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13损失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损失率总结1. 引言在企业运营中,损失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衡量企业在生产、销售和运营过程中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的程度。
损失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对损失率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企业识别损失的原因和来源,进而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风险控制策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损失率进行总结和分析。
2. 损失率的定义损失率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损失与企业总收入的比率。
一般情况下,损失率用百分数来表示,如损失率为5%表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济损失占总收入的5%。
损失率是衡量企业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3. 损失率的计算方法损失率的计算方法因企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常见的计算方法:•方法一:损失率 = (企业总损失金额 ÷ 企业总收入) × 100%•方法二:损失率 = (某一时间段内的损失金额 ÷ 相同时间段内的收入) × 100%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定期的损失率计算和分析。
4. 损失率的影响因素损失率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4.1 供应链问题:供应链延迟、原材料短缺、物流问题等都可能导致损失率的增加。
• 4.2 质量问题:产品质量不合格、存在缺陷等问题,会导致产品退货率增加,从而提高损失率。
• 4.3 销售问题:销售渠道选择不当、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的销售额,间接影响损失率。
• 4.4 人力资源问题:高员工流动率、员工不合格、员工不当行为等问题,都会对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损失率。
企业需要深入分析损失率的各个影响因素,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损失率。
5. 如何降低损失率根据损失率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方向性的措施,来降低损失率:• 5.1 加强供应链管理:做好供应链的规划和协调,确保供应链的畅通,减少因供应链问题导致的损失。
14201工作面回采结束损失率分析报告
一、14201工作面概况:
14201工作面为我矿首采工作面,位于矿东侧,沿井田边界布置,对应地面标高为1350-1230m,为山地丘陵,原西耳村已搬迁,地面无其它附着物。
工作面煤厚基本稳定,顶板为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顶底板稳定;煤层倾角为一度,面长1992m,宽192-110.3m 之间,煤厚1.92-1.6m,平均煤厚1.72;回采储量75.9万吨,工作面于2018年2月开始起采至2019年8月结束。
二、工作面储量动用情况:
1、面长1992m,宽192-110.3m之间,煤厚1.92-1.6m,平均煤厚1.72;煤容重1.32,面积为350288m2,回采储量75.9万吨,三角煤面积为9217m2(23116t),工作面至边界保护煤柱为4m,面积为7698m2(18090t),井田边界煤柱面积为39840m2(90452t)。
动用储量为89.24万吨,采出煤量为75.3工作面回采率为97%,采区回采率为84.3%。
三、工作面损失:
14201工作面部分地段留顶煤现象,工作面损失0.5万吨,顺槽煤柱1.8万吨。
四、采区损失:
三角煤损失2.3万吨,井田边界煤柱损失9万吨,工作面损失0.5万吨,顺槽煤柱1.8万吨。
五、14201工作面分析总结:
1、由于初始割煤期间,设备操作不熟练,滚筒直径较小,顶底板掌握程度有出入,导致工作面出现留顶煤现象。
更换滚筒后不存在留顶煤现象。
2、工作面布置未沿边界布置,出现留煤柱,三角区未进行回采,出现损失。
3、三角区尽量缩小或布置小工作面进行回采。
边界不留或缩小煤柱这样才能提高资源回收率。
采煤工作面损失率分析报告和1. 引言本报告对采煤工作面损失率进行了分析和。
采煤工作面损失率是指在采煤过程中未能完全回收的煤炭量与总产煤量的比值。
损失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煤工作面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
通过对损失率的分析,可以找出损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回收率和效益。
2. 数据分析研究对象为某矿区的采煤工作面,统计了一段时间内的采煤产量和损失煤炭量。
根据数据进行了损失率的计算和分析。
2.1 采煤产量统计在统计期内,该采煤工作面总产煤量为X吨。
将产煤量按月进行统计,得到产煤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2 损失煤炭量统计与产煤量统计相对应,统计期内的损失煤炭量为Y吨。
将损失煤炭量按月进行统计,得到损失煤炭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3 损失率计算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得到每月的损失率,即损失煤炭量与产煤量的比值。
将损失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3. 分析结果根据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 采煤工作面的总产煤量为X吨,损失煤炭量为Y吨,损失率为Y/X。
损失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采煤工作面的回收率。
2. 损失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不稳定,存在波动现象。
损失率的波动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采煤工艺的稳定性、设备运行状态、矿石品位等。
3. 部分月份的损失率超过了预期的指标,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
可能的原因包括:采煤工艺流程存在问题、设备故障、人员操作不当等。
4. 经过分析,发现某些月份的损失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备故障和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
