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政治理论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
孟德斯鸠(Montesquieu)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对政治学领域的贡献被誉为“政治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法政论》中阐述了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的观点,对现代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将国家的三个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独立运行,以实现权力的制衡和平衡。
他认为,如果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一群人手中,就会导致滥权和专制。
因此,通过将权力分散给不同机构或部门,可以有效地避免权力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益。
首先,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提醒我们,政治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在现代社会,权力的分散和制衡机制已成为民主政治的基础。
通过分权,每个机构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和职责,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从而维护了政府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其次,分权学说对于法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孟德斯鸠认为,司法权应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权,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在现代社会,司法独立是保障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正的关键。
只有在司法独立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最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提醒我们,民主政治需要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分权不仅仅是将权力分散给不同机构,更重要的是让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监督政府行为。
只有通过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政府才能
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对于现代社会政治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权力的分散和制衡,司法独立以及公民的参与和监督,都是构建公正和稳定社会的关键要素。
请简述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学说
孟德斯鸠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律学者,他的政体分类学说是他对政治体制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
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学说主要包括三种政体:民主政体、专制政体和独裁政体。
1. 民主政体:民主政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民主政体的特点是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府由选举产生,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治理,政治制度公开透明。
民主政体的代表是法国大革命后的法国政府、美国独立后的美国政府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政府。
2. 专制政体:专制政体是违背人类自由和平等原则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对人民行使强制性统治,限制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人权,官员由中央或地方统治者任命,政府控制媒体、网络等传媒机构。
专制政体的代表是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清朝的君主专制和现代的独裁制度。
3. 独裁政体:独裁政体是少数人或一个人垄断政治权力,对人民行使强制性统治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是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官员由独裁者或皇室任命,政府对人民行使严格控制和监视,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人权受到限制。
独裁政体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的专制制度、现代中国的毛泽东主义政治制度。
孟德斯鸠的政体分类学说认为,政治制度应该是以人民权利和自由为基础的,民主政体是理想的政治制度,而专制政体和独裁政体则违背人类自由和平等原则,应该避免。
他的贡献在于为人们对政治制度的思考和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孟德斯鸠的国家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政治哲学家,他以其对政治制度和国家组织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著作《法国精神》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作品,揭示了自由政治和分权制度的重要性。
在他的国家观中,孟德斯鸠强调了现代国家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国家是一个由民众共同组成的社会团体,旨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个人权利。
他强调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即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并为其提供安全、正义和福利。
孟德斯鸠主张的国家观也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制衡和分立。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应当被分散到不同的机构和人群之中,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专制的发生。
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概念,即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应当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机构,相互制约。
只有通过这种制衡机制,国家才能保持稳定、公正和持久的发展。
此外,孟德斯鸠还对法律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并且应当适用于所有人。
只有通过法律的保护和执行,国家才能实现秩序和公民的公正待遇。
他主张立法过程应当充分倾听民意,建立起由民主和参与性的政治结构。
总之,孟德斯鸠的国家观体现了他对现代国家制度的理性思考和追求。
他强调了国家的作用和目标,倡导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以及法律的公正和公正执行。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建设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分布。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主题并提出文章的目标。
通过对孟德斯鸠的国家观进行概述,读者可以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也需要明确文章的结构,以便读者有条理地进行阅读。
