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铁的力量》教学活动设计

《磁铁的力量》教学活动设计

磁铁的力量

执教教师:新乡市牧野区黄岗小学王珂

评析人:新乡市牧野区黄岗小学李杰

学习内容: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4课《磁铁的力量》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磁铁可以说并不陌生,但是有许多认识并不全面,对于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没有一定固定的概念;另外他们对于磁铁很感兴趣,所以本课教学适合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探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并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

2、学生能独立实验证明磁铁可以吸哪些物体。

3、学生能设计实验证明,磁铁的吸引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

科学和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磁铁可以吸铁一类材料物体。

2、学生能得出磁铁和铁质物质距离近吸的多,距离远吸的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愿意与小组的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知道磁铁吸得多少随距

离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具有吸引铁一类的物体的性质并会用磁铁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具准备

1、实验器材:磁铁、曲别针、不锈钢、铝合金、PVC管、橡皮、铜丝、塑钢、塑料尺、订书钉、泡沫板、铁钉、铁片、泡沫垫板、钓鱼玩具等。

2、教师器材: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课件。

教学流程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给磁铁起名字,初步认识磁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预测结果,分组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提出问题----学生猜测----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对比结果,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钓鱼比赛,游戏导入。

2、展示结果,分析原因。

3、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磁铁

1、根据磁铁的形状,给磁铁起名字

2、了解磁铁的通用名称

(二)、磁铁的性质

1、出示磁铁宝宝找朋友的要求。

2、学生汇报预测结果。

师:这些都是我们预测结果。怎样来验证我们预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3、出示实验要求,领取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

师:好,各组已实验完成,请学生们对比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生:汇报实验结果。

4、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制物品,这就是磁铁的性质。

5、板书:吸引铁制品

(三)、磁铁的力量

1、提出问题。

2、学生猜测。

师:这都是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磁铁吸引物体力量大小与距离的远近有什么关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3、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4、学生组内讨论发言

5、总结实验方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6、分组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师:孩子们,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学生谈发现

7、归纳总结:磁铁吸引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距离越远,吸引力越弱。

三、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磁铁,知道了磁铁的性质,是能够吸引铁制物品,还知道了磁铁吸引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系。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动手,好多好多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四、板书:

磁铁的力量

吸引

铁制品

距离近吸引力强

距离远吸引力弱

实验记录表1

备注:请在相应的选项内打“√”

实验记录表2

我们的实验结果

1、当在放有铁钉的盘子下面垫()块板材时,磁铁

能够吸引()个铁钉。

2、当在放有铁钉的盘子下面垫()块板材时,磁铁

能够吸引()个铁钉。

3、当在放有铁钉的盘子下面垫()块板材时,磁铁

能够吸引()个铁钉。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能够较好地注重学科特点,学习模式符合学生发展要求,教学过程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已知和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种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学生确定他们建构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课的设计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了教师角色意识的转换,体现了教师是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定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老师能够转换角色,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强调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亲自体验科学成功的喜悦。

当然,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比如对学生的指导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地体现出课标要求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