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损失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03.73 KB
- 文档页数:21
在工厂中最为常见的浪费主要有八大类,分别是:不良、修理的浪费,过分加工的浪费,动作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制造过多?过早的浪费,等待的浪费和管理的浪费。
下面具体分析各类浪费现象。
1.不良、修理的浪费所谓不良、修理的浪费,指的是由于工厂内出现不良品,需要进行处置的时间、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以及由此造成的相关损失。
这类浪费具体包括:材料的损失、不良品变成废品;设备、人员和工时的损失;额外的修复、鉴别、追加检查的损失;有时需要降价处理产品,或者由于耽误出货而导致工厂信誉的下降。
2.加工的浪费加工的浪费也叫过分加工的浪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多余的加工和过分精确的加工,例如实际加工精度过高造成资源浪费;第二是需要多余的作业时间和辅助设备,还要增加生产用电、气压、油等能源的浪费,另外还增加了管理的工时。
3.动作的浪费动作的浪费现象在很多企业的生产线中都存在,常见的动作浪费主要有以下12种:两手空闲、单手空闲、作业动作突然停止、作业动作过大、左右手交换、步行过多、转身的角度太大,移动中变换“状态”、不明技巧、伸背动作、弯腰动作以及重复动作和不必要的动作等,这些动作的浪费造成了时间和体力上的不必要消耗。
4.搬运的浪费从JIT的角度来看,搬运是一种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动作,而不产生价值的工作都属于浪费。
搬运的浪费具体表现为放置、堆积、移动、整列等动作浪费,由此而带来物品移动所需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和人力工具的占用等不良后果。
国内目前有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搬运是必要的,不是浪费。
因此,很多人对搬运浪费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去消灭它。
也有一些企业利用传送带或机器搬运的方式来减少人工搬运,这种做法是花大钱来减少工人体力的消耗,实际上并没有排除搬运本身的浪费。
5.库存的浪费图1-1 库存过多掩盖问题按照过去的管理理念,人们认为库存虽然是不好的东西,但却是必要的。
JIT的观点认为,库存是没有必要的,甚至认为库存是万恶之源。
猪肉生产过程中质量损耗分析与预冷过程优化中国是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却不是肉类加工强国,存在产业加工率低、质量安全保障程度不高等重大问题。
为此,要实现企业猪肉的利用最大化,就需控制影响猪肉质量的诸多因素,以保证猪肉品质量的安全,减少不同生产阶段猪肉质量的损耗。
1、猪肉质量损失因素分析猪肉生产全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宰前饲养、运输、宰前静养、屠宰和分割、冷却成熟、猪肉运输6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处理均可影响本阶段或后续阶段的猪肉质量损失,猪肉质量损耗影响因素见表1。
1.1宰前饲养宰前饲养是特指生猪从饲养场运出前的一段时间。
生猪宰前饲养方式可避免或能显著影响此后的猪肉质量损失:在宰前2~3周饲喂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粗纤维和低可消化淀粉的饲料可降低汁液流失;在生猪屠宰前5d额外添加0.5%的色氨酸,能够减少白肌肉(屠宰后胴体出现肉色泽淡白、质地松软、有汁液渗出现象),其发生频率可下降1/3。
1.2生猪运输生猪在运输中,死亡和组织损伤发生最多。
超过1%生猪在运输后变得难以行走甚至死亡。
因此,扩充每头猪的运输空间可减少生猪损耗,运输空间从1头猪0.39m2增至0.48m2,其损耗将减少一半。
然而,运输空间也不是越大越好,空间过大,将会出现猪只难以保持平衡,相互无所依靠。
实际操作,运输空间与猪的大小相关联,大约4.6x10-3m2/kg。
损耗也与运输距离和季节有关,适宜运输温度15-25℃。
1.3宰前静养生猪经初步检验检疫进入屠宰厂后,需静养禁食12~24h,保持外部环境安静,发现病猪和伤猪需剔除。
静养12h左右质量损耗不到1%,可减少白肌肉产生率。
补充电解质溶液、营养补充剂或糖蜜溶液可支持24h静养,能提高猪肉产品质量。
1.4屠宰与分割生猪电麻后、应在致昏30s内放血,以免苏醒挣扎引起肌肉出血。
放血造成质量减少约为5%,其中只有3%左右能利用,其余伴随生产过程流失。
另一种生猪气体击昏法在欧洲较为普及。
生产损失的含义与核算1. 引言生产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失,包括物质损失、时间损失和人力资源浪费等。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损失不仅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并且可能对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准确核算和分析生产损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生产损失的含义,并探讨如何进行生产损失的核算。
首先,我们将阐述生产损失的概念和分类,然后介绍生产损失的核算方法和相关指标。
最后,我们将对生产损失进行成本控制和改进的方法进行讨论。
2. 生产损失的概念和分类生产损失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效率下降和资源浪费。
生产损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 物质损失物质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浪费、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物质损失。
例如,原材料的浪费、半成品的损坏以及成品的废弃等都属于物质损失的范畴。
2.2 时间损失时间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计划紊乱、工艺优化不足或人员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时间浪费。