正文部分是对孟德斯鸠的国家观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在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多个要点来讨论。
每个要点都应该提供详细的解释和支持材料,以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孟德斯鸠的国家观。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
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孟德斯鸠(Montesquieu)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其最著名的作品为《论法的精神》和《波斯书信》。
他的政治哲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
一、三权分立孟德斯鸠最为著名的政治思想就是三权分立。
他认为,政府应该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并且它们应该相互制衡和独立运作。
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避免一个人或一群人独揽权力,进而导致权力滥用和专制的现象。
三权分立的哲学根源在于孟德斯鸠对人性的理解。
他认为,人性本恶,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因此需要用权力来制约权力。
这种制衡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僵化的划分。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部门应该有决定权,行政部门应该执行政策,司法部门应该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决,三管齐下才能保证政府的公正和有效性。
二、民主的必要性孟德斯鸠虽然不是民主主义者,但他十分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参与。
他认为,政治权利不属于一小部分人,而应该属于整个社会。
他主张既不是君主专制,也不是民主专制,而是一个寻求平衡的制度。
在孟德斯鸠看来,制度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信任和参与。
他写道:“在发挥建树作用、保卫安全和维护公共权利这三个方面,互相合作的权力设立了我们这种政治的制度,保为民主。
”孟德斯鸠强调,政治力量的真正源头在于人民,国家的目的应该是公共利益而非特定阶级的利益。
三、宪政的保障孟德斯鸠认为,宪政是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
在宪法下,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机构和职能都应该被准确规定。
这种制度可以保障政府的稳定性,减少政治冲突以及权力滥用。
宪政的本质在于限制政府权力。
孟德斯鸠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但人民必须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宪法不仅规定了政府的权责,也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制定宪法,人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同时保障自身的权利。
结语孟德斯鸠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他的思想不仅对欧洲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引领作用。
论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摘要孟德斯鸠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也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的政治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进攻,是政治革命的巨大推动力。
三权分立思想从对于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来达到保障人民的权利不受损害的目的,是体现政府为利益主体人民服务的一个有效地方法。
自然法的理性出发点,结合法与政体的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以及司法改革的进程中出现的的许多问题具有之道意义,值得深入探究与学习。
关键词:自然法;政治自由;三权分立;司法改革目录引言 (1)1孟德斯鸠的生平与著作 (2)1.1时代背景 (2)1.2相关著作 (2)2法的精神 (2)2.1法的基本含义 (2)2.2自然法与政体 (3)3政体和政治自由理论 (3)3.1三种政体类型 (3)3.2政体原则腐化的问题 (3)4分权学说 (4)4.1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内容 (4)4.2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 (4)4.3三权分立学说对我国职能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4)参考文献 (5)引言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从法的思想,不同的政体模式和对于权利的分配与监督出发,提出了对于政治权力有监督和制衡作用的三权分立思想。
对于当今许多国家的政府职能机构出现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很有启发。
很值得借鉴三权分立思想来思考我国当前政府机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而达到政府能够有效地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提高人民的满意度。
1孟德斯鸠的生平与著作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欧美各国政体思想的启发者,是理性主义自然法学即古典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1.1时代背景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正值法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正要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
当时长期的战争、疫情加上专制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残酷剥削,民不聊生,伴随而来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非常尖锐。
到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法国展开,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专制主义愈加激烈,革命时机进一步成熟。
龙源期刊网
孟德斯鸠苛评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作者:艾林
来源:《英语学习》2009年第03期
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是名扬全球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他的《波斯人的信札》(Persian Letters)在法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在《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中阐明的“三权分立”学说至今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
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庞大的政治理论体系时,从中国文化中提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同时也成为了他倾注毕生心血的研究对象之一。
然而,与同时代著名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及其儒家思想极表钦羡的主流舆论不同的是,他在看待中国的态度及对中国的评价上独树一帜,严厉斥责中国的政体为专制主义,揭露皇帝和官员草菅人命,百姓毫无自由可言,因而被称为“贬华派”。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概述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创始人。
