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46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总结出来的,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实质,强调劳动者应当获得等价报酬,避免劳动力被剥削。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对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阐明了劳资关系中的对立冲突,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非均衡性和不可持续性,提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局限性和危机的必然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整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经济问题,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的比较一.研究对象的比较(1)具体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稀缺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无限性,资源总是有限的。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寻找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与欲望的方法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间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
(2)研究对象的比较比较来说,如果说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那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而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这二者的偏向和注重发生了变化。
这在理论经济学界常常引起争论,究竟是哪种经济学更为重要、更应该占据主流地位。
然而,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问题,因为两者同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
就从研究对象来讲,两者研究的本来就分属同一个事物的内外两个部分。
打个简单的比方,经济如同一座大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大厦的奠基建设和整体构造(内部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座大厦如何高效运转,华丽装修(资源的优化配置)。
若是缺少坚实的整体架构,再堂皇的外观也只是绵软的空壳;若是失去外表的修饰和程序的应用,再完善的骨架也会显得苍白凋敝。
试问,要建造一座完美的大厦,二者怎能缺一呢?二.研究范式的比较正是因为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所以采取的研究方式肯定也不同。
(1)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难以用定量化的数据和公式来表达。
因此,恩格斯说:“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以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看新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框架有着重要影响。
新经济学是指在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潮,旨在从全新的角度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新经济学,并探讨两者之间的一些异同点。
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对于经济学而言,马克思主义将经济现象放置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强调经济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经济学不仅仅是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还要关注社会历史变迁和阶级矛盾的影响。
新经济学的特点新经济学强调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将知识经济视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新经济学更加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将企业和创业者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新经济学也强调市场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的对称性,认为充分竞争的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马克思主义和新经济学的异同点虽然马克思主义和新经济学都是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论构建的方法,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异同点。
异同点一:对经济的角度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将经济现象放置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经济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的矛盾理论,强调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等社会问题。
而新经济学则关注信息和知识的作用,侧重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两者的角度和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经济现象。
异同点二:对市场和竞争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存在着不平等和垄断的问题,强调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义不认同充分竞争的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新经济学则认为充分竞争的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新经济学强调市场的有效性和信息的对称性,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范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
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
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
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
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
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基本范式和内容的创新崔向阳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历史性变迁,需要从改革的经济学演进到发展的经济学。
与此相适应,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内容进行调整。
要在教学中贯彻政治经济学新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思想,需要对政治经济学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范式;改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62年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
这个术语虽然被各个学科广泛使用,但并没有一致而确切的定义,大体上是指在某一具体科学研究领域里比较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等。
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和内容长期受到前苏联和斯大林的影响,不能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经济现象进行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这是导致政治经济学不断丧失其基础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范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立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2004)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最经典的论述,问题是这里的所说的“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不同的研究者由于不同的理解始终存在分歧。
长期以来,研究者不断对此进行争论,这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否包含生产力?是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抑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样并列为研究对象呢?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研究对象生产关系论的始作俑者,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樊纲概括为“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范式”,“就是50年代初在斯大林主持下写成的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那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经济研究所***教授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与主要作用(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一词。
“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在库恩看来,所谓范式即研究框架,就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完成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一门科学中一般研究人员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的综合体。
经济学“范式”具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指世界观,经济学家们共同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等等。
另一方面它是指方法论,被一批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使用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范式的作用经济学范式的重要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真正纳入科学的轨道,从而使经济学理论研究从“前科学”状态进入“常规科学”阶段;二是把一大批研究者与实践者团结在一起,按照共同的信念与价值标准,采取共同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相互交流思想,形成经济学的科学共同体;三是经济学范式的调整与转换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科学革命”,实现经济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目前三种主要范式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回避社会经济结构而单纯研究资源配置,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范式”。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抽象的“经济人”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以人的本性来说明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原因,充分表明其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二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抛开生产方式而片面研究生产关系,称之为“苏联范式”的“生产关系范式”。
“苏联范式”的基本特征是抛开一定的生产方式而主观地分析生产关系,根据平等、正义等原则来评判生产关系的优劣,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是鉴于这两种极端范式的片面性错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形成了试图把二者调和起来的折中范式——“生产关系+资源配置范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济学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原则的总称。
