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
- 格式:pdf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4
孟德斯鸠中华法系的特点
1. 孟德斯鸠可知道咱中华法系那独特的特点哇!你看就像古代的礼制,那在社会秩序中起的作用多大呀!这就好比是房子的基石,稳稳地支撑着整个社会结构,没有它可不行嘞!
2. 咱中华法系的家族本位特点也很有意思呢!就说古代家族中的规矩,那简直比法律还严格哩,孟德斯鸠要是看到这,不惊掉下巴才怪!这就好像一个紧密的小团体,大家都得按规矩来,不是吗?
3. 还有那法律儒家化,这可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呀!儒家思想就像水一样渗透到法律中,多奇妙啊!孟德斯鸠能想象到这种融合的力量吗?
4. 中华法系的刑罚特点也不容忽视嘞!古代那些刑罚有的听着就吓人,孟德斯鸠会不会觉得那很残酷呀?这可是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呀,就像一把利剑!
5. 重刑轻民也是一大特点哦!对刑事案件的重视远远超过民事,这难道不是很特别吗?这就好像天平,一边重一边轻呀,孟德斯鸠了解后会怎么想呢?
6. 中华法系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也超强的哟!历经那么多年都能保持不变,多牛啊!就如同屹立不倒的山峰,任凭风吹雨打,孟德斯鸠能不佩服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中华法系有着自身非常鲜明且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治理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孟德斯鸠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活动的启示孟德斯鸠(Montesquieu)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是法国继洛克之后另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家。
他的主要著作《法政论》对整个西方政治和法律体系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的思考上。
孟德斯鸠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活动有着一定的启示。
孟德斯鸠所倡导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成为自治的个体,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中国的教育活动来说,这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挑战。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孟德斯鸠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的多样性的重视上。
他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和兴趣,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的教育活动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
孟德斯鸠的教育制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的分权原则的倡导上。
他认为国家应该将教育权力下放到地方,以保证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一观点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提出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逐步推行教育分权,让地方政府和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制定教育政策和课程。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孟德斯鸠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对教育方法的思考告诉我们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对教育制度的思考提醒我们要分权,让地方政府和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制定教育政策和课程。
浅析孟德斯鸠与中国之间的因缘际会——《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孟德斯鸠(1689-1755)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他最具盛名且影响颇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成书于1748年,同年出版。
《论法的精神》乃流芳百世的鸿篇巨制,从政治、经济、宗教、气候、地理等多角度多方面地阐释各国各体制的法律。
为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也为资产阶级改革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三权分立理论、法治等宏大思想的璀璨光辉下,闪烁着中国身影的点点微光。
一、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论法的精神》共6卷31章,其中有21章涉及中国,论述总共有36处,详略兼有,但以中国为题的就有九节。
如,第8章第31节“中华帝国”。
孟德斯鸠定曾到访中国,才能如此仿若如数家珍。
令人称奇的是,孟德斯鸠一生中确曾游历多国,却不曾踏足中国,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源于传教士们的记录,商人和游历人的描述,以及流传到西方的中国经典著作。
孟德斯鸠独特的理性解读方式,自然与伏尔泰、莱布尼兹等思想家刻意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胜之处不同,有了褒贬参半的看法。
(一)中国的政体孟德斯鸠将政体区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并明确了不同政体不同的性质和原则,强调法律应当与其性质和原则相适应。
“专制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根据反复无常的意志来进行统治的政体。
在这种政体下,法律被君主随意的意志所取代。
”[1]古代中国最高掌权者是皇帝,即君主。
孟德斯鸠认为古代中国是典型的专制国家。
“在这种政体下,品德、节制和荣誉都不存在了。
专制君主要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依靠恐怖外,没有别的办法。