针对设备故障和人员操作不当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维护计划和加强操作培训的建议。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降低损失率,提高采煤工作面的经济效益。
4.通过对采煤工作面损失率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1. 采煤工作面的损失率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
2. 损失率的波动性较大,需要重点关注引起波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 设备故障和人员操作不当是导致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需要加强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工作。
XXX矿业有限公司XXX煤矿1121采煤工作面损失率分析及总结报告编制人:XXX2019年3月8日1121采煤工作面损失率分析及采后总结报告一、工作面概况1121采煤工作面布置在2#煤层中,标高为+1923—+1935m(煤层底板标高),地面对应为山体,无建筑物、公路、供电线路,本工作面走向长约500米,倾斜长平均100米;煤体平均厚度为1.5m, 1123采煤工作面北部为边界保护煤柱线,南部为1123工作面,西面为为开采区域,东部为矿界保护煤柱线。
1121采煤工作面采用炮采落煤,顶板支护为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钢梁进行支护,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于2015年11月进行回采,2019年3月回采工作面结束。
二、巷道布置及支护1、1121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均断面为6.0㎡,采用工字钢棚支护,运输巷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巷道布置经济合理,采用一进一回U型通风。
2、1121采煤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1.5米,煤层较薄,进行一次性采全高。
三、工作面开采及资源储量动用及回采率情况10801采煤工作面于2015年11月5日开始回采,至2019年3月10日结束。
工作面实际倾角14°~18°,平均16º,实际平均采高1.5m,工作面走向长度为500m,工作面倾向长度为100m,容重为1.40m3/t,实际动用储量105000t,实际采出煤量为99750吨,损失量为5250t,工作面回采率为95%。
四、回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121采煤工作面在回采期间顶底板较为稳定,出现空顶距过大的情况,为此留设专人对该处进行强制放顶,加强超前支护的管理。
同时对初撑力进行检测,确保支柱正规安全。
回采期间,加强拉线作业,支柱工对支柱和梁子成一条线,确保采面的精准性。
五、矿压显现及顶板管理经验1121采煤工作面整体地质条件较好,顶板为泥岩,破碎易冒落,直接顶为中粗砂岩,硬度较大,顶板完整性较好,工作面初次来压之前,梁子和支柱压力变化不很明显,顶板呈弯曲下沉趋势。
采煤损失率分析报告及总结一、引言采煤损失率是矿山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
通过对采煤损失率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矿山生产效率,并制定有效的采煤策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本报告旨在对某矿山的采煤损失率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二、采煤损失率分析1. 数据采集为了准确评估采煤损失率,我们收集了过去一年的矿山开采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产量、可采储量、采煤损失量等相关信息。
2. 采煤损失率计算公式根据采煤损失率的定义,我们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损失率 = 采煤损失量 / 可采储量3. 采煤损失率分析结果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我们得出了矿山的采煤损失率情况如下:- 2019年采煤损失率:10%- 2020年采煤损失率:12%- 2021年采煤损失率:15%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矿山的采煤损失率有上升的趋势,显示出矿山生产效率下降的趋势。
三、采煤损失率分析原因1. 设备老化矿山的采煤设备处于长期使用状态,部分设备已经老化,导致采煤过程中的效率下降,增加了采煤损失率。
2. 人工操作不规范部分工人操作不规范,对采煤工艺要求不清楚,导致采煤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3. 采煤工艺不合理矿山的采煤工艺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如采煤顺序安排不当、采煤参数调节不准确等,这些都会导致采煤损失率的上升。
四、提高采煤效率的建议1. 设备更新考虑到设备老化对采煤效率的影响,建议矿山对一些老化设备进行更新,采用先进的采煤设备,提高采煤速度和效率。
2. 培训和规范操作加强对工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并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每位工人都严格按照采煤工艺操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 优化采煤工艺对采煤工艺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采煤顺序合理、采煤参数准确调节,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煤损失。
五、总结本报告通过对某矿山的采煤损失率进行分析,发现矿山的采煤损失率有上升趋势,降低了矿山的生产效率。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改善采煤效率的建议,包括设备更新、培训和规范操作、优化采煤工艺等。
业务影响分析IT服务风险评估报告文档编号:LS -ITSMS-FX-2019记录版本:A/0【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报告】【业务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报告】目录1. 概述 (1)1.1 目的 (1)1.2 业务影响分析和信息技术服务风险分析概述 (1)2. 基本定义 (2)2.1 业务影响度级别的定义 (2)2.2 风险级别的定义 (2)2.2.1 威胁发生的可能性P (2)2.2.2 威胁对关键业务的影响程度I (3)3. 业务影响分析 (3)4. 影响关键业务的信息技术服务风险分析 (3)1.概述1.1目的《业务影响分析和信息技术服务风险分析报告》是根据IT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风险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以下简称BIA)对IT服务的重要性、关联性进行分析,当IT服务风险发生时,为了使业务活动能够持续运作,明确恢复业务所依赖的重要组件,并针对各类信息技术服务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1.2业务影响分析和IT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风险分析概述业务影响分析(BIA)帮助确定在关键IT服务不可用的情况下,各部门的业务处理中断所造成的后果。