研究的是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概述其政体理论的理论前提、政体分类、政体原则及其腐化尤其要指出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他突出了法治在政体理论中的地位,法治是他的政体思想的精髓。
标签: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一、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理论前提孟德斯鸠并不是政体理论的创始人,也就是说他的政体理论并不是原创型的。
他的政体的分类以及划分标准是在前人的铺垫下形成的,他的政体分类学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一)柏拉图的政体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他理想化的由哲学家掌握政权的国家称为“贤人政治”,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都是“不当政体”,柏拉图把他们区分为四种类型,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的政体思想趋于完善。
他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少数人统治的政体和多数人统治的政体三种类型。
他又按统治者是否依法统治把政体分为两类:守法的政体和不守法的政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体系主要研究的就是政体,他的研究比柏拉图更为系统、精细,为真正完整地政体理论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政体问题实际上是由什么人通过什么方式掌握城邦的治权问题。
他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个标准:一是政府的宗旨(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少(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
综合上述两个标准,就形成六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然而,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统治欧洲政体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人数的多寡,将政体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而以权力是否遵守法律为标准的划分依据被世人长期忽略。
孟德斯鸠同样保留着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的某些痕迹,但他在封建君主专制极其强化的时期重新认识到了有无法治对于区分政体的重要性,他提出政体的划分标准不只按照人数的多寡,还看权力是否守法,而且重点强调后者,这是他与前人政体划分标准最大的不同之处。
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政治理论综述摘要:孟德斯鸠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他的政体思想在世界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清末康有为、梁启超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政体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五权宪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着重梳理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政体等理论的论述。
关键词:孟德斯鸠;中国;政体;法律孟德斯鸠对中国一直很感兴趣,他本人没有到过中国,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是根据到过中国的传教士以及旅居法国的中国人的著述,以及同几个这样的人的交谈。
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共31章,其中有21章涉及中国。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虽然涉及许多方面,但他最为关心的、论述最多的还是中国的政体和法律。
一、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政体的论述[HT6,5SS]在论及中国政体的性质时,去过中国的传教士们认为这个国家兼有专制、君主和共和三种政体的性质,在政体原则上就相应具有畏惧、荣誉和品德三种特点。
孟德斯鸠对中国政体的看法,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
起初,他和那些传教士一样,认为中国的政体是一种混合政体,就君主拥有极大的权力而言,属于专制政体,就其尊崇以父爱为本的品德而言,则属于君主政体,就它视坚毅不拔为荣誉而言,又属于共和政体。
但是,后来他改变了看法,他在《论法的精神》中直截了当地写道:“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共和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
孟德斯鸠指出,专制制度是一种完全由君主一个人独断专行、藐视任何法律的国家制度。
在专制国家里,君主是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的,所以专制国家也就不需要法律,即使有法律,也形同虚设。
一些东方的专制主义统治者的国家,几乎没有成文的法律,没有民法,而只有宗教的训条,和受一些习惯的约束。
所以,孟德斯鸠说:“在专制国家里是完全没有发生纠纷和诉讼的机会的。
”从这点看,中国的确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国家。
但孟德斯鸠并没有详细阐述把中国列为专制政体的理由,不过把他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政治的论述联系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理由。
孟德斯鸠论中国的德政[权威资料] 孟德斯鸠论中国的德政孟德斯鸠在论述中国问题时表现出一种矛盾。
一方面,他确认中国是专制政体,对种种专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他虽然否定了传教士们将中国归为三者合一(即兼有专制、君主和共和三种政体)的混合政体的说法,却不得不正视中国还存在着一些类似君主国“宽和政治”现象的事实,必须给以解释,于是又说了中国不少好话,对中国的“德政”盛赞不已。
孟德斯鸠认为,在赋税方面,中国的皇帝奉行一种德政。
帝王们几乎没有一年不下诏谕宽免他们帝国中某个省份的税,表现了赐给人民恩典的心意,这成了中国皇帝的习惯。
与此相比,欧洲的君主只按自己的需要来收取赋税。
在他看来,由于君主政体已经给了人民自由和政治宽和的环境,所以可以加重赋税以作为君主应得的报偿;而专制政体没有给人民任何东西,所以赋税就不能太重。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是有疑点的:首先,中国的帝王是否都是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恐怕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是“中国皇帝的习惯”。
至于有时减免某一地方的赋税,主要原因应该是该地区由于灾情等等,客观上无法如数上缴赋税,皇帝不得不认可这一事实,也说不上是很大的恩典。
其次,欧洲君主国和中国在赋税政策上是否有此根本区别以及此区别的原因是否如他所说,也是一个问题。
实际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比较开明一点的君主,在盘剥百姓时,不会做得太过份,而是有限度的,有时施以小恩小惠以收买人心;而贪婪暴虐的君主,在剥削百姓方面毫无节制,肆意妄为,甚至干出“杀鸡取蛋”的蠢事。
孟德斯鸠还谈到中国皇帝对于农耕的鼓励。
他在有关记述中看到,中国皇帝每年有一次亲耕的仪式。
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是要鼓励人民从事耕耘。
中国汉朝的第三个皇帝亲自耕种土地,又让皇后和嫔妃们在皇宫里从事蚕织。
不仅如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并且给他八品官做。
