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温病学—发热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以研究温病为主要对象。
刘景源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对温病学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讲稿将向大家介绍刘景源在温病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温病的特点温病是一种以高热、发热、寒战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刘景源在其研究中发现,温病有以下特点:1. 温病常伴有高热症状,热度往往超过正常发热。
2. 温病患者常表现出畏寒、寒战等寒性症状。
3. 温病的发展迅速,病情加重较快。
4. 温病多以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
二、刘景源的治疗方法针对温病的特点,刘景源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景源认为,温病属于热毒病,必须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采用了一些中草药,如黄连、黄芩等,来清热解毒,以消除体内的热毒。
2. 寒热相摄在治疗中,刘景源强调了平衡寒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既有热病表现,也有寒证表现,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对于寒证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加用温热性药物来平衡体内的寒热。
3. 辨证施治刘景源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温病病情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
不同的温病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组方。
三、刘景源温病学的影响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刘景源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治疗温病的方法,对临床医生在温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刘景源的温病学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学的研究领域。
3. 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刘景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治疗。
四、结语刘景源是温病学领域的杰出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对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1. XXX(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用)(文章字数:581)。
发热(fever)一、发热定义(人和课件)正常体温的调控正常人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发热。
发热定义:任何原因使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但在临床实践中,常通过测量体表温度来观察体温的变化,19世纪,德国的一位医生给25000人进行了100万次的腋窝温度的测量,发现,大部分人腋窝温度在36.2—37.2之间,平均37℃,并且,体温受个体差异和体内外因素影响略有波动,24小时之内,早6点最低,下午4到6点最高,剧烈运动及进餐后也轻微升高,但波动一般不超过1℃,在这个研究之上,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人的腋窝温度在36-37℃。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孩子由于高级神经元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因此体温波动范围比较大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轻微升高腋温: 36--37℃24小时波动<1℃口温36.3℃~37.2℃肛温36.5℃~37.7℃病例(课件)男性,22岁,打篮球后淋雨,晚上突然寒战,高热,自觉全身肌肉酸痛,右胸疼痛,深呼吸加重,吐少量铁锈色痰,患者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
查体:T39℃,P98次/分,右肺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实验室检查:WBC25×109/L,中性粒细胞0.90,有核左移。
初步诊断:大叶性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思考1、该患者为什么会发热?2、该患者体温升高的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寒战后面色潮红?3、为什么会伴有寒战、口唇疱疹等的表现?4、接诊此患者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带着这些问题往下看二、病因分类-------引起体温升高的病因很多,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课件)1.感染性发热,最多见,以细菌感染最常见,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慢性起病、还是局限性或全身性感染,都会出现发热。
第一章发热1、发热的概念:是以体温升高(病理性),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是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争,阴阳失调的现象。
常见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诸种疾病。
发热又能消耗气津,损害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发热分为急性发热和长期发热,前者多为外感病邪所致,后者常由内伤阴阳失调所致。
2、发热的程度:微热、低热、高热、灼热。
3、发热的类型:(1)恶寒发热: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
机理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
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化热。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2)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常兼面赤、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多因风热内传,或风寒入里化热,正邪相争,阳热炽盛,蒸达于外所致。
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实热证。
(3)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由于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正邪斗争剧烈,古热势加重;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
