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5
金免疫技术(斑点免疫层析试验)一、原理金免疫技术是免疫标记技术之一,金盐被还原成原子金后形成金颗粒悬浮(胶体金),这种金颗粒呈红色,并能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因此,可用胶体金作为标记物来检测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
典型的测定方法有斑点买免疫渗滤试验和斑点免疫层析试验等。
二、材料1 、HCG金标试纸条2、妊娠尿液正常尿液三、方法(一)胶体金的制备根据不同的还原剂可以制备大小不同的胶体金颗粒。
常用来制备胶体金颗粒的方法如下。
1.枸橼酸三钠还原法(1)10nm胶体金粒的制备:取0.01%HAuCl4水溶液100ml,加入1%枸橼酸三钠水溶液3ml,加热煮沸30min,冷却至4℃,溶液呈红色。
(2)15nm胶体金颗粒的制备:取0.01%HAuCl4水溶液100ml,加入1%枸橼酸三钠水溶液2ml,加热煮沸15min~30min,直至颜色变红。
冷却后加入0.1Mol/L K2CO30.5ml,混匀即可。
(3)15nm、18nm~20nm、30nm或50nm胶体金颗粒的制备:取0.01%HA uCl4水溶液100ml,加热煮沸。
根据需要迅速加入1%枸橼酸三钠水溶液4ml、2.5ml、1ml或0.75ml,继续煮沸约5min,出现橙红色。
这样制成的胶体金颗粒则分别为15nm、18~20nm、30nm和50nm。
(二)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
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会聚集而失去结合能力。
除此以外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离子强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都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1.待标记蛋白溶液的制备将待标记蛋白预先对0.005Mol/L pH7.0 Na Cl溶液中4℃透析过夜,以除去多余的盐离子,然后100 000g4℃离心1 h,去除聚合物。
2.待标胶体金溶液的准备以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胶体金液的pH值。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原理介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Test)是一种常用于快速、便捷地检测生物体内特定分子的方法。
该技术基于免疫层析原理,利用胶体金颗粒作为信号指示剂,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原理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主要依赖于抗原-抗体的专一性识别和相互结合。
当胶体金颗粒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形成颗粒/抗体/抗原复合体。
通过将样品与含有抗原的试剂盒进行反应,可使目标分子与胶体金颗粒上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颗粒/抗体/抗原/目标分子复合体。
操作步骤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进行检测通常需要以下步骤:1.样品处理–收集待测样品,并进行必要的前处理,例如离心、稀释等。
–如果样品是固体,需要先进行溶解或悬浊处理。
2.反应溶液的制备–根据试剂盒的说明书,将试剂溶解或稀释到适当的浓度。
3.准备试剂盒–打开试剂盒包装,并将提供的试剂按照指示加入到试剂盒中。
4.加样–使用专用的吸管或滴管,将处理好的样品滴入试剂盒的样品孔中。
5.反应–让样品与试剂盒中的抗体共反应一定时间,通常为几分钟。
6.拍照解读–将试剂盒放置在专门的解读器上,并对结果进行解读。
–解读器会对胶体金颗粒的颜色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检测结果。
7.结果判读–根据解读器显示的结果,确定样品中目标分子的存在与否。
–通常,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结果可分为阴性、阳性或无效,具体判读标准需根据试剂盒说明书确定。
优势和应用领域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具有以下优势和应用领域:1.快速:检测时间短,通常在几分钟内可以得出结果。
2.简便:操作简单,无需复杂的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3.准确:具备高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有效地识别目标分子。
4.可视化:结果直接显示在试剂盒上,无需显微镜等设备。
5.应用广泛:可以用于临床医学、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
局限性和发展趋势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灵敏度限制:相比于其他方法,如PCR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灵敏度相对较低。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和生物医学检测中的一
种技术。
其基本原理为利用金纳米颗粒在光的作用下的特殊颜色散射和吸收特性,将其与
特定抗原或抗体结合在一起,进行零点检测,从而达到快速、准确、高灵敏度的检测结
果。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主要包括样品浸润、检测剂涂布和读取结果三个步骤。
具体操作
步骤如下:
1. 样品浸润:将待检样品加入相应的稀释液中,使其浓度与检测要求相适应;
2. 检测剂涂布:将样品与特定的抗体或抗原结合的检测试剂涂布在检测纸条上;
3. 读取结果:在检测纸条上读取检测结果,通常是根据纸条颜色的变化判定结果
的。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主要适用于病原体、重金属元素、农药、兽药、抗生素等食品安
全检测领域。
例如,在肉制品中被检测到的三联磷等药物残留的检测中,胶体金免疫层析
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定性、定量的检测,准确率高、检测时间短。
此外,在海产品、蟹类、鱼类等贝类食品中检测常见的福尔马林、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残留,以往需要一天时间的检
测时间,而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则能将其缩短至1小时以内。
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具有快速、准确、低成本、易操作等优点。
但是,由于技术门槛较高、适用的样品范围有限等因素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在今后的食品安全检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性能和准确率,以满足
