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清热剂》
- 格式:doc
- 大小:243.51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五单元清热剂概述清热剂的适用范围清热剂适用于里热证。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辨明里热所在部位。
邪热在气则清气,入营血则清营凉血,热盛于脏腑则需结合脏腑所在的部位选择方药。
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2)辨明热证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
如为真寒假热之证,不可误投清热剂。
(3)辨明热证的虚实。
应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阴复则其热自退。
(4)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热盛而药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药重,势必热去寒生;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外感之邪虽已入里化热,亦应慎用,必要时配伍护中醒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碍胃。
(5)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之品,或采用凉药热服的反佐法。
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方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速记:师母干净。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方中以入肺胃二经、辛甘大寒之生石膏为君药,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
苦寒质润之知母为臣药,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可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益强。
粳米、炙甘草共为佐药,益胃生津,并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炙甘草兼以为使,调和诸药。
四药相配,共成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三钱生地黄五钱玄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方歌: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速记:乔连花选地丹麦主席。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第五单元清热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清热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气分热、血热、脏腑热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要点二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要辨别里热证的部位,若热在气而治血,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血热难平。
2.要辨明里热证的性质,分清虚实,对于屡用清热剂而热仍不退者,为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其阴复则热自退。
3.要分清里热证的真假,不要为假象迷惑,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4.对于热邪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温热药或用凉药热服法。
5.要注意顾护脾胃,因苦寒之品容易伤阳败胃,必要时可配伍健脾和胃之品。
细目二清气分热要点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证或肺胃气分热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或滑数有力。
【组方原理】本方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病邪传气分所致。
里热炽盛无表证,故壮热面赤,不恶寒而恶热;热灼津伤,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邪热盛于经,鼓动脉道,故脉洪大有力。
治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透热出表,除烦止渴,故重用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泻肺胃实热,又能生津止渴,为臣药。
君臣相须为用,既可大清气分之热,又能滋阴生津,功效倍增。
炙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并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复,诸症自愈。
【加减化裁】临证时凡外感热病属气分实热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两方均含有石膏、粳米、甘草,都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气分热证。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脏腑热)——清胃散(《兰室秘藏》)一、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6克)各三分、牡丹皮半钱(9克)、黄连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3~克)、升麻一钱(6克)。
二、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四、功用清胃凉血。
五、主治胃有枳热。
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六、方解本方治证,是由胃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
牙痛牵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口中热臭干燥,均是胃热上冲。
