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病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1.陈某,男,三岁。
发热,咳嗽,气促三天来医院治疗,体温39度,汗出,频咳,气喘,鼻煽,大便热臭,小便赤短,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发热咳嗽,由邪热壅肺所致。
外邪入里,里热炽盛则高热。
热壅于肺,肺失宣降则咳喘鼻煽。
热邪迫津外泄则汗出,大便热臭,小便赤短,唇红舌红皆为热甚之证。
苔薄黄,脉浮数为表邪肺热兼挟之象。
病症:外邪未解,邪热壅肺喘证。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处方:麻杏甘石汤加味(鱼腥草)三剂,水煎服,麻黄5、生石膏15、杏仁6、炙甘草3、车前草6、鱼腥草9 2.陈某,女,28岁,三个月以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争吵而发病至今。
两胁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颜色淡白质稀,月经期乳房胀痛较甚,并且伴有神疲,食欲不佳,头痛眩晕,口燥咽干。
舌淡,苔中略厚,脉纤细而虚。
病机分析:患者与丈夫吵架导致肝气不舒,故见两胁胀痛,月经期乳房胀痛;肝木克脾土故久而至脾虚,运化无力,气血不足,故见神疲,食欲不佳,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口燥咽干。
由于肝郁血虚脾弱,气机不畅,故月经先后不定期,头痛眩晕,脉纤细而虚。
苔中偏厚是由脾虚生湿所致。
病症:肝郁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
病机:肝郁血虚脾虚。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处方:逍遥散加味。
5剂,水煎服。
柴胡9、当归10、茯苓15、炙甘草3、白芍10、白术10、薄荷6、煨姜4、益母草8、香附63.张某,78岁,已婚,患慢性支气管炎近15年,时见咳嗽气喘胸满,咳嗽多量白色清稀痰。
前三日又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气短,气不足以息,不能平卧,腰膝酸软,下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分析:此为上实下虚之咳喘证。
上实即痰涎壅肺,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故见咳嗽多量白色清稀痰,肾虚不能纳气故胸闷气短,气息不足,不能平卧。
肾阳不足,水气不化,水饮内停,则下肢浮肿。
下元不足故腰膝酸软;舌苔白滑,脉弦滑俱为痰涎壅盛之象。
病机:痰涎壅盛,肾阳不足。
治法: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感冒方剂医案分析报告近年来,感冒成为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在中医药领域,感冒是可以通过方剂来治疗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则感冒方剂医案,探讨该方剂的特点和疗效。
医案中的病人是一位30岁女性,在秋季期间患上了寒邪感冒。
病人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喉咙痛和咳嗽。
舌苔上有一层白薄,脉象偏缓。
根据中医理论,这是由于表寒邪侵袭鼻腔、喉咙等部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和大枣等草本植物。
桂枝有发散风寒、温经散寒的作用;白芍具有养血止血、活血调经的功效;甘草可缓解喉咙疼痛,并具有调和方剂各成分作用的作用;生姜可以发散寒邪、温中止呕;大枣有益脾胃、调和方剂功效的作用。
这些成分搭配起来,可以协同作用,发挥较好的疗效。
在病人服用该方剂后,经过三天的治疗,病人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鼻塞和流涕减轻,喉咙痛也明显减轻。
舌苔开始变得薄白,脉象略有变缓。
这表明方剂的成分起到了温散邪气、养血止血的作用,并有效改善了病人的症状。
通过对该感冒方剂医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然而,个体差异和病情复杂性也需要考虑。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综合病人的体质、病情等因素,结合其他辅助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此外,感冒方剂的治疗应以早期及时治疗为原则,避免感冒病情恶化。
并且,预防感冒的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避免寒冷环境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感冒方剂在治疗感冒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感冒治疗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感冒的预防工作,以降低患病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方剂学病案分析题及答案男性,30岁,腹痛4小时急诊入院。
5小时前进食过量,饮酒后感上腹部不适,4小时前剑突下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3小时前腹痛蔓延至右侧中、下腹部。
患者因疼痛腹部拒按,烦躁不安,出冷汗。
急诊查体:腹平坦,广泛肌紧张,剑突下及右中、下腹部压痛明显,剑突下最著,肠鸣音偶闻,为进一步诊治经急诊入院。
既往间断上腹痛8年,饥饿时明显,未经系统诊治。
体检:T37.6℃,P104次/分后,R24次/分后,BP9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虚烦,心肺检查未见显著炎症,腹平缓,未见胃肠型及血液循环波,广为腹肌紧绷,剑突下区域及右侧中、下腹部压痛,T128痛显著,剑突下最着,肝、脾却未,Murphy叛(-),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偶言,直肠切除术却未异常辅助检查:着急验血WBC11×109/L,Hb 140g/L;血淀粉酶96u(对照32u)。