不同领域和不同样品类型的检测需要。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实验报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实验报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目标蛋白质的存在与浓度。
1. 实验原理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利用胶体金颗粒的特殊性质进行检测。
胶体金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增强效应,能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时,会导致胶体金颗粒的聚集或分散,从而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
2. 实验步骤2.1 样品制备:将待检测的目标蛋白质样品进行提取和纯化,获取高纯度的目标蛋白质溶液。
2.2 胶体金标记:将胶体金颗粒与特异性抗体进行结合,形成胶体金-抗体复合物。
这一步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使得胶体金颗粒均匀分散,避免团聚。
2.3 免疫层析:将样品和胶体金-抗体复合物混合,使其发生特异性结合。
然后将混合物加载到层析柱中,通过重力或离心作用,将未结合的物质流出。
2.4 结果分析:观察层析柱中的颜色变化,根据颜色深浅判断目标蛋白质的存在与浓度。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当目标蛋白质存在于样品中时,胶体金颗粒会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导致胶体金颗粒聚集,层析柱呈现深色。
而当目标蛋白质不存在或浓度较低时,胶体金颗粒不会聚集,层析柱呈现浅色或无色。
4. 实验优势与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4.1 灵敏度高:胶体金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增强效应,能够增强目标物的检测信号,提高灵敏度。
4.2 特异性强: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可以准确检测目标物,避免干扰物的干扰。
4.3 操作简便:实验步骤简单,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适用于实验室和临床现场。
4.4 多样性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可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药物残留、病原微生物等,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5. 实验注意事项5.1 样品处理:样品的提取和纯化过程需要严格控制,以避免杂质的干扰。
免疫胶体金实验报告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自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进行研究以来,建立的各种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在医学、农牧业、环境及食品检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反应过程是一个由金颗粒、抗原与抗体动态结合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
而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面将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因素作一分析,为成功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参考。
1耗材的选择1.1不同型号膜的筛选。
硝酸纤维素膜的型号在试验中至关重要,作为反应载体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
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硝酸纤维素膜时使用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类型和数量均大不相同,对生产出的膜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膜的孔径和分布结构不同。
膜孔径减小,膜的实际可用表面积递增,膜结合蛋白的量也递增;膜孔径越小,层析速度也越慢,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的时间就越长,反应也就越充分;因此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是假阳性越高。
用于金标免疫快速试验的膜多为硝酸纤维素膜或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混合膜,不同的包被蛋白对膜有特定要求,试验者应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适合孔径大小和分布结构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胶体金的标记物在膜上的流动速率为最佳。
1.2结合垫的选择。
结合垫位于层析系统的中间,一般要求结合垫的网格均一且非特异性吸附低,能很好地负载胶体金标记物和待检测样品,而不被吸附;玻璃纤维素膜具备以上优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为试验中常用。
1.3样品垫及吸水纸的选择。
样品垫和吸水纸位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系统的两端,对于胶体金层析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试验中应根据试纸条检测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垫和吸水纸,保证样品在样品垫形成的通道中快速地流动而不被非特异性地吸附或者改变样品的性质。
如检测样品为血清,则可选择网格较疏松的玻璃纤维素膜即可;如果检测样品为毒素,则可选择质量好的吸水纸和样品垫。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测定法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简称GIA)是一种常用于检测生物样本中特定分子(如蛋白质、荷尔蒙、抗体等)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
一般的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处理:将待检生物样品(如血液、尿液、唾液等)进行预处理,通常包括离心、稀释或某些特殊样品的处理方法。
