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逻辑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摘要:在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经济学理论逐步分化,逐渐形成了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种不同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效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Abstract: in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ics theory after gradually appear differentiation, and gradually formed a wester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two kinds of different theories. Wester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hav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in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the western economics effective experience,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political economics从17世纪初开始,经济学理论逐步分化。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17世纪得到了充分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逐步出现,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为了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现象,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并分化出了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学分支。
最先分化出来的经济学分支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最早于1615年在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被提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也提及了政治经济学,他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学问。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作者:宋艳丽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1期[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从逻辑维度看,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现实维度看,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始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必须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根本立场。
一、逻辑承袭: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与西方经济学以物或财富增长为主要关注点不同,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从人的本质出发的。
通过对欧洲政治史的研究、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研读,马克思得出国家和法根源于市民社会的基本结论,并在恩格斯、赫斯等的影响下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形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重要文献。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的性质及作用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表现为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劳动。
他观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2010年4月第2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Part y College of Si chuan Provi nce Com m i tt ee of CCP Ap r .2010No 12[收稿日期]2010-01-05[基金项目]本文得到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盖凯程()男,山东莱阳人,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非主流经济学范式比较与耦合的整体视域盖凯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74)[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非主流经济学;范式;比较;耦合[摘 要] 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比较主要围绕理论假设、核心概念、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理论范式的构成要素展开具体研究。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囿于局部分析而疏于整体审视。
本文对当前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归类和总结,并对未来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中图分类号]F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0)02-0005-05 当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差异的文献较多,与此同时介绍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最新进展的文献也日渐增多,但关于非主流经济学各派别之间的同质性、非主流经济学的整体演进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并由此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囿于局部分析而疏于整体审视。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在不同经济学范式进行比较、综合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学范式转换的空间和生命力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广义上看,一切新古典范式之外的经济学流派都属于非主流经济学,但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国内不同的学者有各自的再分类:郭殿生(2008)根据西方经济学学科划分及国内学者对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认识,将非主流经济学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强调市场为主线的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一类是以强调国家为主线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激进政治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1]马国旺(2008)则根据不同的本体论隐喻将非主流经济学划为均衡和演化两大范式:前者如新制度学派;后者如美国老制度学派、新熊彼特学派、法国调节学派、后凯恩斯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等。
政治经济学绪论一、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的基本含义1.经济学的研究领域2.经济学产生的根源3.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变4.经济学与经济类其他学科的关系(一)人类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经济”一词含义的演变古希腊:家庭管理古汉语:国家管理(管理国家、拯救黎民)现代含义(economy——经济):1、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社会经济活动);2、物资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马克思:生产关系)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以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即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为研究领域的学科。
从社会活动中区分出经济活动,从社会关系中区分出经济关系。
(二)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经济学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欲望(需要)无限性与满足这些欲望所需经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1、人类欲望无限发展的特征需要层次恩格斯: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亚伯拉罕·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需要无限性特征:人类需要,无论其属性及结构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向: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且永无止境。
★需要从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看,是无限的。
2、需要的满足与物质资料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分类:自由物品(free goods):自然界存在的、人类不付任何代价就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
