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龙源期刊网
我教孩子学“叩门”
作者:张晓娜
来源:《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08年第03期
2月23日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作为新世纪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课堂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知识教授的场所,它是学生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阵地。
尤其是小孩子情感十分浅显,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举手投足。
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并将自己30多年来的生活小经验,小常识及时交给孩子们。
我从关注每一位活生生的,有思想情感的孩子的真实生活需要出发,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记得有次课上,一名学生被家长临时叫出,我一直操心他什么时候能来,20多分钟过去了,我想到门口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一开门就发现他委屈地站在门口。
我问他怎么不进来。
他说:“我敲门了。
”我问班里的同学,都说没听见。
我停下正在讲的课,告诉同学们以后去别人家或别人办公室找人敲门的基本常识:右手手指自然弯曲,以食指和中指的关节来轻轻叩击三下。
不要太轻,太轻的话里面人听不见。
太重的话则有些不礼貌。
敲完后稍等一会儿再敲。
这时,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都在桌子上试着敲起来。
我等他们都试会了,才接着讲课。
从此,我总能听见有礼貌的叩门声。
如何叩响低年级习作之门作者:陈丽缎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10期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话提出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开始,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引领学生叩响习作之门显得至关重要。
我尝试从这几方面着手:丰富生活,激发习作兴趣;抓契机,创设习作佳境;亲体验,感受习作之乐,为学生的写话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丰富生活;兴趣;契机;体验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65-01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写话提出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才刚刚抬起,打开他们写话的思路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从小培养低年级学生习作的兴趣,叩响习作之门,使他们走上习作之路,教师适时地诱导是低年级学生习作的铺路石。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用课标新理念指导低年级写话,不但能化难为易,而且能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以下,我谈谈自己在低年级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丰富生活,激发习作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就要靠我们平时引导他们多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去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
1.1 向大自然摄取写话资源。
大自然是一本丰富多彩,看不完、读不尽的知识宝库,常常令孩子产生好奇、惊讶、兴奋,对他们学会观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有取之不完的写话资源。
此时,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校园、野外观察景物、观察自然现象。
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对那些平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为写话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
如第四册《语文园地一》有一个口语交际“说说春天里的发现”。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太阳的话艾青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白桦叶赛宁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我们去看海金波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海在我们的怀抱里欢笑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致老鼠阎妮我喜欢你们——一双机灵的眼睛,粉红的耳朵。
虽然爱做坏事,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一定要你们洗脸、洗手、洗澡、刷牙。
还要教你们自己劳动,做事不要偷偷摸摸。
我还要给你们介绍个朋友——它的名字叫猫。
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它使我想起美丽的森林爸爸的鼾声总是断断续续的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咦爸爸的鼾声停了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轻轻叩响那扇紧闭的门每天上学,我们都会看到那鲜艳的红领巾上衬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听到一声声甜甜的“老师好!”,收获着一次次的幸福、欣慰……校园充满着和谐、快乐!而令我们教师喜忧参半的是孩子之间的差异表现:有学习方面的,纪律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究其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因素。
在诸多的因素中,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之一。
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等,那么,教师该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叩响那一扇扇紧闭的门呢?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排除自卑心理,扬起自信风帆。
无论哪个方面有差异的学生,若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就会使他们感到抬不起头来,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
于是失去了进取心,对待任何事情心态消极,信心不足,自甘落后。
其实每个学生都既有其长,亦有其短,这些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
例如我曾教过的一个同学张震,因为纪律太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自卑心理日渐严重。
但是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上,他的50米短跑成绩屡次获得第一,最后一次居然破了记录。
于是我在班上对他大力表扬了一番,使他大受鼓舞。
随后我对他的纪律和学习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他做完作业后主动拿给老师看,或请好同学指导,因此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使他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能成功。
从此,他做事情少了一些自卑,多了几分自信,他相信只要努力,成功是有可能的。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并且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划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
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
因此,教师除了多为自卑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应为这些学生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
《秋天的怀念》教学札记情感叩响孩子的心门—《秋天的怀念》课后反思万皎《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七年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近丧失了糊口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糊口的信心。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地读了这篇文章,每一次读到最后都是泪流满面。
