。
1.反复读古诗,联系彩图和上下文,理解诗意。
2.在小组内说说你理解的诗句的意思,不懂的问问同学。
3.推荐一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
活动三:反复诵读,揣摩意境。
1.根据所画节奏自己在小组内有感情的读一读。
2.想一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检测反馈】1.默写《望天门山》2.根据诗意填空。
《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写,古诗描写了一带的秀丽景色,表达了。
一、导入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预习,我最棒。
1.诗人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之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开、至此回⑴重点指导:“孤”的右边是“瓜”,不是“爪”。
“楚”(chǔ)翘舌音;帆(fān)前鼻音。
⑵解释重点字词: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相对:互相面对。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孤单。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活动二:诗意我理解得多。
1.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3.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活动三:反复诵读,揣摩意境。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听读,画出诗歌的节奏。
2.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3.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4.想一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四、布置作业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反思: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西湖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景。
教学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景。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西湖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活动方案】活动一:交流搜集资料。
1.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2.你还知道苏轼写的哪些诗,你会背吗?活动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
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交流搜集资料。
1.诗人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1.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3.借助注释,相互帮助理解诗句意思。
活动三:细读古诗,升华情感。
1.这四句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2.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3.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检测反馈】1.默写一首课外积累的写风景的古诗。
2.填空。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代诗人所写,其中一句比喻句是,把比作,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的赞美。
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2.《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3.自勉对联: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活动二:诗意我理解得多。
1.正音:潋滟liàn yàn 相宜 xiāng yí空蒙kōng mã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mǒ2.解释重点字词: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相宜:舒适。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
活动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句。
教师问: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
(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
2.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
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
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
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四、布置作业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反思:22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目标:1.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
会写“蓝、赖”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
会写“蓝、赖”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
【活动方案】活动一:预习,我做得好。
1.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2.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3.展示自读情况。
⑴检查生字新词。
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活动二:感受风景优美的西沙群岛。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出海水的美。
3.文中那些词反映出了海水的美?活动三:夸夸我们的校园。
仿照第二自然段夸一夸我们的校园。
【检测反馈】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仿写。
1.西沙群岛地处,是我国的里,,是个可爱的地方。
2.我的家乡地处,那一、导入1.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日月潭》吧,她在祖国的宝岛台湾。
(出示地图)在祖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
(板书课题,解释“岛”。
)2.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对西沙群岛有了哪些了解?交流一下,好吗?(随机对认真预习的学生给以表扬、鼓励。
)你们还很想知道什么?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富饶的西沙群岛的。
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预习,我做得好。
1.学生自学:⑴读课文;⑵圈画、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⑶思考问题:全文主要讲的什么?弄清每自然段讲的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生字,纠正读音;⑵读生词。
3.全文共7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活动二:感受风景优美的西沙群岛。
1.齐读第1自然段:画出重点句子,认识总述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此段在全文起总述的作用。
2.怎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读2——6自然段,弄清每段讲的什么。
3.小组讨论每段内容;4.说说每段的内容,方法:逐段朗读、讨论,同里,是个可爱的地方。
时板书;5.结合板书小结。
活动三:夸夸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风景优美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物产丰富海滩:贝壳海龟鸟三、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反思:22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欣赏文中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朗读中欣赏文中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活动方案】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上了课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请同学们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
一、导入同学们,“朵朵星莲睡南海,颗颗珍珠浮碧波”说的是哪儿吗?这就是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
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分工合作。
2.明确:这篇课文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2.学生自由介绍。
3.大家也可以考考小导游,有什么问题尽管提。
活动二:研读课文。
1.找一找,海底有些什么?2.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句意写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