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溶栓相关问题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82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脑血管病己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脑梗死致残率高,且易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
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现就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综述如下。
1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目前仍无定论。
受动物实验提示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是3~6小时[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rt-PA临床试验将时间窗定在3小时内[2]。
根据3~6小时这个时间窗国内外进行的溶栓研究已取得成果[3,4],而许多学者对于6小时之外的延迟溶栓研究也取得一定效果[1,4]。
从各研究得出的不同时间窗说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国外一些学者利用PET研究显示,缺血半暗带组织在某些人可能持续至卒中发病24小时,少数人甚至长达48小时[5,6]。
Warach等[7]亦通过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技术寻找出半暗带的存在信息。
因此,如何确定安全时间窗的个体化方案,有待于临床及辅助检查的进一步完善。
2临床应用与临床疗效 2.1常用溶栓剂实验和临床较为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或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rtpa)。
SK、UK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能使血栓及血浆内的纤溶酶原激活而产生全身高纤溶血状态。
t-pa/rtpa则可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在局部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溶栓速度快,代谢迅速,能避免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保持最低的纤维蛋白原的降解[8,9],国外静脉溶栓应用较多,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除此之外,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基因重组葡激酶(r-sak)同样具有选择性溶栓特点,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2.2给药途径、剂量及持续时间溶栓剂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滴注、颈内动脉灌注及导管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及静脉溶栓基础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康复锻炼、用药后护理由于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升高,人们长期的饮食作息不规律或者受空气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现阶段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静脉溶栓来进行质量。
但是这种治疗手段也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需要做好溶栓护理工作。
急性脑梗死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
患者即使及时接受治疗挽回生命,但大部分者依然会产生肢体障碍等后遗症,为家庭与社会产生沉重负担。
因此,给予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此治疗方式可恢复患者脑组织供血,并减轻病情对脑组织产生的损伤。
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缺血半暗带仅于脑动脉阻塞后的1小时-3小时内存在,其为溶栓治疗打下了时间基础。
后经实践发现,与发病时间4小时-6小时的患者相比,发病时间短于3小时的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更高。
因此临床认为,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在发病3小时内。
静脉溶栓后的护理内容2.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适当给予患者温热流质食物,以维生素、热量含量高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食物不得过热、过硬,避免引发患者消化道出血,要坚持多餐少食,指导患者多进食水果、蔬菜。
延迟安置且对尿管、胃管予以保留,从而减轻对患者泌尿道、胃肠道造成的损伤。
采取鼻饲的方式给予患者流食时,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护理期间要动作轻柔,防止碰破患者口腔粘膜。
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降低压疮发生风险;遵医嘱给予患者缓泻剂,从而保证患者大便通畅。
2.2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出血出血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一种,该症发生率10%-30%。
诱发溶栓治疗后患者产生出血的因素众多,如发病6小时后溶栓、溶栓时舒张压>110mm小时g、收缩压>180mm小时g、用药剂量大、年龄过高等。
出血可分为两种:脑出血:其为最危险的溶栓并发症。
患者如果产生血压增高、意识障碍、躯体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护理人员就应考虑出血并发症可能,其要及时联系医师,并配合医师展开诊疗工作;其他部位出血,如粘膜、皮肤、泌尿系统、消化道等部位出血。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护理作者:汪细香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
方法:对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t—PA)溶栓治疗,并进行一系列的护理。
结果:25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5例,放弃2例,总有效率为90.0%。
结论:积极配合医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对患者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54—02脑卒中是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约占80%,它的特点是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如果诊断及治疗延误,轻则导致躯体功能障碍,重则危及生命,发现后须及时住院处理。
溶栓治疗已被视为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静脉溶栓风险小,操作简单快捷,它能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尽快恢复缺血性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疾病的预后。
通过对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追踪调查(共计25例,其中治愈18例,好转出院5例,放弃治疗2例)这些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也适合进行静脉溶栓指标,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t—PA)溶栓治疗后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选择发病6小时内;头颅CT排除脑出血或脑血管畸形,无明显低密度区或其他脑梗死改变;年龄35~78岁;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排除其他静脉溶栓治疗的禁忌症1.1急性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溶栓治疗前准备常规检查血常规,随机血糖,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及心电图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对颅内高压者行降颅压治疗;对血压过高者及时予以降血压治疗,使BP 