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人类付出代价方可以得到的物品。
人类必须耗费一定的经济资源,借助生产工具,耗费一定的劳动才可以得到的物品,即劳动产品。
3、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经济物品的生产需要耗费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一切可供人类做经济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经济资源分类:①土地。
土地及与土地有关的一切自然资源。
海洋、河流、湖泊、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矿藏等。
②资本。
已经生产出来并在后来被用做生产其他有价值的产品与劳务的东西,如建筑物、机器设备、道路、桥梁等等。
“实体经济”的提法是伴随着我国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伴随着政策高层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问题的关注而流行开来的。
我国学术界逐渐形成了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分范式①。
然而,无论是政策界还是学术界,对“实体经济”的内涵与外延都没有形成共识。
任何理论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范畴基础上,范畴内涵不清,理论也难以触及本质。
经济学说史上,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已经了解利润、地租只不过是工人的无酬劳动,但它们没有彻底地抽象出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概念,没有区分作为日常用语的利润、地租和作为思维范畴的利润、地租,这就制约着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分配规律的清楚理解。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对已有关于“实体经济”概念的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固有范畴,国外也没有契合中文语境的对应的外文术语②。
一、实体经济用语考察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日本学者野口悠纪雄(1992)在分析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的泡沫经济时,使用了“实体经济”和“泡沫经济”的术语,但没有正面阐明“实体经济”的概念③。
朱立南(1992)在分析日本经济的泡沫现象时,使用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术语,认为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即实际生产过程,但虚拟经济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而膨胀。
由于虚拟经济并不是价值的真正反映,因此,虚拟经济也被称为汽泡经济(泡沫经济)。
在朱立南(1992)看来,实体经济就是实际生产活动。
2002年,党的十六报告正式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何为“实体经济”——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述评季卫兵(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摘 要:由于方法论的缺陷导致实体经济概念尚未达成广泛共识。
已有的观点模糊了各种劳动的性质差异,尤其忽视了劳动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的差别。
基于实体一词的根基、基础之意的理解,实体经济的内涵就是生产劳动,其外延大小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性质。
浅析马克思哲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启示的论文当前,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创新的重要形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跨学科研究既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体现,也是学术研究深化的必然趋向,更是哲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现代学术发展史表明,哲学社会科学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常常出现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协调创新过程之中。
在西方学术史上,马克思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之一,在其撰写的一系列著述中,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新哲学之路开辟、理论思考与现实观照的紧密结合,完成了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范式变革。
一、跨学科的理论建构:马克思哲学的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必须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呢?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之一就是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具体而言,马克思哲学是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紧密缠绕在一起,三者存在“互镜”的关系,其中马克思哲学主要是思想方法,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分析架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现实结论。
因此,离开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真实意蕴。
同样,离开马克思哲学,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一种囿于学者个人小小书斋中的“私人学问”,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学院学派”,而是一种立足“在批判旧世界之中建设新世界”的一套科学的思想体系。
因此,在世俗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的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赢得自己的地位,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能否有所作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调整时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可以说哲学的批判和反思正当其时。
二、跨学科的研究视阈:马克思晚年的新探索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能否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就此而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对哲学创新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意义。
马克思正是通过自己所开辟的哲学道路,终结了传统思辨哲学,开辟的现代实践哲学新路向彻底改变了哲学的走向。
因此,就不难理解马克思晚年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展开的探索活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DOI:10.19995/10-1617/F7.2022.08.121发展数字经济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石红玉(中共甘南州委党校 甘肃甘南 747000)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力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
对于目前的时代来说,人工智能的普及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主要是由劳动活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生产要素,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能够推动传统经营的企业转型,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整个社会的产业变革升级,从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
关键词:数字经济;构建格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互影响;优化建议本文索引:石红玉.发展数字经济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J].商展经济,2022(08):121-123.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当今社会是发展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眼下我国需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脚步,所以就需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让我国能够形成更加安全、可控的经济体系,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让经济进入良好运营的发展趋势,从而改善我国因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问题,并实现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共同促进国家发展,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1 发展数字经济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概述生产要素推动着国家发展的脚步,生产要素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在经济发展依靠农业发展时期,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对不断数字时代来说,信息数据就是眼下与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的生产要素,数据也就是新时代赋予劳动资料的又一个内涵[1]。