专制君主经常采用恐怖的手段,妄图恫吓人民,使人们不敢心存不满之念,以此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因此,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1]而与此不同的是,“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贵族政体的原则是节制,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
[1]他引用传教士杜亚尔德的观点:“统治中国的就是大棒”。
论孟德斯鸠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摘要:孟德斯鸠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是《论法的精神》,其中有一部分文字是对中国法律的评述,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他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外交流的频繁,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更出于其自身理论架构的需要。
其对于中国法律的阐述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感。
关键词:论法的精神;中国法律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1一、孟德斯鸠对中国法律文化所持有的观点按照孟德斯鸠根据三种原则对国家政体的划分,中国属于典型的专制政体。
曾经到过中国的传教士说中华帝国的政体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然而孟德斯鸠在“法律应如何与专制政体的原则相适应”一节中提出“专制政体的原则就是恐怖。
确实,胆怯、愚昧、沮丧的人民是不需要太多的法律的”[1],“专制国家的原则是恐怖;其目的是求得平静。
但是这种平静完全不是和平。
”[2]对于某些来华传教士的关于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的说法,孟德斯鸠不予认同。
在他看来,达到封建专制统治顶点的中国,毫无某些来华传教士所谓的“荣誉”而言。
他指出在中国因为使用棍棒而使人民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没有任何荣誉而言的,有的只是恐怖。
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来,专制的程度和严密一代胜过一代,在明清两代达到了专制主义的顶峰。
在于康雍乾时期,专制统治者为了统治汉人,压制“反清复明”的思想的萌生和传播,大兴文字狱,在思想上进行控制,文化上处于恐怖的状态。
二、孟德斯鸠对中国刑罚的认识、运用及对中国现行法律的影响按照孟德斯鸠的观点,中国的立法者“关心预防犯罪,多于惩罚犯罪,注意激励良好的风俗,多于施用刑罚”,中国的当时的学者认为,“刑罚越增加,他们就越临近革命。
”孟德斯鸠对中国统治者在刑罚问题上的严格区分表示赞赏,认为“在中国,抢劫又杀人的处凌迟,对其他抢劫就不这样。
龙源期刊网
孟德斯鸠苛评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
作者:艾林
来源:《英语学习》2009年第03期
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是名扬全球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他的《波斯人的信札》(Persian Letters)在法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在《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中阐明的“三权分立”学说至今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
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庞大的政治理论体系时,从中国文化中提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同时也成为了他倾注毕生心血的研究对象之一。
然而,与同时代著名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及其儒家思想极表钦羡的主流舆论不同的是,他在看待中国的态度及对中国的评价上独树一帜,严厉斥责中国的政体为专制主义,揭露皇帝和官员草菅人命,百姓毫无自由可言,因而被称为“贬华派”。
从《论法的精神》看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解读作者:方宁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0期摘要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广泛引用世界各国及历史上的政治法律实例,进行比较研究。
其中,孟德斯鸠对中国的引用和论述虽然所占篇幅不是最大,但在总共31章中有21章提及中国的内容,其中有9节是以中国为主要论述内容,孟德斯鸠由此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关键词政治法律孟德斯鸠封建专制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89-01一、关于中国的政体孟德斯鸠所处的年代,中国正值明清之际,在经历多次朝代更替和国家分裂统一后,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按照孟德斯鸠根据政体的三种原则对国家政体的划分,中国属于典型的专制政体。
曾经到过中国的传教士说中华帝国的政体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然而孟德斯鸠认为“统治中国的就是棍子”,“原则是恐怖”,在中国没有什么荣誉可说。
虽然孟德斯鸠也承认中国的政体带有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混合的性质,比如中国的监察制度、建立在仁爱和孝道基础上的品德等,但是这些都是为专制政体尤其是皇权服务的,与西方历史上的平民政治、贵族政治及君主政治相比较,中国的专制政体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并且孟德斯鸠从地理学说出发,认为中国的专制政体是与中国的疆域辽阔直接相关,他认为如中国这样的广大帝国的统治者必须握有专制的权力,才能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对大国众多偶然事件的发生不断调整法律政策,这也就是孟德斯鸠认为从自然特质来说“大帝国宜于有专制君主治理”。
二、关于中国的礼教孟德斯鸠在指出中国政体是属于专制政体外,也分析了中国政体的一个特质,即礼教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他认为在中国礼教是宗教、法律、风俗、礼仪的混合体,他认为即便中国的立法者们把法律、风俗和礼仪混淆在一起,但“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孟德斯鸠认为礼教是中国专制政体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