多属阴虚火旺所致,由于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午后卫阳渐入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加亢盛而生成内热。
此外,午后或夜间发热,亦可见于瘀血积久,郁而化热者。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
(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寒热往来有定时:兼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为邪气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
)(5)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一般无汗,舌红降,为邪热传营,劫烁营阴的表现。
(6)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一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
发热时间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多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温病学之发热讲稿第五章温病的常见诊法二、温病的常见症状(一)发热温病的临床症状是由于温邪入侵后,邪正相争引起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产生的。
不同的病因病机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必然是不同的,其中发热是温病必有的主要症状。
发热是指患者体温的升高,是各种温病必见的也是最主要的症状。
传统中医认定发热是通过患者和医生的感受而确定的,这与现代临床依据体温指数有所不同。
温病过程中出现发热,一般是由于人体感受温邪后,正气抗邪、邪正相争而引起阳热偏盛的结果,是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发热对于人体而言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发热是人体阳气亢奋的表现,对祛除病邪有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发热给病人带来主观上的不适与痛苦,影响到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会消耗人体阴液和正气甚至导致脏腑组织的实质损害。
人体在感受温邪后的发热表现与邪正相争的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在发热之后,如正能胜邪则热退而邪却;如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难退;如发热过亢或久热不退又可耗气伤津,甚至可能导致阴竭阳脱而危及生命,如壮热的热势突然下降,并伴有汗出淋漓,则为正气外脱的表现。
温病发热几乎贯穿于温病的全过程,但其性质在不同阶段的虚实之分。
在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位尚轻浅,多属实证发热,热势不强;温病中期,正盛邪实。
邪正剧争,热势多盛,证虽属实,但阴液已有耗伤,其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温病后期,阴液大伤而余邪未尽,此时发热多属虚多邪少之证,或是由阴虚而引起的虚热,热势较低。
发热不仅可见于温病的过程之中,在某些内伤杂病中也可出现,而温病的发热与内伤杂病的发热有所区别。
内伤杂病发热的原因多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临床表现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的相应症状。
温病的病因总的来说就是温邪,具体来说就是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发热的临床表现则见起病急聚,病程较短,初始时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战寒壮热,继则热势较盛,往往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候表现。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温热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刘景源教授对温病学的研究与讲解,犹如一盏明灯,为众多中医学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温病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
它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与伤寒不同,温病的发生多在气候温热、潮湿的季节,且发病较急,传变迅速。
刘景源教授在讲稿中,深入剖析了温病的病因病机。
温邪是导致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
这些邪气侵袭人体,往往会影响人体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脏腑的功能。
例如,风热之邪多先犯肺卫,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等症状;暑热之邪则易直中心营,导致高热、神昏、抽搐等重症。
在温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刘景源教授强调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重要性。
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治疗宜辛凉解表;气分证则见高热、口渴、大汗等,治法为清热泻火;营分证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需清营透热;血分证常有出血、发斑等,治疗当凉血散血。
三焦辨证则是根据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阶段。
上焦病主要涉及心肺,中焦病包括脾胃,下焦病多关乎肝肾。
这种辨证方法有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脏腑的关系,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刘景源教授还详细阐述了温病的治疗原则。
总的来说,清热保津是治疗温病的关键。
在具体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邪气的性质,灵活运用解表、清热、攻下、滋阴等治法。
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防止邪去正伤。
对于温病的预防,刘景源教授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增强体质、适应气候变化、注意饮食卫生等是预防温病的重要措施。
在疫病流行期间,要避免接触传染源,做好个人防护。
在讲稿中,刘景源教授还列举了许多经典的温病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温病学暑温讲稿模板一、引言部分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场合给大家讲解温病学暑温的知识。
暑温作为温病学的一部分,是研究夏季温病发病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内容。