方中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以清胃中枳热;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共为臣;并佐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与黄连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并为阳明引经药。
五味配合,共具清胃与凉血之功,以使上攻火热从泻火而降,血热从甘凉滋润清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各可因毒热内彻而解。
如大便秘结,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则清胃之功更加有力。
本方配伍,何药为君?前人认识不一,有说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删补名医方论》罗东逸);有说是借升麻“清火升散”,在本方用量大为君(《血证论》唐容川);有说是以“黄连泻心火”为君(《医方集解》)。
综上论述,以(《医方集解》)“黄连泻心火”为君较为确当,因为清胃散的功用,是以清胃为主,用“黄连泻心火”以清胃热,名实相符。
方剂学之清热剂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第二节清营凉血2、清营汤【组成】犀角(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邪初入营分证。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第三节清热解毒3、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狂均可为。
第四节清脏腑热4、导赤散【组成】生地黄(10g)木通(10g)生甘草梢(10g)【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证。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5、清胃散【组成】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6g)【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上攻证。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6、玉女煎【组成】生石膏(5~13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牛膝(5g)【功效】清胃火,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7、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3g)柴胡(6g)生甘草(6g)生地黄(9g)【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①肝胆实火上炎证。
②肝经湿热下注证。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8、芍药汤【组成】芍药(15~20g)当归(9g)黄芩(9g)黄连(9g)槟榔(5g)木香(5g)甘草(5g)大黄(9g)官桂(2~5g)【功效】清热燥湿,调气活血。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脏腑热)——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一、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各30克)、甘草炙,一钱(3克)(《周学海复刻本》曰:“聚珍本甘草作半两”)二、用法上药挫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三、歌括1.泻白散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2.葶苈大枣泻肺汤苈大枣亦泻肺,行水祛痰喘自息。
四、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五、主治肺热咳嗽。
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六、方解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
肺主气,宜清肃下降,肺有郁热,则气逆不降而为咳喘;肺合皮毛,外主表,肺热则皮肤蒸热,此热不属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
方用桑白皮泻肺以清郁热为主,辅以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兼退虚热。
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
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素质具有标本兼顾之功。
本方在原书又名“泻肺散”七、附方及方论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葶苈子熬令色黄,捣如弹子丸大、大枣十二枚,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本方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热,本方是泻肺中痰水。
八、文献摘录(方论)王子接:“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
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
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无伤于娇脏。
……《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然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此芩、柏辈所宜,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粳米、甘草,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绛雪园古方选注》)。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虚热)——清骨散(《证治准绳》)
一、组成
银柴胡一钱五分5(克)、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各3克)、甘草五分(2克)。
二、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
清骨散主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四、功有
清虚热,退骨蒸。
五、主治
阴虚内热,虚劳骨蒸。
午后或夜间潮热,肢蒸心烦,嗌干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六、方解