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政治理论综述摘要:孟德斯鸠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他的政体思想在世界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清末康有为、梁启超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政体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五权宪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着重梳理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政体等理论的论述。
关键词:孟德斯鸠;中国;政体;法律孟德斯鸠对中国一直很感兴趣,他本人没有到过中国,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是根据到过中国的传教士以及旅居法国的中国人的著述,以及同几个这样的人的交谈。
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共31章,其中有21章涉及中国。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虽然涉及许多方面,但他最为关心的、论述最多的还是中国的政体和法律。
一、孟德斯鸠关于中国政体的论述[HT6,5SS]在论及中国政体的性质时,去过中国的传教士们认为这个国家兼有专制、君主和共和三种政体的性质,在政体原则上就相应具有畏惧、荣誉和品德三种特点。
孟德斯鸠对中国政体的看法,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
起初,他和那些传教士一样,认为中国的政体是一种混合政体,就君主拥有极大的权力而言,属于专制政体,就其尊崇以父爱为本的品德而言,则属于君主政体,就它视坚毅不拔为荣誉而言,又属于共和政体。
但是,后来他改变了看法,他在《论法的精神》中直截了当地写道:“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共和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
孟德斯鸠指出,专制制度是一种完全由君主一个人独断专行、藐视任何法律的国家制度。
在专制国家里,君主是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的,所以专制国家也就不需要法律,即使有法律,也形同虚设。
一些东方的专制主义统治者的国家,几乎没有成文的法律,没有民法,而只有宗教的训条,和受一些习惯的约束。
所以,孟德斯鸠说:“在专制国家里是完全没有发生纠纷和诉讼的机会的。
”从这点看,中国的确是一个典型的专制国家。
但孟德斯鸠并没有详细阐述把中国列为专制政体的理由,不过把他在不同场合对中国政治的论述联系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理由。
孟德斯鸠论中国的德政[权威资料] 孟德斯鸠论中国的德政孟德斯鸠在论述中国问题时表现出一种矛盾。
一方面,他确认中国是专制政体,对种种专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他虽然否定了传教士们将中国归为三者合一(即兼有专制、君主和共和三种政体)的混合政体的说法,却不得不正视中国还存在着一些类似君主国“宽和政治”现象的事实,必须给以解释,于是又说了中国不少好话,对中国的“德政”盛赞不已。
孟德斯鸠认为,在赋税方面,中国的皇帝奉行一种德政。
帝王们几乎没有一年不下诏谕宽免他们帝国中某个省份的税,表现了赐给人民恩典的心意,这成了中国皇帝的习惯。
与此相比,欧洲的君主只按自己的需要来收取赋税。
在他看来,由于君主政体已经给了人民自由和政治宽和的环境,所以可以加重赋税以作为君主应得的报偿;而专制政体没有给人民任何东西,所以赋税就不能太重。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是有疑点的:首先,中国的帝王是否都是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恐怕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是“中国皇帝的习惯”。
至于有时减免某一地方的赋税,主要原因应该是该地区由于灾情等等,客观上无法如数上缴赋税,皇帝不得不认可这一事实,也说不上是很大的恩典。
其次,欧洲君主国和中国在赋税政策上是否有此根本区别以及此区别的原因是否如他所说,也是一个问题。
实际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比较开明一点的君主,在盘剥百姓时,不会做得太过份,而是有限度的,有时施以小恩小惠以收买人心;而贪婪暴虐的君主,在剥削百姓方面毫无节制,肆意妄为,甚至干出“杀鸡取蛋”的蠢事。
孟德斯鸠还谈到中国皇帝对于农耕的鼓励。
他在有关记述中看到,中国皇帝每年有一次亲耕的仪式。
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是要鼓励人民从事耕耘。
中国汉朝的第三个皇帝亲自耕种土地,又让皇后和嫔妃们在皇宫里从事蚕织。
不仅如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并且给他八品官做。
孟德斯鸠将这称为中国的良好风俗。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历代君主强调以农为本,采取鼓励农业发展的态度,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很难说就是德政,而且这种态度的另一面就是重农抑商。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孟德斯鸠对于中国人的评价,可以从他的著作《论中国》中找到相关的描述。
在书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完美的政治组织”和“高度的文化水平”。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一位贤能的君主领导一群有才干的官员治理国家,其制度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性。
此外,孟德斯鸠还称赞中国的文化风景,认为中国的文化高度发达,以及中国人对待家庭、教育、礼仪等方面的态度值得称赞。
总的来说,孟德斯鸠对中国人持有积极评价,并对其文化和制度表现出相当的赞赏。
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论述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关注了中国的礼教。
他视中国传统礼教为一种宗教,并赞美了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的重要功能。