孟德斯鸠将这称为中国的良好风俗。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历代君主强调以农为本,采取鼓励农业发展的态度,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很难说就是德政,而且这种态度的另一面就是重农抑商。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孟德斯鸠(Montesquieu)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对政治学和法学的贡献被誉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他的主要著作《法政论》(The Spirit of the Laws)对欧洲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政治学的重要性。
首先,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强调了权力分立原则。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被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并且这些部门应该相互制衡,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滥权问题。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就受到了孟德斯鸠的启发。
其次,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透明和普遍适用的,而不应该被政府随意操纵。
他主张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来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并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德斯鸠还对不同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认为不同的政治制度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没有一种制度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况。
他提出了“制度精神”(esprit des lois)的概念,即政治制度应该与国家的地理、气候、历史和文化相适应。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一种制度模式。
此外,孟德斯鸠还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
他主张通过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来监督政府的行为,并通过选举和舆论监督等方式来制约政府的权力。
他认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对于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至关重要。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还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张国家之间应该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并通过国际法来规范各国之间的行为。
他提出了“平衡论”(balance of power)的概念,即通过维持各国力量的平衡来维护和平与稳定。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孟德斯鸠对于中国人的评价,可以从他的著作《论中国》中找到相关的描述。
在书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完美的政治组织”和“高度的文化水平”。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一位贤能的君主领导一群有才干的官员治理国家,其制度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性。
此外,孟德斯鸠还称赞中国的文化风景,认为中国的文化高度发达,以及中国人对待家庭、教育、礼仪等方面的态度值得称赞。
总的来说,孟德斯鸠对中国人持有积极评价,并对其文化和制度表现出相当的赞赏。
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论述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关注了中国的礼教。
他视中国传统礼教为一种宗教,并赞美了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的重要功能。
他特别强调了礼教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存在,以及其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其次,孟德斯鸠也对中国的人口和婚姻制度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迅速,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气候适宜于人口的繁殖,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妇女的生殖能力强。
同时,他认为中国的婚姻制度是建立在家长制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此外,孟德斯鸠还指出了中国奢侈的问题。
他认为皇帝的奢侈生活导致了王朝的衰落和频繁的朝代更替。
他认为奢侈会使人们的道德败坏,社会的财富积累会引发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论述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中国的礼教、人口和婚姻制度以及奢侈问题等。
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研究孟德斯鸠(Montesquieu)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政治体制的探讨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法国精神》和《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对后世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展开研究,分析其思想内涵及其对当代政治体制的启示。
我们来看一下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理解。
孟德斯鸠认为,政权应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应当相对独立,相互制衡,相互监督。
他主张,这三个权力不应该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手中,而是应当相互制约,以保障统治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这种三权分立的观念对于18世纪的封建专制体制而言是一种颠覆,同时也对后世政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立法权代表了国家的意志,行政权代表了国家的执行力,司法权代表了国家的公正和制衡。
这三者之间应当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以此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产生。
孟德斯鸠强调,三权分立需要在宪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宪法是对政治权力的规范和制约,确保政府的运行不会脱离法制,从而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公正。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体现了对于权力和自由的重视,他认为,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才能保证市民的自由和权益得到保障。
而这在当今的许多国家政治体制中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民主国家,三权分立被视为保障人民权利的一项有效制度,它保证了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也使得政府不能任意滥用权力。