问题: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确诊依据就是什么?3、鉴别诊断是什么?4、进一步还须要搞哪些检查?5、治疗原则是什么?请问:1、本病例最可能将的确诊就是确诊: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2、诊断依据:(1).突然上腹部剧痛,伴腹膜刺激征(2)十二指肠溃疡病史3、辨别确诊:(1).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发作(2)急性胰腺炎(3)急性胃肠炎(4)急性阑尾炎4、进一步检查:(1)立位腹部平片(2)超检查(3)重复血尿淀粉酶测定5、化疗原则:(1)禁食,胃肠预热,做好术前准备工作(2)开腹手术:穿孔修补术女性,48岁,间歇性右上腹痛3个月,疼痛向右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嗳气,无畏寒、发热,无皮肤、巩膜黄染。
曾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
近2天,再次出现右上腹痛,向右肩部放射,伴有畏寒、发热。
体检:体温38℃,脉搏90次/分,血压14/9kPa。
皮肤及巩膜黄染,上腹肌紧张,剑突下压痛,肝区有叩击痛。
白细胞15×109/L,N 0.83。
《补益剂》(一)病案分析题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 患者,男,32岁。
腹泻3年,大便3-5次/日,饮食不化,常觉胸脘痞闷,肠鸣即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2. 患者,男,9岁。
自小饮食不节,近月来饮食减少,自觉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观之面色萎黄,自言大便稀溏多日,时觉肛门坠胀不适,舌淡脉虚。
3. 患者,男,39岁。
近日因炒股大赔,导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虚弦。
4. 患者,女,35岁。
近半年来,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面色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濡弱。
5. 患者,男,48岁。
政府机要部门工作,压力较重,近日心悸怔忡,记忆力减退,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理血剂》(一)病案分析题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患者,男,63岁。
两年来常感左侧胸部疼痛,胸闷,反复发作。
近月来,发作频繁,夜寐多梦,唇黯,两目黯黑,舌有瘀斑,脉涩。
2.患者,男,78岁。
两天前自觉神疲乏力,继而渐觉左侧肢体不利,口眼蜗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3.患者,男,25岁。
3天前因琐事郁闷喝高梁酒1斤,及辣椒炒肉等大量辛辣炒炸之品后见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继而于今晨开始咳嗽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数。
4.患者,男,55岁。
素有胃疾,l周前在气温骤降后胃脘疼痛加剧,经服西药3天后症状缓解。
但今晨大便下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风剂》(一)病案分析题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1.患者,男,58岁。
患高血压病6年余,常有眩晕头痛。
近日来因工作紧张,头目眩晕加重,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口苦面赤,左上肢渐觉不利,舌红少苔,脉弦长有力。
2.患者,男,16岁。
因外出郊游回家后遂发热头痛,5天来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昨日并见手足抽搐,大便已3日未解,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方剂学案例分析前言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方剂学习的特殊要求是,理论知识必须与现代临床上的实际运用情况紧密结合起来。
但是,要求初学者一开始就每一首方剂都去“躬行”是不可能的,这时对已有方剂案例之观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它可以加深我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节约大量重新摸索用方规律的时间。
本书为什么以现代临床的案例为主呢?大家都知道“寒凉派”刘河间。
他强调其所在时代以温热病居多,与仲景时代已经有所不同。
用药时不该盲目套用仲景方,而应该多考虑用寒凉性质的药物。
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的好发疾病谱可能有所差别。
而且中药材名称、品种、质地及用药习惯等在不同时代也有可能存在差异,如威灵仙品种的变迁就很大,仲景的“人参”与现代药房所售人参也不相同。
如果我们以古代病案为主,同学们可能不但对当代的多发病印象不深。
对现代已不常用的陌生药物也会感到迷惑,不知它在方中的重要程度。
甚至于同名异药而没有发现,影响了你对别人经验的正确汲取。
而以现代临床的案例为主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案例中的常用药也就是自己将来医院中药房的常有药;案例中怎么用起的效,以后自己这么用也必然有效,方便大家直接学以致用。
当然,典型的、很有启发的古代病案我们也会略选一些。
应当注意的是,要学好方剂是多方面的。
若没有较扎实的中基、中诊、中药的功底,希望单凭方剂课的学习是不能真正学好方剂学的,病案的自学也会相当吃力。
譬如开方之前的辨证,甚至最开始的问诊训练,直接就决定了开方的大方向正确与否。
大方向上差之毫厘,用药时就会谬以千里。
单就方剂而言,多数时候也需要灵活地调整药物,因为患者不是按照书本来生病。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之前课程学得不是太好,应该踏踏实实地补补前面的知识,并无捷径可走。
本书适合于中医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刚入临床的医生以及中医爱好者,也可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主要按方剂学教材的顺序编排,以便查阅。
