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瓦钉与瓦钉饰
- 格式:doc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7
筒瓦-筒瓦的规格与历史2008-11-20 13:24名称: 筒瓦制造年代: 战国材料: 陶规格: 长90.2厘米,直径36厘米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战国建筑材料。
战国时期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这时,几何印纹硬陶的发展,使它成为建筑材料的理想选择。
几何印纹硬陶是在战国时期流行于东南地区的一个品种。
这类陶在胎土中含氧化铝较高,需经高温烧制。
成后胎骨坚硬,呈灰黑色。
战国时期,制造大量硬陶,并在入烧前,在胎体上模印出回纹,米字纹等。
几何纹饰,作为建筑材料,同时达到装饰效果。
这块燕国筒瓦,瓦身镶贴的三角形黻黼纹,交错排列分成两组。
这类瓦可能是当时覆在宫殿墙头上保护墙头的“护墙瓦”。
燕下都故城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
中间有一南北纵贯的河道将其分为东西两城。
从东区出土的黻黼纹大型筒瓦看,当时燕下都的宫殿建筑是非常宏伟高大的。
1.1产品分类1) 按瓦的铺设部位分烧结屋面瓦和烧结配件瓦屋面瓦按形状分主要有:平瓦、三曲瓦、双筒瓦、鱼鳞瓦、牛舌瓦、板瓦、筒瓦、滴水瓦、沟头瓦、J 形瓦、S形瓦和其他异形瓦。
配件瓦按功能分主要有:檐口瓦和脊瓦两个配瓦系列,其中檐口瓦系列包括:檐口封头、檐口瓦和檐口瓦顶;脊瓦系列包括:脊瓦封头、脊瓦、双向脊顶瓦、三向脊顶瓦和四向脊顶瓦等。
此外,不同形状的屋面瓦还有其特有的配件。
2) 按表面状态分:有釉瓦、无釉瓦。
1.2产品规格平瓦:400×240mm、360×220mm,厚度10~20mm;脊瓦:总长≥300mm、宽≥180mm,厚度10~20mm;三曲瓦、双筒瓦、鱼鳞瓦、牛舌瓦:300×200mm、150×150mm,厚度8~12mm;板瓦、筒瓦、滴水瓦、沟头瓦:430×350mm、110×50mm,厚度8~16mm;J形瓦、S形瓦:320×320mm、250×250mm,厚度12~20mm。
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必背文言文第一部分上册篇目【篇目1】荆轲刺秦王(节选)[汉]司马迁太子及宾客知其事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篇目2】兰亭集序(节选)[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篇目3】赤壁赋[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燕下都瓦当出土与研究百年综述杜菊;吴磬军【摘要】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坐落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公里,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燕下都瓦当自出土以来,以其纹饰种类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和文化内涵深厚,与秦雍城、齐临淄瓦当被学术界称为先秦时期三大地域瓦当.燕下都瓦当出土已有百年历史,对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时间为序,将燕下都瓦当出土与研究情况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梳理,旨在为以后燕下都瓦当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8页(P118-125)【关键词】燕下都;瓦当;出土;先秦时期【作者】杜菊;吴磬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3瓦当是古代建筑使用于檐前的一种装饰构件,以其特定的材质和形制特征对建筑物起着保护作用,以当面不同的形状和纹样风格对建筑物起着装饰美化作用。
考古资料表明,瓦当最早出土于西周中晚期陕西扶风召陈和岐山凤雏宫殿建筑遗址[1-2],其纹饰者多为“重环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崇尚和时代风貌。
瓦当经春秋战国时期繁荣发展,到秦汉时期达到鼎盛。
瓦当著录始于宋代,北宋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记载了北宋元祐六年(1091)陕西宝鸡发现的秦“羽阳千岁”瓦当;清末陈介祺的《簠齐藏古目·十钟山房藏齐鲁三代两汉瓦当文字目》记述了齐国出土的瓦当;20世纪30年代寿鹏飞编纂成书的《易县志稿》记载了清末民初燕下都瓦当出土的情况。
显然,关于燕下都瓦当的著述要晚于秦、齐瓦当,但从其考古、艺术和历史地位来说,燕下都瓦当与秦、齐瓦当一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从最初见于文字记载的“左宫驹”燕宫画瓦[3]算起,燕下都瓦当出土已有百年的历史,对其研究亦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周礼·考工记·匠人原文及翻译导语:《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考工记·匠人》所载的`王城规则制度。
这个制度正是西周开国之初,以周公营洛为代表的第一次都邑建设高潮而制订的营国制度。