母亲的呵护、母亲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多感人啊!所以,我想要孩子们好好地读、好好地感受,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感悟该如何“好好儿活”。
把“好好儿活”的信念带到自己的糊口中,成为自己的动力和方向。
一、体会母亲的“忍”,感悟“好好儿活”。
这堂课,我以“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咱们’的好好儿活”作为主线。
让孩子们在一个长久地追寻和思索以后,突然明白了母爱和生命的那种永恒的意义,获得那种充溢全身心“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感悟”。
感受母亲的“好好活!”——史铁生的母亲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也是“忍得最苦的母亲”,对这样一位慈爱、伟大的母亲,和孩子们一起用整个心去感悟文章的“扑”、“抓”、“忍”、“挡”和三个“悄悄”的内涵——母亲的爱是那末地小心翼翼,那末地执着、坚定和勇敢,又是那末地用心良苦。
就这样,一位“上帝也不忍看她再受苦,就召她回去了!”的母亲悄悄地离去了,却分明在孩子们心里撒满了“母爱”的圣洁。
当孩子们找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忍”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情读时,分明就理解了母亲,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探究我俩的“好好活!”——史铁生,坐在秋季里,沉思着生命的意义。
当经由苦苦思索和病痛磨难以后,他终于豁然开朗,明白了万事万物生命的真谛。
借着史铁生七年后的北海赏菊,让孩子们在品读描写菊花的语句交流中,感悟到人可以活得如菊花一般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活得泼泼洒洒,活得灿烂。
不管怎么,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
帮母亲补充那没有说完的“……”,那一句句“好好儿活”,既透着思考的精彩在劝慰作者,也显示着学生生命在课堂的成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小学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一项致力于培养小学生诗歌创作和欣赏能力的活动。
通过参与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诗歌的魅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面是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的总结。
首先,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
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并将其发表在集会上或者其他场合。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和鼓励。
其次,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可以培养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此外,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促进了学生与诗歌的互动和欣赏。
在活动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各种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作品,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诗歌表现技巧和主题。
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们可以丰富自己的诗歌知识,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
此外,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等。
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分析和解读诗歌,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作诗歌,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最后,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共同进步。
同时,活动中可能还会组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织一些团队活动,让学生们共同合作完成一些诗歌创作任务。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学生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欣赏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可以丰富学校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能够继续举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其中。
叩开心灵交流的大门邹城市太平镇秦庄小学戈小丽家访既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心灵沟通,又能让班主任切身感受到学生的成长环境。
当班主任叩开学生的一扇扇家门时,面对突然到来的老师,学生及其家长所感受到的将是一种别样的温馨,而这种温馨显然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叩开学生家门的同时,我们也叩开了孩子与家长的心门。
在“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中,我走访了班里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这些家访我很兴奋,这些都是很有意义事情,于是就把这些家访活动记了下来。
孩子你受苦了六月的一个星期一,我刚步入学校的大门,我班的孩子们就纷纷把我围住了,只听得耳边传话语:“老师,秦舒洲出事了”、“老师,秦舒洲被火烧了”、“老师,秦舒洲受伤了......”我的心咯噔一下,心想怎么回事?赶紧安抚好学生,让他们回到教室,我立刻叫上邓老师赶往秦舒洲家。
进到他家就感到一股哀伤,他的父母把我们迎进屋门,第一眼看到秦舒洲,我的眼泪就不禁流了下来。
他躺在床上,脸上被火熏得几乎看不出面容,到处都浮肿,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
他爸爸含泪向我们介绍了情况,原来他用汽油点炉子,引火烧着了棉袄,导致现在这种情形,幸亏大人在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听完后,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我也不好抱怨家长的粗心,对危险的忽略,只在心里默默的说,孩子你受苦了。
我和邓老师交代了家长以后要注意安全,排除安全隐患,并安抚孩子好好养伤,回到学校老师再给补课,家长很感动,并且表示感谢。
回校的路上我的心情很沉重,安全要时时摆在首位。
爷爷奶奶真伟大学生王兴菲的父母长年在浙江打工,她一岁到现在都是爷爷奶奶照看,上学放学,现在都由已年过七旬的爷爷坚持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学生秦壮,现在的生活学习还是完全由已年逾七十五且身患不少疾病的奶奶负责;还有些学生,长期跟外公外婆住,等等。
这些白发老人,本应该享受他们的儿女赡养,可是他们不但放弃了享受的权利,而且积极承担他们儿女的义务,真伟大!有这样无私伟大的老人,支持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孩子,请远离网络今天,家访了孙忠政的家长。
浙江温州市建设小学(325000)林海帆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如何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呢?一、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
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做了懵懵懂懂的听众。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表达的热情。
1.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
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
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
浙江温州市建设小学(325000)林海帆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如何叩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心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懵了,不知道如何回答。
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做了懵懵懂懂的听众。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表达的热情。
