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婴儿期
- 格式:ppt
- 大小:10.33 MB
- 文档页数:40
第四章婴幼儿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从今天开始,胎儿出生,新生儿即婴儿开始。
我们来了解生物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在婴儿时期的作用。
婴儿期指的是从0岁开始到2岁这段发育和生长情况。
两岁以后的儿童一般要进入托儿所,由此开始进入丰富而有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婴儿期异常重要,不仅在于这个锦缎婴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更重要的还在于,婴儿期为此后人的一生所无法脱离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婴儿期是建立信任的阶段。
婴儿出生后总是依赖他们的照顾者。
为了培养起一种安全感,他们必须接受适当的和可持续的照顾。
被人们用一种温暖的和有教养的方式使其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婴儿了解到世界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人们是可以依靠的。
他们学会了信任,这种信任使婴儿对他们照顾者发展出了积极的情感链接或社会依恋。
那些被忽视、拒绝和没有得到持续性照顾的婴儿对他们周围的世界学会了怀疑和恐惧。
这些婴儿形成了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会组织或者延迟认知的发展,并且阻碍婴儿向其他阶段的发展。
一个婴儿也必须发展出一种自我意识,形成和照顾者的依恋,获得知识。
所以本章的重点,我们在对婴幼儿身体、心理系统变化有所的了解的同时,了解依恋对其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婴幼儿的发展概述一、婴幼儿的发育特征(一)新生儿的特征1、一般生物特征其中,一般特征为:呼吸:(P107)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一次为6.4秒为最佳,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
当人用力吸气,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4000毫升,女子约为2500-3500毫升。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重点:1.人是存在的系统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难点: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第二章性别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重点: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第三章家庭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重点: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难点: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