其中,经济学观点与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角度探讨经济学观点与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对经济领域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即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雇佣劳动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研究。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具备的能够改造自然并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逐步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方法论1.辨析法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必须具备深入辨析和研究的能力。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善于辨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次序,辨析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过程,从而揭示问题的实质。
2.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倡导从矛盾的角度去研究经济领域的问题。
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正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的来源、性质和发展趋势,以便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3.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法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自己的经济基础为依托,既要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也要解决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政策问题。
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社会主义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深入分析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第讲马克思主义认识和研究经济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研究经济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认识和研究经济的基本方法。
一、唯物史观是认识经济的基本方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精神等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即意识、精神等是客观实体的反映。
经济生产的本质是物质生产,所以唯物史观非常适合用来认识和研究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触及到经济物质本质出发,建立了切实有效的经济理论体系,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辩证法是认识经济的基本方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其本质是指与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经济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等也是包含对立的。
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资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阐述了商品经济开发中阶级矛盾作用,帮助我们认识经济中的矛盾与发展的内在关系。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经济的基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它强调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研究经济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和理解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四、实践是认识经济的基本方法实践是认识论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经济,就需要在对经济的具体实践和实际情况中不断寻找和发现问题。
实践不仅可以归纳经济规律,还可以验证和修正理论。
在经济研究的实际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性,是需要通过实际调查、分析、研究来验证的。
五、归纳和演绎是认识经济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是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
在研究经济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了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
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分析论文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诞生的100多年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在西方国家,与新科技革命相伴随的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了许多新特点,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以及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日益增大。
面临着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本文应用经济学方法论的范式分析研究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探讨了这一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经典著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它是一本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是马克思在研究了,英豳资本主义制度建立100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详实的材料和史实的基础上写出的。
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但是距《资本论》出版,现在资本主义又发展了‘百多年。
在这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大生产,服务业在国民产值中的大比重的大大提高,无产阶级摆脱了极度贫困化,整个无产阶级生活水平的得到很大提高,同时资本主义家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宏观管理,以及历史上出现的社会主义风潮的平息。
这种种马克思未曾也无法预见到的历史变化,致使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解释力下降,那么我们还能如何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我们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地位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纲领,它坚持的硬核是什么?它能随社会条件变化而发生调整具有灵活性的保护带是什么?它规定着的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的正面启发是什么?它在调节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的变化中反面启示的作用又是怎样?很多学者试图通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这两种范式的根本区别的研究结果来回答《资本论》的硬核是什么的问题。
有人说马克思研究的是经济制度(生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思维范式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是一门重要的哲学学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和发展,是经济学和哲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
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及其内在的矛盾和运动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思维范式,展开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思维范式是指这门学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以及思考模式等,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思维范式具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视角。
其根据历史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和归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经济制度演变的历史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思维范式具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其认为经济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可孤立地看待问题。
因此,通过对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原因和结果等方面的辩证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最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思维范式具有基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其认为理论必须要联系实际,才能具有指导和实践的意义。
因此,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思维范式具有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实践联系的特点,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经济研究所***教授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与主要作用(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一词。
“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在库恩看来,所谓范式即研究框架,就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完成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一门科学中一般研究人员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的综合体。
经济学“范式”具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是指世界观,经济学家们共同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等等。
另一方面它是指方法论,被一批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使用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范式的作用经济学范式的重要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真正纳入科学的轨道,从而使经济学理论研究从“前科学”状态进入“常规科学”阶段;二是把一大批研究者与实践者团结在一起,按照共同的信念与价值标准,采取共同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相互交流思想,形成经济学的科学共同体;三是经济学范式的调整与转换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科学革命”,实现经济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目前三种主要范式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回避社会经济结构而单纯研究资源配置,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范式”。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抽象的“经济人”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以人的本性来说明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原因,充分表明其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二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抛开生产方式而片面研究生产关系,称之为“苏联范式”的“生产关系范式”。
