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挖空练习
- 格式:ppt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3
目录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高中语文必修4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高中语文必修5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班级:姓名: .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二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翻译划线的句子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4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东道主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5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3)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翻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句式:)”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翻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句子翻译: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班级:姓名: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就)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到)河内;河东凶亦(也)然(这样)。
察(考察,了解)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以(用)战喻。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刃..既接,弃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凭)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这)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违背,违反)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完)食也。
数(密)罟(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这)使民养(供养)生丧(办丧事)死无憾(遗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
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几)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颁(通?斑?)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狗彘食(吃)人食而不知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饿死,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
是(这)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归罪)岁,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归顺)焉。
高中语文部编版挖空训练以下是一份高中语文部编版挖空训练,供您参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狗彘食(吃)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
’是(这)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岁,斯(那么)天下之民至(归顺)焉。
”9.劝()学挖空训练习学生版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3)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翻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句式:)”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翻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句子翻译: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烛之武退秦师挖空学生版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 )晋,且( )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式:)。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在夜晚)缒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
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 )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 )还也。
”亦去( )之。
4.烛之武退秦师挖空教师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一说表修饰)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
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统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教材文言挖空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学案不分版本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七、寡人之于国也一、解释加点词,翻译画线句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 ),那么..( )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 )然.( )。
察.( )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②孟子对曰:“王好.( )战,请以.( )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 )兵而走.( ),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 )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③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
〞④曰:“王如知此,那么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不违.( )农时.( ),谷不可胜.( )食也;数.( )罟.( )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 )生丧.( )死无憾.( )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⑥“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 )狗彘.( )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 )白者不负.( )戴.( )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⑦“狗彘食.( )人食而不知检.( ),涂.( )有饿莩..( )而不知发.( );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岁.( )也。
’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 )岁,斯.( )天下之民至.( )焉。
〞二、解释以下加点词1.直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以下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④理直.气壮( )2.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野芳发.而幽香(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3.凶①河内凶.( )②汉初匈奴凶.黠( )③甫闻凶.讯( )④缉拿元凶.( )4.以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一项为哪一项( )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