BIA定量及定性地分析不同时间段的中断所造成的损失,并且确定至关重要的业务功能及相互依赖性。
最重要的是,BIA为管理层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反映灾难潜在的影响和可能的损失,为设定优先级并选择适合的恢复策略奠定了基础。
业务影响分析是为灾难恢复制定计划的第一步。
它为管理层提供了清晰的、充分的以及准确的信息,从而能够对企业的灾难恢复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
信息技术服务风险分析是对影响关键业务连续性的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一旦发生后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识别高级别的风险。
管理层根据这些信息以决定:●从恢复的角度判断各个业务系统的重要性;●在引起灾难性后果之前,至关重要的业务功能或应用系统必须在多长时间内恢复运行;●哪种是能够满足恢复时间要求的最可行的恢复策略;●需要什么资源才能将至关重要的应用系统恢复到最基本的运行;●哪些因素必须预先考虑,才能满足恢复时间的要求;●这些信息以及相应的决策构成了连续性策略的基础。
令人胆战心惊的损失计算如果你想退休后可以颐享天年,那么就不能只进行保守性的投资,把钱存到银行。
相反,你需要把钱投到股市和债市上获利,并避免冒太大的风险。
令人胆战心惊的损失计算10%到20%的损失对股市投资者来说稀松平常。
关键是要把损失保持在这个水平以下;否则将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元气。
为了使客户理解这一点,美国丹佛Northstar Investment Advisors 的投资顾问查尔斯-费瑞尔(Charles Farrell)用一个图表来说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从投资损失中恢复。
恢复的速度取决于损失的规模以及客户随后所获投资回报的水平。
假设你损失了20%,之后每年获得的收益为8%,那么你需要2.9年才能从损失中恢复。
这听起来很可怕,但是实际情况可能还要糟糕。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损失了35%,那么你需要5.6年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几乎是损失为20%时所需恢复时间的两倍。
如果你损失了50%,那么你需要九年时间恢复,是损失为20%时恢复时间的三倍还多。
费瑞尔说,损失15%、20%或25%确实令人不快,但随着损失率的上升,造成的破坏会大幅提高。
损失率在投资损失计算中是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数学问题。
当损失率为10%时,你只需要11%的收益就能弥补损失;如果损失率为20%,需要25%的收益;当损失率达到50%时,你就必须获得100%的收益才能弥补损失了。
加速从损失中复原广告在你拼命弥补损失的时候,金融市场会助你一臂之力;不仅如此,你的投资额大小也会影响原速度。
因此,投资额较小的年轻投资者们更具优势。
费瑞尔举例说,假设你的401(k)退休计划中原有3万美元,每年的存入额为1万美元。
如果损失了三分之一,你可以通过下一年存入的1万美元弥补损失。
但是,如果你存有100万美元,当你损失三分之一时,则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不仅如此,随着投资额的增加,即使因常规性的市场下挫而造成的损失也可能会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如果你损失了20%,对于1万美元的投资额来说就是损失了2000美元;但对于100万美元的投资额来说,损失就会高达20万美元。
第1篇一、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企业过去一年的收益损失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企业运营中的潜在问题,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报告主要从收益构成、损失原因、损失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销售数据、市场调研报告等内部资料,以及行业公开数据。
2.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视化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收益分析1. 收益构成分析(1)销售收入: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分析其构成及变化趋势。
(2)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政府补贴等,分析其占比及变动情况。
(3)收益总额:分析企业收益总额的年度变化趋势。
2. 收益变化趋势分析(1)销售收入:近年来,销售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
(2)其他收入:投资收益波动较大,政府补贴逐年减少。
(3)收益总额: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放缓。
四、损失分析1. 损失原因分析(1)运营成本:分析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等运营成本构成。
(2)销售损失:分析因产品质量、市场竞争、销售策略等因素导致的销售损失。
(3)投资损失:分析投资决策失误、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投资损失。
2. 损失分布分析(1)运营成本:分析各项运营成本占比,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
(2)销售损失:分析销售损失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3)投资损失:分析投资损失在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五、影响因素分析1. 市场环境:分析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对企业收益和损失的影响。
2. 企业内部因素:分析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架构、人员素质等因素对企业收益和损失的影响。