在此需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恩师,全国方剂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樊巧玲教授在百忙中担任本书的主审,使本书的质量得到保证。
(一)解表剂:病案题要求:分析病案,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方药配伍关系。
病案:患者男性,55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素咳稀白痰,昨日受凉,夜间即咳喘加重,痰多而清稀,并有恶寒发热,无汗,诊舌苔白滑,脉浮。
1、病例分析:本案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素咳稀白痰,属素有水饮之人,又因外感受凉,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寒饮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喘痰多而稀。
恶寒发热,无汗,是因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引起,属风寒表实证无疑。
小青龙汤在临床多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外寒内饮证,也符合此病例。
2、病证: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
3、治法:法当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小青龙汤主之。
4、处方: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6g炙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9g半夏9g5、配伍关系:(君)以麻黄、桂枝,开宣肺气,化气行水,以发汗解表,散寒邪。
(臣)以干姜、细辛,干姜辛热温脾以退化水饮,细辛辛温以温肺化饮。
(佐)以半夏、白芍、五味子。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白芍和营养血,五味子敛肺止咳,这二药与辛散之品配伍。
散中有收,又可防诸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八味相伍,解表与化饮配合,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
(二)泻下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病案:患者男性,36岁,2004年10月5日就诊,自诉于昨日清晨突然出现左胁下疼痛,曾服用解痉药物治疗疼痛减轻。
今日就诊仍诉左胁下疼痛,体温37.8°,按之疼痛加重,大便二日未行,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1、病例分析:患者左胁下疼痛,体温37.8°可见发热,又有手足不温,腹痛便秘,舌苔白腻,脉弦紧的症状,判断为里寒积滞内积,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里实之症。
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同,所以腹痛便秘,胁下疼痛;积滞内积,气机被郁,故见发热;阳气不运,则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浮紧,是寒实内结之象。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根据所提供的中药方剂医案,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推理:
该医案使用的中药方剂为X方剂,主要由A、B、C药物组成。
据医案描述,该方剂用于治疗Y病症状,包括症状甲、症状
乙和症状丙。
初步分析显示,该方剂中的A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根
据病情描述,患者可能存在热毒炽盛等病情,因此选择A药
物作为主要药物之一。
B药物被选入该方剂可能是为了增加方
剂的调和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益气活血功效,以促进病情恢复。
C药物则可能被加入方剂中以起到某种辅助作用,具体功效在
医案中并未详细描述。
综合医案中的症状描述和采用的药物组合,可以初步推断该方剂的治疗原理为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症状甲和症状乙可能是病情主要表现,而症状丙则可能是方剂的辅助作用或针对患者特定症状的调整。
具体的治疗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观察和判断。
总结起来,该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指出使用的中药方剂及其药物组合,分析了其可能的治疗原理,以及针对患者所描述的症状的医治策略。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以验证方剂的疗效和适用性。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伤寒论病例分析(常考方证)桂枝汤证(表虚证)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汤证(表实证)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证)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倍用麻黄减量杏仁,加石膏,生姜,大枣)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证)主症: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五苓散(太阳蓄水证)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舌淡有齿痕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或兼表证治法: