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38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01 考点解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02 考查方式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03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
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高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诗歌鉴赏方法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
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
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
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
“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情景交融)(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一)明确主旨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诗歌的情感表达与鉴赏诗歌是一种优美而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本文将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与鉴赏为主题,探讨诗歌艺术的魅力所在。
一、情感表达的多样性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文字,传递给读者。
情感可以是忧伤的,可以是欢乐的,可以是思考的,可以是愤慨的等等。
诗歌的艺术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直接表达情感,还能通过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的语言,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内核。
二、情感表达的形式多样诗歌的情感表达形式千变万化。
有些诗人倾向于使用抒情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有些则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间接表达来展现情感的深沉和多层次性。
无论是直接抒发还是间接隐喻,诗歌的情感表达都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诗歌之美在于其表现方式的丰富性,让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感知和理解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三、情感表达与读者的共鸣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够与读者建立情感共鸣。
当读者阅读诗歌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还能够将这种情感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相结合,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可以是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是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探索。
通过与诗歌的互动,读者能够进一步认识自我,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要欣赏一首诗歌,首先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通过细腻的感知和细心的品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和修养。
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熟悉不同的诗歌体裁、熟悉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等,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作品。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拓宽自己的诗歌视野,丰富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总结: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内核,与之产生共鸣。
通过细腻的感知和深入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诗歌作品。
鉴赏诗歌之情感【知识点击】1.诗歌的情感和观点态度诗言志,歌言情,阅读诗歌自然要分析弄清诗歌的含义与情感。
它包括诗歌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什么是情感呢?情感就是诗人对外界事物刺激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是人的内心世界里无限微妙、纷繁的情绪和情感的总和,包括诗人的喜怒哀乐,爱恨忧愁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
2.了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思想情感。
比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比如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比如思乡怀人:有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担忧朋友前程、感慨命运无常、倾诉内心孤寂……这些都要靠平时的积累。
3.掌握鉴赏情感的思路(1)关注诗歌的信息提示——题目序注题目是诗歌的眼睛、灵魂。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诗歌的诸多信息,题目往往提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暗示着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诗题中的“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是我们解读诗人情感的钥匙。
有的古代诗词的前面有一个不长的“序”,多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经过、背景,有的为整首诗歌奠定情感基调。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或其它对诗歌解读起重要作用的信息,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2)需要基本的文化储备——人世物象“人”指的是作者,“世”指的是时代,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鉴赏诗歌的情感常用方法归纳鉴赏诗歌情感,是诗歌阅读中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作为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重要考点,对其的把握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其实很多时候,把握了诗歌的题材,理解诗歌情感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明题材,辨情感,诗歌主要有八大题材,下面就做简单梳理和分析。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的主要风格为: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表达的情感主要有:①体现闲适恬淡的心性;②表达归隐田园的追求;③表明对官场的厌恶;④体现豪迈远大的志向。
在鉴赏时,可以借鉴以下术语: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之心、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等。
例如: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二、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怀古诗一般是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表达的情感主要有:①表达对昔盛今衰的现实的感慨;②表达对当朝政权的警示规劝;③表达壮志难酬的哀情;④表达对古人的崇敬;⑤表达失去国土的悲伤;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思考。
鉴赏时常用的术语有:①思想内容——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②表现手法——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
例如: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
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三、咏物感怀诗咏物感怀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表达的情感主要有:①表达对描写对象的喜爱;②表达诗人远大的志向;③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怀;④暗喻某类人或某类事;⑤表现某种生活哲理。
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松、竹、梅、荷、莲、柳、菊、兰等。
诗歌情感鉴赏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诗歌情感鉴赏诗歌情感鉴赏是指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感悟,来领悟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够去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力量,进而感悟诗歌所蕴含的美感和人生哲理。
二、诗歌情感鉴赏的基本知识点1.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诗歌的形式分为韵文诗和散文诗两种。
韵文诗有韵律和节奏,语言多采用对仗、押韵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如唐诗、宋词等;而散文诗则更注重于情感和意境的表达,语言更为自由,如现代诗歌等。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格律和诗的体裁。
诗的格律是指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诗的体裁则是指诗歌的类型和形式,如抒情诗、叙事诗、宣示诗等。
2.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诗歌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意象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和情景,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和描述来触发读者的感官和联想,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意境则是由意象构成的整体情感氛围和情感氛围。
通常情感鉴赏时需要注意观察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3. 诗歌的诗人和情感诗歌的情感表达离不开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诗人是诗歌的创作者,他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来创作诗歌。
情感鉴赏时可以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情感力量。
4. 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诗歌是一种有声的文学艺术,它通过音韵和节奏来表达情感。
音韵是指诗歌中的韵律和押韵,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的语调和韵律变化。
在情感鉴赏时,需要注意观察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奏变化,以便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力量。
5. 诗歌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哲理诗歌是一种审美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来触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诗歌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传达出诗人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点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答题思路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诗歌鉴赏之情感一.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保家卫国的决心3。
报国无门的悲伤4。
山河沦丧的痛苦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1。
羁旅思乡之情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
边塞思乡之情4。
闺中怀人之情●长亭送别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生活杂感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
昔盛今衰的感慨3. 借古讽今的情怀4. 青春易逝的感伤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二.设题方式及答题模式:(一)分析意境型: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2. 答题步骤: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2. 答题步骤: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寻找一把钥匙——准确解读诗歌情感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抓住标题、关键词、意象等诗内要素分析归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2、能调动知识储备,联系作者、序注、典故、文化常识、文言知识、历史知识等诗外要素辅助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重点难点:抓住诗内要素分析归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相关链接:1、高考考点解读: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后者即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
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2、写诗的目的:抒情、言志、说理。
情:喜怒哀乐,忧思惊惧。
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
理:人生哲理、生活哲思,历史规律。
3、关键词:能直接呈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能说明作者抒情原因的词语等。
4、意象: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如杨柳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5、文化常识:古典诗词是在古代文化背景下写出来的,很多作品中都会出现古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职官名,有时还会出现古代的器具、服饰、宫室、车马等名称和典章制度、节日习俗等。
问题探究:在预习过程中,熟读下列每首诗歌,说说你认为解读该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应特别把握哪些要素(以第1题为例),并具体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2016-10-26许愿真摘自新浪博客阅34转9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考点掘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理解D。
【金脉分布】
14(1) 14(2) 15(1) 15(2) 16(1) 16(2) 16(3)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即事感怀√√√
怀古伤今√
【脉情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
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7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
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容,好像是写一
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容,如渊明的归园之乐,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贺诗奇诡变幻,义山(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
所以,同学们在看到是这样的一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
同时,平时要有意识的识记他们的写作容和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
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便于大家的积累。
3.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
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
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
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4.看注释
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前者如:夔《慢》、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
前者如: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如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
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可不秉烛游”之句,再如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如宋代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
B.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
如: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8.(5分)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
9.(6分)
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解答时需要同时思考两首诗写景的手法,并比较其不同,然后再组织答案。
命题人将课同一作者的诗歌引入到高考试卷中,并不是新题型,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值得提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