本次讲座旨在加深大家对暑温知识的理解,提高我们对夏季疾病的应对能力。
接下来,我将从什么是暑温、暑温的分类、暑温的病因、暑温的临床表现、暑温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为大家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个知识点。
二、正文部分1. 什么是暑温暑温是指夏季由于高温、潮湿等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
它是温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夏季温病的总称。
2. 暑温的分类暑温可分为两大类:乏力型和恶寒型:- 乏力型主要表现为体力衰竭、倦怠无力、盗汗等症状。
- 恶寒型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肢冷不温、头晕等症状。
3. 暑温的病因暑温的主要病因是外界环境因素,如高温、潮湿、污浊的空气等。
此外,个体素质、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等也对暑温的发生起着一定的影响。
4. 暑温的临床表现暑温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乏力型症状:体力衰竭、倦怠无力、面色苍白等;- 恶寒型症状:恶寒发热、肢冷不温、头晕等;- 其他症状:口干、口苦、胸闷、口淡无味、尿黄等。
5. 暑温的诊断治疗暑温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
一旦诊断出暑温,在治疗上应根据病情选择中医药或西医药物进行治疗,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艾灸等,加速康复。
6. 暑温的预防预防暑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环境预防: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饮食预防:多饮水、多吃新鲜蔬果,避免食用太过油腻的食物;- 锻炼预防:适度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 个人卫生预防: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疾病。
三、总结部分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对暑温的概念、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暑温是夏季常见的疾病,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只要我们注意饮食、起居、锻炼和个人卫生,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暑温。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 1943 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授课、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成就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授课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授课光盘已在国内外刊行,碰到宽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沟通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 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沟通。
历年来公布学术论文 70 余篇,初版学术著作 4 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凌耀星内经讲稿》《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王洪图内经讲稿》《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合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素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能够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从前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类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由于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单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能够见到,所以必定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同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满的学说,它自己有一套完满的理论系统,后辈对它的研究也特别深入。
温病学之发热讲稿
第五章温病的常见诊法
二、温病的常见症状
(一)发热
温病的临床症状是由于温邪入侵后,邪正相争引起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产生的。
不同的病因病机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必然是不同的,其中发热是温病必有的主要症状。
发热是指患者体温的升高,是各种温病必见的也是最主要的症状。
传统中医认定发热是通过患者和医生的感受而确定的,这与现代临床依据体温指数有所不同。
温病过程中出现发热,一般是由于人体感受温邪后,正气抗邪、邪正相争而引起阳热偏盛的结果,是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发热对于人体而言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发热是人体阳气亢奋的表现,对祛除病邪有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发热给病人带来主观上的不适与痛苦,影响到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会消耗人体阴液和正气甚至导致脏腑组织的实质损害。
人体在感受温邪后的发热表现与邪正相争的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在发热之后,如正能胜邪则热退而邪却;如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难退;如发热过亢或久热不退又可耗气伤津,甚至可能导致阴竭阳脱而危及生命,如壮热的热势突然下降,并伴有汗出淋漓,则为正气外脱的表现。
温病发热几乎贯穿于温病的全过程,但其性质在不同阶段的虚实之分。
在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位尚轻浅,多属实证发热,热势不强;温病中期,正盛邪实。
邪正剧争,热势多盛,证虽属实,但阴液已有耗伤,其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温病后期,阴液大伤而余邪未尽,此时发热多属虚多邪少之证,或是由阴虚而引起的虚热,热势较低。
发热不仅可见于温病的过程之中,在某些内伤杂病中也可出现,而温病的发热与内伤杂病的发热有所区别。
内伤杂病发热的原因多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临床表现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的相应症状。