2. 准备试纸条:将试纸条浸泡于样品中,使试纸条上的涂层带上样品中的目标分子。
3. 上样:将预处理后的样品滴入试纸条上的样品进样孔,让样品与试纸条上的特异抗体结合。
4. 试纸条扩散:待样品进入样品孔后,样品中的目标分子会与试纸条上固定的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复合物会随着样品的扩散而向试纸条上移动。
5. 可视化结果:在试纸条上存在着特定检测线。
当复合物通过检测线时,会发生阳性反应,即出现颜色改变。
通过检测线的出现与否,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分子。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验的优点包括操作简便、快速、便携、结果可视化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克伦特罗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技术报告1 胶体金的制备1.1 玻璃器皿的准备玻璃器皿表面的少量污染会干扰金颗粒的生成,一切玻璃容器应绝对清洁,用前经过酸洗,硅化。
硅化过程一般是将玻璃容器浸泡于含5%二氯二甲硅烷的氯仿溶液中1min,室温干燥后蒸馏水冲洗,再干燥备用。
专用的玻璃器皿以第一次生成的胶体金稳定其表面,弃去后以双蒸馏水淋洗,可代替硅化处理。
将玻璃器皿用酸液浸泡72小时后,取出,大量自来水冲洗,洗洁精洗涤,蒸馏水浸泡24h后用去离子水冲洗三次,37℃温箱烘干后备用。
1.2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中,检测信号是由于金颗粒在检测线或质控线上聚集而成,所以如果金颗粒太小就不能产生足够的颜色信号,如果太大又会遇到空间位阻问题。
空间位阻可以阻止小分子蛋白质接近金颗粒的zeta电位,例如IgG 分子(160 000 DaLtons)大约8nm,约有4nm可以与金颗粒的表面结合,其最适的标记金颗粒为40nm,而对小分子抗原来说,可以使用20nm的胶体金颗粒进行标记。
取0.01%氯金酸水溶液100mL用恒温电磁搅拌器加热至沸腾,持续搅拌的情况下加入1%柠檬酸三钠水溶液1.0mL,继续搅拌加热10min,溶液呈透亮的红色。
室温冷却,用去离子水恢复到原体积,4℃保存。
1.3 胶体金的质量鉴定1.3.1 肉眼观察用肉眼观察制备的胶体金,其颜色为酒红色、均匀度较好无杂质、透明度较高。
1.3.2 紫外扫描鉴定取冷却后的胶体金溶液进行400~600nm紫外扫描,确定最大吸收峰波长,观察最大吸收峰的峰形、峰宽。
紫外扫描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为525nm,根据回归方程Y= 0. 4271X + 514. 56计算得到胶体金颗粒粒径为24.4nm。
由图谱可以看出最大吸收峰的峰宽较小,说明胶体金颗粒分布比较均匀1.3.3 透射电镜鉴定透射电镜下观察胶体金颗粒的大小是否均匀一致,有无椭圆形及多角形。
拍片放大后测量胶体金颗粒直径大小,取多个点计算胶体金颗粒的平均直径。
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测抗体概述在免疫学研究中,测定抗体的含量和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是一种常用且高效的方法,用于测定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原理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是一种基于免疫层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胶体金颗粒的特性。
胶体金颗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免疫层析中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步骤1.样品处理–收集样品并加工处理,确保样品的纯度和完整性。
–根据需求,可以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稀释、去除干扰物等。
2.抗原固定–在固相载体(如纸张、膜等)上固定抗原。
–抗原可以直接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间接固定,如沉淀、共价结合等。
3.样品添加–将处理好的样品加到固相载体上,与固定的抗原发生反应。
–反应时间和温度根据具体实验需求进行调整。
4.胶体金标记抗体–将特异性抗体与胶体金颗粒结合。
–通常通过物理吸附或共价结合方法将抗体与胶体金颗粒结合。
5.胶体金标记抗体添加–将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加到固相载体上,与样品中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会导致固相载体上的颜色变化,形成可见的测试线。
6.结果分析–根据形成的可见测试线的数量和强度,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通过对照样品和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抗体浓度。
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在临床诊断、药物开发和基础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临床诊断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可以用于诊断某些疾病和感染,如艾滋病、流感等。
通过检测人体产生的特定抗体,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或感染。
药物开发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可以用于药物的筛选和评估。
通过检测药物对特定抗体的影响,可以评估药物的活性、特异性和毒副作用。
基础研究胶体金免疫层析间接法在免疫学和生物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可以用于分析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和变化,研究免疫反应的机制和调控因子。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注意事项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这东西就像一场微观世界里的小竞赛,想要顺利完成它,可得多留几个心眼儿。
做这个试验,样本的采集那是相当重要的。
就好比你要做一道好菜,食材得新鲜优质才行。
如果是采集血液样本,扎针的手法得稳准狠。
可别像新手厨师切菜,哆哆嗦嗦的。
采血的时候,消毒要彻底,不然就像做菜不洗干净食材,容易混进杂质,影响试验结果。
要是采集的是其他样本,比如尿液或者唾液,也得保证样本的纯净度,不能被其他东西污染了。
试验的环境也不能马虎。
这就像运动员比赛得有个合适的场地一样。
温度和湿度都得合适,温度太高或者太低,胶体金可能就不听话了。
就像人在过热或者过冷的环境里会没精神一样,胶体金在不合适的温度下活性也会受影响。
湿度太大,那些检测试纸可能就受潮了,就像饼干受潮变得软趴趴的,检测结果就不准了。
检测试纸的保存也是个大问题。
把它想象成珍贵的茶叶,得好好保存。
