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之内容复习ppt
- 格式:ppt
- 大小:443.00 KB
- 文档页数:25
第一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一、散曲名词解释:元人多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
金元时代流行的,与音乐密切配合的新体诗,不同于有科(人物动作)白(人物对话)的戏曲。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二、散曲兴起原因:1、词生命力的衰减,新体裁担负抒情咏物的任务;2、音乐曲调的变化三、散曲&词的异同:同:都是合乐的歌辞;都受声韵格律的约束;形式上都是长短句。
异:1、(形式上)词:一般不用衬字,词风严谨含蓄;曲:可加除正字外的衬字,少数曲牌可加增句,形式自由活泼;2、(音韵上)词:属《广韵》、四声,多隔句韵,按词牌要求可以换韵;曲:属周德清《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多为连韵,一韵到底;3、(风格上)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端庄文雅;曲:悲喜兼可,雅俗共赏,庄谐杂出。
任中敏《散曲概论》。
四、散曲体裁(小令、套曲):1、小令: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还包括重头(《小桃花》),带过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集曲(罗江怨)2、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大令。
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有无尾声是区分套曲、小令方法。
燕南芝庵先生《唱论》:“有尾声名套数”。
(最长的三十四曲刘时中《上高监司》第二套、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第二节元散曲的发展和代表作家一、相关收集著作:朱权《太和正因谱》、任中敏《散曲概论》、隋树森《全元散曲》、赵义山《元散曲通论》、钟嗣成《录鬼簿》、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二、发展前期:从金末到成宗大德年间;卢挚、姚燧、冯子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1、关汉卿:现存小令五十七套,套数十三套。
(内容)离愁别恨的抒写、爱情生活的叙述、作者的思想性格;(风格)婉丽见长,间以潇洒。
2、白朴: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套。
(内容)抒写男女恋情、描绘自然景色、感叹人生无常;(风格)俊逸清丽,兼有豪放、秀美、本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