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帝内经》中络病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68.04 KB
- 文档页数:4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与中医按摩疗法《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其中关于经络和按摩疗法的内容,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分类以及中医按摩疗法的原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贯穿全身,连接脏腑、肢体、头面等部位。
经络的形成和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的描述非常详细,包括经络的起始、走向、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二、经络的分类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经络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
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奇经八脉则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络脉是经络的分支,分布在经脉周围的组织中,起到连接和调节的作用。
三、中医按摩疗法的原理中医按摩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经络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的疗法。
按摩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流动,促进病理因素的排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疗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经络: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节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的流动。
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按摩可以改善经络的状况,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调节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按摩可以通过调节经络,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促进气血运行: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的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按摩疗法的应用中医按摩疗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调节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疾病的不同,按摩的方法和手法也有所区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按摩疗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按摩疗法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手法的推、拿、揉、捏等动作,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络病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医络病理论与应用研究一、简介中医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术理论之一,它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络病理论主要是通过对经络的研究,探讨经络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在研究中医络病理论的过程中,既包括对经络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了经络与内脏、奇经八脉等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医络病理论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中医络病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络病理论源于古代医学典籍,主要包括经络、脏腑、气血等概念。
其中,经络是指人体皮肤、肌肉、骨骼等组织中的通道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脏腑是中医学中用来表示人体内脏器官的概念,是经络系与脏腑相互联系的基础。
气血是中医学中对气体和液体运行的统称。
在中医学中,经络、脏腑、气血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了中医络病理论的基本框架。
三、中医络病理论的病因病机中医络病理论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阴阳失调、气滞血瘀、寒湿热毒等方面。
阴阳失调是指人体阴阳两个方面的平衡失调,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气滞血瘀是指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结在经络中,从而影响乃至阻塞气血的正常循环,引发疾病。
寒湿热毒是常见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之一,分别指机体中寒气、湿气、热气和毒素的存在和发作。
这些病因病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中医络病理论的应用中医络病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通过经络的观察和按摩,可以帮助理滞通血,活络化瘀,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络病理论还可以指导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络病理论还可以指导中药的选择和用药方式,达到调理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等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络病理论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五、中医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中医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经络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可以通过X线、CT、MRI等技术对经络进行观察和研究,进一步认识经络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宝库。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代表,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中医药学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理论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学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在人体中,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中医药学通过调节五行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通道系统,即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