本方治证是阴虚邪伏,真阴渐耗,故见潮热骨蒸,嗌干盗汗。
本方立意,一为清骨蒸之热;二为透伏热使从外解;三是滋肾填阴,以治阴虚之本。
方中银柴胡善清虚劳骨蒸之热,而无苦泄之弊,是为主药。
胡黄连、知母、地骨皮在本方,俱有入阴退虚火之功,以清骨蒸劳热,是属辅助药;青蒿、秦艽善透伏热,使从外解,配上述清热之品,亦可用治无汗骨蒸。
佐鳖甲滋阴潜阳,并能引诸药入阴以清热,用少量甘草以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重
在清虚热而除骨蒸,配滋阴是为清源而设,以使源流两清,浅深共受其治。
本方在原书加减法:血虚甚加当归、芍药、生地;嗽多加阿胶、麦冬、五味子。
本方与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散同治阴虚发热。
其不同点在于:本方侧重内清骨蒸之热,兼以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以养阴透热为主,内清血中伏热,外透伏阴之邪;秦艽鳖甲散是以滋阴清热为主,兼以驱风和解,是为治风劳而设。
第四章清热剂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高热里热证≠里实热证炎症里热证的成因❖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内伤七情,气郁化火❖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久病阴虚,虚热内生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郁热局部之热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里热陷心包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⑵辨别热证真假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Ⅰ类《伤寒论》释名:《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
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②大汗③大渴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治法:清热生津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寒清热质重降火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糯米:兼收涩之功黑米:长于补血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保护胃气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
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气阴两伤白虎加桂枝汤:热痹白虎加苍术汤:湿热痹竹叶石膏汤Ⅰ类《伤寒论》证治分析:气分余热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君:石膏竹叶:清气分余热❖臣: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佐:半夏:降逆和胃(去性存用)❖使:甘草、粳米配伍特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医宗金鉴》辨证要点: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比较:白虎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相同:气分热证,气津两伤❖不同:白虎人参汤:实多虚少竹叶石膏汤:虚多实少“其实在《伤寒论》里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四大症状的,原本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14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洪大脉有来盛去衰的特点,来盛提示里热邪气盛,去衰提示正气和津液有所耗伤;”使用注意:1、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2、麦冬:半夏=2:13、热盛,用西洋参代替人参病案:董建华等,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北京出版社张某,女,25岁,因患乳腺炎,行术后治疗后,发热,体温38.5—39.5℃,西医认为术后感染,但各种抗生素无效,用“安乃近”发汗退热,体温暂时下降。
现呕吐不欲食,心烦,口干,头晕,脉数而无力,舌质红苔薄黄。
治疗:竹叶石膏汤去半夏,4剂后热退呕止,胃开能食。
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Ⅰ类《温病条辨》主治症候分析口渴或口不渴 身热夜甚热初入营阴 神烦少寐斑疹隐隐 舌绛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君:犀角:清营凉血,泻火解毒臣: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黄连:清心 丹参:凉血;活血透热转气:温病大家赵绍琴将“透热转气”法广泛用于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以透邪外出为原则。
勿将透热转气局限于热在营分阶段,使用银花、连翘、竹叶。
若湿热入营,可用菖蒲、郁金清心豁痰,开窍通闭。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病案:中医杂志,1986(7)某男,62岁,因持续发热7日就诊,体温39度以上,鼻塞,全身肢体酸痛,西医诊断为发热待诊,抗生素治疗无效,邀中医会诊。
诊见:状热神昧,入暮尤甚,口渴不饮,下肢散在红疹,尿黄不畅,大便闭,舌绛无苔脉弦细数。
治疗:清营汤加大黄、杏仁宣肺通腑,2日后,大便通畅,高热渐退,下肢皮疹趋淡,舌红苔薄,脉弦略数,去大黄,加鸡内金10克调理脾胃,3剂后,热退疹退。
犀角地黄汤 Ⅱ类 《备急干金要方》主治症候分析损伤血络 出血 (偏于上部)热入血分热扰神明昏狂谵语蓄血瘀热漱水不欲咽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君:犀角:清心解毒,凉血消斑❖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佐:丹皮、赤芍:凉血、活血散瘀辨证要点: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Ⅰ类主治:三焦火毒证❖温、热、火、毒(异名同性,程度差异)❖毒的来源(外邪化热、情志化火、辛辣饮食)功用泻火解毒形象记忆法黄芩栀子黄连黄柏❖君:黄连:清泻心火❖ 臣:黄芩 ❖ 佐:黄柏、栀子 配伍特点:苦寒直折辨证要点: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思考:治疗神昏谵语,本方与大承气汤如何鉴别? 《外台秘要》:“胃中有燥粪,令人错语,热盛亦令人错语。