例如,生产线停机、生产任务延误以及工人等待材料等都属于时间损失的范畴。
2.3 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源浪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员技能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或工作流程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例如,员工的培训不到位、员工的低效率以及员工的离职等都属于人力资源浪费的范畴。
3. 生产损失的核算方法和指标准确核算和分析生产损失对于企业管理非常重要。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生产损失核算方法和相关指标:3.1 直接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通过衡量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和时间损失来核算生产损失。
该方法通过对原材料消耗量、废品量以及生产线工时等进行统计,计算出生产损失的成本。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可以帮助企业迅速了解生产损失的情况。
3.2 间接成本法间接成本法是通过测算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能力损失和人力资源浪费来核算生产损失。
该方法通过对生产线的稼动率、设备利用率以及人员的实际工作时间等进行统计,计算出生产损失的成本。
安全生产事故损失分析报告安全生产事故是指在生产、加工或作业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物质财产损失的事件。
对于企业来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的声誉受损、生产中断以及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损失分析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以一个已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为案例,对其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
事故背景化工企业A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工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拥有100名员工。
在最近的一次生产作业中,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在操作过程中未正确执行操作规程,导致化学品泄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损失在该次事故中,3名员工因中毒和烧伤严重而不幸死亡,另外5名员工也受伤。
根据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和相关法规规定,人员伤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死亡员工的家属将获得相应的赔偿金和丧葬费用,受伤员工将获得医疗费用和伤残赔偿金。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和法规标准,估计本次事故的人员伤亡损失为X万元。
财产损失化学品泄漏导致企业的生产设备、场地和产品受损。
企业生产设备的修复和替换费用、场地的清理和修复费用,以及已经生产但因事故无法销售的产品的损失都是本次事故的财产损失。
根据企业的资产财务记录和保险理赔报告,估计本次事故的财产损失为Y万元。
声誉和经营损失安全生产事故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营。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安全是重要的关注点之一、事故会使得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受损,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
可能会导致一些客户解除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此外,事故后的调查和整改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能导致生产中断,造成经济损失。
虽然这部分损失很难量化,但是不能忽视其对企业的影响。
法律责任和罚款企业在安全生产事故中,如果发现存在违法和违规行为,有可能面临相关法律责任和罚款。
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将会对企业进行调查,并根据事故原因和程度,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
法律责任和罚款可能成为企业额外的经济损失。
安全生产事故损失
安全生产事故的经济损失分析
近年来,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认识事故损失的程度,有必要进行详细的经济损失分析。
首先,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人员伤亡的医疗费用和丧葬费用。
在事故发生后,伤者需要接受紧急救治和长期康复治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
同时,对于不幸遇难的人员,还需要支付丧葬费用。
此外,事故发生后,企业往往需要支付赔偿金,用于弥补因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也是企业承担的直接经济损失之一。
其次,安全生产事故还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间接经济损失。
事故发生后,企业不得不停止生产,对应的生产线和设备闲置,无法正常运转,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此外,事故还可能导致相关的合同和订单取消或推迟,进一步减少企业的收入。