“苏联范式”的基本特征是抛开一定的生产方式而主观地分析生产关系,根据平等、正义等原则来评判生产关系的优劣,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是鉴于这两种极端范式的片面性错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形成了试图把二者调和起来的折中范式——“生产关系+资源配置范式”。
这种范式看起来似乎很全面、很科学,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和内在矛盾,因而不可能成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生产方式范式”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必须否定“资源配置范式”和“生产关系范式”这两种极端范式,而且必须扬弃“生产关系+资源配置”的折中范式,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生产方式范式”。
(一)生产方式理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定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的制度变迁与政治变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上:(1)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要素的结合形式与作用方式。
生产方式对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乃至决定的作用。
劳动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不仅决定着生产力要素发挥作用的程度即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而且决定着生产力各要素质量的改进与革命。
(2)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生产关系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产生并与之相适应。
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与结果,因而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具体说来,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的社会形式决定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关系。
第二,生产方式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关系。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①“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
”②(3)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的主要内容和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社会经济基础绝不只是由生产关系构成的,而是由生产方式与相应的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的。
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为依据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这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信念。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与社会形态演进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人类的发展最终要由必然王国转变成为自由王国。
这样,就确立了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即主张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建设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主义新社会。
(二)生产方式理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概念体系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观“苏联范式”作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将研究对象锁定在狭隘的“生产关系”上,将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排斥在外。
西方主流经济学则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研究资源配置是全部经济学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从属于生产方式,对生产方式的研究也就包含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
但是,决不能把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只规定为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④马克思还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或者不如说是财富生产的特殊社会形式。
”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方式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它所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其基本涵义是生产的条件与形式。
其中,生产的条件包括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
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指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技能的发展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生产工艺水平或生产方法等状况。
生产的技术条件,是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因而是决定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特征的基本因素。
生产的社会条件的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的协作与分工的发展程度,生产组织的类型与结构,生产过程的管理方式等。
生产的形式包括社会的生产形式与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形式,或社会经济形式,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产品的生产、交换以及通过交换(或分配)来体现和实现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或关系的经济形式,它表现为劳动交换形式及其资源配置方式。
这是宏观层次上的物质生产方式。
生产的社会形式是指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与劳动的特定社会形式,它们反映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说它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具体来说,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财富的社会形式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劳动的社会形式。
从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观既强调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又肯定资源配置和生产关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应当在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形式的范畴下来研究资源配置,在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不是孤立地、表面地研究资源配置,也不是孤立地、主观地研究与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方式的范畴之中研究资源配置,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研究生产关系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既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范式”,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关系范式”,它是以生产方式为核心范畴、以资源配置和生产关系为重要内容的科学范式。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体系,是以生产方式范畴为基础、围绕生产方式范畴而建立起来的。
首先,生产力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标志就是以劳动资料为主的生产资料。
其次,作为物质生产方式基本内容的劳动方式,就是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即生产资料的状况、生产工艺、分工、协作及其生产组织:简单协作、分工与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等;生产形式作为物质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包括自然经济、商品生产、商品、货币、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格、市场、供求、市场机制等概念。
资本主义生产形式还包括资本流通、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经济危机等。
最后,生产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方面,既包括资本、雇佣劳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职能资本与借贷资本等范畴;还包括剩余劳动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这就是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等范畴;也包括劳动基金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即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范畴。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经济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三)生产方式理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征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最显著特征是以一般均衡分析为基本方法,把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及技术水平等容易变化的因素统统看作外生变量而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作为主要分析手段,成为一种过度形式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特征(1)内在矛盾分析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生产方式有二重含义: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前者属于物质生产自身的特征,即生产的物质内容;后者属于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的规定性,即生产的社会形式。
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包括劳动方式与生产形式,它们反映生产的自然属性。
劳动方式是以劳动手段为基础的一定的生产方法和劳动组织,是生产要素的自然组合形式,这是微观层次上的物质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范畴,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并反映物质生产方式变化的社会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体系中,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二者之间既是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与存在的前提,社会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核”,社会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即其“外壳”。
从静态上来看,劳动方式与生产形式决定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
从动态上来看,劳动方式与生产形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社会形式的变革,新的物质生产方式必然要求有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同它相适应。
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而且存在着密切的动态联系。
区分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是认识一种生产方式的特殊社会历史性质的根本方法和理论出发点。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运动根源于它自身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