小于180/100mmHg;对血糖偏高者及时给予降糖处理,使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纠正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吞咽困难者给予留置胃管,对于小便障碍者行留置导尿1.2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使用rt—PA治疗的理由便于早期恢复血供;可缩短缺血损害的时间;缩小梗死面积;使可逆性损害的缺血组织恢复;改善神经损害1.3静脉溶栓适应症年龄18~80岁;发病6小时内,由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死亡率非常高,而溶栓治疗可能是唯一的抢救方法,因此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可适当放宽;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一小时且比较严重;脑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大面积脑梗死的影像学改变;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4静脉溶栓禁忌症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SAH,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有做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血糖低于2.7mmol/L;血压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00mmHg1.6 rt—PA静脉溶栓溶栓治疗的药物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一分钟内静脉注射完,其余90%于一小时内静脉滴注净。
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相关护理措施发表时间:2016-04-28T15:15:00.833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1期作者:单璐璐[导读] 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疗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有助于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单璐璐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西12病区神经内科3 浙江东阳 322100)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塞早期的病情变化、治疗、临床护理措施及疗效观察。
方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语言,肢体功能等情况。
结果:急性脑梗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疗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有助于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早期溶栓、护理措施急性脑梗塞是目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本病发病急,病因病机复杂,难于辨治,临床有“三高一低”,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
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的关键。
我科以静脉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6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科静脉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69例,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入选病例均经CT检查诊断为脑梗塞,无出血倾向及溶栓禁忌证,年龄在40-91岁,平均72岁。
1.2溶栓方法所有对象均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步骤如下:①溶栓前准备:治疗前检查患者血常规、血型、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等;②溶栓治疗,阿替普酶使用剂量为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将总剂量的10%在注射器内混匀,1分钟内静脉注射,剩余的90%混匀后给予静脉泵入,持续1小时,记录输注、开始及记录时间,输注结束后以生理盐水冲管;③溶栓后措施:溶栓后24小时内不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不做插胃管或留置导尿管侵入性操作,治疗后的6h、24h、7 天、30天、90天行nihss评分及MRS评分,同时检测凝血四项,24小时查头颅CT。
急性脑梗死溶栓十问收治一个脑梗死病人后,哪些需要溶栓?溶栓需要注意什么?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通常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局灶性急性脑缺血。
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脑组织软化、坏死。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急性脑梗死又可以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三大类。
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提出:·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I级推荐,A级证据)和3—4.5h(I 级推荐,B级证据)的患者,应根据适应症严格筛选患者,尽快给与rtPA溶栓治疗。
·发病6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rtPA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II级推荐,B级证据)。
收治一个脑梗死病人后,哪些需要溶栓?溶栓需要注意什么?下面就来进行关于“急性脑梗死溶栓”之快问快答。
■问题一:“急性脑梗死有哪些易忽略的症状?”突然出现记忆力减退、眩晕、视物双影、视力下降等常作为首发症状,易被忽略。
■问题二:“如何确定溶栓时间窗?”如何确定卒中发生的时间与能否实施溶栓息息相关,起病时间尤为重要。
如果有一个患者症状逐渐加重,发病时间应从首发症状开始计算;如果患者有一次TIA发作但完全缓解,随后又有第二次发作,则发病时间应从新症状发生时计算。
对于睡眠中发病的患者,起病时间应以患者最后一次被发现没有症状为准,所以起病时间应算作开始睡觉的时间。
■问题三:“脑栓塞是否能溶栓?”心源性脑栓塞不同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狭窄通常会促使侧支循环开放、代偿血管增生,一旦出现血管完全闭塞,因代偿好,灌注可,所以症状相对轻,再灌注损伤、脑出血的发生率也低。
心源性脑栓塞,突发心源性栓子脱落堵塞血栓,灌注有好到无,波动大,症状重,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高。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及防治作者:柳鹏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溶栓疗法是当今急性脑梗死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根本性治疗方法之一。
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梗死区微循环,获得脑血管早期再灌注,使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得以缓解。
文献报道溶栓治疗的溶通率为21%~93%。
但由于溶栓疗法引起的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和再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危及患者生命,严重限制了溶栓疗法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现就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加以分析综述。
1 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分脑实质出血(PH)及出血性梗死(HI)。
PH可发生于远离梗死的区域,CT检查可见高密度占位效应的血肿,虽然发生机会较少,但一旦发生,常伴临床症状恶化,有很大危险,病死率可达50%。
HI则发生于缺血区内,CT显示斑点状混杂密度改变,一般并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恶化。
1 1 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通常为4%~20%。
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报道:rtPA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 4%,而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报道应用rtPA的发生率为43 7%。
一组临床报道tPA、UK、SK并发PH的发生率分别为8%、3%和10%,并发HI的发生率分别为23%、5 3%和25%[1]。