而且,事故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客户流失,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最后,安全生产事故还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事故发生后,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事故救援和调查处理,这也是社会经济的一项巨大开支。
此外,事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资源的浪费,使得整个社会经济效益下降。
因此,安全生产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为了降低事
故损失,企业应该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
生产损失的核算技巧引言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损失是无法避免的,但如何正确地核算和管理生产损失,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生产损失核算的技巧,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损失。
一、生产损失的定义生产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
主要包括原材料损耗、生产设备故障、工人操作失误等。
二、生产损失的分类生产损失可以分为可控损失和不可控损失两类。
1. 可控损失可控损失是指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来降低或消除的损失。
例如,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设备稳定性、加强员工培训等。
2. 不可控损失不可控损失是指无法通过企业内部管理手段解决的损失,一般是由于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
对于不可控损失,企业需重视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三、生产损失核算的目的生产损失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定量、定性地评估损失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改进。
通过核算,企业可以清晰了解损失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四、生产损失核算的步骤1. 收集损失数据要进行准确的生产损失核算,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损失数据。
企业可以利用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工具,实时记录和分析损失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归类和分析损失数据收集到的损失数据需要进行归类和分析,分析损失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可以根据损失的性质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原材料损耗、设备故障、人为失误等。
通过分析,找出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3. 评估损失的影响评估损失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损失对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生产周期延长所导致的生产能力损失;•原材料损耗的成本影响;•设备维修和更换所产生的费用;•考虑到顾客需求,生产损失所导致的订单满足率下降等。
4.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对生产损失的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工艺流程,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强员工培训,减少操作失误的发生;•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等。
生产损失的核算简介生产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产品质量下降或产量减少等不利因素所带来的损失。
企业在进行生产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生产损失的核算,以便合理安排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将介绍生产损失的核算方法和重要性。
生产损失的核算方法总损失指标法总损失指标法是一种常用的生产损失核算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计算总的生产损失指标,评估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情况。
常用的总损失指标包括生产效率损失、产品质量损失和产量损失等。
•生产效率损失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因设备故障、停机、换型等造成的停工时间和效率下降。
•产品质量损失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因原材料、工艺或人为因素引起的次品率、不良品率等质量问题。
•产量损失指标:反映生产过程中因设备故障、工艺问题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产量减少。
对于总损失指标法,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核算,通过监测和分析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损失。
单位时间损失法单位时间损失法是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的损失量来核算生产损失。