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病机:脾虚寒湿兼表之风寒不解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理: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主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呕,苔白,脉沉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证(茯苓,白术,附子,芍药,生姜)炙甘草汤(复脉汤)证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病机:心阴阳两虚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半夏泻心汤证(呕利痞)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重用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痞利俱甚)主症: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白虎汤证(阳明里热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四大症”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津气两伤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四大症+微恶风寒”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加人参)调胃承气汤证(燥坚实证)主症: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药: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证)主症: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方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小:大黄,枳实,厚朴)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坚实证)主症: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
解表剂麻黄汤沈某,男,30岁,忻口石料厂工人。
作业中不慎被巨石砸碎腰脊,致高位截瘫,脱肉破胭。
因护理不周,形成褥疮,腐肉紫暗,脓血稀薄,沾染床褥,臭气熏人,其状甚悯。
过午发热,已逾七日。
体温达39℃,无汗,恶寒,背心寒凛,双被严盖犹冷不止。
服扑热息痛片仅有暂时之效。
定时发热之症,余多用柴胡剂取效;日晡潮热,则需承气汤以治。
今患者目不眩,口不苦,咽不干,舌红润,脉不弦而浮,亦无汗出蒸蒸等胃家实之状。
知邪未入少阳、阳明,而仍在太阳,故柴胡剂、承气汤不中与也。
风寒袭表,腠理密闭,治当麻黄汤汗之,然体质虚弱,汗之恐生变证,而不汗则邪无出路,举棋不定之际,猛悟七日未传经者,正气可支故也。
遂拟原方以治,务于未前服之,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也。
麻黄10g桂枝6g杏仁10g炙草6g一剂二诊:药后大汗出,热遂解,次日过午,热再未潮。
按:此发热为伤寒太阳病,非褥疮感染引起。
恶寒,无汗。
脉浮为之明证,故投以麻黄汤,汗出淋漓,热即退。
李映淮老师评语:大论“疮家不可发汗”,即指本方而言,恐有伤津、亡阳之弊。
此例有严重褥疮,应属本方之禁忌,不能因治愈本案而有疑于“疮家不可发汗”之训。
桂枝汤陈某,女,45岁,明望村人。
素有慢性肝炎、胆囊炎,常在门诊治疗。
今感冒四日,发热(38.5℃),头项强痛,牵及背膂,转侧不灵,自汗出,微恶寒,胃纳一般,二便清调。
口不渴,舌淡红润少苔,脉象浮滑。
观其脉症,此为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也。
虽历时四日,邪仍在表。
未入少阳、阳明者,其正气可支也。
治当i调和营卫,发汗解肌。
行兵布阵,本当遣桂枝加葛根汤上阵,时药房缺葛根,只好命桂枝汤听令:桂枝10g白芍10g炙草6g生姜5片红枣5枚桂枝汤临阵受命,仅一剂,便汗出而愈。
小青龙汤赵某,26岁。
新产满月,由并州返忻州。
途中感受风寒,致娇脏失却清肃之令、肺气壅遏而咳嗽不休。
虽经多方医治,均未中病,迁延已逾月余。
倦怠神疲,日渐消瘦,自疑肺结核而来就诊。
经胸透,心、膈、肺未见异常,求服中药。
方剂经典病案分析总结引言方剂是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许多经典方剂。
这些经典方剂历经千年,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将对一些方剂的经典病案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方剂一:桂枝汤病案一:表证不解、气分不利病历描述患者,男性,40岁,主诉发热咳嗽两天,体温持续在38摄氏度左右,咳嗽有痰,胸闷,舌苔白腻。
分析患者体温升高,咳嗽有痰,舌苔白腻等症状表明属于表证。
但是病情持续不退,咳嗽胸闷等症状表明气分不利,可考虑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桂枝汤是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经典方剂,具有宣通表里、和解营卫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酌情增减药物。
方剂组成:•桂枝: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煎服,每日3次。
结果经过3天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胸闷感也减轻,舌苔变薄白。
总结桂枝汤主要用于表证不解、气分不利的病情,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分析该病案,我们可以看出桂枝汤具有宣发表里、调和营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类似的病情。
方剂二:四逆汤病案二:寒痰壅塞、四肢厥冷病历描述患者,女性,50岁,主诉咳嗽低热一个星期,咳嗰稀白,呼吸困难,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脉细。
