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938.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史学史绪论一、“史学”的产生第一,从上古直至近代,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撰史者各代都有;第五,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产生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起源、史学产生的条件;2.理解孔子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3.重点掌握《左传》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史学的起源一、远古的传说远古传说在先秦古籍的记载中保存和流传下来:有居住情况、饮食情况、生产工具、婚姻状况、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及军事战争。
这些神话传说是中国史学的滥觞:是最原始的“口述史”,是研究原始先民历史的资料。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这些原始的历史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
三、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最古文字是殷墟甲骨文。
(2)历法的产生:从原始社会以后逐渐形成三类历法: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3)史学意识的产生第二节先秦史学的产生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商朝的史官,甲骨文称“作册”、“史”、“尹”、“太史”、“内史”。
西周金文有“作册”、“内史”、“内史尹”。
《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之称。
经过漫长发展,中国史学已初具雏形,标志:第一,天子与各诸侯国均设置史官。
第二,开始形成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的形式。
第三,初步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鉴戒作用。
第二节孔子修《春秋》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1.《春秋》诞生的条件(1)商周以来不断积累的各种档案,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2)从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到诸侯国史,使编年体逐步得到发展,在写作技术上已成为可能。
史学史复习第一讲绪论1.史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重点2.史学的独立是在哪个时候,哪个时候出现专门的修史官。
重点3.中国史书的特点。
史书体裁出现的时间,先是编年、纪传、典制、纪事本末、学案诸体,以及编年体的特殊形式纲目体,都要掌握它们的特点、代表作、优缺点。
重点。
第二讲先秦(主要指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传说,为什么呢?因为传说反映了先民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意识的萌芽,也保存了若干古史的踪影。
中国的史学萌芽于官府,是先秦时期“学在官府”的体现。
最早的历史记载是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官方的文书档案。
“学在官府”的突破,出现了私人撰史。
孔子整理六经,是中国史学兴起中的大事。
1.神话和传说的区别2.甲骨文和金文3.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我国传统史学中的历史鉴戒思想影响很深远。
重点。
4.《尚书》(上古的文献汇编)《春秋》(编年体的雏形)《左传》(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
)《国语》(非编年记事,而是分国记言,是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竹书纪年》(编年史,第一部具有通史的雏形的史著。
)(书的性质、体例、作者要弄清楚)重点。
第三讲正史的(前221-220)这一时期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国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在海内一统的条件下,在先秦史学积累的基础上,史学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通史巨著《史记》,皇朝史巨著《汉书》的出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史学规模。
这两部书被后世列为历代正史之首,有着深厚的历史影响,这个时期的史学成就,可以说是正史的创建。
在这一正史创建的过程中,《东观汉记》和《汉纪》也是有价值的。
1.《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也是历史鉴戒思想的体现。
重点。
2.刘向、刘歆父子对先秦典籍的整理。
别录。
七略。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3.续《史记》、《汉书》。
正史格局的形成。
重点。
4.《东观汉记》和《汉纪》第四讲史学的多途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220-589)这一时期,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先后为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对峙所代替,朝代更替非常频繁。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别职”修史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四大类书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十章元代的史学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明代的史家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清代的史家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三、参考书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史学史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一)中国古代史学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1、《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
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2、属辞比事●把资料收集起来,进行严密对比,精审的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索出内部的关联之处,用语言概况出来。
●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
后泛称作文纪事。
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
“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
“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3、《尚书》●《尚书》为孔子删定。
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
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二、简答1、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
(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1、史学的诞生,只能在比较完备的文字和一定的记时方法通行之后。
中国史学史绪论(一)、中国历史的特点1、记述的连续性;2、内容的丰富性;3、体裁的的多样性;4、重视人事的社会性A、记述的连续性:从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到二十四史,历史撰述从未中断,形成了连续的、有系统的,多层面的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成为世界史学上绝无仅有的壮举。
原因: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的健全;众多史学家深刻的历史意识。
B、内容的丰富性:先秦时期,已出现了历史记载。
两汉的《史记》《汉书》为历史撰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多途发展,不仅使历史著述数量大增,而且种类也在迅速发展。
唐宋以下,出现了史学理论著作史通、文史通义,还出现了十通。
C、体裁的多样性是中国史学的另一个特点。
