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3课时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习目标:1.了解回纥、靺鞨、南诏等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以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以及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2.掌握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掌握遣唐使节的史实以及鉴真、玄奘的史实并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4.认识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重点:唐与吐蕃的关系学习难点:鉴真、玄奘的史实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怎样?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二、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14页的内容,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思考下列问题4分钟后比比谁最棒。
1、唐朝时少数民族分布的情况如何?唐朝的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2、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如何?(小字内容)3、北方各族为什么尊唐太宗为“天可汗”?4、吐蕃是现在哪个民族的祖先?文成公主是何时入藏的?她入藏同松赞干布成亲有何历史意义?5、文成公主入藏后,还有哪位唐朝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于何时?有何意义?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16页的内容,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后比比谁最棒。
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有何表现?发达的对外交通对唐朝的中外交往起了什么作用?2、日本遣唐使与唐朝的交往情况?3、鉴真东渡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历程?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那些贡献?4、玄奘西游的目的、经过怎样?在历史上有何贡献?玄奘、鉴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点拨:1、边疆各族的分布学生对照疆域图讲述边疆各族的分布情况;教师点拨特点:①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②边疆各族与唐朝中央政府关系密切,通过接受册封、和亲、会盟等方式,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边疆各族的拥护,唐太宗被北方各族拥戴为“天可汗”。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从唐代的民族关系入手,介绍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融合,以及唐朝对待周边民族的政策。
然后,教材又讲述了唐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的交往。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以及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对唐朝的、经济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以及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具体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唐代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3.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入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第25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目标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
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③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④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导入新课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和同为一家探究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1、唐朝的疆域2、边疆各族的分布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开明、平等、一视同仁读图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表现:(1)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唐朝多次击败突厥,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2)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朝对其进行册封,曾3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唐朝与靺鞨的关系:唐朝对其进行册封,与唐朝长期保持和好。
(4)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开元年间,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材主要介绍了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唐代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于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具体内容区分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掌握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情况,认识唐代的对外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代的民族关系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视频: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唐代的历史背景。
进而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内容包括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如靺鞨、回纥等;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如日本、新罗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以及唐代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可能了解不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如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同时,教师还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2.难点:如何理解唐代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政策,以及唐代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提高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4.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学生理解。
3.历史资料:收集与唐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课堂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代的疆域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唐代的版图。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唐代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广阔的疆域?”引导学生思考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唐代与靺鞨、回纥等民族的关系,以及与日本、新罗等国家的交往。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抽测】
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2、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3、唐朝时期出现的农用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4、唐朝陶器中的精品是什么?
5、唐朝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哪里?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两点统治措施?
【学习目标】
1. 能记住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2.能掌握中外交流频繁的条件及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能记住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并理解其重要意义。
(独学完成)
阅读教材P12—14,在书上标记出:①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②北方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③藏族祖先的名称;统一吐蕃的首领;他迎娶的汉族公主;汉藏通婚的影响;④唐蕃会盟的时间、盟约及意义。
2.阅读教材P14—16,在书上标记出:①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②与唐朝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③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目的地、他的著作及其地位;④唐玄宗时赴日本的僧人及其贡献;⑤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与频繁的中外交往的意义;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综合提升】(独学完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献号天可汗,以履我国都。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的“文皇”和材料二中的“联”指的是谁?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朕”之前的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怎样的?“朕”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3)“文皇统治”,为了密切汉藏之间的关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有什么历史意义?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你有什么建议?
【知识梳理】(独学完成)
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
民族关系唐与吐蕃:吐蕃概况:吐蕃是中国古代政权名,7世纪前期,统
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定都罗些。
唐蕃交往史实:
对外交往唐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局面的原因:
对外交往的表现:
对外交往的特点:
根据新知探究阅读教材并在书上做好圈点勾画,然后完成综合提升、知识梳理3、对学内容:
拿红笔核对独学时的答案 生成自己的观点 讨论自己在独学时的疑问 记背知识梳理
4、小展:A 共板书,B 共对学
5、大展
【当堂检测】 《金榜行动》P5
基础训练1-9题。
【学后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试着画一画思维导图,可借鉴《金榜行动》)
【课后精练】
《金榜行动》P6
【下节课抽测内容】
1、唐朝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2、唐太宗被尊称为什么?
3、举两例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
4、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
5、举两例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注意易错字:玄奘、鉴真)
6、唐蕃会盟的时间?会盟碑立于哪里?
【拓展链接】
吐蕃使者禄东赞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派了个聪明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向唐求亲。
禄东赞向唐太宗转达了年轻国王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终于答应了求婚请求。
后来,在藏族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故事:禄东赞到长安时,各国求婚使者很多。
唐太宗要求婚使者解答五个难题,方才应允。
第一道题是要求把一根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
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爬过九曲孔道,丝线也就过来了。
第二道题是把100匹马和它们的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出马驹儿分别是哪匹母马生的。
禄东赞把母马和小马驹分开关了一天,断绝马驹儿的饲料和水。
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饥饿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吸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清楚了。
最后一道是要从2500名美女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
禄东赞凭借敏锐的眼力,把仪态大方庄重的文成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对求婚使者禄东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