核算过程中需要测算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损失,并将其转化为单位时间的损失量。
单位时间损失法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定量损失较为适用,如产量减少、次品率增加等。
通过单位时间损失值的计算和分析,企业可以准确了解到底哪些环节存在损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损失成本核算法损失成本核算法是一种将生产损失转化为财务指标进行核算的方法。
通过对生产损失的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到底生产损失给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损失成本核算法常用的指标包括直接损失成本和间接损失成本。
直接损失成本主要指生产过程中因损失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如原材料损失、设备维修等。
间接损失成本主要指由于生产损失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如产能损失、客户满意度下降等。
生产损失核算的重要性生产损失的核算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生产力损失的范围
生产力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浪费、资源浪费、能源浪费等问题所造成的生产效率降低的情况。
这种损失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生产力损失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故障和维修:当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线就会停止生产,从而导致时间浪费和成本增加。
尤其是当设备需要进行维修时,生产线的停工时间会更长,损失也会更大。
2. 人员管理:人员管理不当也会导致生产力损失。
例如,员工缺勤、迟到早退、低效率工作等问题都会影响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3. 质量问题:如果生产出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返工和修复,这也会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 浪费的能源和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材料浪费也是一种生产力损失。
例如,设备运转时过多的能源消耗、材料损耗等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生产力损失的范围非常广泛,企业应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来减少生产力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 1 -。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八大损失1.1计划性停机损失计划性停机:主要是由节假日、会议、年修、定修、无订单生产、作休制度等有计划性的停产、待机造成的时间损失。
影响因素:企业作休制度、人员配置安排、维修模式、维修技能、订单量。
应对措施:a) 增强员工作业技能、适应一人多岗位发展,以灵活安排生产计划;b)优化维修模式,做好日常维护,减少计划维修时间;c)加强产品的营销渠道,增加定单量,同时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交货期以实现顾客满意;1.2外部因素造成的停机损失外部因素造成的停机损失:由于公共工程设施的突发故障、停水、停电、造成的非计划停机时间损失。
影响因素:公用工程设备日常维护、事故应急管理。
应对措施:a) 加强对公用工程装置的日常维护;b)添置必要的公用工程设备的应急设施,建立事故应急预防体系;1.3故障停机损失故障停机损失:因突发的或慢性的故障引起的损失,常同时伴随着时间性的损失和产品质量上的损失。
影响因素:超负荷生产、平常设备缺乏日常维护点检。
应对措施:a) 加强设备的自主维护;b)提高维修水平,降低维修时间;c)严格依照工艺标准生产,不超负荷生产;d)生产计划时应考虑设备使用时间,不超时使用设备;1.4换模、调整等停机损失换模、调整等停机损失:主要是由产品换型,模具、刀具磨损需要更换模具、刀具或短暂缺料造成的停机损失。
影响因素:生产工艺不合理造成频繁更换模具、刀具,模具、刀具使用过程中违反工艺标准或模具、刀具质量不佳,生产计划下达不平稳需频繁换产品型号。
应对措施:a) 加强设备前期管理,设备布置充分考虑生产因素,并向设备一个流布置发展;b)加强刀具和模具的管理,减少换模时间;c)合理安排每日生产计划,实施平准化生产;1.5等待、瞬停等小停机损失等待、瞬停等小停机损失:工序产能不匹配造成的缺料等待,设备操作机构不灵敏造成的瞬间卡死等停机损失。
影响因素:工序产品不匹配或计划不准确,设备操作机构失灵。
家具厂产能损失分析和改善措施8月生产部(按订单生产的)海绵、布艺、装配车间计划工时损失共4524小时,其中海绵787.5小时*0.9套\小时\人=708套,布艺2116小时*0.5套\小时\人=1058套,装配1620.5小时*0.75套\小时\人=1215套;而实际8月可达到的计划工时产能是:实际入库产量损失产能合计原计划生产任务计划生产任务可达成率产能损失原因分析及改善如下:一、销售下单每周不均衡,订单交付周期不够,对订单交付管理缺少认知和重视。
改善措施:1、内外销与稳定的或大客户沟通,建立起预测管制机制,确保每周有稳定订单量下达,也可压缩客户的库存和存货资金(销售部9月落实并通知供应与生产链准备)2、内外销每周每月每月确定具体的产品销售目标和方案(9月开始实施,将具体方案与目标通知供应与生产链准备)内销:每周400-600套,外销:每周700-1000套3、确定产能满足的情况下订单交付周期:常规内单10天(工作日),常规外单15天(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特殊订单评审交期。