以下是小编整理周礼·考工记·匠人原文及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白话译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元河南志》周王城图(元璟)《元河南志》周王城图(元璟)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梳理一、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3、朝歌夜弦(唱歌,奏乐)4、鼎铛玉石(当做铁锅;当做石头),金块珠砾(当做土块;当做石子)5、楚人一炬(点火),可怜焦土(化为焦土)6、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二)名词用作状语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2、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腰一样)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5、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三)数词用作动词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四)动词作名词。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五)动词的意动用法。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六)形容词作动词1、蜀山兀,阿房出(变秃了)二、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古:遮断,遮蔽今: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古:趋向今:行走。
三、一词多义一: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5、用心一也(专一)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一座)8、一肌一容(每一)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一样)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取: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3、族庖月更刀(一般的)4、每至于族(筋骨交错的地方)缦:1、廊腰缦回(动词,萦绕)2、缦立远视(形容词,久长)尽: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2、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使: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为: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2、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四、虚词归纳(二)文言虚词归纳1、焉(1)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燕下都瓦钉与瓦钉饰作者:吴磬军,魏青来源:《文物春秋》 2015年第4期吴磬军魏青(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关键词】燕下都;瓦钉;瓦钉饰;瓦钉孔【摘要】本文通过对燕下都遗址出土建筑构件的研究,对发掘报告《燕下都》及河北博物院《慷慨悲歌——燕赵故事》中所涉及的两件“瓦钉”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并非是固定筒瓦的瓦钉,而是罩在瓦钉之上的瓦钉饰,从而修正了学术界关于燕下都瓦钉与瓦钉饰的观点。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檐前筒瓦和垂脊端前筒瓦的当头部分,在这些完整的筒瓦的后端都留有瓦钉孔。
在檐前和垂脊安装筒瓦时,将瓦钉透过筒瓦孔插入下面的苫泥中,起到固定筒瓦的作用,以防止整垄筒瓦下滑。
在燕下都垂脊端前筒瓦安装时,还在瓦钉上端外露部分扣罩瓦钉饰,起到装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
燕下都遗址除出土完整筒瓦外,还出土了与其相关联的组合构件,如瓦钉、瓦钉饰以及脊饰等。
发掘报告《燕下都》对其中的两件“瓦钉”作如下描述:“仅采集到2件。
高陌村采集。
形制相同,均为夹砂灰陶。
标本65G∶079-1,略呈方锥体,中空,四面附贴模制黼黻纹。
瓦钉底部长5.3、宽5厘米,略呈方形。
瓦钉高26.5厘米。
标本65G∶079-2,底部残存有瓦钉身,瓦钉身呈圆形,直径4、残长2.1厘米,瓦钉高26.4厘米。
此类瓦钉从残断情况来看,瓦钉和筒瓦是粘连在一起的。
连接方法是用泥条将筒瓦瓦坯和瓦钉坯粘结在一起,晾干后再入窑烧制成带瓦钉的筒瓦。
” [1](图一)2014年6月,河北博物院举办《慷慨悲歌——燕赵故事》专题陈列(后文简称《燕下都陈列》),在“燕国故事——燕下都”部分,展出了部分精美瓦当和《燕下都》一书中所说的这两件“瓦钉”。
陈列用3D动漫技术对“瓦钉”的形状特征和使用方法做了详尽说明和演示:“瓦钉为固定屋面的建筑构件,略呈方锥体,中空,可插瓦钉饰,铺瓦时,将瓦钉穿过檐前筒瓦上的插孔,固定在屋顶苫泥中,以防止整垄筒瓦的下滑。
”笔者借助出土实物和考古资料,经过比照分析,认为这两件“瓦钉”是安装在垂脊筒瓦上的瓦钉饰,而不是《燕下都》一书和《燕下都陈列》中所说的“瓦钉”,现分析如下。