国内陈清棠报道UK并发PH的发生率为5 5%,HI的发生率为9 4%。
1 2 颅内出血的发生机制溶栓治疗导致颅内出血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梗死后缺血致血管壁损伤,当血流再通后,红细胞渗出,引起出血性梗死。
②未被代谢清除的溶栓药物的继发性纤溶作用。
③肝素抗凝可加重出血倾向。
④梗死后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⑤来自脑表面软脑膜侧支的出血。
1 3 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1 3 1 溶栓治疗的时机1981年Astrup提出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指在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即使用溶栓药物,使闭塞的血管血流再通或部分再通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疗效,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发病后4.5小时内是急性脑梗死溶栓的黄金时间窗,最长不超过6小时。
因此,时间就是大脑。
对于大血管闭塞的中、重度患者,可能还要采取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的治疗手段。
二.溶栓患者的适应症1.有急性脑梗死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表现2.症状出现时间<6小时(最好4.5小时之内)3.年龄≥18岁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三.溶栓患者的护理溶栓前护理目标时间及准备工作1.护理工作人员需知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给药溶栓时间在1小时之内。
2.做好急性脑卒中患者应急预案。
预案开始启动后,可以在界面弹窗提醒或是在移动设备提醒,做到所有团队成员知晓,并且可以及时查看救治相关信息,根据救治进程提前做好准备。
3.在患者送院途中将溶栓设备、药品、监护仪等处于即刻启用状态。
4.接诊护士如提前接到患者相关信息,可将患者引导至影响检查室。
评估及快速检查1.患者到院后,应先急救原则,优先评估患者呼吸、气道循环功能。
2.接诊护士可以配合主治医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机能评定,评估患者病情程度。
3.由接诊护士或者专人配合,在25分钟以内对患者快速完成CT检查,且至少1名人员具备当场阅片能力,快速确定诊断方案。
4.与此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做好CT检查的准备工作。
5.护士遵医嘱,留取患者相关数据(血小板计数、血糖以及心肌缺血标志物等),并督促相关部门同事优先送检。
6.溶栓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情况紧急,不必等待血液报告,但必须快速得到患者血糖指数,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用药量。
家属知情同意1.设标准化手册,以备及时准确解答患者家属的疑虑,尽快得到家属同意。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左右,现在由于神经影像的发展,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通过脑血管的介入性再通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护并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现将我科5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静脉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
颈内动脉(ICA)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0例,椎基底动脉(VA-BA)系统闭塞5例,造影阳性(N)10例。
溶栓药物系用尿激酶25万单位/支。
50例患者均在发病6小时内急诊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术前行NZHSS神经功能评分、血常规、凝机能、血糖、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与确诊。
首先,经A插管完成脑血管造影(CDSA),及结合临床表现行血管定位。
根据阻塞血管程度来应用尿激酶剂量。
所有患者术后立即检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后24小时长队复查头颅CT。
术后给予扩容、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
2 护理2.1 术前护理:快速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生命体征。
迅速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在做术前准备同时给予患者相应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中配合:协助病人摆平卧位,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暴露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低流量吸氧。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备齐术中物品及药品。
配合医生手术术毕,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四肢肌力及感觉等变化。
注意观察有无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保持大便通畅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本例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急性脑梗塞溶栓的护理科普急性脑梗死的致死率和复发率居神经病学最主要指标,视神经系统疾病中罕见的疾病,但也有许多人患病的原因未能准确把握。
近年来脑梗塞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死亡率均逐年递增,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溶栓是关键,只有把血栓溶解开,通畅堵塞的血管,使供血恢复,才有可能救活缺血的脑组织,避免脑组织坏死,实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
对溶栓的治疗,护理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认真进行护理观察,可有效地促进溶栓治疗的进展。
早期的溶栓能有效地降低脑水肿,减少脑梗塞区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元损害和神经功能衰竭,可改善缺血性半暗带血流。
做好手术前及术后充足的准备和充分的观察,及时地处理,对保证手术效果、减轻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病患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急性脑梗塞溶栓护理进行如下介绍:1溶栓手术前观察与护理①前期护理:患者病情急,全部由急诊室转入,需要主动做好术前筹备,以防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②心理辅导:神志清楚者,向其解释溶栓治疗目的,术中配合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轻其心理焦虑;神志不清者,向其家属解释,得到家属配合。
③观察:观察患者病情,以确保患者病情的稳定,观察病人的生理脉络、意识状况、四肢肌肉力量、说话是否清晰,视物是否清晰;记录护理资料,以方便术后做好对比,并进行记录。
④术前检查及准备: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的检查,外阴及腹股沟区进行备皮。
观察下肢背部血管脉搏、皮肤温和表皮颜色,术前导尿,以方便医生操作;固定活动义齿,以防止其脱落而造成窒息,医生引导至导管房。
2溶栓手术中观察与护理①协助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了解双脚背部血管搏动情况,双膝关节的皮温及颜色,以便和术后进行比较。
②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③要将四肢固定在弹力绷带上,以免造成手术损伤及事故,并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肌力及语言变化,及时记录病情变化。
④保持呼吸通畅,及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彻底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造成窒息,同时给予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缺血状态。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的小组护理配合【摘要】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减少残疾率的关键措施。
小组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