通过数据的有效传递使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让我国处于优势地位。
数据最为显著的优势在于,经过人工智能的处理,其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保证,并能以更加高速、安全的问题进行数据信息共享,让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更为有效地传播,给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对现有教科书结构与内容的批判性考察◎孟 捷内容提要 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纂,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提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显著差异,现有教科书采用板块型叙述结构有其合理性。
进一步完善教科书的编纂,需要利用并改进这种板块型叙述结构,以更好地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借鉴和运用《资本论》的范畴和原理,以充实这一内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研究对象 叙述方法 《资本论》 板块型结构 起点范畴〔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01-09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017年以来,几本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相继出版,其中包括张宇、谢地、任保平、蒋永穆等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高教版教科书),逄锦聚、景维民、何自力、刘凤义、周云波等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以下简称经科版教科书),以及洪银兴主编的《新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以下简称人民版教科书)。
其中高教版教科书还相继发行了第二版和第三版。
①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科书的编纂?既有教科书在体系结构和理论内容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又有哪些不足?《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和相关理论在何种程度上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借鉴和利用?都是值得反思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探讨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相关联的问题,并与《资本论》乃至马克思经济学的“六册计划”开展了比较。
这种比较在学界是较为流行的做法。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姓名:班级:学号:文章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防止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以及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的毛泽东思想都有效的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经济毛泽东思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文: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进化过程,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这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共产主义才刚刚开始漫步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已经到了最后的最腐朽最没落的阶段;而社会主义仅仅是属于最高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正在年青力壮,前途无量的阶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任何社会想要永远停止在原来的社会基础上赖着不走,那是不可能的,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推翻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这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指导显示马克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垄断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脱节,加之缺乏有效的短期分析工具,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
面对挑战,政治经济学界作出了两种反应。
一种是消极的,即要么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理论需求和中国经济学蓬勃发展的事实视而不见,对该范式自身的缺陷不去正视,固守传统不变;要么在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沿袭旧制,再加上一些当代资本主义的描述性材料,而在社会主义部分引入一个简写本的西方经济学(其蓝本大多数是新古典综合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逻辑思路 摘要:简要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范式之争,提出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危机与范式转换,并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视野梳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线。主张多维度人的假设前提,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重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重视理论学术的现实解释力,最后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直接间接条件、实现保障和实现基础等四个方面试图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思路。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消费领域;交换领域;分配领域;生产领域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观念认为,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按照这种观点和思维逻辑,西方经济学研究范畴偏重于既定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而政治经济学则偏重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及其变革,二者在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体系中就处于相对对立的状态,相应的研究范式也就比较僵硬,似乎两个学科体系难以相融,这很明显受斯大林批判客观唯物主义者雅罗申科的影响。多数后续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也都依循了这个定式,因此才出现了众多诸如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国际经济关系等五大板块式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体系并没有内在地将西学和东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仅仅是将两张皮“缝”或“串”在一起,表面上貌似一张了,实则是将两个学科的两种理论和内容框架简单叠加在一起,由于没有突破研究范式和范畴的统一和一致性问题,更加容易引起后学者的思维混乱。出现这种混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范式危机,确切地讲就是研究范畴的不统一、不融合、不兼容,缺乏对话的基础,找不到共同语言。 二、经济学范式比较与范式转换 所谓研究范式,其硬核无非包括三个:价值取向、逻辑框架、经验事实以及三者的互动关系。二分法式的研究范式是由上而下地将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取向做了先验性的区分,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站在工农阶级立场上,意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西方经济学则是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者,旨在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服务,追求现象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偏好,并自觉地生成两个体系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推理程式,这就形成一种假象:一个充满理想色彩,没有对现实的穿透力;一个具有现实意味,庸俗且浮于表面。在复杂多变、支离破碎的经济现象面前,传统理论均相形见绌。 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从源头上本来就是一脉相承,马克思历来都是辩证地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马克思自己曾提到,其在研究方法上遵循从经验事实上升到理论框架的逻辑,而在叙述方法和阐述模式上却是从核心理论向外围扩散,再逐步蔓延到对现实的分析。《资本论》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呈现给我们的就是马克思的从中心向外围、从内核向保护带、从理论到经验的研究成果。这一范式虽然内涵深刻,却并不为广大的年轻学子所接受,因而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冷落。 诚然,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融合统一面临着巨大挑战,创新性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将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但万里长征纵觉险,贵乎足下微步难。