阿房宫赋一、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今义:比方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也作勾心斗角2.韩魏之经营..古义:今义:筹划并办理;泛指计划和组织3.齐楚之精英..古义: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二、一词多义1.出蜀山兀,阿房出(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量入为出()2.齐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3.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族庖月更刀,折也(《伙头解牛》)(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伙头解牛》)()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二者弗成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族.秦者秦也( )2.名词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辇.来于秦( )(4)廊腰.缦回 ( )(5)日.益骄固( )3.名词的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 )(三)数词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翻译: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翻译:3.戍卒叫,函谷举。
( )翻译: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翻译:五、语句翻译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翻译:2.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最新完整版高中古诗文必背72篇【原文+注音+翻译】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孚”“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三则)【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则)【译文】孔子说:“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
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实讲诚信略胜一筹而文辞甘拜下风的人,那么他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诚信的人,那么他只能做个官员的助手或属员听命于人。
只有将自己打造成文辞与朴实诚信萃集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地位高尚的人。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下册古诗0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shěn)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冉有,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公西华,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点!尔何如?”“曾皙,你怎么样?”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燕下都瓦钉与瓦钉饰
作者:吴磬军魏青
来源:《文物春秋》2015年第04期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檐前筒瓦和垂脊端前筒瓦的当头部分,在这些完整的筒瓦的后端都留有瓦钉孔。
在檐前和垂脊安装筒瓦时,将瓦钉透过筒瓦孔插入下面的苫泥中,起到固定筒瓦的作用,以防止整垄筒瓦下滑。
在燕下都垂脊端前筒瓦安装时,还在瓦钉上端外露部分扣罩瓦钉饰,起到装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
燕下都遗址除出土完整筒瓦外,还出土了与其相关联的组合构件,如瓦钉、瓦钉饰以及脊饰等。
发掘报告《燕下都》对其中的两件“瓦钉”作如下描述:“仅采集到2件。
高陌村采集。
形制相同,均为夹砂灰陶。
标本65G∶079-1,略呈方锥体,中空,四面附贴模制黼黻纹。
瓦钉底部长5.3、宽5厘米,略呈方形。
瓦钉高26.5厘米。
标本65G∶079-2,底部残存有瓦钉身,瓦钉身呈圆形,直径4、残长2.1厘米,瓦钉高26.4厘米。
此类瓦钉从残断情况来看,瓦钉和筒瓦是粘连在一起的。
连接方法是用泥条将筒瓦瓦坯和瓦钉坯粘结在一起,晾干后再入窑烧制成带瓦钉的筒瓦。
” [1](图一)
2014年6月,河北博物院举办《慷慨悲歌——燕赵故事》专题陈列(后文简称《燕下都陈列》),在“燕国故事——燕下都”部分,展出了部分精美瓦当和《燕下都》一书中所说的这两件“瓦钉”。
陈列用3D动漫技术对“瓦钉”的形状特征和使用方法做了详尽说明和演示:“瓦钉为固定屋面的建筑构件,略呈方锥体,中空,可插瓦钉饰,铺瓦时,将瓦钉穿过檐前筒瓦上的插孔,固定在屋顶苫泥中,以防止整垄筒瓦的下滑。
”