本文从小组护理配合溶栓治疗的意义、组织与实施、护士角色、协作与沟通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小组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强医护人员间的协作与沟通。
结论部分强调了小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小组护理配合溶栓治疗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小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的作用,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小组护理、护士角色、协作与沟通、效果评价、患者护理、团队配合、未来发展、重要性1. 引言1.1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重要性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疾病,其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在脑梗死的早期阶段,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恢复脑灌注,减轻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帮助病灶内血栓尽早恢复通畅,减少梗死范围,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率。
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水肿和炎症反应,降低脑梗死的并发症发生率。
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医疗团队将其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案。
在医疗团队中,护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溶栓治疗,同时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小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下文将更详细地探讨此问题。
1.2 小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疾病,早期溶栓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和避免严重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小组护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摘要: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溶解血栓快速恢复脑血流,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
本文旨在介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措施,包括适应证的判断、治疗前的准备、溶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溶栓过程中的监护与处理等方面,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规范的护理指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血栓溶解;缺血性卒中一、引言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的严重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多样,可能表现为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较多,静脉溶栓疗法因其安全、有效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二、静脉溶栓的适应证静脉溶栓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
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因为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限制条件。
护士在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决策时,需要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因素,确保选取合适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需要出现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如突发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往往与局部脑组织缺血有关,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基本条件。
(2)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关键,一般来说,治疗应在脑梗死发病后的3小时内进行,即"黄金3小时"内。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脑梗死导致的缺血损伤还没有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溶栓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梗死脑区的血流。
(3)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患者的病因。
由于静脉溶栓治疗在出血性卒中患者中可能会加重出血,因此必须确保患者的脑血管事件是由血栓导致的脑梗死。
(4)一般来说,静脉溶栓治疗不适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关键意义。
本文从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的标准、团队建设、技术进展、并发症预防以及后续康复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在护理实践中,建立标准化的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团队建设和持续的专业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也在不断完善,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对并发症的预防和后续康复指导也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不断改进护理技术和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标准、团队建设、技术、并发症预防、康复指导、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概述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迅速,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里,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标准已经得到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使临床操作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
各级医疗机构也纷纷加强了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团队建设,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团队协作效能。
技术方面,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手段和设备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与此医护人员也不断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风险。
在患者治疗结束后,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后续康复指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并减少后遗症。
未来,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还将不断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
2. 正文2.1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标准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标准是指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患者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标准要求在患者入院后尽快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