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诵、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康桥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提问:你们觉得离别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离别时,我们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二、诗歌朗诵1.教师示范朗诵《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诵,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2.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
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品味其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与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对比。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内容和修辞手法。
2.提问:你们觉得《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中的音乐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欣赏诗歌中的绘画美,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
3.探讨诗歌中的建筑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美。
三、诗歌创作1.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重点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3.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如何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六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诗情的领悟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鉴赏评价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准备:课前印发资料:《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生平及作品》《生命的信仰者——谈徐志摩》,让学生了解康桥和诗人生平、情感经历、作品及其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李叔同《送别》歌曲(大屏幕同步投影:李叔同《送别》,配以夕阳远山,长亭古道,芳草萋萋的背景图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这首词谱上曲后,成为广为传唱的校园歌曲,电影《城南旧事》也将它用作主题歌。
它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艺术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主题“送别”。
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通过长亭、古道、芳草、晚风、绿柳、笛声、夕阳、浊酒、寒梦这些意象,写尽了离别的愁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人们一谈到离愁,就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他的别离之情的。
二、解题: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
第一次离别是在1922年8月。
诗人1920年来到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爱恋林徽因,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同年回国,诗人与林徽因的这段感情最终也没有结果。
回国后,任北大、清华教授。
1924年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28年6月为除却烦恼,他再次来到了英国,来到了康桥,1928年9月他在给英国友人恩厚之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起承转合。
(2)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起:轻轻的我走了,承:正如我轻轻的来;转:我轻轻的招手,合:作别西天的云彩。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反思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书写和含义。
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背景。
(2)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分析诗歌的美,欣赏诗人的创作才华。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康桥的作文,可以参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推荐一首现代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创意写作的能3. 背诵评估:检查学生对《再别康桥》的背诵情况,要求准确无误。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感受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形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纯真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的形式特点,如韵律、节奏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基本意境和情感。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诗歌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形式特点。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对《再别康桥》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美学特征。
2. 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他在《再别康桥》中所表达的爱情观。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诗歌解析:深入分析《再别康桥》的诗句、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等。
3.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4.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再别康桥》教案2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第二节:暗喻第三节:拟人第四节:移就、夸张第五节:照应开头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重叠复唱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
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
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
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