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互救和创伤急救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34
安全自救、互救知识手册一、自救、互救的定义1.所谓自救,就是发生意外灾害时,在灾区或灾变影响区域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救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2.所谓互救,就是在有效自救的前提下救护他人的方法二、发生事故时在场人员的行动原则1.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遵循“报、灭、护、撤、躲”的原则,积极参加救灾与自救。
2.首先应尽量了解和判断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灾害程度与范围,迅速向当班领导和调度(值班)室报告。
3.同时应根据灾情和现有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将事故消灭掉或控制在一定范围,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4.在控制无效或危及生命安全时,应由在场的负责人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沿着避灾路线(安全通道)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5.当撤退路线(安全通道)被堵无法撤退时,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所(避难场地),或其他安全地点妥善避灾,等待救援。
6.大量事实证明,在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正确地采取救灾、自救、互救措施,是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的重要环节。
三、事故发生前自救的准备工作1.每一个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与防护的思想。
2.熟知安全生产基本知识、灾害事故发生前的预兆、发生规律与预防措施。
3.熟知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和避灾方法,学会熟练使用救灾及自救设备。
4.企业职工必须进行安全培训。
未经安全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5.掌握救护伤员的基本方法和现场急救技术。
四、爆炸事故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1.爆炸时产生巨大的声响、高温、高温火焰冲击波和有毒气体,在瞬间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2.灾害发生时,一定要镇静、清醒,不要惊慌失措,乱喊乱跑,应立即背向声响和气浪传来的方向,面部朝下卧倒,头部要尽量低,双手置于身体下,双目紧闭,用衣服尽量将身体的裸露部分盖严。
条件许可时,可躲在坚固的障碍物后面。
3.在爆炸或气浪传来的瞬间,要屏住呼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人有毒的高温气体和灼伤气管、内脏。
自救互救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自救互救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一、自救互救1. 自救互救的概念:自救互救是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以积极体育手段,自行或相互协助,实施救护及求助的行为活动。
2. 自救互救的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在自救互救前,必须确保自身与他人的安全。
(2)优先救护原则:有限的资源,应先优先救护重要或认为有效的受害人,而不是最亲近的人。
(3)规范组织原则:自救互救活动要有清楚的组织规范,如采用分专业工作或者协作工作等。
(4)节约资源原则:自救互救过程中,应节约资源,不要虚耗物力,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有效的位置。
3. 自救互救的内容:(1)火灾自救互救: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危及人身安全的灾害,火灾及时发现、自救互救和疏散是预防火灾及减少损失的重要任务。
(2)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与人祸,自救互救要掌握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紧急状态和恰当处置步骤,及时采取有效的自救互救措施,使自己和他人能够安全疏散。
(3)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指及时给受伤的人提供紧急急救,缓解受伤后的痛苦,并且避免伤情发生进一步变化的活动。
4. 自救互救的方法:(1)及时发现:在自救互救过程中,首先要及时发现危险情况,及时性是自救互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正确处置:要正确处置危险情况,应该根据危险程度,按照有效的自救互救流程处置,使自己及他人安全疏散。
(3)疏散规范:在疏散时,要按照各种消防安全疏散规范,正确的离开危险区域。
二、应急救护1. 应急救护的概念:应急救护是指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合理的措施挽救受害人生命的行动。
2. 应急救护的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在救护前,要确保自己及受援人的安全。
(2)优先急救原则:要优先救护重伤、病情危急、生命危险的受害者,优先限制伤情发展,以求尽量减少死亡和伤亡。
(3)及时救护原则:要及时给受害者进行救护,以减少危害。
(4)地方性救护原则: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和民情,采取有利的救护措施,保证救护效果。
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报告及应急措施入场培训目录一、急救知识与技术 (3)二、事故报告制度 (5)三、事故调查和事故处理 (6)四、火灾发生后的疏散 (6)五、坍塌救援 (7)六、高处坠落救援 (7)七、触电事故应急救援 (7)八、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8)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报告及应急措施一、急救知识与技术紧急工作组成员必须熟练掌握: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与技术等。