六、改进建议1. 加强成本控制:优化采购流程,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管理费用。
2. 提升产品质量: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产质量量等级品率和质量损失率管理方法目的产质量量等级品率是质量指标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反响公司产品的质量水平及变化状况,有益于促使公司技术进步,促使调整产品构造,知足花费者不一样品位的需求,同时有益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司的投资方向,为公司拟订质量政策供给依照。
与此同时,公司为降低产质量量损失率,追求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产质量量水平, 促使、完美本公司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面损失成本的管理工作,特拟订并履行本方法。
范围本方法例定了质量等级品率(包含优等品产值率、一等品产值率、合格品产值率)确实定原则、计算公式、统计范围及判断原则。
本方法例定了质量损失率确实定原则、计算公式、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面损失成本的核算范围,以及内部损失和外面损失数据的采集、核算、剖析及传达的门路;规定了质量损失率的考查方法。
本方法合用于本公司对产质量量等级品率确实定和计算。
本方法合用于本公司内部损失成本、外面损失成本统计,质量损失率的核算、剖析、报告及查核。
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全部的改正 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订正版均不合用于本标准,但是,鼓舞依据本标准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能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标准。
GB/T 19000 质量管理系统基础和术语产质量量等级品率确实定和计算方法产质量量损失率确实定和计算方法工业产质量量分等导则术语产质量量等级品率报告期加权分等产品产值之和(即加权优等品产值、加权一等品产值和加权合格品产值之和)与同期分等产品总产值(即优等品产值、一等品产值与合格品产值之和)之比。
质量损失率产质量量成本中的内部损失成本、外面损失成本之和与工业总产值之比。
质量成本将产质量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花费。
它包含预防成本、判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面损失成 本,特别状况下,还需增添外面质量保证成本。
经营损失评估标题:经营损失评估引言概述:经营损失评估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通过评估损失情况,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保障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明确损失类型1.1 确定直接损失:包括原材料损耗、生产设备故障等直接导致成本增加的损失。
1.2 辨识间接损失:如人力资源浪费、客户投诉增加等间接导致经营效益下降的损失。
1.3 区分可控损失和不可控损失:可控损失指可以通过管理措施避免或降低的损失,不可控损失则是外部因素导致的损失。
二、评估损失影响2.1 分析损失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损失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紧张等问题。
2.2 评估损失对企业声誉的影响:损失可能会影响客户信任度、品牌形象等。
2.3 考虑损失对员工士气的影响:损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制定应对措施3.1 设立损失预警机制:建立损失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损失。
3.2 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3.3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确保企业稳健经营。
四、实施损失评估4.1 制定损失评估计划:明确评估的目的、范围和方法。
4.2 收集相关数据:整理损失发生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3 进行损失评估:根据评估计划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得出损失情况和影响。
五、持续改进和监控5.1 定期评估损失情况:建立定期评估机制,不断监控和评估损失情况。
5.2 不断改进管理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措施,降低损失风险。
5.3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结语:经营损失评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评估损失情况,企业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企业在实施损失评估时能够认真对待,不断完善和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的稳健增长。
盈利模式决定交易成败大多数资料认为,盈利模式是指对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分析,归纳总结出该盈利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应满足的条件等方面,但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交易市场中,由于存在盈利和亏损两种可能,所以,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投资成败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投资理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心态+资金管理+技术=成功。
但是,这只是一个感性的认知,仅仅告诉了人们成功的三大基本要素,并没有深入分析它们三者的关系,也没有进行量化的说明。
要深入理解这一成功公式,我们需要借助损失率这一概念进行说明。
损失率,在保险市场中指的是保险公司某一业务年度或一定时期内赔款支出总数与同期保费收入总数的比率。
而在投资市场中,则是指投资主体某一年或某一定时期内同期损失与总投入的比率。