笔者借助出土实物和考古资料,经过比照分析,认为这两件“瓦钉”是安装在垂脊筒瓦上的瓦钉饰,而不是《燕下都》一书和《燕下都陈列》中所说的“瓦钉”,现分析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檐前筒瓦。
《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记载的一种带当筒瓦,其特征是:“筒瓦连接在半瓦当后面,后端成子口,上有穿瓦钉的洞,多为圆洞,也有方洞,瓦面上有点纹、不明显的绳纹和山字形纹,也有素面的。
”“瓦钉,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都是素面的。
”[2]笔者推断,这种筒瓦可能就是宫殿建筑屋顶的檐前筒瓦,其上留有的瓦钉孔应该是和与之同时出土的瓦钉配套使用的,先安装固定,然后用灰泥封实抹平,起到防水渗漏的作用。
傅振伦先生在对1930年春燕下都老姆台发掘品的整理中也提到瓦钉:“有方、圆两种,长的达29厘米。
”[3]傅先生所说29厘米长的瓦钉,笔者未见实物和图片资料,到底是瓦钉还是瓦钉饰,有待考证。
发掘报告《燕下都》记载了武阳台遗址建筑材料埋藏坑出土的筒瓦:“出土檐前筒瓦3件。
夹砂灰陶。
瓦前端都带有双龙饕餮纹半圆形瓦当,后端有子口。
瓦面前端将绳纹抹成素面,后边附贴2组半模制的三角形山云纹。
三角形山云纹粘贴好后,亦将瓦面空隙的地方抹平。
中部稍后处有一直径2.5厘米的圆形瓦钉孔。
”[4]笔者收藏有两件据传是武阳台遗址东北附近出土的完整檐前筒瓦,与上述特征相同,仅就目前所见,这是燕下都出土最大的的檐前筒瓦,其直径27厘米,长94厘米,高13.5厘米,瓦孔为圆形,孔径约2.5厘米(图二)。
但
是,相对于《燕下都》中记录的两件“瓦钉”(高约26.5厘米,底宽约5厘米),无论是大小还是形状都是不相匹配的。
因此,笔者认为,《燕下都陈列》中的3D动画对“瓦钉”的描绘是说不通的:1.按“瓦钉”与瓦孔尺寸,“瓦钉”安装不下去;2.瓦钉中空朝上部分是什么状态,应该做何处理?3.将“瓦钉”插入筒瓦下面的泥背中,其外部纹饰便失去了意义。
笔者收藏有两件燕下都出土的瓦钉与瓦钉饰实物,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的组合关系(图三):左侧一件瓦钉饰尖端残损,残高19厘米,瓦钉完整,高5厘米,钉身底面呈方形,边长3.5厘米,瓦钉饰低端呈方形,边长7厘米;右侧一件瓦钉饰尖端完整而瓦钉残,通高24厘米,低端略呈方形,边长5.5厘米。
其次,我们再来看垂脊筒瓦。
笔者近见韩国柳琴瓦当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垂脊大瓦当,其左侧瓦面完好地保存着瓦钉与瓦钉饰的组合,瓦钉饰表露其上,瓦钉穿入瓦孔中。
该瓦当底径约在36厘米左右,瓦身右侧的瓦钉孔边长约在5厘米左右(图四)。
在《燕下都陈列》中两件瓦钉饰的右侧,也陈列着一件规格最大的瓦当,其底径约在36厘米左右,当面饰双龙饕餮纹,残存筒身顶部留有安装脊饰的沟槽和抹灰的痕迹,左右两个侧面留有残断的瓦钉痕迹,皆略高出筒瓦背(图五)。
残断的瓦钉之上很有可能原来罩有瓦钉饰件。
以上两件瓦当形制、尺寸基本相同,应是垂脊筒瓦的前端部分,瓦钉与瓦钉饰安装其上,瓦钉下半部分穿过筒瓦孔插入其下的苫泥中,上端外露部分扣罩瓦钉饰件,瓦钉饰上的纹饰与筒瓦和脊顶饰件相互统一。
《燕下都》一书中也有对垂脊筒瓦及脊饰的记载:“脊饰两面的瓦面上各有圆形瓦钉孔4个,都附贴模制的黼黻纹。
”[6](图六)仔细观察图中瓦面上的4个孔,可以看到:1.三个较大的瓦孔,除靠近瓦尾者略呈圆形外,其他两个略呈方形;2.此件垂脊筒瓦与《燕下都陈列》中的垂脊大瓦当、韩国柳琴瓦当博物馆收藏的垂脊大瓦当规格大体相同,瓦钉孔尺寸也基本相同;3.其与《燕下都》一书记载的两件“瓦钉”,及笔者收藏的瓦钉,与瓦钉饰实物的底部外端榫口的尺寸大小是相吻合的;4.三个大的是用来安装瓦钉与瓦钉饰,另外一个小孔只是用来安装瓦钉,起到固定作用,最后用灰泥抹平封实。
瓦钉与瓦钉饰正是这样与垂脊筒瓦相互衔接、组合使用的。
安装好后,瓦钉饰左右伸向斜上方,其高低、大小、排列和数量都应有一定规格要求,其纹饰也应与垂脊筒瓦的脊饰风格相一致。
如果我们把《燕下都陈列》中留有瓦钉与瓦钉孔痕迹的残断垂脊筒瓦,与《燕下都》书中带有脊饰的垂脊筒瓦残件和韩国柳琴瓦当博物馆收藏的垂脊大瓦当关联起来看,垂脊筒瓦、脊饰、瓦钉与瓦钉饰的安装组合应该是:将安装好脊饰的垂脊筒瓦用瓦钉固定在垂脊顶的前端,瓦钉外露部分套上瓦钉饰,最后将缝隙抹严封实。
当面、筒瓦、脊饰、瓦钉饰的造型、纹饰,与檐前筒瓦的当面纹饰、瓦背纹饰共同装饰、美化了承载它们的宫室建筑的顶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燕下都》一书和《燕下都陈列》对两件“瓦钉”的认识存有以下不妥之处:
1.瓦钉与瓦钉饰不能视为一体,应是两种建筑构件,瓦钉固定筒瓦,瓦钉饰罩饰其上;
2.《燕下都》一书所称的“瓦钉”和筒瓦不是一体制作而成,而是在筒瓦制作过程中按设计预留瓦孔,用来安插瓦钉;
3.檐前筒瓦和垂脊筒瓦安装在建筑物屋顶的部位不同,大小规格不同,檐前筒瓦的规格要小于垂脊筒瓦,因此,二者预留的瓦孔大小也是不同的。
燕下都宫室建筑屋顶部分的构造和形式,脊瓦、垂脊筒瓦、檐前筒瓦的安装和使用,以及筒瓦、瓦钉与瓦钉饰、脊饰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以上为笔者一孔之见,纰漏和谬论之处,祈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777页。
[2][7]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考古》1962年1期。
[3]傅振伦:《燕下都发掘品的初步整理与研究》,《考古通讯》1955年4期。
[4]同[1],第25页。
[5]吴磬军:《燕下都瓦当》,紫禁城出版社,2014年。
[6]同[1],第775—776页。
〔责任编辑:谷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