PMC下单铁件外协木工海绵\布艺转配仓库发货合计内单3天2天2天2天1天10天外单1天3天2天 3天2天2天1天1天15天4、订单排定后,将影响订单完成和发货的异常列为重点考核,确保大家足够重视订单完成和交货,改善各自为政的工作习惯,积极响应订单完成与交货(9月37周实施)5、完成入库的订单确定明确的储存上限时间:内单14天(2周)、外单30天(1个月),超期红色识别与通知一周内处理,超期未处理入库产品,作为呆滞品处理(9月实施、纳入考核)二、对于影响订单出货的内外销畅销前十款产品和不畅销的C\D类产品,在供产销链缺少明确的产品运营管制措施改善措施:1、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在国内、国外销售趋势的不同点,每半年重新定位区分内销和外销的A\B\C\D类产品和布料,区分营销分类产品,管理产品生命周期(销售部9-10月份完成)2、内外销将各自畅销的十款产品、面料和不畅销的C\D类产品提供给供应与生产(9月5日前完成)3、供应与生产链对应畅销产品和不畅销产品的库存物料、半成品和厂商备货,调整存货标准,每周实施重点监管(供应与PMC 9月实施)三、原材料与电镀件备货、厂商备货管理不完善改善措施:1、将外销面料每月35%的用量调回,作为工厂备货,解决和减少外单欠面料的量和频率(8月已经实施,9月PMC核查与监控)2、确定木材和板材工厂备货标准(PMC36周制定,供应9月25日前完成)3、确定用量少的钢材工厂备货标准和常用钢材备货周转下单量(PMC36周制定,供应9月20日前完成,实施备货订单达成监控,纳入考核)4、电镀件每周每天确定需要完成任务,实施过程跟踪和监控(PMC、车间、外协9月实施)5、铁网实施实际计划备货周转管理(9月实施,纳入考核)6、存货管制分块实施(8月已经实施,PMC9月需改善落实到有结果、纳入考核)四、车间产能不平衡,存在有效的工时浪费1、海绵、布艺、铁件车间内部工序产能不平衡(9月5日前完成分析,保证4500套\208小时情况下,列出分析报告)2、车间列出瓶颈工序的人员招聘、培训、产能提升计划、(9月5日前完成,9月实施并纳入考核)3、生产部、车间建立新员工转变为老员工的模式与通道,进一步稳定新进人员和产能(9月15日前完成,9月实施)4、人事部如期完成人员招聘计划(9月实施,并纳入考核)5、生产部与各车间分析自身有效人工工时浪费时数与原因,拟定改善实施计划(9月10日前完成分析和改善计划,9月实施,月底五、订单交付具体分解和欠料量分析不明确,各环节进度衔接有脱节和超期现象1、pMC根据与订单交期标准和实际产能、缺货情况,对所下销售订单进行交货评估和订单出货具体排程,明确列出欠缺物料及数量,明确制定各环节工作的完成时间表(37周改善,纳入考核)2、PMC人员每天8-9点下车间了解进度状况,限期处理紧急和脱节现象;每天16:30-17:30查询和处理物料到货异常(9月4日实施)3、装配每天15点前与外协、采购、前工序协调处理明天的缺料处理结果(9月4日实施)4、外协每天12点前与厂商、仓库、铁件协调处理装配明天上线生产欠缺的外协件(9月4日实施)5、海绵、木工每天12点前与外协、采购、铁件协调处理明天上线生产欠缺的物料(9月4日实施)6、供产销定期(每周二、周五15:00-16:30)检讨和解决订单交付的问题点(已经实施)六、计划下达、外协与物料交货、生产周期控制不善1、物料与生产计划下达定时、定期(未彻底实施和响应,9月改善)2、外协与物料交货以满足订单和生产需求为准则,分块每天跟踪处理,特殊异常反馈到计划单位,调整安排(未彻底实施和响应,9月改善)3、车间生产周期控制以满足订单和后工序需求为准则,积极主动的以订单完成的需求为导向控制和安排生产(未彻底实施和响应,9月改善)。
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分析报告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公司某事业部的质量损失进行深入分析,旨在识别导致质量损失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确保公司事业部在未来能够有效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背景信息
公司某事业部近期出现了一系列质量损失事件,严重影响了业务进展和公司声誉。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情况,我们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三、质量损失情况分析
通过对质量损失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和整理,我们发现质量损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过程存在缺陷; 2. 设备维护不到位; 3. 员工培训不足;
4. 管理监督缺失。
四、质量损失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初步认为质量损失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 - 生产流程不规范导致的生产缺陷; - 设备维护不及时导致设备故障; - 员工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技能; - 管理层监督和控制不力。
五、改进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 优化生产流程,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 加强设备维护管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 强化管理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六、结论
通过对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进行分析,我们认识到质量损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改进建议,公司事业部才能在未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以上为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的分析报告,希望我们的分析和建议能够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家具厂产能损失分析和改善措施1.问题分析1.1设备老化导致的故障频繁:家具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长期使用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设备故障频繁,造成了产能损失。