下面将从损失率的角度来分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一下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之间的关系。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挽回损失率=AMT损失/剩余金额=损失率*期初金额/剩余金额,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成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意味着,在资产管理中,也尽量降低资产的损耗,降低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提升资产收益。
在投资市场中,很多交易者学了很多的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大多数交易者都追求预测之术,也就是希望能掌握百发百中的交易胜率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很多顶级交易大师和投资大师,恰恰全都对预测之术不感冒,而是更加专注于损益比方面的研究。
下面介绍一下成功率与损益比之间的关系。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下,损益比如何设置才能保证该账户的盈利。
损益比指的是损失和收益之间的比例,而成功率指的是交易成功的次数占总交易次数的比例,两者关系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成功率的提升,损益比在逐渐降低,也就是说,投资者在追求高成功率的时候,其盈亏比是在降低的,也即亏损的比例是逐步放大的。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降低亏损比想尽办法提升成功率更加有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的关系告诉我们:当账户亏损的资金额度越大时,挽回的损失率就越大,所以开仓的时候要耐心等待行情明朗的时候再入场,避免主观交易、频繁交易给账户带来损失,看住亏的才是赚。
川煤华荣能源公司太平煤矿27113工作面损失率分析
川煤华荣能源公司
太平煤矿
二0一四年四月一日
27113工作面损失率分析
一、工作面概况
27113采煤工作面布置在+900m水平南四采区11#煤层中,标高为+1001.77 ~ +1069.0 m(煤层底板标高),地面对应为山体,无建筑物、公路、供电线路,本工作面走向长约509m,倾斜长平均62.5m;煤体平均厚度为2.45m,该工作面上方为小煤矿采空区和9117溜道,下方为27115工作面(正掘送),右方为2703石门、2704石门,左方为开切上山。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该工作面于2013年1月进行回采,2014年3月回采工作面结束。
2、煤层情况:
该煤层结构较复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属于较稳定煤层,煤层总厚度0.0~4.48m,平均厚度为2.45m,煤层利用厚度为0.10m~2.41m,平均为1.40m;含1~7层夹矸,夹矸厚度为.06m~2.20m,平均厚度为1.05m,岩性为炭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夹煤线,局部地段出现伪顶,厚度为0.10m~0.78m,平均厚度为0.21m,岩性为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夹煤线。
3、顶底板岩性:
老顶为:粗砂岩厚12m;
直接顶为:细砂岩厚9.0m;
直接底为:粉砂岩厚2.20m;
老底为:中粒砂岩粉砂岩厚6.55m。
4、构造:
该工作面近似于单斜构造,该工作面有2条断层;f27113-1、断层倾向95°,倾角68°,落差0.50-0.80m与f27113-2断层倾向95°,倾角86°,落差(1.5m),f27113-2对回采没有影响,根据揭露情况分析:f27113-1,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5、水文情况:
1、该工作面煤层的老顶岩性为粗砂岩,属含水性岩层,含水层厚12.0m,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有滴、淋水现象,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2、该工作面风道上部为小煤矿采空区(标高为:+1102.0m),可能有积水;该工作面风道只施工了两组钻孔(86m及136m处),虽未发现异常,但是回采过程中仍要随时观察工作面顶板滴、淋水情况,严禁回采风道以上的阶段保护煤柱,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撤人并报告调度室,待查明原因后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后方可生产,确保安全生产;尤其是雨季期间,工作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排水措施。
3、该工作面风道现水量Q≈1.5m³/h,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回采时制定防排水措施,挖好风、溜道排水沟并保证水沟畅通,必要时安设排水设备备用。
6、工作面开采及资源储量动用情况:
工作面实际倾角51°~72°,平均69º,实际平均采高1.8m,工作面走向长度为240m,工作面倾向长度为62.5m,容重为
1.35m3/t,实际动用储量46713t,实际采出煤量为44881吨,损失量为1832t,工作面回采率为96%。
7、工作面回采率指标符合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是: 1、工作面放煤放净后,矸石放下来,必然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放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接近边界断层,煤质受到影响,为了提高煤质,接近断层处没有放煤,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层0.3-2.39m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4、工作面为保证正常推进,工作面底部留0.1m左右的底煤,造成的损失。
5、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顶板有少量淋水,造成了煤质下降,从而造成煤量损失。
为此在以后的回采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在不影响煤质的情况下,把煤放净,提高回采率,降低损
失率。
2)杜绝工作面丢顶煤现象。
3)采煤队在生产中要及时根据地测科下发的“预防丢煤通知单”及回采建议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不合理丢煤,造成资源浪费。
4)采煤队要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要求进行放煤,要坚持见碴堵口制度,杜绝顶煤放不透,严禁随意放煤,随意丢煤现象发生。
5)生产技术人员在制定和审批作业规程过程中,有保证采区
及工作面回收率达标的技术措施和办法,并在掘进和回采过程中监督检查生产区队措施、规程的执行情况。
化不很明显,顶板呈弯曲下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