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为先
- 格式:ppt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63
千古文章意为高——谈谈文章的立意问题文章是传情达意的工具,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
没有立意文章就会失去灵魂,立意不高就不可能成为好文章。
对此,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比如“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文主于意,意多乱文”,等等。
可以说,有了好的立意,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才会有依据。
那么,何为“立意”?依自己的理解,“立意”就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根据想要表现的情思、景致、事物、事件等题材,确立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要揭示的道理。
通俗地说,“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串联整个句篇的主线。
一篇文章,必以意串;无“意”之作,必定神情散漫、杂乱无章,只是词句的堆砌而已。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一个好立意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应该把握好四个关键字:一、“新”——跳出陈规,别开生面杜甫在《丹青引》一诗中这样写道:“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称赞曹霸绘画技艺高超,使失去光彩的图画重放光彩,后引喻另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在文章的立意上,同样也应有这样的追求。
这里所谓的“新”,指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视野、提出观点见解要有新意,既可以是理论观点、社会热点、问题焦点、感情触点,也可以是基于更高站位而有新的视野、基于更新视角而有新的理解、基于更准切口而有新的发现,关键在于“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行文中,或运用逆向思维,道人之所未道;或独辟蹊径,发古今之新声,最终产生“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的效果。
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
比如,有位厅级干部关于年终总结写了一篇题为《秕子避之》的文章。
文中这样写道:一年一度,无论是“丰园”还是“荒园”,是“饱粒”还是“秕子”,都要写出一份总结来。
无论过程如何,“饱粒”的“总结”自是“好写”,而“秕子”的“总结”就会成为“问题”。
接着又写道:秕子,要有“秕子心态”,看到自己的不足,自身的弱项、短板,甚至是漏洞,成长为饱粒的潜力、空间,知“秕”而后“饱”,找到向饱粒跃迁的方法和路径;饱粒,也要有“秕子心态”,不仅要防止骄傲自满、由“饱”而“秕”,而且要“饱”之又“饱”,永葆饱粒本色。
第一次作文指导:作文立意“千古文章意在先。
”什么是立意呢?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作文题《读————》提示为: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还有“观察、欣赏、体味”等意思,因而读的对象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是人(老师、同学、李白、诗人)、大自然(春、夕阳、雪、泰山),或作者某种生活经历和社会现象。
拟题为《读父亲》立意为:此文中把父亲比喻为“一本饱含哲理的书,书页间流露着伟岸、正直。
”练习1:风,有自然界的,也有人类社会的;有可亲可爱的,也有可憎可恶的。
请以“风”为话题,进行立意练习。
(要求写两三句话。
如:我想到了——。
)我想到风吹雨打,经历了风雨,才会有成功。
正如那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想到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成功的条件要靠自己去创造。
我想到了追星之风,追星,崇拜偶像可以丰富我们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视野,还可以从歌星的成长道路吸取力量,受到教益。
但追星也应该适度,毕竟我们不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追星上,应该以学习为重。
方法一:以小见大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例如:广东省广州市2002年中考作文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
在这里,“阅读”可以理解为“观察”、“欣赏”、“感悟”、“体验”等许多方面。
可谓是一个大范围。
我们在给文章立意时,要把“阅读”这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
可以写“阅读自然”方面的,如:“登山之乐”、“观海之情”、“赏花之趣”等,也可以写“阅读社会”方面的,如:“感悟合作”、“领悟真情”、“享受帮助”等等;还可以写“阅读人生”方面的,如:“欣赏自我”、“勇对失败”、“挑战挫折”等等。
考试园地高考作文立意的六个关键词□邹萍摘要:立意在高考作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这里提炼出有关高考作文立意的六个关键词,并结合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真题及例文予以深度解读,以期引起考生对作文立意的重视,并能对作文立意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考作文;立意;正确;深刻;新颖千古文章意为先。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1]58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文章的立意和写作角度都是由考生确定的。
特别是“材料作文”,大都是“三自方针”。
在命题的要求和特殊提示中明确提出“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立意”有四个等级: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题离题。
在发展等级的16个小项中,属于“立意”的也有四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见解新颖。
据此,笔者提炼出高考作文立意方面的六个关键词,并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大问题分而论述。
一、高考作文基础等级对立意的要求:正确、鲜明、集中1.立意要正确。
所谓立意正确,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健康,立场观点要符合自然发展、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的规律,顺应历史的潮流,绝不能反科学,反人类。