孟德斯鸠还强调了三权分立中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
他认为,这三个部门之间应该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以此来防止某一个部门过度扩张权力,导致了政治的不稳定和腐败的产生。
他认为,这种相互制衡和监督是政治体制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当代,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中,也有了较好的落实。
在美国,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之间的三权分立正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这种制度保障了政府的稳定和运行,也保护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孟德斯鸠的政府论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政府论在政治哲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孟德斯鸠认为政府应当依法行政,主张三权分立,制衡各权力,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权益。
他的政府论对当代政治制度的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孟德斯鸠倡导的三权分立理论是其政府论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政府应该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组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避免集权制造腐败和专制。
这种思想在当代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议会制都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其次,孟德斯鸠强调法治在政府行为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应当依法治国,法律是最高准则,政府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任意妄为。
这种法治观念也是现代政治体制的基石,法治国家的建设是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此外,孟德斯鸠主张政府应当为人民谋福祉。
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民众的支持,政府的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代政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需要时刻倾听民意,制定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
孟德斯鸠的政府论虽然诞生于18世纪,但其理念却具有普世意义,对当代政治制度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三权分立、法治和为民务实等理念的指导,当代政府可以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服务于人民,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对于孟德斯鸠来说,政府应当是人民的代表,而非压迫者,其权力应当受到限制和监督,以确保国家的和谐和民众的幸福。
总的来说,孟德斯鸠的政府论强调政府应当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利益是其根本任务。
通过三权分立、法治和为民务实的原则,当代政府可以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服务于人民,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这种政府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收稿日期:2008-12-09作者简介:李 斌(1983-),男,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08年12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Dec .2008Vol 130 Special sec .浅谈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李 斌(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孟德斯鸠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也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的政治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入分析他的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自然法; 政治自由; 三权分立中图分类号:D 0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133-02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一、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理论11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把法律分为两大类:自然法和人为法。
自然法是永恒的公道关系,是先于各种人为法而存在的规律,包括和平、寻找食物的需要、人类相互之间自然的爱慕等等。
人为法又可分为:国际法、政治法、民法。
国际法是协调各国人民之间关系的法律;政治法是协调国家中治者和被治者之间关系的法律。
民法是协调国家一切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他认为应该根据事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法律不应该把各种法律体系之间的界限混淆起来。
孟德斯鸠关于法治和法律的观念是以理性为依据的。
他讲:“一般地说,法律,在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
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政治理论综述
摘要:孟德斯鸠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他的政体思想在世界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清末康有为、梁启超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政体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五权宪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着重梳理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政体等理论的论述。
关键词:孟德斯鸠;中国;政体;法律
孟德斯鸠对中国一直很感兴趣,他本人没有到过中国,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是根据到过中国的传教士以及旅居法国的中国人的著述,以及同几个这样的人的交谈。
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共31章,其中有21章涉及中国。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虽然涉及许多方面,但他最为关心的、论述最多的还是中国的政体和法律。
一、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政体的论述[HT6,5SS]
在论及中国政体的性质时,去过中国的传教士们认为这个国家兼有专制、君主和共和三种政体的性质,在政体原则上就相应具有畏惧、荣誉和品德三种特点。
孟德斯鸠对中国政体的看法,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
起初,他和那些传教士一样,认为中国的政体是一种混合政体,就君主拥有极大的权力而言,属于专制政体,就其尊崇以父爱为本的品德而言,则属于君主政体,就它视坚毅不拔为荣誉而言,又属于共和政体。
但是,后来他改变了看法,他在《论法的精神》中直截了当地写道:“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共和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