中医药学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4.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药学通过调节气血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二、中医药学实践《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理论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药学实践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浅谈络病现在很多的⼈在探究络病,⾃《内经》有关于疾病在经脉的发展⾸次提出了络脉病依次传经到直⾄伏冲之脉的发展,由此在后世逐渐有了发展,由叶天⼠提出久病⼊络,是对内经⽐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在络病的认识上更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
在现在的疾病治疗上,已经⼴泛的应⽤到各科的疾病治疗中。
如,在⼼脑⾎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更是⼴泛的应⽤。
⾸先我们要认识“络”;什么是经络?经络是⽓⾎运⾏的通道。
从现在的科学理论上经络⼜是什么呢?在<内经>,《甲⼄经》等有经,脉,络,精筋等。
但是络,⼜有孙络,浮络等,这些⼩络或更⼩的络脉。
其次,在临床中应⽤更多,以及在治未病上也有和⼤的应⽤。
在治疗慢性病时也经常的谈及和应⽤络脉。
《灵枢·脉度篇》所云:“⽓之不得⽆⾏也,如⽔之流,如⽇⽉之⾏不休。
說明瞭氣的運⾏有經絡有關。
《灵枢·百病始⽣篇》云“津液涩渗,著⽽不去”,津液涩于络中,渗于络外,著⽽不去⽽成癥积。
《灵枢·百病始⽣篇》亦云:“是故虚邪之中⼈也……留⽽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
”《內經。
調經論》以及提到“陽絡傷則衄⾎,陰絡傷則便⾎”使臨床對症瘕,疼痛,⾎證等提供了思路。
中医对经络的认识和研究,⼀直存在重经脉轻络脉的现象。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络脉的明确概念和分类,还有对络脉⽣理功能和病理病证的阐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通过对络病理法⽅药的研究,开了络病治疗之先河;清代叶天⼠《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了有名的“久病⼊络”、“久痛⼊络”之说,并创⾟味通络等冶法.对后世医学产⽣了极⼤影响.清代名医叶天⼠说:“久病⼈络”、“久痛⼊络”,以此来认识疾病可以解释许多以往难以讲清楚的问题。
如对冠⼼病⼼绞痛(胸痹⼼痛)的病理机制,《内经》云:“邪客于⾜少阴之络,令⼈卒⼼痛。
”《诸病源候论》云:“⼼脉急,⼼痛引背”,指出⼼之别络损伤和⼼之络脉绌急,可引起⼼痛。
即冠⼼病(胸痹⼼痛)不仅由于⼼之络脉瘀滞不通引起,也可因⼼之络脉痉挛绌急、卒然不通⽽痛,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这符合久病⼈络、久痛⼊络的基本特征,其病位在⼼之络脉,所以应当采⽤益⽓活⾎、通络⽌痛冶法。
浅谈“久病入络”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久病入络”是中医临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后历经医家几千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虚、滞、瘀是久病入络的基本特点,治疗时可根据3型的病机侧重点,分别采用宣通络瘀、通补入络和祛瘀固络法治之。
【关键词】久病入络;病因病机;治疗法则1 “久病入络”理论的形成“久病入络”是历代医家在络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际总结出来的一种理论。
何谓“络”,《灵枢•脉度》说得很清楚,“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孙”即“孙络”,为络脉之细小者。
《难经•二十三难》在论及络脉生理功能时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这说明络脉分布以经脉为主干,支横别出,呈三维网状通络全身,具有渗注血气、贯通营卫、营养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或气滞则血失“气帅”而淤滞。
疾病初起,一般以卫分、气分为主,久病则多入血分,伤及经络血脉。
《内经》已经提出久病治血络的主张。
女口《灵枢•终始》说“久病者…… 去其血脉”,《灵枢•寿夭刚柔》篇亦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这些理论可视为久病入络的滥觞。
在实践中,汉代张仲景对“久病入络”的“肝着”“肝血劳”“疟母”等证,分别采用旋覆花汤、大黄虫丸和鳖甲煎丸等治疗,开创了辛润通络、辛温通络以及虫类药搜剔通络的治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清代叶天士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体验,认识到许多疾病“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临证指南医案•积聚》),进一步明确完善了“久病入络”的理论,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中风、胃脘痛、噎嗝、癥瘕、痹证、淋证、便血、疟疾及诸痛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福建中医药2022年6月第53卷第6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June2022,53(6)刍议《黄帝内经》之筋痹刘阅阅,廖军*(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福州350122)摘要:筋痹症状为筋挛节痛,不可屈伸。
《黄帝内经》提出微涩脉、切循经络结节的触诊方式用以诊断筋痹。
筋痹、筋痿、筋急三者名虽不同,实为一病,均有筋挛节痛、不可屈伸的表现。
风寒湿邪、湿热、少阳相火有余、肝气热等为主要致病邪气。
《内经》提出采用燔针劫刺、关刺、恢刺等针刺疗法以及烫熨等外治疗法治疗筋痹。
关键词:筋痹;《黄帝内经》;鉴别诊断;燔针劫刺;关刺;恢刺;烫熨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38X(2022)06-0041-02筋痹一词首见于《素问·痹论》:“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