在当前,高考作文的立意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如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I卷,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题目提供了一段材料:材料的前半部分高度概括了劳动的价值和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语)材料后半部分则列举了当下青年学生不尊重劳动的一些“奇谈怪论”。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考生面对这个题目,无论写立论或驳论,其作文的立意,都要发表主张表明看法,其文章的观点一定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要对青年学生不尊重劳动的言论大胆地进行驳斥、批评和规劝。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作文修改升格四法(附:技法指导及示范片段)作文,让很多高中生感到头疼。
手中拿起筆,大脑空荡荡。
看那些擅长写作的同学笔下生花,感慨自己的基因缺少写作细胞。
其实,作文与天赋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后天努力才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
好作文确实可能来自灵感一闪,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修改作文是不断提升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
每一篇作文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升格的过程,就是写作思维完善的过程。
一、立意升格千古文章意为先。
观点鲜明,体现了“符合题意”这一高考基本要求。
然而,一些考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审读不够充分,从而出现立意不当的现象。
立意不当,包括以下几处情况:另起炉灶型,即脱离材料内涵,自说自话,完全跑题;南辕北辙型,即对材料中的观点倾向理解错误,立意出现偏差;剑走偏锋型,即虽然把握住材料内涵,但中心不突出。
失误片断:(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这是一个特殊的新年,这是一个不凡的冬季。
起初只是一座城、几个数字、一条条不可捉摸的信息,而后我们困守一隅,关注着方寸屏幕那端的世界:地图上那些陌生的地域被标注,病例数字随着时间过去而攀升……当一切堆积、迫近,势不可回时,我们每个人都已身在其中。
评点:第一段虽然表达很生动,但是,未能开篇点题,而是对疫情进行了更多解读,可以适当压缩原有内容,并恰当引出写作中心。
升格片断这是一个特殊的新年,这是一个不凡的冬季。
疫情的蔓延,让每个人都置身在其中。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国上下统一行动,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居家隔离。
然而,隔离的只是疫情,全民抗疫的热情才是抗疫战斗中最耀眼的体现。
评点:删掉了疫情到来时的情形,增加了对距离与联系的理解,中心突出,主旨明确。
策略小结:立意一定从材料整体内容出发,并从材料提炼出具体而准确的写作方向,写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写作角度构思,但每一个角度都要指向中心。
二、内容升格议论文,应该做到言之有物,无论古代,这在古今写作中都是基本要求。
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积极调动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精心选取储备在大脑中的素材,并对其进行超强的优化组合,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千古文章意为先人们写文章,总要表达一定的意旨。
而这个所要表达的“意”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常有一个使其从模糊笼统到明确具体的加工过程,这便是“立意”。
尤其是中学生所写的训练与应试作文,因为不是情动于衷的自发作文,更存在一个明显的立意环节。
写记叙文首先要确立其主题思想;写议论文,要确立基本观点;写散文就要确立“形散而神不散”的“神”。
本文结合2009年高考作文,对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立意贵明当我们谈及作文立意时,常常首先想到新颖、深刻,但是笔者认为,立意明确是作文的第一要旨。
态度要明朗,爱什么、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
道理很明显: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想在第一时间获取对方的意思。
要满足这种客观需要,作文立意首先必须明确。
从应试角度,阅卷老师也总是在第一时间找出作文的立意,从而得出打分的最重要依据,如果让阅卷老师在寻找作文立意上花较多的时间是不明智和不现实的。
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表现主旨的方式是不同的。
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多半是直接把观点摆出来,或题目示意,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或“立片言以居要”去点题。
而记叙性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表达主题,或用含蓄的手法让人去品析。
只要文章本身确实有明确的立意,这都是正常合理的,问题都不大。
2009年高考中全国1卷、全国2卷、辽宁卷、海南(宁夏)卷等四套试卷的作文明确提示:“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高考试题如此提醒,说明不少考生在立意明确这一点上容易出问题,需要提醒。
可见立意明确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笔者认为导致立意不明的主要症结是:不是我们不想做到立意明确,而是没能力立意明确。
对一件事,因为平时认识不充分,临场思考不到位,自己没有想明白,所以也不可能有明确的立意。
除了这个根本原因外,还有两个主要属于技巧层面的因素:一是立意不集中,观点杂乱;二是立意前后不一致,中心游移不定。
上述三种情况是立意大忌,必须坚决避免。
言文行远教育实践2019-12·湖北教育蜘蛛织网,先把中心部分织好,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最终织成一张完整的蛛网。
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
一、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中年段则要求学生“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据此,笔者以课文为抓手,指导学生写作时以课文为蓝本,让课文写法为我所用。