若便秘而错误者,宜服承气汤;通利而错语者,宜服黄连解毒汤。
” 使用注意:1、清解热毒的基础方,不宜单用;2、口渴伤津者,勿用。
3、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
4、用于疮疡肿痛,可改变给药途径; 湿热型银屑病的基础方三抓征:①银白色鳞屑②淡红色半透明薄膜, ③露珠样出血点新用:更年期崩漏(陆华治验)特征:久服温补无效情志化火(或伴子宫肌瘤)治疗:黄连解毒汤加侧柏叶、大小蓟、仙鹤草、五灵脂、蒲黄等。
凉 膈 散 Ⅰ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热郁上中二焦过食辛辣中焦(脾胃):唇焦、便秘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君:连翘 大剂量 轻、清、透扬汤止沸❖ 臣:1、黄芩 清上焦之热 2、栀子 清热利尿前后分消3、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佐:竹叶、薄荷清上焦之热透散热邪❖使:甘草、蜂蜜:调和药性,生津润燥以泻代清配伍特点:清泻并用,以泻代清辛散清利,导热外出辨证要点: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使用注意:胸膈灼热明显者,即使无大便秘结,亦可使用凉膈散治疗痤疮❖特征: ①过食肥甘厚味;②面红,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加味:颜面潮红甚,加枇杷叶、桑白皮结节囊肿,加白僵蚕、苡仁、皂角刺脓疱,加银花、连翘、天花粉普济消毒饮Ⅱ类《东垣试效方》释名:普济:普济众生消毒:消除风热疫毒主治:大头瘟❖主症:头面红肿热痛清热解毒❖兼症:风热表证疏散风热治法: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君:黄芩、黄连重用,清上焦头面风热(酒制)臣:牛蒡子、薄荷、连翘、僵蚕散热板蓝根、马勃、玄参解毒佐桔梗利咽;宣肺陈皮行气升麻、柴胡★火郁发之火郁发之;引药上行使:甘草火郁发之❖火郁的部位(局部):头面、胸膈、胃脘等❖火郁的原因:风寒、痰饮、饮食、瘀血❖火郁发之:譬如“揭其被,开其窗”配伍特点:清疏并用,升降同施辨证要点:头面红肿疼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使用注意❖1、初期热毒症状不突出时,黄芩、黄连的剂量不宜大,防止阻遏疫毒宣散于外;❖2、配合外用地龙或仙人掌捣碎加白糖;❖3、及早治疗,警惕小男孩并发急性睾丸炎;❖4、并非所有腮腺炎都用此方;异病同治(灵活用于风热疫毒上攻头面的病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加龙胆草、栀子❖急性结膜炎,加菊花、决明子❖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加重玄参、桔梗、牛蒡子剂量仙方活命饮Ⅰ类《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内痈初:消散疮疡阳证中:托脓外痈后:补气敛口阴证主治:阳证痈疡初期局部红肿热痛身热凛寒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君:银花(疮家圣药)重用臣: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佐:1、白芷、防风★ (透热;制约寒凉药冰伏气血) 2、贝母、天花粉:化痰软坚 3、穿山甲、皂刺:通络、透脓 使:甘草:调和、清热解毒配伍特点:以消(活血止痛、消肿溃坚)为主结合清法辨证要点:局部红肿火热痛,甚则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
服用方法:原书记载:酒煎,沸服现代运用:水煎或水酒各半比较:黄连解毒汤和仙方活命饮新用:“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 …我在临床上常用温经汤治男子肝经虚寒之寒疝,腹痛;用仙方活命饮治湿热血郁之历节”《名老中医之路》“彭履祥:学无捷径,贵在有心”118页病案:某男,61岁,1985年9月15日诊,平素嗜酒,患风湿性关节炎5年,近2月四肢关节肿痛,足不能立,手不能握,红肿热痛,心烦不眠,饮食无味,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予以仙方活命饮加苍术、黄柏、地龙各10克,牛膝15克,7剂后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原方去皂角刺天花粉,续服7剂,药后肿消痛止,予以大活络丹调理善后。
《浙江中医杂志》,1987(12)第四节 清脏腑热治疗原则:清某脏之热,结合调理某脏的功能导 赤 散 Ⅰ类 《小儿药证直诀》释 名: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去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火的来源:1、肝郁化火(母病及子)2、水亏生火1、心经有热: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2、心热移于小肠:小溲赤涩赤痛,舌红,脉数 治疗:清心、利水、养阴君:木通:清心热、利小便?生地:滋阴制火佐:甘草梢:清热解毒止痛难点《医学金鉴》“水虚火不实” 钱乙言导赤散证为“心热”,未言虚实❖ ①“心气实”一证,用泻心汤(仅黄连一味)❖ ②“目内证”中云:“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 ③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符合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 辨证要点: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运用:口疮,配合外用冰硼散(小儿常表现为流涎、拒食)小儿遗尿小儿多动症(加龙牡等)稚阴未长,表现出阴静不足,阳动有余小儿夜啼,汗多(加黄连、龙牡、浮小麦等)使用注意:本方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龙胆泻肝汤Ⅰ类《医方集解》主治:肝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上炎头痛目赤、耳鸣耳聋肝郁化火烦躁、胁痛夹湿下注阴肿、阴痒、带下黄臭等治法: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君:龙胆草上清肝火,下清肝经湿热❖臣:黄芩、栀子:泻肝火,利湿热❖佐:1、泽泻、木通、车前:清热利湿2、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病机;用药;肝的生理功能)3、柴胡:行气疏肝引药入肝经❖使:甘草:调和药性配伍特点:泻中有补降中寓升清利并用辩证要点: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