温病的病因总的来说就是温邪,具体来说就是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发热的临床表现则见起病急聚,病程较短,初始时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战寒壮热,继则热势较盛,往往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候表现。
在伤寒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也可见发热的症状,伤寒与温病均为外感热病,都由外邪引起,但也有所区别。
伤寒发热是由于外感风寒引起,初起属表寒证,病变过程多按六经传变以伤阳为主,后期多表现为虚寒证;温病发热系外感温邪所致,初起多表现为表热证,病变过程多按卫气营血传变,以伤阴为主,后期多表现为虚热证。
温病的发热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热恶寒
是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多见于温病初起。
发热重,恶寒轻:常见于温病初起。
伴见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者,为风热之邪在肺卫,卫气失和之象;如温病初起见发热恶寒而少汗,头身沉重,肢倦胸闷,苔白腻,脉濡缓者,为湿热之邪初犯卫气,湿遏卫
伤寒是恶寒重,发热轻,伴见口不渴,舌色正常,脉浮紧,属表寒证。
发热的原因是因为温热邪气侵袭体表,人体的正气调动到体表与邪气抗争,正邪相争,功能亢奋,所以体温升高而见发热。
温病表证见轻微恶寒的原因是温热邪气袭表,虽然使腠理开泄,但是因为体表有邪气阻滞,邪气欲进而使体表的气机不畅,邪气向外宣发受阻,所以也有恶寒症状。
但仅是表郁而不是表闭,腠理并非全部闭塞,所以恶寒轻。
伤寒的病人恶寒重,发热轻,病人的突出感觉是怕冷,不感觉热。
这是因为寒邪闭塞腠理,使阳气郁于里而不能宣发到体表,体表得不到阳气的温煦,所以自觉恶寒很重。
概括起来说,伤寒初起是寒邪袭表导致表闭,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宣发于表,所以恶寒重。
温病初起是温热邪气袭表,导致表郁,卫气宣发虽然受阻,但并没达到表闭的程度,所以恶寒轻。
古人曾有“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之说,但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见恶寒就说属表寒证。
如邪热炽盛于阳明,里热蒸腾而逼迫津液外出,汗大出则气随汗泄而致腠理疏松时,亦可在壮热的同时有背微恶寒,此种发热微恶寒与表证之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另外邪在半表半里时可见发热与恶寒交替而作,或者发热与恶寒并见而此起彼伏,与表证之恶寒和发热并见者亦不同。
2、寒热往来
表现:寒热交替而作,如疟发之状。
是热郁少阳,枢机不利的征象。
何廉臣说:“寒已而热,热已而汗、寒热往来者,少阳也。
”
若少阳胆经热盛,寒热往来而热盛寒微,口苦,胸胁苦满;湿热郁于少阳三焦,寒热往来而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膜原湿热秽浊郁闭,则寒热起伏,寒盛热微,兼呕逆、苔白厚滑腻如积粉。
那寒热往来这种发热类型按卫气营血辨证属于哪个阶段?是卫分还是气分?有人说半表半里证的半表是卫分,半里是气分,所以它是卫气同病,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半表半里证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而是邪气侵袭手、足少阳而导致,少阳枢机不利,升降出入功能失常的证候,因为是胆与三焦功能失常的病变,所以它属气分证范畴。
3.壮热
壮热的定义是指热势炽盛,不恶寒但恶热,通体皆热且热势浮盛。
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邪热蒸腾于内外,里热蒸迫之象。
当邪热盛于阳明时表现为“四大”即:大汗,大渴,大热,脉洪大。
并伴有面目红赤,欲脱衣揭被等热势浮盛在外的表现。
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强,热入阳明,邪正相争,里热蒸腾,外而肌肉,内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故壮热而不恶寒且反恶热。
如吴鞠通说:“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博,故但恶热也。
”
与真寒假热证鉴别:
真寒假热证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即所谓的阴盛格阳。
两者的相同点为都有自觉发热,或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异同点是真寒假热证有胸腹不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寒表现,所以其热为假象。
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现代时间的午后3~5时,日晡潮热指的就是发热于下午3~5时为甚。
临床多见于热结肠腑之证,多伴有便秘或热结旁流,腹满痛,苔焦黄,脉沉实等腑实见证,这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
即金·成无己的论述“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
也发生于温病的多种病症如下焦蓄血证,湿温病,温病后期的阴虚而虚热内生。
5、身热不扬
定义:指身热稽留而热象表现不显著,即虽然体温升高而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机理:湿热病邪蕴阻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热势不能外达,湿蕴热蒸所致。
临床意义:多见于湿温病初起湿邪较盛之时。
6、发热夜甚
指发热昼轻夜重。
机理:营血属阴,邪热消灼营血,营阴不足;夜间卫气入里,阴不制阳,加之本有邪正相争,故夜间发热较重。
此外,热入血分,血瘀亦可见发热夜甚,如吴又可说:“至夜发热者,热留血分”,“至夜独甚者,血未行也”。
临床意义:为温病进入营分,热灼营阴,甚至深入血分之征象。
7、夜热早凉
指入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而在热退时身体并无汗出。
机理:卫气昼行阳分,夜行阴分,入夜与邪相争则发热;清晨复行阳分,不与邪争则热退,但病邪仍伏阴分,故热退时多无汗出。
此外,蓄血证可见夜热早凉。
吴鞠通说:“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秘,脉沉实者,蓄血也。
”
临床意义:可见于温病后期,为邪伏阴分之征象。
8、低热
定义:即热势低微,持续难退(注意:温病初起虽热势不盛,一般不以低热称之)。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温病后期,每为阴伤虚热之征象,多伴有手足心热等症状。
如兼见口渴欲饮,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伤,胃阳独亢,虚热内生,吴鞠通说:“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
”,“此由中焦胃用之阴不降,胃体之阳独亢”所致。
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质绛而枯萎者,为肝肾阴虚而生虚热之证。
【讲稿总纲】
1、发热是温病必有的主要症状;
2、发热的概念及其意义;
3、发热对人体消极与积极地影响;
4、发热的传变;
5、发热有虚实之分;
6、温病中的发热与内伤杂病的发热的区别;
7、温病的发热与伤寒发热的区别;
8、温病发热的八种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