”散见于《四时刺逆从论》《长刺节论》《官针》《邪气脏腑病形》等篇章,共出现7次[1],《甲乙经》《诸病源候论》《类经》《医宗金鉴》等均秉承《内经》筋痹之称。
《黄帝内经》将筋分为“宗筋”“婴筋”“膂筋”“疹筋”等,但未明确筋之定义。
现代医学中,“筋”之定义广泛,包含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结缔组织、血管等[1],因而涉及疾病种类繁多,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均可归类为筋痹。
现总结《黄帝内经》中筋痹的症状、诊断、鉴别、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筋痹提供思路。
1筋痹之症状与诊断《素问·长刺节论》[2]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医宗金鉴·痹病总括》[3]曰:“以春时遇此邪为筋痹,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
”指明筋痹以筋的挛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为主要症状,《中藏经》《甲乙经》《医碥》等遵循《内经》观点。
筋痹的诊断:一为筋挛节痛、不可屈伸等症状;二为《内经》提出的微涩脉、切循经络结节的诊断方式。
如《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云:“肝脉……微涩为瘈挛筋痹。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和展望对络病学研究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中医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发展起来的,经络学说一出现便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生理功能,脏腑虽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
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说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络病学说形成发展史上有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时代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络病临床证治基础,其外感重六经,创建“六经辨证”,成为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纲领,内伤杂病重络病,创旋复花汤、大黄蛰虫丸等络病治疗名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可见内伤疑难杂病“络病证治”具有和外感“六经辨证”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代叶天士对仲景络病治疗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千古名言,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学说。
叶天士作为临床大家对络病辨治非常重视,批评当时“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可见络病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发展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建立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是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掌握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特征及治疗方药将会使许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新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生逐渐被控制,而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成为目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黄帝内经》:经络,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内经中》有⾔: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始⽣,先成精,精成⽽脑髓⽣,⾻为⼲,脉为营,筋为刚,⾁为墙,⽪肤坚⽽⽑发长,⾕⼊于胃,脉道以通,⾎⽓乃⾏。
雷公⽇愿卒闻经脉之始⽣。
黄帝⽇经脉者,所以能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通则百病消,经络不通则百病⽣。
中医⾃古以来讲究:痛则不通,不通则痛。
那么经络不通究竟会引发哪些疾病呢?当我们碰到⾝体不适时,⼜该疏通哪条经络呢?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咳嗽;过敏性⿐炎,⽪肤⼲燥容易过敏;动则⽓短胸闷⾯⾊⽆华。
⼤肠经不通:⽛痛头痛⼝⼲,⽪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胃经不通: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易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燥⾝体消瘦。
脾经不通:脘腹胀⽓吸收不良⼝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秘关节酸胀糖尿病。
⼼经不通:⼼烦⼼惊⼼悸⼼闷⼼痛;⽓短上⽓有压⼒感,忧郁易怒;⼝腔溃疡⼝⼲⼝臭⼩肠经不通:⼩腹绕脐⽽痛⼼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下⾯我们⼀⼀为您解答:感冒咳嗽,拍肺经⼿太阴肺经主治疾病:咳嗽、感冒、哮喘、⽀⽓管炎、扁桃体炎、流⿐⾎、经脉经过部位的关节障碍,肌⾁疼等。
当出现这些病症时,可以拍打双⼿的肺经进⾏调理。
五官疾患找⼤肠⼿阳明⼤肠经主治疾病:头⾯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肤病、肠胃病(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神志病等及经脉循⾏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常拍打⼤肠经会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消化不良拍胃经⾜阳明胃经所对症状:喉咙痛、胃痛、消化不良、怕热;唇⼲⼝燥、⾝体消瘦、倦怠。
便秘、膝关节酸痛;因此,没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拍拍腿上的胃经。
帮助胃肠消化。
疲劳透⽀健脾经脾经不通,通常会表现出脾胃不和、⾷欲不振、疲劳等。
脾经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部位的其它病证。