1.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
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更别说概括课文内容了。
在设计时,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为什么喜欢荷叶?然后引导学生用“荷叶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的句式表达。
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求,规范了语言,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老师一开始就设置悬念:“石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
石头却很神奇,你们想知道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想象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
在整个课堂,学生围绕着老师提出的趣味性问题展开交流、描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提问要有利于思维发展
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应让提问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摒弃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将细碎的小问题浓缩为一个大问题:文章围绕植物妈妈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的方法?学生在一个大问题的统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锻炼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此看来,“赋予空间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表达的丰富,效果是很好的。
4.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质疑也是一种表达,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如教《司马光》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看不懂的。
学生提问:孩子是怎么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么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解决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读书、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素材
看图说话、写话是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手段。
它内容统一、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教师进行明确、细致的指导,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掌握,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按序观察
观察是语言表达的前提。
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往往随心所欲,杂乱无章。
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之前,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按对象的不同,观察顺序可以分为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等。
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近处有高粱、苹果树、梨树,远处有稻田,天空中有大雁。
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说一说,并按顺序连起来说具体。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条理性,让学生视之有序,言之有序。
2.关注细节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度不高,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不能表述细节。
经常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图画,可以发展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思维的准确性,也能为具体表达和描写奠定基础。
《纸船和风筝》一课写松鼠和小熊收到对方的礼物时都乐坏了。
文中的插图把它们乐坏了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
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聚焦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它们乐坏了,并利用句式引导学生说具体:“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它的眉毛________,眼睛________。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它的嘴巴________,尾巴________。
”
这里,突出一个“细”字,从一个词到几句话,训练学生由概括到具体,由粗放到细致,逐步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语言的丰富性。
3.联系生活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所以,引导学生把图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指
导学生看图说(写)话的极佳手段。
在《看雪》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这一课的插图恰好描绘了小朋友们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活动,回忆以前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对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将看图说话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的表达变得更丰富和充满个性。
4.展开想象
指导看图说话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图意,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加工再创造。
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裳时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小树会怎么回答?夏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爷爷又会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
爷爷说:‘________。
’小树说:‘________。
’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
小树对爷爷说:‘________’爷爷对小树说:‘________。
’”
看图引导学生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说话水平都大有裨益。
5.看图讲故事
一、二年级的教材,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如《雪孩子》《酸的和甜的》等。
在教完这一类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看着插图自己讲故事。
学生既可以利用课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抓课文空白点,拓展空间
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读写的训练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中,有许多内容写得非常有趣,很多地方留有空白,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这些地方,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空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猫会有哪些有趣的举动呢?和同桌交流一下,把想到的写在这段话下面空白的地方。
”这样一来,学生展开想象,语言表达游刃有余,生动有趣。
在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乐在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责编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