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第四章 立体构成
- 格式:ppt
- 大小:44.23 MB
- 文档页数:10
立体构成所属分类:艺术艺术设计设计提问添加摘要立体构成作品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
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知识点一)。
平面造型中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
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
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
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目录[隐藏]∙ 1 简介∙ 2 起源∙ 3 概念特征及作用∙ 4 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5 包豪斯构成理论∙ 6 意义与目的∙7 基础特性∙8 设计理念∙9 相关词条∙10 参考资料立体构成-简介立体构成欣赏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
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
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
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
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
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
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
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起源立体构成“构成主义”中的“构成”一词与要谈的“构成”有很大区别。
“构成”的源流,首先是来自20世纪初在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包豪斯”(Bauhaus)设计师20世纪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领先的人才,崭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思想是包豪斯成为现代设计地发源的。
包豪斯的艺术教育家们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构成教育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中国,成为中国所有艺术院校共用的基础课程,日本的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变成为一门专业,在构成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Solid Structure课程性质:是一门重要的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从平面过度到立体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分:4总学时:64适用专业: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中的有关专业先修课程:《素描》、《工业设计概论》、《平面构成》教学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 加强脑与手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简单经济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探求立体形态的形式规律和设计原理,寻求材料,结构,力学与形态表现的和谐规律。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促使其形态的科学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概述第一节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第三节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本章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一节认识点线面第二节认识体量第三节认识材质第三节认识空间本章重点:材质空间的认识本章难点:空间的构成认识第三章半立体构成第一节一切多折第二节肌理构成本章重点:表情练习——一切多折本章难点:一切多折制作第四章线立体构成第一节垒积、衍架、框架线层排列第二节线织面本章重点:线材构成本章难点:线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五章面材构成第一节透空柱体、多面体结构第二节层面排列第三节单体积聚与形体的插接构成本章重点:面材构成本章难点:面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六章块材构成第一节有机形体的塑造第二节形体的分割与组合第三节块的积聚构成本章重点:块材构成本章难点:块材构成的实际制作第七章综合构成第一节综合构成的要求、形式与要注意的问题本章重点:综合构成本章难点:综合构成的实际制作四、成绩考核方式以完成设计作业形式的考查课,综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如下作业:1、纸的表情练习(一切多折) 1件 15%2、线材构成 1件 15%3、面材构成 1件 15%4、块材构成 1件 15%5、综合构成 1件 40%五、教材与参考资料《立体构成》胡介鸣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立体构成》赵殿泽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立体构成基础》蒋民民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立体构成》蔡从烈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注:1、本课程作业更偏于创意实践题。
第四部分 立体构成一、概 述1-1 构 成·构成(construction)是一个近代发展起来的造型概念,是造型活动的重要方式。
·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形式基础,产生于20世纪初。
其三个重要的源头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以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中心的设计运动。
(构成发源于造型艺术运动的构成主义,并在包豪斯时期被确立为设计学科基础。
由于激进的艺术流派的青年画家和雕塑家的影响,使设计开始摒弃附加的装饰,更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态美,讲求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搭配,发挥了灵活多样的构成设计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观点。
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资本追求更大的利润而极力鼓动对产品的更新,更是刺激了简洁新颖的产品形态的发展。
在国内,构成学科于80年代形成初步规模,它不但成为了设计学科的基础,甚至已成为生活中的审美基础中的一部分。
)·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设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与设计运动。
但是由于当时政治因素干扰,构成主义运动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一批构成主义、前卫艺术的探索者离开俄国前往西方,将俄国的构成主义传入西方,对艺术和设计新形势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荷兰的“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8年—1928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集体。
发起人和组织者是《风格》杂志的编辑杜斯伯格,这本杂志也是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
“风格派”的设计特点是高度理性,它的思想和形式都是源于蒙德里安的绘画探索。
·1919年,德国创建“包豪斯”学院,建筑设计家格罗佩斯院长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教育口号、并在“包豪斯”学院最早设立了以“构成”为基础的课程。
包豪斯为加强现代设计理论基础及介绍综合性的美学思想,于1925年开始编辑出版了“包豪斯”丛书,传播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以及新的设计教育计划和方法。
《立体构成教案》课件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2.1 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2.2 立体构成中的空间与体积2.3 立体构成的组合与分解2.4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第三章:立体构成的设计与创作3.1 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步骤3.2 立体构成创作的方法与技巧3.3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3.4 立体构成创作的评价与反思第四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4.1 立体构成的常用材料4.2 立体构成的工具与设备4.3 材料的选用与搭配4.4 材料与工具的安全使用与维护第五章:立体构成的欣赏与评价5.1 立体构成的审美标准5.2 立体构成的欣赏方法5.3 立体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分析5.4 立体构成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第六章: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6.1 工业设计中的应用6.2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6.3 艺术创作中的应用6.4 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应用第七章: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7.1 工业设计案例分析7.2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7.3 艺术创作案例分析7.4 日常生活用品设计案例分析第八章:立体构成的创新与实践8.1 立体构成创新的途径与方法8.2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实践探索8.3 立体构成创新实践的评价与反思8.4 立体构成创新实践的成果与应用第九章:立体构成的教学与评估9.1 立体构成教学的目标与内容9.2 立体构成教学的方法与策略9.3 立体构成教学的评估与反馈9.4 立体构成教学的改进与优化第十章:立体构成的未来发展10.1 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的趋势与发展10.2 立体构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10.3 立体构成教育的改革与挑战10.4 立体构成对设计思维的影响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立体构成教案》课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分类、基本元素和原则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立体构成》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国际上称为构成学。