中医络病学中医络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络病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定义、历史、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中医络病学是指以人体经络系统为基础,探讨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诊断治疗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包括经络的结构与功能、经脉与腧穴、经气血津液等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中医络病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籍中就有对于经络系统的描述。
在明清时期,针灸学家王冰曾撰写《针灸甲乙经》,其中详细说明了人体内外经脉及其分布规律。
此外,《伤寒杂病论》也对于经络系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理论基础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系统、经脉与腧穴、经气血津液等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组织,它由气血和精神构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载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八奇经、十五络脉等,这些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调节和平衡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2. 经脉与腧穴经脉是指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在人体内部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而腧穴则是经脉上特定位置上散发出来的一种能量场,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机体生理功能。
3. 经气血津液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多种物质和能量,在这些物质和能量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其中,气、血、津液是最为重要的物质之一。
它们在人体内部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运输和分布,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四、临床应用中医络病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通过观察脉象、舌象等,可以判断出机体内部经络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2. 治疗中医络病学认为,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预防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1“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络脉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承载经脉中运行的气血并将其敷布渗灌到脏腑组织,其络属脏腑肢节、津血互换、营养代谢、温煦充养、调节控制诸功能都与其“行血气”这一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络脉通畅无滞、气血流行正常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由于络脉结构特点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而决定的气血流缓、面性弥散的运行特点,导致各种内外病因伤及络脉而致络病,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而其病理实质则为“不通” 。
阳等所有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以恢复其正常功能,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正是针对络脉生理特点及络病病理实质而提出的。
实际上,从《内经》到清代叶天士络病治疗均体现了通”的特点,《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 ,明确提出刺络血治疗的目的在于通络脉。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提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并创制旋覆花汤散结通络治疗肝着,大黄蛰虫丸治疗虚劳,鳖甲煎丸治疗疟母,实开通络方药治疗络病之先河。
迨至清代叶天士演绎推广“通”法之义,提出“凡病宜通”的治疗思想,发展了仲景通络治法方药,其通络之法,多以辛味为主,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形成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等治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载: “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瘕聚每因脉络不通,……治宜辛香通络宣畅气血。
对久病久痛络脉瘀阻诸证,推崇仲景虫药通络之法,指出虫药“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 ,功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 ,使虫类通络治疗成为络病治疗的一个显著特色。
即便对络虚诸证,叶天士亦认为“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主张“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其用“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 。
中国古代的医药与中医理论黄帝内经针灸等中国古代的医药与中医理论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
其中,黄帝内经以及针灸疗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医药以及中医理论,重点介绍黄帝内经和针灸疗法的起源、原理以及对于现代医学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医药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医学理念主要依赖于人们的经验积累和观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体系。
后来的医学家们将这些经验整理成书籍,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医药的理论体系。
二、黄帝内经的概述黄帝内经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该经书主要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分别论述了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内容。