(1)止血包扎:压迫伤部以上动脉至骨骼。
直接在伤口上放置厚敷料,绷带加压包扎以不出血和不影响肢体血循环为宜。
当上述方法无效时可慎用止血带,原则上尽量缩短使用时间,一般以不超过1h为宜,做好标记,注明上止血带时间。
1)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
正确的现场止血处理措施是:创伤局部妥善包扎,但对疑颅底骨折和脑脊液漏患者切忌作填塞,以免导致颅内感染。
①一般伤口的止血法:先用生理盐水(0.9%NaCl溶液)冲洗伤口,涂上红汞,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地包扎。
②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棉花等做成软垫,放在伤口上再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
③止血带止血法: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带或三角巾、毛巾、带状布条等,上肢出血结扎在上臂以上1/2处(靠近心脏位置),下肢出血结扎在大腿上1/3处(靠近心脏位置)。
结扎时,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消毒纱布棉垫。
每隔25~40min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min。
2)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
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
(2)骨折固定。
肢体骨折:可用夹板或木棍、竹竿等将断骨上、下方两个关节固定,也可利用伤员身体进行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动,以减少疼痛,防止伤势恶化。
开放性骨折,伴有大出血者,先止血,再固定,并用干净布片覆盖伤口,然后迅速送医院救治。
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矿山事故不可防止,矿井发生事故后,井下灾区人员应正确地根据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方案展开救灾、自救、互救和避灾。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所有入井人员都必须学习和掌握井下自救、互救和创伤急救的根本知识。
作为在抢险救灾工作和日常对效劳矿井安全检查工作中的救护队员,更应确保自救与互救的正确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
因此,每一个矿山救护队员更应熟悉和掌握以下内容:〔1〕熟悉所在矿井的灾害预防和处理方案〔2〕熟悉所在矿井的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3〕掌握救灾方法,会使用自救器〔4〕掌握抢救伤员的根本方法及现场急救的技术1、自救、互救和避灾自救就是当井下发生灾变时,在灾区或者受灾影响区域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行为。
互救就是井下遇险人员在有效地进行自救的前提下,妥善地救护灾区其他受伤人员的行为〔1〕遇险时的自救互救原那末无论是救护队员还是井下人员,在遇险时应掌握根本的自救互救原那末。
1、遇险自救原那末自救应遵守“报、抢、撤、避”四项原那末〔1〕“报”即及时报告灾情〔2〕“抢”即积极抢救〔3〕“撤”即安全撤离〔4〕“避”即妥善避灾2、遇险互救原那末互救必须遵守“三先三后”的原那末〔1〕对窒息〔呼吸道彻底阻塞〕或者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
〔2〕对出血伤员,要先止血,后搬运。
〔3〕对骨折伤员,要先固定,后搬运。
自救器是一种轻便、体积小、便于携带、佩用迅速、作用时间短的个人呼吸保护装备,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
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煤和瓦斯突出等事故时,佩戴自救器,可有效防止中毒或者窒息。
避难硐室是供井下工作人员遇到事故无法撤退时逃避待救的设施,分永久避难硐室和暂时避难硐室两种。
避难硐室避难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有衣服、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队发现。
〔2〕待救时应保持肃静、不急躁,尽量俯卧于巷道底部,以保持精力、减少氧气消耗,并防止吸入更多的有毒气体。
一、颅脑外伤的现场救护:1、对出血的头部伤口,可用清洁的手帕等绵纸物品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包扎;如有脑组织外溢露出头皮外,应用干净的毛巾或手帕按压止血或用一清洁小碗盖在伤口上,尽快送到医院抢救。
2、对伤口内尤其嵌入头颅内的异物(木片、破布、碎石子等),不要随便除掉,应送医院由医师处理。
3、应尽量减少伤员不必要的活动,切忌起、坐、行、走。
应禁止给伤员用止痛片,打止痛针。
4、送往医院的途中应把伤员的头转向一侧,用车辆转运病人采取足前头后平卧位后与行车方向垂直同时密切观神志、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改变。
5、如有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二、骨折的处理主要症状:疼痛先轻后重,甚至可出现损伤性休克,骨折部位压痛明显;异常活动不能行走,站立,或执笔握筷;肢体畸形;骨摩擦音。
急救处理原则:在送往医院前,应道德检查部位、性质、程度;其次及时正确的止痛、止血、防治休克;同时应限制伤员活动。
可用夹板、木棒、竹板、手伏、硬纸板等固定。
对开放骨折的断端可用生理盐水清洗耳恭听伤口,盖上纱布,再固定(断骨处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松紧适度。
上肢要曲肘固定,下肢要直立固定,要露出指、趾端,以便观察血液循情况,并即送至医院诊断治疗。
当脊柱受损时,般运要采用推滚般运法。
三、手外伤的处理:1、防止人为加重损伤:一旦发生应就地取材,做相应固定。
2、伤口处理;可用碘酒、酒精做简单消毒,在用清洁纱布或干净布类将伤口尽早包扎起来,以减少污染机会。
3、及时有效的止血和迅速安全的转运。
四、烧伤及烫伤的处理原则:小学最常见的是热力烧伤,如玩火柴、打火机、放鞭炮、打开水等引起烫伤。
无论怎样都会使皮肤受到损伤,皮肤损伤一看程度二看面积,采取的应急措施是除去热源灭火。
衣服起火时应立即脱去或用水浇灭,或令伤者就地卧倒,翻身滚动借以压灭火焰,切忌奔跑、呼喊和用手扑打。
热液烫伤,应尽快脱去被浸渍的衣服。
对大面积烧烫伤的创面,现场不要做特殊处理,要保持创面清洁,盖上纱布或其他清洁干净的布类,尽快送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