分析患者咳嗽稀白,舌苔白滑,脉细等症状表明属于寒痰壅塞。
此外,四肢厥冷的症状提示阳气不足,可考虑使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四逆汤是由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组成的经典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酌情增减药物。
方剂组成:•人参:10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煎服,每日3次。
结果经过3天治疗,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呼吸困难改善,四肢温暖了许多,舌苔变薄。
总结四逆汤主要用于寒痰壅塞、四肢厥冷等病情,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通过分析该病案,我们可以看出四逆汤具有温通阳气、祛除痰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类似的病情。
结论方剂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经验总结,经典方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病案分析】1. 解表剂①患者,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鼻塞流清涕,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处方】:桂枝汤加半夏桂枝9g 白芍9 g 炙甘草9 g 大枣4 g 生姜9 g 半夏6 g 水煎服【方义分析】: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白芍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两药等量合用,祛表邪,和营卫。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半夏燥湿和胃,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白芍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诸药合用,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功。
②患者,男,54岁。
患咳喘已10年,3天前因受凉而引发。
现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弦紧。
【辨证】:外感风寒,寒饮内停。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茯苓炙麻黄6克桂枝9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3克茯苓 10克五味子3克白芍9克炙甘草 3克水煎服【方义分析】:方用麻黄、桂枝散寒解表,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桂枝兼能化气行水;干姜、细心温肺化饮,并助麻、桂解表祛邪,为本方主要部分。
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化饮,两药助姜、辛除湿化饮。
五味子敛肺止咳平喘;白芍养血益阴;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皆为辅佐部分。
诸药配合,共成解表化饮之剂。
③患者,男,3岁。
发热,咳嗽,气促3天,住院治疗。
现发热,体温39度,汗出,咳嗽,气喘,鼻煽,小便短赤,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热邪壅肺,肺失宣降【治法】: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处方】:麻杏石甘汤加车前子、苇茎、鱼腥草麻黄5克生石膏15克杏仁6克车前子6克苇茎 10克鱼腥草 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方义分析】:方中麻黄宣肺平喘,兼以散邪;石膏清透肺热,石膏用量三倍于麻黄,以制约麻黄的温性发汗作用,使之充分发挥宣肺之功。
《方剂学》病案分析练习第一部分近年病案分析试题病案1张某,男,45岁,慢性肝炎十余载,B超显示轻度肝硬变。
就诊时主诉时发胁肋胀痛,并及胃脘,伴咽干口燥,吞酸口苦,头晕目眩。
舌红少津,脉虚弦而细。
请根据病案辨证、立法、组方,并简要分析所拟方药的配伍意义。
病案2刘某,女,4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4天。
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春节期间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心呕吐,寒热并作。
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无效。
来诊时表现为胁肋疼痛,寒热如疟,呕不止,心下满痛,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请据案辨证、立法、组方,并简要分析所拟方药的组方意义。
病案3患者某,男,65岁。
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艰涩难解,甚至便秘不通,而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迟。
请就此病案进行辨证、立法、处方(要求写出具体药物、配伍用量、制服方法)。
第二部分病案分析病案4患者,女性,42岁。
近年来纳食欠佳,胸胁及乳房胀痛,性情急躁,失眠多梦,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行不畅,量少色暗,有瘀块。
近一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尤以双乳房胀痛为甚,触及左侧乳房内有3cm×4cm大小之肿块,质中等硬,有触痛,经X光,医院外科诊断为“乳房纤维瘤”。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病案5白××,女,40 岁。
主诉:反复鼻出血,四肢无力4 个月。