黄帝内经通过系统的阐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分类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医药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针灸的具体操作方式和药品的使用情况,针灸疗法可以分为经络针灸、手法针灸、药物针灸等多种分类。
四、黄帝内经对现代医学的影响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现代医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黄帝内经中阐述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原则,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五、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针灸疗法作为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广泛应用。
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一些慢性病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同时还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六、结语中国古代的医药与中医理论通过黄帝内经和针灸疗法等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这些古代的医学理论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试论《黄帝内经》中络病的诊断与治疗作者:宋俊生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研究室(天津,300193)1.会议论文年莉.刘翀羽.王学岭《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2008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2.期刊论文王进从《黄帝内经》论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中医药信息2009,26(5)如何认识淮南是橘、淮北不是橘?宇宙万物遵循"道-气-物"的生化模式,在其生成过程中禀受了不对等的阴阳两种成分,从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结构,表现出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因此,阴阳的表达蕴育着富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的人,进而表达坚固的生命及其相对应的现象.其中阳气对生物体结构的形成及其生命表达起着主导作用,阳和则阴阳和,结构完备,功能健全,生命坚固.络脉是直接循行、分布于脏腑、形体官窍区域,并成为该脏腑、形体官窍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参与了皮部的组成,为十二经脉之气血分注于体表的区域,构成人体体表形态的完美;或成为脏腑之络,络属五脏六腑,渗灌气血,使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使脏腑形态结构完整、气机内外通达.是故络通阳和,内外调和,阴阳平秘,维持、保障形态结构完整和生命坚固.3.期刊论文张灿玾.Zhang Canjia《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3)<黄帝内经>一书,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记载经络学说内容最多,而又最完备的典籍.它不仅收有经络学术的多家学说,而又象征着经络学术发展至成熟阶段,故经络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与针灸学术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学位论文张亮《内经》“缪刺”相关问题研究20071、目的缪刺首出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缪刺论”一篇是专门论述缪刺的文献。
后世医家大多沿袭其理论,少有阐发,现今关于缪刺研究文献数量不多,而且研究方法不甚规范,针灸教材中少有提及,懂得缪刺的道理并能够真正应用于临床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本篇文章就是想通过搜集、整理20年内的关于缪刺的文献,从作为一种针刺方法的各个角度对缪刺进行综合的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提出假说,以期对缪刺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提出现阶段关于缪刺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应该解决的侧重点,来推动缪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
2、方法利用文献学和目录学的方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数据库(CNKI),查找、收集缪刺相关文献,借助方法论和认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对照、筛选,并对筛选出的资料和内容进行评价,结合古代文献分析,研究,从而深入、全面认识缪刺相关理论。
3、结果整理了20年来关于缪刺的文献资料,探讨了缪刺与巨刺的异同,及缪刺的文字考证、概念、病因、病位、诊断依据、针刺方法、疗效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交叉针法的意义,缪刺的中医理论基础,并提出生物电信息传导的假说,和现阶段关于缪刺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下阶段进行缪刺的更深入的研究。
4、结论文字方面,古今医家各持己见,解释不尽相同,但大多认为,“缪”有交错,交叉的含义,而“巨”也有交互,相应的意思,这样,二者在基本字义方面无大差别。
从概念、病因、病位、诊断依据、针刺方法方面二者有异有同:缪刺是邪气客于络脉,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循大络流注四肢而产生的“奇病”,而巨刺是邪气直接客于经脉,一侧邪气偏盛而影响到对侧所致之病。
缪刺治疗要刺络,巨刺要刺经,由于经为气血运行的主干,而络为小支,经深而络浅,所以刺络要轻刺,浅刺,刺经要深刺,重刺。
从症情上来看,缪刺是身形有病痛,但是邪客于络,未传入经脉,所以脉象上没有病变表现,病情相对巨刺轻浅,而巨刺是身体一侧有病痛,对侧的脉象已经呈现病变表现,病情相对较重。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左取右,右取左”。
都是属于针刺病变对侧的交叉针刺法,且根据《素问·调经论》日:“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能够看出,两种刺法都对痛症有效。
以王冰为首的许多医家都认为,《素问·缪刺论》中所选取的缪刺之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也有人认为是四肢末端或靠近末端的腧穴,这包括井穴,却不单单是井穴,大多数医家认为,于四肢末端的络脉放血是令治疗全面,增强疗效的一种方法。
临床研究方面,我列举近年来有价值的临床研究文献,证明缪刺之于痛症、面瘫等疾病疗效肯定,优于常规针法,实验研究方面,相关文献数量少,方向不统一,但是研究结果证实,缪刺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是肯定的。