目前可以进行的主要工作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理论切入点,找到一个可普遍接受的研究视角,选择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然后进行一般性归纳性的总结,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作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具体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哲学的灵魂、科学的理论结构,还需要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穿透力和精确性,正如彼德?德鲁克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曙光“既是一种‘人性’,一种道德哲学,一种精神科学,又是一种严谨的科学”。① 本文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视角和伦理维度,力图重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的宗旨是使人彻底摆脱物的异化,消除个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分离,实施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合理化对待,强调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主体性,达到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范式重建 与马克思由内而外的叙述方法所不同的是,我们将始终贯彻其由外围到核心的研究方法,坚持人是“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前提,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从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出发,描述和说明经济社会中人的行为的复杂多变性,将支离破碎的经济现象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中,到客观世界和现象中提炼问题、架构观念、检验理论,并运用逻辑推理“织补”当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概念和认知结构,亦即从“问题”中升华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我们所要建立的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体系在研究方法和方式上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前提假设条件是多维度的人,包括理性维度,也包括非理性维度,包括经济人,也包括社会人、历史人等,不是单一维度的。马克思在考察社会生产方式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时,从来没有否定“理性人”,但是马克思也强调理性人仅仅是人的假设的其中一个方面,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或利润的标准之外,还追求客观公平公正及道德标准。正是在这一层含义上,马克思分析的人的本质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经济人”,这种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才出现的。西方经济学也并不是批判社会人假设的存在,其根本分歧在于西方经济学将道德伦理标准外生化了,仅仅将社会背景和制度机制看作约束人的行为的外生给定条件,一旦限定了外生约束,则人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就只能归因于人的经济人假设,从而这个理性人假设就成了人性假设的全部含义,这是非常偏激的。站在这一假设之上的任何分析,其最终落脚点都会落入人对利益、金钱、利润的私人占有欲望的俗套。因此,而今我们所要建立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定要跳出个体理性的狭隘界定,秉持多元维度的人性假设,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及其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从满足最广大民众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突出强调人本思想。马克思强调经济学分析的范式应该是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个人之间的结点出自西方经济学所坚持的个人需求及其对利益的追求动机。所以,无论哪一种分析方法,都离不开人的需要,也都归宗于人的需要的满足。只不过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也不是孤立的人,从而人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个人边际效用的满足,而是作为社会人的整体福利的增加,更加关注处于社会关系联结中人的主观意愿的一种感受,它是一种相对满足感。人本思想亦称人本主义,具有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方面的内涵。从世界观来看,主张人是世界之本,人的主观意愿是衡量世界发展的标准;从价值观上看,看重人的权利的平等,追求人的自由、独立、解放;从历史观方面看,主张从人的本性或不变的本质出发,评价社会的优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提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这里的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也就是指的生产力。新古典经济学表面来看是人本主义的,但实质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其抽象出来的“经济人”假设实质是资本的人格化,也就是资本家的人,这并不是以人为本,其实是以资本家的利润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满足每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而是将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看作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标,这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丰富和科学发展的贡献。 第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旨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其研究对象依然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研究对象和哲学方法上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在研究内容上重点侧重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研究基础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道路与传统范式不一致的现象不断增加,逐渐催生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原有范式的逻辑空间越来越小,并出现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的“修补”改革观,现实意识开始上升到了理论意识层面。问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范式都无法科学解释和解决其自身面临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收入差距难题,又如何能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由于缺乏对理论的批判精神,盲目引进西方套路和观点并套用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道路上,十几年来暴露出众多的问题,西方范式取向也深受质疑。当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主要沿着以下两个路径:一是主张深入分析中国的具体经济制度环境和经济运行效率,力争形成中国学派的经济学;二是重新反思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学术中的地位,这也涉及到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从主关系问题。显然这两种路径是站在不同的层次和高度。 第四,“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上升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也需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具体细节,用于解释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客观现象和各个环节。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以处理的问题就是消费和积累的关系,这涉及到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与最大化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结合问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本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其中既有长远利益又有眼前利益,既有根本利益又有直接利益,既有整体利益又有局部利益,这些关系切实体现在物价的波动、各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方式、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要素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打破生产经营垄断、国有分类改革等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并探索科学的社会机制和处理机制,应当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所不容回避和必须研究的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深入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同时,还需使基本规律具体化、对策化,只是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在内容上和数量上对这一规律及其具体经济表现作出研究和规定,只是抽象地谈理论架构,会使人们感到抽象不好理解,其实践指导意义就不能充分体现,因此必须为“以人为本”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作出定量化的科学界定,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