病史:患者于 3 年前一次感冒时鼻衄量多,近2 年来,又出现皮肤有散在性出血点,刷牙时牙龈出血,经某医院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因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转诊于中医。
现鼻血渗出,色淡红,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慌心悸,神疲乏力,不欲饮食,多食则腹胀不适,大便稀溏,近2 个月经量较以前增多,色淡,历10 余天方净,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案6张某, 男,30 岁, 工人。
病史: 初起病恶寒发热, 头痛, 周身酸楚, 口干, 西医按感冒治疗, 症状不减, 改服中药辛温解表剂, 恶寒已止, 但发热加重, 烦躁, 口干, 喜冷饮。
《方剂学》病案分析练习
第一部分近年病案分析试题
病案1
张某,男,45岁,慢性肝炎十余载,B超显示轻度肝硬变。
就诊时主诉时发胁肋胀痛,并及胃脘,伴咽干口燥,吞酸口苦,头晕目眩。
舌红少津,脉虚弦而细。
请根据病案辨证、立法、组方,并简要分析所拟方药的配伍意义。
病案2
刘某,女,4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4天。
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春节期间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心呕吐,寒热并作。
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无效。
来诊时表现为胁肋疼痛,寒热如疟,呕不止,心下满痛,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请据案辨证、立法、组方,并简要分析所拟方药的组方意义。
病案3
患者某,男,65岁。
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艰涩难解,甚至便秘不通,而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迟。
请就此病案进行辨证、立法、处方(要求写出具体药物、配伍用量、制服方法)。
第二部分病案分析
病案4
患者,女性,42岁。
近年来纳食欠佳,胸胁及乳房胀痛,性情急躁,失眠多梦,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行不畅,量少色暗,有瘀块。
近一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尤以双乳房胀痛为甚,触及左侧乳房内有3cm×4cm大小之肿块,质中等硬,有触痛,经X光,医院外科诊断为“乳房纤维瘤”。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病案5
白××,女,40 岁。
主诉:反复鼻出血,四肢无力4 个月。
病史:患者于 3 年前一次感冒时鼻衄量多,近2 年来,又出现皮肤有散在性出血点,刷牙时牙龈出血,经某医院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因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转诊于中医。
现鼻血渗出,色淡红,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慌心悸,神疲乏力,不欲饮食,多食则腹胀不适,大便稀溏,近2 个月经量较以前增多,色淡,历10 余天方净,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案6
张某, 男,30 岁, 工人。
病史: 初起病恶寒发热, 头痛, 周身酸楚, 口干, 西医按感冒治疗, 症状不减, 改服中药辛温解表剂, 恶寒已止, 但发热加重, 烦躁, 口干, 喜冷饮。
得病10 余日后, 来院就诊。
患者壮热, 烦躁不宁, 口渴欲冷饮, 面色潮红, 头汗淋漓, 曾持续冷敷头部, 发热仍不退, 头晕头痛, 小便黄赤。
检查: 舌苔黄而燥, 脉洪大而数。
病案7
陈某,女,45岁,明望村人。
素有慢性肝炎、胆囊炎,常在门诊治疗。
今感冒四日,发热
(38.5℃),头项强痛,牵及背膂,转侧不灵,自汗出,微恶寒,胃纳一般,二便清调。
口不渴,舌淡红润少苔,脉象浮滑。
病案8
某男,35岁。
1982年8月12日诊。
主诉因贪凉饮冷而下痢。
症见高热不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脓血便,日行10余次。
诊时患者急性病容,舌红,苔黄,脉数。
体温39.2度。
大便常规:脓细胞+++,红细胞+++。
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案9
某男,62岁,因持续发热7日就诊,体温39度以上,鼻塞,全身肢体酸痛,西医诊断为发热待诊,抗生素治疗无效,邀中医会诊。
诊见:状热神昧,入暮尤甚,口渴不饮,下肢散在红疹,尿黄不畅,大便闭,舌绛无苔脉弦细数。
病案10
韩某,男,34岁,反复下利赤白,曾用痢特灵和收涩中药无效,现里急后重,腹痛喜温畏寒,按之则痛,白多赤少,一日数行,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弦。
处方:温脾汤加当归、木香3剂后,腹痛、里急后重明显缓解,大便粘液也明显减少,改为附子理中丸温脾善后。
第三部分案例赏析
病案11
花某, 男, 51 岁, 1939 年7 月初诊。
20世纪30 年代, 抚州霍乱流行。
患者吐泻已7 天, 无热腹痛, 肢厥无脉。
诸医投以理中、四逆不应, 竞而束手。
请先生诊时, 人事不省; 手足厥逆过于肘膝,无脉, 濒于死亡。
家属喂食汤水之物, 如以水沃石,随即肠鸣漉漉, 继而泻下完物不化, 灌粥则泻粥, 灌参汤则泄参汤。
再视其唇紫, 舌燥, 苔枯黄, 前板齿光燥, 目红面赤, 斜视不瞬。
病案12
苏某妻,三十余岁。
月经期中不慎冲水,夜间忽发寒战,继即沉沉入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
当即针人中及十宣穴出血,血色紫暗难以挤出。
针时能呼痛,并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病案13
李某,女,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用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睡一时,伴胃脘满闷,大便数日未行,腹部无胀痛,舌苔黄厚粘腻,脉涩而不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