很多人认为临床上经病、络病不好区别,不好设立具体标准来衡量一种疾病的浅深,刺经与刺络又很难严格区分,于是现代医家有些主张将缪刺、巨刺相统一,即交叉取穴法。
一些医家还提出“同经相应取穴法”,“交叉对应法”等概念,把左右交叉针刺延展开来,包括上下,腹背,前后等交叉针刺方法,从理论上讲,都是本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从概念的统一和临床的应用来看,这些取穴法可以单独或联合应用,都叫做“交叉刺法”为好。
中医的整体观是缪刺、巨刺的理论基础,经络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以其自身复杂的网状连接结构保证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
缪刺、巨刺就是通过交叉针刺,调整人体气血的偏盛偏衰,恢复人体原有的平衡态,“以平为期”。
我在临床中体会到,针刺一侧肢体,会使同侧其他针刺穴位及对侧针刺穴位或对侧部分肢体针感加强,由此联想到古人治中风的双侧取穴是为加强协同,平调阴阳,并探讨了单侧、双侧取穴的适应证型。
根据人体携带生物电信息提出假说,认为缪刺会使人体生物电信息平衡分布,推而广之,通过持针候气,会使医患两者生物电信息整合并重新平衡分布,由此解释针刺病气传身之说,并提出趋利避害之建议。
最后总结近二十年来关于缪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及几点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希望下一步对缪刺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5.会议论文李澎涛络病理论与应用研究述评2008络病理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络脉学说,至清代叶天士针对临末久病难治的状况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学说及相关治法,络病之病机初露端倪。
但是,长久以来有关络病的认识仅停留于此,并未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上获得深入发展。
本文回顾了络病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下一步主要研究方向。
6.会议论文刘蕊.俞欣玮络病学说的发展及现代研究2008络病学说是中医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是以络脉生理功能变化为基础的特殊病机学说。
本文指出:1、《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2、《金匮要略》莫定了络病学说的证治基础,3、叶天士发展了络病学理论。
7.期刊论文张灿玾.Zhang Canjia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委及功能-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5)经络学说的形成,当然不是如《内经》所云,为某几个人或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它的形成,必然是在大量的和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发展和完善的,并最终形成一种学说.8.期刊论文刘春援.薛小虎.高丹.卢丹.LIU Chun-yuan.XUE Xiao-hu.GAO Dan.LU Dan《内经》论络病-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1)<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经络"的概念,并与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理变化与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石.文章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将原文归纳为"络"的概念、络脉的分类、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变化、诊络的方法、络脉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络病的治则治法等几个方面,并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使<内经>中的络病理论更加系统而清晰,从而发挥其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作用.9.期刊论文刘斌.董福慧.Liu Bin.Dong Fuhui《黄帝内经》"谿谷属骨"理论三探-北京中医药2009,28(12)"谿谷属骨"记载于<黄帝内经>,该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谿谷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概念,在论及骨痹、骨痿、骨蚀、骨疽、痹厥等骨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时,均有提及这一概念.同时,谿谷也是络脉交会的关键部位,在针刺治疗骨病时是用于调节气血循行的必要的穴位.因此,谿谷是<黄帝内经>骨相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其表现在正常情况下是络脉气血交会的场所,病变时是邪气留居的部位,在治疗中是针刺补正祛邪的取穴所在."谿谷属骨"理论广泛地参与了<黄帝内经>关于骨病的讨论.是该书用于阐发骨病因机证治的核心,因此在中医骨伤科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10.学位论文张丽娜《黄帝内经》心痹心痛与冠心病心绞痛相关性及中药治疗的探讨2006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心痹心痛理论的挖掘整理,发现心痹心痛在发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等方面与冠心病心绞痛具有相关性。
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认为心痹心痛与冠心病心绞痛是相关疾病。
依据《黄帝内经》心痹心痛理论,本文提出心痹病位在心。
病理是心包之络脉阻滞不通,导致心主气血虚少而出现疼痛。
其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舒缩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及冠脉痉挛等诸多因素而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疼痛的特点相一致。
病理的核心是心包之络脉(冠状动脉)的痉挛、阻滞甚至闭塞不通,由此而导致心主(心脏)气血虚少(缺血缺氧)。
针对心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病因、病理、病证发生的标本先后关系,本文认为本病是本实标虚。
血涩脉急在先,为病之本,属实;而心主气血亏虚在后,为病之标,属虚。
这一疾病过程非常短暂,后者往往伴随前者几乎同时出现,为此考虑心痹心痛是虚实共见的疾病。
根据心痹心痛发生的病因、病理,本文提出按照标本同治、补泻兼施的原则,采取活血化瘀、益气温阳之法进行治疗。
本文链接:/Conference_6812094.aspx授权使用:易法银(wfser20),授权号:3fba4c86-7e5f-42ed-94f0-9e5b00ecc0b0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