1.2人员技能不足:家具厂的员工技能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无法熟练操作设备,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1.3物料供应不稳定:家具厂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链不稳定,时常出现断货或延迟供货的情况,导致生产线停工或生产周期延长。
2.改善措施2.1设备维护与更新:家具厂应定期维护设备,及时更换老化设备,并更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2.2提升员工技能:家具厂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术,使其能够熟练操作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3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家具厂应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供应链体系,合理调配原材料的库存,防止因物料供应不稳定导致的生产问题。
2.4进行生产计划调整:家具厂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链情况进行合理的生产计划调整,确保生产线的连续运行,减少产能损失。
2.5引入信息科技:家具厂可以引入信息科技,如车间管理系统和物料管理系统等,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提高生产线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益。
3.实施效果评估3.1设备维护与更新措施的效果可以通过设备故障率和生产效率的数据指标进行评估。
3.2员工技能提升措施的效果可以通过生产人员培训情况和生产效率的数据指标进行评估。
3.3建立稳定供应链措施的效果可以通过原材料供应情况和生产计划实施情况的改善程度进行评估。
3.4引入信息科技的效果可以通过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生产管理流程的改善程度进行评估。
4.结论通过分析家具厂产能损失的问题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可以提高家具厂的生产效率,减少产能损失,提升企业竞争力。
然而,具体的改善措施需要根据家具厂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制定。
同时,为了评估改善措施的效果,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数据收集机制,及时对改善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生产损失包括:由于制造了不合格产品而发生的废品损失;由于机器设备发生故障被迫停工等而造成的停工损失;由于对在产品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在产品盘亏、毁损、变质损失等。
生产损失都是与产品生产直接有关的损失,因此生产损失应由产品生产成本承担。
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生产损失的核算方法。
一般来说,如果生产损失偶尔发生,金额较小,对产品成本影响不大,则可不必对生产损失单独核算,其发生额包含在正常的成本项目中,增加其单位成本。
如果生产损失发生频繁,且数额较大,对产品成本影响较大,则需对其进行单独核算,即单独归集生产损失,计算损失数额,必要时还可设置“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成本项目予以揭示。
1.废品损失转出不可修复废品生产成本借:废品损失-××产品贷:基本生产成本-××产品发生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借:废品损失-××产品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制造费用等回收废品残料价值以及应向责任人索赔款项借:原材料其他应收款贷:废品损失-××产品根据废品损失明细帐归集的废品损失,结转分配废品净损失。
借:基本生产成本-××产品贷:废品损失-××产品2.停工损失(1)由非常灾害造成的停工损失和因计划压缩产量而使主要生产车间连续停产一个月以上的停工损失借:营业外支出贷:基本生产─停工损失(2)对计划压缩产量而使主要生产车间连续停产不满一个月,而下个月准备连续停工的,其停工损失本月可以不予结转,留到下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结转。
A、上月和本月累计仍然不满规定期限的,应将全部停工损失借记“基本生产─××产品”账户,贷记“基本生产─停工损失”账户;B、上月和本月累计已超过规定期限的,应将全部停工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账户,贷记“基本生产─停工损失”账户。
(3)应由当月产品负担的停工损失,应全部记入当月生产成本,并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标准分配记入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停工损失”项目。
生产效率损失的九大方面
一、计划损失
计划损失指的是计划性停产,即可以预料的停机损失,这种损失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
扣除计划损失,剩下的工作时间称作“负荷时间”。
二、管理不当
管理不当会导致停工待料。
三、开工准备
开工前要准备好材料、模具、工装,做好测试机器等工作。
如果没有准备过程,生产设备就不能说是生产,形成时间损失。
四、产品切换
企业生产完某种产品,转换生产另一种产品时,需要经过更换生产设备、模具等产品切换过程。
五、故障维修
生产设备故障会导致生产流水线中断。
六、短暂停机
由于设备缺乏保养会引起短暂停机,最终导致性能损失。
七、速度损失
很多企业的生产运营逻辑是按件计酬,设备跟工人基本没有关系,设备保养是机修工的事情,导致设备劣化,产生短暂停机和速度损失。
八、制造不良
制造不良所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产品不合格,生产效率低下。
九、返工修整
由于设备不良,会导致返工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