要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要是把检测试纸放在大太阳底下晒着,那就和把茶叶放在烤箱里一样,试纸的性能肯定大打折扣。
而且打开包装之后,要尽快使用,不能让它在外面暴露太久,就像打开的零食要尽快吃完,不然就容易变质。
在进行试验操作的时候,操作手法要规范。
这就跟绣花似的,一针一线都得讲究。
加样的时候,量得准确,不能多也不能少。
多了就像煮汤的时候水放太多,味道都淡了,结果就不准确了。
少了呢,又像炒菜盐放少了,没味道,也得不出正确的结果。
滴加样本的时候,要垂直滴加,可不能歪着滴,不然就像倒水的时候歪着杯子,水会洒出来一样,样本滴加不均匀,也会影响检测。
判读结果的时候,那可不能心急。
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去看结果,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
提前看结果就像菜还没煮熟就急着吃,肯定不对。
推后看结果呢,就像饭都放凉了才吃,也不是原本的味道了。
而且判读的时候要仔细,要清楚知道什么样的条带是阳性,什么样的是阴性,就像认识不同的水果一样,苹果是苹果,香蕉是香蕉,不能混淆。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971年,Faulk和Taylor首先报道将胶体金与抗体结合,应用于电镜水平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1974年,Romano等用胶体金标记抗球蛋白抗体,建立间接免疫金染色法。
此后,胶体金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发展很快[1]。
目前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GICA)和胶体金免疫渗滤法(gold immunofiltration assay GIFA)。
1990年Beggs[2]和Osikowicz[3]等相继建立了免疫层析试验。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是将各种反应试剂分点固定在同一试纸条上,待检标本加在试纸条的一端,将一种试剂溶解后,通过毛细作用在层析条上移行并与膜上另一种试剂接触,标本中的待测物同层析材料上针对待测物的受体(如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层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被聚集或截留在层析材料的一定区域(检测带),通过可目测的胶体金标记物得到直观的显色结果。
而游离标记物则越过检测带,达到与结合标记物自动分离之目的。
其特点是单份测定、简单、快速,除商品试剂外不需任何仪器设备,几分钟即可用肉眼观察结果。
目前已在临床检测中获得广泛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检验步骤,同时,也给试纸条制备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有十几种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组成,要想达到临床要求需作大量的试验,根据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就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以介绍。
1 胶体金颗粒大小的选择胶体金颗粒的大小与产品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有关。
我们制备了如下胶体金液体各100ml,0.01%氯金酸水溶液中加入1%柠檬酸三钠的量分别为:①1.0ml;②1.5ml;③2.0ml;④2.5ml。
各取其50ml,调PH值为6.9进行抗HBsAg抗体标记,分别做灵敏度及特异性实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胶体金颗粒越大,灵敏度越高,但特异性越差。
胶体金法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法免疫层析法是一种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它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的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技术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胶体金法免疫层析法原理简单易懂,利用胶体金颗粒的特殊性质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实现对特定生物分子的检测。
胶体金颗粒表面覆有一层稳定的染色剂,当与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会发生凝集现象,形成可见的颜色变化。
这种颜色变化与样品中目标分子的含量成正比,从而可以定量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这种特性使得胶体金法免疫层析法成为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无标记检测技术。
在实验中,胶体金法免疫层析法通常包含以下步骤:制备胶体金溶液、制备抗体与胶体金的复合物、准备免疫层析纸条和进行样品检测。
首先,制备胶体金溶液是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
胶体金溶液是由金纳米颗粒悬浮于溶液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粒径和稳定性。
制备胶体金溶液需要精确控制金纳米颗粒的粒径和浓度,遵循特定的实验条件。
接下来,制备抗体与胶体金的复合物。
这一步骤是为了将目标分子的抗体与胶体金颗粒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
复合物的制备需要考虑抗体的浓度、胶体金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参数,以保证复合物的稳定性和活性。
准备免疫层析纸条是实验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免疫层析纸条是一种特殊的纸条,具有高吸附性和分离性。
在纸条上,可以固定目标分子的抗体,并与胶体金复合物相互作用。
纸条的制备需要准备特定尺寸的纸条,将抗体吸附于纸条上,并进行固定,确保纸条的功能和稳定性。
最后,进行样品检测。
将待测样品滴加在准备好的免疫层析纸条上,允许样品与固定的抗体发生反应。
当样品中存在目标分子时,胶体金和目标分子的抗体会结合并形成可见的颜色变化。
利用专业的检测设备或者目视检测,可以定量检测样品中目标分子的含量。
胶体金法免疫层析法在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临床样品中的蛋白质标记物,如肿瘤标志物,用于早期癌症的诊断和监测。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传染病病原体,如流感病毒和结核杆菌,为疾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