孟德斯鸠指出,专制制度是一种完全由君主一个人独断专行、藐视任何法律的国家制度。
在专制国家里,君主是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的,所以专制国家也就不需要法律,即使有法律,也形同虚设。
一些东方的专制主义统治者的国家,几乎没有成文的法律,没有民法,而只有宗教的训条,和受一些习惯的约束。
所以,孟德斯鸠说:“在专制国家里是完全没有发生纠纷和诉讼的机会的。
”从这点看,中国的确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国家。
但孟德斯鸠并没有详细阐述把中国列为专制政体的理由,不过把他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政治的论述联系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的伦理道德要求子女对父辈绝对服从,作为臣民,当然也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因此,皇帝对全体臣民拥有绝对权威。
这种权威无需法律确认,它存在于道德、伦理和习俗之中,人人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
中国的宗教势力较弱,没有与皇权抗衡的实力,通常需依靠皇权的支持,因而皇帝通常也被认为是宗教领袖。
因此,政权和教权合而为一,集中在皇帝身上,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可以凭自己所拥有的
权力为所欲为。
其次,中国的专制主义还表现在刑罚的酷烈上。
官员在审理案件时,对被告人动辄施以仗刑。
处死的手段极为残酷,除杀头外,还有炮烙和凌迟等。
刑罚的酷烈还表现在连坐上,一人犯罪,常常全家都要受罚,受株连的可达数百人之多,有时整个家族都被斩尽杀绝。
此外,中国的法律往往与道德和习俗混在一起,很难分清。
因此,人们的行为是否违法并无明确的标准。
判断罪与非罪以及量刑,随意性很大,取决于官员和皇帝的意志。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法律或规章的约束,而且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
这些大概就是孟德斯鸠将中国列为专制政体的主要理由。
但是,他又认为,在所有实行专制政体的国家中,中国的政治最为宽和。
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和原因,中国的专制政体远未达到它本应达到的腐败程度。
因为在一般的专制国家里,法律是根本不存在的,君主的意志便是法律,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则不同,中国熔习俗、道德、伦理于一炉,形成了社会上人人都承认,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中国因人口多而造成的潜在危机,迫使皇帝们处心积虑地防止人民起义。
为此,他们就要尽力让百姓们能平静地生活,不产生反叛起义的念头,所以,他们不得不采用比较宽和的政策,把保持太平作为主要目标,以免因统治过于残暴而激起民愤。
二、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法律的论述[HT6,5SS]
孟德斯鸠给专制政体下的定义就是,国家没有基本法律,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国家,同样,君主的意志代表法律。
例如,大逆罪是中国这样的国家特有的。
大逆罪是指,任何人对皇帝不敬就要处死刑。
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什么叫不敬。
孟德斯鸠还列举了中国特有的另一种罪名:子罪父坐和父罪子坐,即子女犯罪,父亲一并受罚;父亲有罪,子女一并受罚。
他指出,这一刑事方面的习惯法是从专制思想中产生出来的,是专制狂暴的表现,是将刑罚滥施无辜,所以,皇帝可以借用这一罪名拿任何事情来随意剥夺。
但他又指出,中国的专制与一般的专制国家不同。
中国有熔习俗、道德、伦理于体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准则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具有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有时甚至比法律更有效。
因为,法律的效用往往要通过刑罚才能充分发挥,而中国人特有的那种行为准则通常借助舆论和道德的力量,不必诉诸刑罚。
刑罚虽可以防止一些邪恶产生有害的后果,却不能铲除邪恶本身。
道德和伦理则可以培养人们的荣辱是非观念,使邪恶不会产生。
中国的风俗和礼仪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它不依赖强制手段,而靠代代相传的观念和习俗,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养成遵守公认的行为准则的习惯,不愿意也不敢违反,倘若违反,就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谴责。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有固定法律的国家。
三、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政治的其他论述[HT6,5SS]
孟德斯鸠曾对中国历代王朝创立和灭亡的规律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中国的开国皇帝由于成长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并目睹被他们推翻的旧王朝因耽于淫逸而灭亡的事实,往往能够注重品德、谨慎和警惕,励精图治。
但这样维持三四代后,后继
者便成为腐化、奢侈、懒情、逸乐的俘虏。
他们把自己关在深宫里,精神萎靡,寿命变得短促。
皇室也日渐衰败。
权贵兴起,宦官获得宠信,人们只把小孩推上王位宝座。
皇宫成为国家的仇敌,皇宫中游手好闲的懒汉使辛勤劳作的人民遭受破产,皇帝被篡位者杀死或被驱逐,篡位者又建立另一个皇室,这个皇帝的第三、四代的君主又会把自己关在同一个深宫里。
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经历了二十几个大朝代的迭变。
应该说,孟德斯鸠虽然没有亲自观察和体验中国的经历,但他的这一总结是十分精辟的,仿佛读过中国的历史一样。
那些饱读经书、史书的中国文人,在这一方面能够达到的最高见识也不过如此。
由此可见,孟德斯鸠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之强。
与此相联系,孟德斯鸠还特别指出了中国的“太监现象”。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看到许多剥夺太监一切文武官职的法律;但是太监们却老是又再回到这些职位上去。
东方的太监,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祸患。
”为什么?由于专制政体的性质,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由于他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与普通人无异的人,皇帝又必然受制于他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太监。
因此,太监擅权是一个屡禁不止、无法消灭的现象。
虽然孟德斯鸠对中国缺乏亲自观察和切身体会,同时由于语言文字造成的隔膜,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缺乏必要了解,有关论述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不够的,有些地方只是触及表面现象。
但是,由于这位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具有过人的睿智和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能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对中国社会的种种状况作出让我们叹服不已的准确判断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M]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黄忠晶.孟德斯鸠论中国政体[J].天中学刊, 2004(3)
[3]郭英南.孟德斯鸿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史娜.孟德斯鸿政体思想述评[M].2007
[5]陈霞.浅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关于政体的学说[J].沧桑,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