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16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
一、概念:ARF由各种原因使两肾排泄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周)迅速减低,使肾小球滤过功能(以肌苷清除率表示)降低达正常的50%以下,血尿素氮及肌苷迅速升高,并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症状。
二、ARF诊断标准:
1.无肾病史,有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因(如肾缺血、肾中毒等)。
2.在补液或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后,尿量仍不增加。
3.肌酐清除率较正常降低50%以上,血尿素氮、血肌酐迅速升高。
4.B超显示双肾增大或正常大小。
5.无大量失血或溶血证据者,多无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多不低与80g/L。
三、治疗
少尿期的治疗原则:
①利尿剂与甘露醇②肾剂量的多巴胺及其他血管活性药物③心房利钠肽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⑤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管理。
多尿期的治疗原则:
①早期:防止补液过多,注意适当补充电解质。
当尿量>2000 ml/天时,补液量=尿量的1/3~1/2+显性失水。
②中期:适当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大量丢失。
尿量可达到4000-5000 ml/天,补液量大约为尿量的2/3。
防止低钾、低钠的发生,原则上每1000 ml尿量补钾2~3g,补钠3~5g。
③后期:达到水的平衡,从静脉转入口服。
避免使用肾毒性的药物,每2-3个月复查肾功能一次。
急性肾功能衰竭【疾病概要】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简称急性肾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期内急剧进行性减退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特征主要为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所致的氮质血症,以及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障碍所致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临床上根据尿量减少与否分为:少尿(无尿)型和非少尿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急性肾衰的病因很多,按传统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三大类。
(1)肾前性:是指肾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由于循环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肾脏血液灌注量减少,而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肾实质性:是指肾脏器质性损害引起的急性肾衰。
以急性肾小管坏死为最常见,占75%~80%。
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的原因是缺血性病变,其他还有某些药物,中毒、血管内溶血等。
引起肾实质性损害的疾病还有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多发性小血管炎等。
(3)肾后性:是指肾以下尿路梗阻所致,及时解除梗阻常可使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常见的原因有尿路结石和肿瘤、前列腺肥大和肿瘤等引起的尿路梗阻。
2.发病机制急性肾衰的发病机制尚有争议,当前有下列几种学说:(1)肾小管阻塞学说:肾小管堵塞(变性坏死的上皮细胞及脱落的微绒毛碎片或血红蛋白等所致),使堵塞以上肾小管内压增高,继而使肾小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停止。
(2)反漏学说: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后,肾小管壁失去完整性,造成肾小管内液反漏至肾间质,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球和肾小管,加重肾缺血,使肾小球滤过率更低。
(3)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实验表明,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血流量会重新分布,几乎没有血流至肾小球,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由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休克、产后出血、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原因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引起急性肾衰。
(二)临床表现急性肾衰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原发疾病、急性肾衰引起的代谢紊乱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