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学案体等(二)、史,历史,史学A、“史”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原意是指掌握文献记载的官职(史官)。
B、“历史”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即活的历史事实;一指历史的记载,即被史学家认识或掌握了历史事实。
C、“史学”是指一门学问,一门以人类客观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它相当古老,且无所不包,但“史学”一词,产生较晚,“史学”由产生到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也由一个历史过程。
(三)、口述史事和三代史诗1、口述史是最早所传播历史的手段,它不仅在文字产生之前,在文字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仍是一种重要形式,直到文字记载发展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之时,口述史事才被记载并保存下来。
在先秦口述史事一直在史事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说的历史(口述史事)内容有两大特点:1是传说人物被神话;2是英雄人物都是群众利益代表者。
这既反映了当时认识水平的底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观点。
2、三代史诗是指夏商周时期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而编成的史诗。
它们都是经过长期流传,不断加工完善起来的众人的作品。
今天能见到的三代史诗主要保存在《诗经》中,三代史诗与历史传说一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并对后来的某些史体有创始之意。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引言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的学科,它对于理解中国史学的演进过程和掌握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通过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代表性学派,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史学史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理论,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中国史学史的起源与形成中国史学史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历史学研究主要以编纂史书为主,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尽管古代史书在体例、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史学研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与政治相联系,史学的发展与王朝更迭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1. 儒家史学:儒家史学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史学史的黄金时代。
儒家史学强调经世致用和立德修身,注重历史的道德教化作用。
代表性学派有宋代的司马光、赵炯等。
2. 史学理论创新: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如章学诚的历史动态观、王夫之的历史唯物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史学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和理论分析,对史学方法和史学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西方史学的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科学的传入,西方史学的影响开始显现。
李约瑟、高华等学者先后将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
4. 当代史学发展:1949年以后,中国史学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和研究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中国史学经历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争论和思想解放的洗礼。
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为代表的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史学史的核心理论与方法1. 史学的价值与目的:中国史学一直强调历史的价值与目的,认为历史是为人民服务的。
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史学的价值和目的有所变化。
比如古代儒家史学强调历史的道德教化作用,而当代史学更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和科学性。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说明】中国史学史是近年来中国史学新树立的一分支学科,其主要阐述中国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阐释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与自我总结的一门高等学校的必修专业课程。
任务和目的:中国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古今历史著作,探索史学思想的源流、派别及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考察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等。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研究,阐述中国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中国史学发展规律,探明中国史学前进的方向、途径与动力。
中国史学史的重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史学遗产批判地进行总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发扬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促进我国史学的发展。
具体而言中国史学史的任务为:第一,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史学的时代特点或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第二,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特点。
第三,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
第四,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第五,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第六,史学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步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斗争促进着史学的进步,求真与致用的对立统一,史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等等)。
教法原则建议:本大纲和现在所能见到的同类大纲相比,试图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提出独立见解,现就其特点和教法原则建议阐述如下:第一,在内容方面,力图在阐述清楚中国史学发展之全貌的基础上,适当突出这一发展过程中之理论成就的积累,并尽可能兼顾到有关认识历史的理论和有关认识史学的理论。
在这方面,现有的一些著作,给人们留下了可以发挥的广阔空间,希望教者做一些拾遗补阙的事情。
第二,在分期方面,不刻意探求以今天的社会发展分期观点与史学发展阶段相结合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也不刻意探求从史学自身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性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而是采用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习惯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时段划分;这样做的好处是,或许可以使更多的学者在他所熟悉的历史时段的框架中去认识该时段史学发展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