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土壤环境与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12.54 MB
- 文档页数:112
第四章土壤环境一名词解译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
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许多物理化学特性。
3.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做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5.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具体地说,污染物质是指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7.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氧化—还原、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
8.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
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
凝聚作用: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
分散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
9.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0.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1.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 所引起的酸性和活性酸底。
酸度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H+ ]。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1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关于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1. 引言1.1 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支撑农业生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境要素。
由于人类活动的持续加剧,土壤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而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保护土壤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维护国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
土壤污染会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保护土壤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任务。
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加强对土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才能确保我们有一个清洁、肥沃的土壤,有一个健康、美丽的地球家园。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土壤环境现状地球上90%的陆地被土壤覆盖着,土壤是生命的基础。
当前全球范围内土壤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土壤环境现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到土壤中,使得土壤污染程度不断升级。
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剧。
过度的土地开垦、过度的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导致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退化严重,大片土地变成了荒漠。
土壤侵蚀问题日益凸显。
水土流失、风蚀等侵蚀现象加剧了土壤的流失和贫瘠化,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当前土壤环境现状十分严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和保护,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迫切需要加强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2. 正文2.1 土壤污染的成因土壤污染是当前土壤环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健康的表现与评价标准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必需养分和水分的疏松多孔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
土壤健康(soil health)是有机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培养出健康的植物,从而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它不仅决定着农田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深刻地影响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有机农业积极致力于利用天然物质和施用有机肥料培育肥沃土壤,使农业生产回归健康本源。
一、土壤健康的具体表现土壤健康是土壤维持其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的一种机能和状态;健康的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功能和缓冲性能,并始终能够保持这种良好结构和功能状态以及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土壤健康主要表现在土壤理化性状优越、土壤营养丰富、土壤生物活跃、土壤水分和空气含量适宜和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等几个方面。
1. 土壤理化性状优越:土壤理化性状指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物理性状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等,土壤质地(soiltexture)是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土壤结构(soilstructure)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
土壤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吸附性能、表面活性、酸碱性、氧化还原电位和缓冲作用等。
健康的土壤具有一定厚度和结构的土体,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适当,土壤质地疏松,较高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良好的土壤孔隙性,保水保肥性好,透气性好,土壤温度适宜,酸碱度适中,缓冲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耕性良好,能够为作物根系的生长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2. 土壤营养丰富:土壤营养健康主要体现在土壤养分丰富,土壤肥力强劲。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按照成因,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2、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地壳中最先存在的,经风化作用后任然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主要的原生矿物有:石英、长石类、云母类、辉石、角闪石、橄榄石、方解石、赤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黄铁矿等;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由原生矿物转化形成的新矿物,统称次生矿物。
包括各种简单的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游离硅酸、三氧化物(R2O3•XH2O);次生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或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是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3、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通常用pH表示。
活性酸度的来源主要是CO2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土壤中矿物质氧化产生的无机酸,还有施用的无机肥料中残留的无机酸,如硝酸、硫酸和磷酸等。
此外,由于大气污染形成的大气酸沉降,也会使土壤酸化,所以它也是土壤活性酸度的一个重要来源。
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的反映。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
土壤胶体是H+和Al3+的贮存库,潜性酸度则是活性酸度的贮备,土壤的潜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大得多,二者的比例,在砂土中约为1000;在有机质丰富的粘土中则可高达1×104—1×105。
《环境化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______。
2、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和在环境中的。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和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 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B HgC PbD As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B HgC PbD As三、问答题1、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填空1、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1)NO2 + hν+(2)HNO2 + hν +或HNO2 + hν +(3)HNO3 + hν +(4)H2CO + hν + 或H2CO + hν +(5)CH3X + hν +2、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和。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3的的反应机理如下:O3 + CH2 == CH2H2CO+H2COO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和有关,去除方式有和。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CFmCln + hv CFmCln-1 ++ O3O2 ++O O2 + Cl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8、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10、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_______。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历年真题一、填空题1、根据土壤污染发生的途径,可把土壤污染归纳为等四类型。
(九八,二,5)二、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背景值(98,一,3)2、土地处理系统(04,一,6)3、土壤胶体(07,一,7)(08,一,3)(09,一,5)(11,一,5)4、环境本底值(00,二,4)、(02,二,2)(09,一,1)(11,一,1)也称环境背景值,指组成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分。
5、土地处理系统(04,一,6)是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废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6、共代谢(08,一,8)微生物转化某一物质时,另一种物质也被降解,但此物质并不参与其正常代谢过程,微生物并不从中获得能源和营养物。
三、简答题1、何为环境土壤环境容量?简要介绍目前我国土壤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试述污水处理厂污泥用于农林业生产的利弊。
(06,一,7)2、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有哪些?土壤重金属污染有哪些生态效应?(07,三,4)(08,三,1)答:城市土壤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及生物效应:城市土壤尤其是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极易进入人体,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对于重金属元素,有些是人体生命活动不需要的,如Pb、Hg等,而有些则是正常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当摄入过量时,又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而且不同重金属元素对人体所产生的毒害及其机理存在差异。
当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人体各项生理特征的变化,从而表现为“三致”效应。
同时,一些重金属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 当人体摄入或吸入过量的Cd,会引起身体各器官一系列的病变,生活在Cd污染区的一般人群可发生以骨矿密度降低和骨折发生率增加为特征的骨效应,当人体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的Cd环境中可引起肾功能损伤、骨矿密度降低、钙排泄增加及生殖毒性。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圈: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
主要元素O、Si、Al、Fe、C、Ca、K、Na、Mg、Ti、N、S、P等。
2、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产物,由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构成。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是土壤形成的标志,土壤肥力的表现。
土壤水分:来自大气降水和灌溉土壤中的空气:成分与大气相似,不连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
3、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4、土壤中存在着由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细菌组成的生物群体。
5、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层次,分别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6、土壤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不可逆性。
7、岩石化学风化分为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三个过程。
8、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的提取液不同,可分为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代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KCl、NaCl等)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离子交换。
用强碱弱酸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南方土壤中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被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晶格中Al3+释放出来,变成代换性Al3+,增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土壤活性酸度,表现为pH值减小,酸度偏高。
2.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缓冲性能包括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和土壤胶体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土壤溶液中H2CO3、H3PO4、H4SiO4、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具有缓冲作用。
以碳酸及其钠盐为例说明。
向土壤加入盐酸,碳酸钠与它生成中性盐和碳酸,大大抑制了土壤酸度的提高。
Na2CO3 + 2HCl2NaCl + H2CO3当加入Ca(OH)2时,碳酸与它作用生成难溶碳酸钙,也限制了土壤碱度的变化范围。
H2CO3 + Ca(OH)2CaCO3 + 2H2O土壤中的某些有机酸(如氨基酸、胡敏酸等)是两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如氨基酸既有氨基,又有羧基,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对酸缓冲(M-盐基离子):对碱缓冲:Al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pH小于5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Al3+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OH-增多时,Al3+周围的6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H+,中和OH-:2Al(H2O)63++ 2OH-[Al2(OH)2(H2O)8]4+ + 4H2O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