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以及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加强抽象的造型构思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的设计水平,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此课程需要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用纯粹抽象的形去考虑问题,摆脱物象化思维的纠缠。
另外,要注意生活中的各类造型,不妨以之作为切入点去抽象出形与造形的规律,根据形态所包含的各种性质,如材料形态质感结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帮助我们在理性的层次上去认识形态构成的问题。
二、课程任务:1.了解三维空间,有一定的空间造型感。
2.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
3.熟悉不同的材料,掌握其制作加工方法。
4.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运用合适的材料加工制作完成。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1)立体构成的概念(2)构成设计理论的发展(3)立体构成的对象(4)立体构成的学习方法2.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一些基本特点及方法。
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1.教学内容(1)形态(2)构成要素(点、线、面、体块的构成)(3)点、线、面、体、块的综合材质构成(4)半立体构成2.基本要求:了解二维空间平面与三维空间立体的联系与区别,如何转化。
了解掌握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特点及材料的加工表现,通过训练使学生对立体形态的量感,空间感,肌理感有感性上的认识。
第二章构成材料式及制作技术1.教学内容(1)材料的分类(2)常用材料及工艺(3)材料力学(4)材料的应用2.基本要求: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及表现技法,能够根据设计选用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加工。
第三章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则和形式法则1.教学内容(1)简单与单纯(2)变化与统一(3)对称与均衡(4)对比与调和(5)节奏与韵律(6)比例与分割(7)主次与意境2.教学要求:了解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造型规律和法则,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一、三大构成(1)、构成的概念三大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
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
并赋予其视觉化的、力学化的观念。
构成教育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用的基础课程,日本的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变成为一门专业,在构成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构成一词的出现及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里程碑。
平面构成的出现让人对固守已久的传统进行反思。
构成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艺术设计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构成是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已为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构成与其他应用设计的学科一样,都是为了完善与创造更赋予现代感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
现代科技的融入,极大的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审美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
构成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带来新鲜的观念要素,并且它已成功应用于艺术设计诸多领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经的途径。
平面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二十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
首先是来自20世纪初在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构成主义”中的“构成”一词与“三大构成”有很大区别。
)“包豪斯”(Bauhaus)设计师20世纪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领先的人才,崭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思想是包豪斯成为现代设计地发源的。
包豪斯的艺术教育家们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构成观念可以说早在西方绘画中可见到其影子。
(起步)1.立体构成的起源(2009-05-06 19:30:57)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起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年在德国成立。
由于1932年遭纳粹党迫害而被迫关闭,老师流亡他国。
但仅仅13年的时间竟培养出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领先的设计人才。
包豪斯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建筑师、艺术家、画家们,我们一定要面向工艺”,包豪斯的教学计划也是用这个精神来指导的。
在各个阶段都要训练每个学生用手和用脑,并且要二者统一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工艺加工的技能获得个人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以达到符合工艺的要求。
包豪斯第一次把不可靠的感觉变成科学及更改的视觉法,开创了理性艺术设计的先河。
崭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思想使包豪斯成为现代构成设计的发源地。
目前世界上的设计教育通行的专业基础课就是包豪斯首创的。
这个基础艺术课的结构,是把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独立成体系,使视觉教育第一次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仅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的、非科学化的、不可靠的感觉基础上。
基础课其实是一次洗脑的过程,通过理性的礼堂训练,把学生入学前的所有视觉习惯洗掉,代以崭新的、理性的视觉规律。
利用这种新的规律,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像力,并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能够创造出崭新的造型及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基础课的训练最终的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
训练的方法是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任意的、个人的自由表现。
在立体构成教学中注重对材料、肌理和形态对比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和表现形形色色的对比关系,如物体的大小,线的曲直,肌理的光滑粗糙,色彩的坚硬感与柔软感等等。
体验材料的视觉、触觉的效果和物理性能,并以纸板等材料进行构成教育的方法。
让学生在不考虑任何附加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材料的空间美感变化,从而奠定了立体构成的基础,使之成为世界设计类教育中至今必修的课程之一。
构成设计—立体构成立体构成是指在设计中运用了三维空间的概念,使设计物体具备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一种设计手法。
立体构成是一种更加复杂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形式,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下面将从形式、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来探讨立体构成的设计原理和应用。
首先,立体构成的形式是设计中最基本和直接的表现形式。
立体构成通过运用不同的形状、颜色和质地来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在形状方面,可以使用立方体、球体、锥体等常见的几何形状,也可以运用更加抽象和独特的形状来表达设计的目的和主题。
在颜色方面,可以通过利用明暗对比、色彩搭配和渐变等手法来增强设计物体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在质地方面,可以运用不同材质的组合和纹理的运用来创造出丰富的触感和立体感。
通过合理运用形状、颜色和质地的变化,可以使设计作品呈现出立体的效果,增加观众的美感和惊喜。
其次,立体构成的结构是设计中的关键要素。
立体构成的结构要求具备稳定性和均衡性,使整个设计物体能够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并保持稳定的形态。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力学原理和重心的平衡,以确保设计物体不易倾倒或变形。
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帮助设计物体更好地实现功能,并增加其使用寿命。
在立体构成的设计中,可以运用分层、重叠和错位等手法来增加设计物体的立体感和动态感,使其更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同时,还可以运用空间的压缩和延伸来创造出视觉上的变化和张力,使设计物体更具有观赏价值和表现力。
最后,立体构成的功能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立体构成不仅要求设计物体具备立体感和空间感,还需要兼顾其功能性和实用性。
在立体构成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习惯,使设计物体能够更好地实现其预定的功能。
例如,在家具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座椅的舒适性和坐姿的支持性;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空间的流动性和功能的合理性等。
立体构成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形式和结构的表达,更要关注设计物体的使用和体验,使其在功能上具备实用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