他特别强调了礼教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存在,以及其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其次,孟德斯鸠也对中国的人口和婚姻制度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迅速,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气候适宜于人口的繁殖,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妇女的生殖能力强。
同时,他认为中国的婚姻制度是建立在家长制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此外,孟德斯鸠还指出了中国奢侈的问题。
他认为皇帝的奢侈生活导致了王朝的衰落和频繁的朝代更替。
他认为奢侈会使人们的道德败坏,社会的财富积累会引发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孟德斯鸠关于中国的论述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中国的礼教、人口和婚姻制度以及奢侈问题等。
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德斯鸠著作中的中国形象(上)作者:暂无来源:《国际公关》 2014年第4期文何辉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他那部影响深远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之中。
孟德斯鸠(Montesquieu)生于1689年,卒于1755年。
1716年,孟德斯鸠开始担任波尔多高等法院庭长,1728年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此外,他也是普鲁士王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伦敦王家学会会员。
1721年,他出版了《波斯人信札》;1734年,出版了《罗马盛衰原因论》。
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论法的精神》。
法国当代学者洛朗·韦尔西尼(laurent Versini,1932-)认为,“《论法的精神》是所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最具天赋的一部”。
2 在《论法的精神》中,有多个章节较集中地论述了中国,如第七章第六节(中国的奢侈)、第七节(中国奢侈的致命后果),第八章第二十一节(中华帝国),第十四章第八节(中国的优良习俗),第十九章第十三节(中国人的风尚)、第十七节(中国政体独具的特点)、第十九节(中国人如何将宗教、法律、习俗和风尚融为一体)、第二十节(为中国人的一种反常现象进一解)。
此外,在该书其他章节中,孟德斯鸠也根据论述的需要,常常提及中国,作为论据或材料。
关于中国政体与刑罚孟德斯鸠认为,各种政体下的刑罚轻重有别,专制政体的原则是畏惧,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动力是美德。
他在书中写到,“中国著述家们始终一贯地指出,在他们的帝国里,刑罚越增多,革命就越临近。
这是因为,民风越糟,刑罚才会越严”。
3 持这种观点的中国著述家们的名字以及观点的直接文献来源,并未被孟德斯鸠说明。
不过,很显然,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孟德斯鸠专门对中国著述家们的观点做了注释,特别强调,在刑罚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况与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相同”。
4 在他的心中,当时或之前某个时期的中国,是宽和的国家,致力于敦化民风。
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的是,在论述罪与罚的正确比例时,孟德斯鸠引述了来自杜赫德(du Halde)《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de la Chine)第一卷的资料指出,“在中国,对残忍的抢劫犯处以凌迟”;但是,他指出,对其他的抢劫犯则不处以凌迟,量刑上的区别使得中国的强盗抢劫而不杀人。
孟德斯鸠著作中的中国形象1(下)作者:文>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14年第05期关于中国人在论述法与民族的普遍精神、习俗和风尚赖以形成之原则的关系时,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性格给出了评判,认为中国人极不可信任。
孟德斯鸠认为,“各个民族的性格都是美德与邪恶的混合,善与恶的品质的混合”2,“中国人由于生活极不安定,因而具有惊人的活动能量和异乎寻常的获利欲望,致使任何经商国家都无法信任他们”,3 中国人的诚信缺失,使中国只能与日本通商。
4孟德斯鸠认为,习俗主要与内心活动相关,风尚主要与外部行为有关。
他说,“中国的风尚牢不可摧”,并从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第二卷中引用了一些资料,说明在中国男女绝对分开,在学校里教授习俗和风尚,从施礼时的从容不迫可以认定此人是文人无疑。
5他认为中国的立法者将法律、习俗和风尚混为一谈,他们的习俗代表法律,而风尚代表习俗。
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立法者为了让人民过太平日子,制定最广泛的礼仪规范。
他征引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内容,提到中国的村民和身居高位的人讲究同样的教养,并说,“这是一个好办法,借此可以养成宽厚,维持太平和有序,消除因暴戾而产生的一切邪恶”。
6关于中国的宗教,孟德斯鸠在“教义对世俗状态中的人有利或有害”一节中,提到了孔子。
他提到,“孔子的教义否认灵魂不死”。
7他同时写道:“佛教和道教相信灵魂不死,可是,从如此圣洁的教义中,人们竟然引申出一些骇人的结论来”。
8 他认为佛教灵魂不死的教义误导许多人去自杀。
他在关于孔子教义的注释中还征引了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中所载的一篇中国哲学著作中的一段话,这是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佛教教义的驳斥。
尽管孟德斯鸠并未对孔子的思想表示明确的赞赏,但是看来他是对孔子教义的实用价值表示欣赏的,至少要好于对佛教与道教的评价。
孟德斯鸠指出,中国立法者实际上将宗教、法律、习俗和风尚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是伦理,都是美德;并说,“中国的政体大获成功,原因就在于一丝不苟地遵守礼仪”。
孟德斯鸠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活动的启示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他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示性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孟德斯鸠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活动的启示。