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以第5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并预设了几个问题:①本段中心句是什么?②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什么?③如何定义这种结构方式?④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你将如何借鉴?学生通过阅读和分组讨论,很快给出前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①本段中心句是“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②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写了“海鸟”“鸟蛋”“鸟粪”;③这种结构方式是“总分结构”。
第四个问题,学生回答得不是很好。
于是,笔者又引导学生:这一段为什么不写鱼、渔民、帆船呢?学生茅塞顿开:“因为这一段的中心句只说了鸟。
”笔者顺势告诉学生:“围绕中心意思写,就是先确定一个中心意思,然后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与中心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写。
与这种结构类似的还有‘分总’‘总分总’。
”经过引导,学生很快掌握了“围绕中心写一句话”的诀窍。
为了巩固所学,笔者要求学生以“美丽的校园”为题,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有学生这样写道:我们的校园是花的海洋。
主干道两侧是大丽花,蝴蝶在花蕊中来回穿梭。
教学楼前的大花坛里盛开着月季、剑兰和海棠等,不时有蜜蜂在这个大花坛里嘤嘤嗡嗡,辛勤地劳作着。
种在操场四周的栀子花如白雪一般,香气四溢。
校园院墙内的紫荆花开得正旺,院墙好像穿上了紫色的外衣。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还提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就不再局限于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了,而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话。
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一段话的其他结构:①因果结构(也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以《亡羊补牢》第1自然段为例,前面写“果”——羊少了一只,后面揭示“因”——羊圈破了,狼趁机而入;②承接结构,如《蜜蜂》第2自然,按照作者试验的过程——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守蜂窝、两里外放蜜蜂、途中观察和猜测等内容,连续地写下来,次序有先后,句子位置也不可随意颠倒;③并列结构,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2自然段,分别列举“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和“读书人”等,写出了画上的人很多。
2022高考语文备考-立意决定作文的层次和格局千古文章意为先。
“意”为文章之魂、统领之“帅”,决定了文章的层次和格局。
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繁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
可见,“意,犹帅也”。
对于考场作文,考生立意的高下决定着作文分值的高低。
如何写出有格局的作文。
一、提炼“提炼”,即刘熙载所说的“约”。
作文立意的过程,就是对文题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概括过程。
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作文立意时,要遵循两个基本点:一是“小我”与“大我”的结合。
从“我”的视角审视、呈现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将个人成长的“小”与国家发展的“大”巧妙融合。
二是“写实”与“想象”的结合。
“写实”的素材可以从考生的成长历程中,选取那些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点”,对其进行重点阐述,兼及其他事件。
二、延伸“延伸”,即刘熙载所说的“扩”,指的是将作文立意在大小、范围上向外延长、伸展,即要求考生在思维上进行拓展,只有进行思维拓展,思想才能得以升华,作文才能写出新意,尤其是对话题类材料作文,更是如此。
如作家池莉的议论性散文《瓷器的意味》,从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然后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并于文末点出:做人如瓷器,要追求“尽自己的本色”的境界。
通篇立意渐次延伸,逻辑严谨,思路明晰。
从写法上看,文章抑扬相生,将人们心目中“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瓷器“打回原形”,进而逐步树立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跌宕起伏之后,归结出“俗雅一体”的观点,再由“器”及“人”,顺势亮出“超尘脱俗”的“清凉境界”。
三、辩证“辩证”,即“制动以静,治繁以简”。
考生在确定作文立意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辩证”。
辩证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将立意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加以分析,以便考生能从本质上系统、完整地确定立意。
习作《祖辈的故事》升格指导与作文示例导读:本文习作《祖辈的故事》升格指导与作文示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千古文章意为先——习作《祖辈的故事》升格指导与作文示例作者/张红萍冯汝汉习作原文祖辈的故事周珈珲提起"祖辈",让我不禁想起不久前读过的阎连科的《我与父辈》。
这是一部以作家本人完全的自传和家族日常的坎坷描述的长篇散文,与其说是阎连科对他和他的父辈生活的一次最真实的讲述,倒不如说是他的伦理与精神的最真实的一次忏悔和歌颂。
提起"祖辈",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祖辈的心中也藏着一团如火的真情。
对别人痴情如火,对事业热情如火。
他们的故事,如同久酿的女儿红,沁人肺腑;似深沉的香茗,满含真情。
爷爷去苏州,有位比爷爷大一点的人兜售茶叶,说是新炒的龙井。
乍一看,挺像,亮鲜鲜的;可仔细一瞧,假的。
爷爷看那老头,浑身上下缩成了一团。
早春的时候了,他只穿着件单衣,哆哆嗦嗦,嘴里喃喃地说着什么。
爷爷就买了几两,权当积德而已。
外婆是一个"冷血动物",她经常说,该玩就玩的痛快、该学就要认真的学习。
当我们犯错误、做错事的时候,她也会惩罚他们,而且还会骂我们。
我知道,她这样做是为了我们的将来着想,有时骂得不是很好听,不过,我们都不计较她。
外公和同事到北京出差,在西单地铁里见着一个小男孩,八九岁光景,在柱子旁哭起来。
一问才知道是丢了月票,身上又没钱。
眼看下一列车要开了,他俩就拉着他跑到售票室买了张票,把小孩送上车。
前年在南京中山陵,我跟家人走散了,正急得汗珠泪珠一齐淌下的时候,一辆自行车停下,骑车的是一位老大爷,两鬓斑白,头发就像是一根根银丝抽搐的两腮,深凹的眼窝,刀刻般的皱纹,还有那双老朽的枯树根似的手。
这位老人问明情况后,就把我送到金谷大厦,家里人都急得冒火了,一见我高兴极了。
想感谢这位老人时,但已不见其踪影了。
祖辈那一代人经历过"三年饥荒"、"十年动乱"、"上山下乡"、"学工务农"……太多的曲折与打击,太多的无情和冷酷,使他们懂得人间真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