一、关注个体孟德斯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个体成长和幸福。
他主张教育应当以个人为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这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教育活动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
二、培养公民意识孟德斯鸠主张教育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服务,培养公民意识。
他认为道德和公民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学生需要通过教育获得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公民意识。
这对于中国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需要越来越多有公民意识的公民,教育应该为培养这种意识贡献力量。
三、注重学习方法孟德斯鸠认为,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注重学习方法。
学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遵循科学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学习,并且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
中国的教育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习惯于以科学、系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四、培养自由精神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人类追求幸福和尊严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教育应该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自主。
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并有能力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做出自主决策。
中国教育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由精神,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五、创新教育方法孟德斯鸠强调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学生们失去兴趣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因此,孟德斯鸠认为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更加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这点对中国的教育进行警醒,教育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让学生们能够在更加自由的环境中学习。
试论孟德斯鸠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论文摘要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滋养,并由此而塑造出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评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
虽然有必不可免的“误释”、“误读”,使得孟德斯鸠所设想的中国和所观照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自相矛盾的现象。
但是其对中国法律的阐述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感。
由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这种偏见与卓识并存、想象与智慧同在的互为矛盾的文化观及构成这种文化观的否定思维和哲学价值,从而也决定了这位西方巨子在中法文化关系史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论文关键词孟德斯鸠法的精神中西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大批的传教士和一些商人涌入中华繁茂之地,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与此同时,一股“中国热”在西方文化界掀起。
孟德斯鸠就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并且也比较理性看待中国的启蒙思想家,较之伏尔泰、莱布尼兹等人有意回避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的负面内容而言,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大多都有能据已查证的事实,还是比较能令人信服的。
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叶,此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和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一大批的进步人士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奔走呼号,他们激烈的抨击封建主义腐朽的社会秩序,这都为《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虽然从《论法的精神》整本书的分量来看,其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论述不算很多,但是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不仅打破了外国人曾经对中国的陈旧观念,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人自己对本国文化的观感。
一、《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中国法律文化的描述《论法的精神》共6卷31章,其中有21章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例如,第8章第21节“中华帝国”,第19章第13节“中国人的礼仪”、第17节“中国政体的特殊性”、第19节“中国把宗教、法律、道德、礼仪结合为一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