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105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温热论》清·叶天士(叶桂):察舌白苔再舌苔白浓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当疏散之;若薄白而干者,肺液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若苔白而底绛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即干也,此可勿忧,再从里而透于外,则变润矣;初病舌即干,神不昏者,宜急养正,微加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匮,不可救药矣。
再有不拘何色舌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当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轻,旋即生者险矣。
舌苔不燥,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或有伤痕血迹者,必问曾经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为枯症,仍从湿治可也。
再有神情清爽,舌胀大不能退场门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按∶此语费解),而毒延于口也,用大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矣。
又有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浓涎沫者,其口必甜,此为脾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佩兰叶芳香辛散以逐之。
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募原达出矣。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温疫病初入募原,未归胃腑,急急透解,莫待传入而为险恶之症。
且见此舌者,病必见凶,须要小心。
黄苔再黄苔不甚浓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甘寒轻剂养之。
绛舌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
绛、深红色也。
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包络受邪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清泄之。
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即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再论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血为要。
色绛而舌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烁津液,即黄连、石膏亦可加入。
其有舌心独绛而干者,亦胃热而心营受灼也,当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则延及于尖,为津干火盛之候矣。
舌尖独绛而干,此心火上炎,用导赤散泻其腑。
总论第一讲绪论序言:温病学: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辩证论治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研究对象: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温病或温热病。
温病学学科性质和特点:强调其基础性:对于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皮肤病(寒湿理论与湿症)、变态反应病淡化其临床性:把范围局限在传染病的弊病。
参考文献:张文选.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9温病学是中医学发展史的第三次高潮第三个突变的产物第一次:内经理论第二次:张仲景的经方方症和理论第三次:叶天士时方方症和理论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到晋唐时期---萌芽阶段(战国内经成书到秦汉晋隋唐)。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例》《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1.有关温病起源的论述:1)病名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病因的最早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伏气温病和《素问·热论》。
3)脉证特点的最早论述《素问·凭热病论》。
4)治疗的最早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
5)对传染性流行性的最早认识《素问·刺法论》。
2. 温病隶属于伤寒学说:《素问·热论》《伤寒杂病论》。
3. 温病病因证治理论的发展。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时行之气,《诸病源候论》。
萌芽阶段的特点:1无温病专著。
2尊奉“伤寒有五”之说,隶属于广义伤寒。
二、宋到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寓清热于发汗药中之蒿矢。
庞安常《伤寒总病证》首开清热解毒的先河。
贡献:首先提出要灵活运用经方。
2.金元·刘河间——首次提出以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温病(首开清热解毒先河)。
3.元末·王安道---首次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
成长阶段特点:1.理论上有了新进展,治疗上有了新突破;2.尚未完全摆脱《伤寒论》框框;3.仍没有全面论述温病的专著。
《温热论》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序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
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
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有多种刊本。
叶天士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
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
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
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
”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
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
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
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
叶天士《温病论》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温病论夫伤寒二字.盖冬时严寒而成杀厉之气.触冒之而实时病者.乃名伤寒.不即发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既变为温.则不得复言其为寒.不恶寒而渴者是也.此仲景经文也.其麻黄桂枝.为即病之伤寒设.与温热何与.受病之源虽同.所发之时则异.仲景治之.当别有方.缘皆遗失而无征.是以各家议论纷纷.至今未明也.刘守真谓欲用麻黄桂枝.必加凉药于其中.以免发黄之病.张子和六神通解散.以石膏寒药中.加麻黄苍术.皆非也.盖麻黄桂枝辛热.乃冬月表散寒邪所宜之药.不宜用于春夏之时.陶氏欲以九味羌活汤.谓一方可代三方.亦非也.羌活汤易老所制之方.乃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如春宜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温.秋宜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又有春夏秋三时为暴寒所折.虽有恶寒发之证.不若冬时肃杀之气为甚.故不必麻黄桂枝以散寒.惟宜辛凉之药.通内外而解之.况此方须按六经加减之法.不可全用也.不若逍遥散为尤妙.真可一方代三方也.然则欲治温病者.将如何.余有一法.请申而明之.经曰.不恶寒而渴者是也.不恶寒则知其表无寒邪矣.曰渴则知肾水干枯矣.盖缘其人素有火者.冬时触冒寒气.虽伤而亦不甚.惟其有火在内.寒亦不能深入.所以不即发.而寒气伏藏于肌肤.自冬至三四月.历时既久.火为寒郁.中藏亦久.将肾水熬煎枯竭.盖甲木阳木也.借癸水而生.肾水既枯.至此时强木旺.无以为发生滋润之本.故发热而渴.非有所感冒也.海藏谓新邪唤出旧邪.非也.若复有所感.表又当恶寒矣.余以六味地黄滋其水.以柴胡辛凉之药舒其木郁.随手而应.此方活人者多矣.予又因此而推展之.凡冬时伤寒者.亦是郁火证.若其人无火.则为直中矣.惟其有火.故由皮毛而肌肉.肌肉而腑脏.今人皆曰寒邪传里.寒变为热.既曰寒邪.何故入内而反为热.又何为而能变热耶.不知即是本身中之火.为寒所郁而不得泄.一步反归一步.日久则纯热而无寒矣.所以用三黄解毒.解其火也.升麻葛根即火郁发之也.三承气即土郁则夺之.小柴胡汤木郁达之也.其理甚简而易.只多了传经六经诸语.支离多歧.凡杂证有发热者.皆有头疼项强目痛鼻干胁痛口苦等证.何必拘为伤寒.局伤寒方以治之也.余于冬月正伤寒.独麻黄桂枝二方.作寒郁治.其余俱不恶寒者.作郁火治.此不佞之创论也.闻之者孰不骇然吐舌.及阅虞天民医学正传伤寒篇云.有至人传曰.传经伤寒.是郁病.余见之.不觉窃喜.以为先得我心之同然.及考之内经.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寒气外凝内郁之理.腠理坚致.玄府闭密.则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搏.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则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观此而余以伤寒为郁火者.不为无据矣.故特着郁论一篇.论阳毒阴毒金匮要略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死生如阳毒.升麻鳖甲汤并主之.千金云.阳毒汤治伤寒一二日.变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脊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神.或吐血下利.其脉浮.。
《温热论》选讲一、原著简介(一)作者及其著作:《温热论》是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所著。
叶氏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1667年,殁于1746年,享年79岁。
其祖父及父亲均擅长医学,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
叶天士在十四岁时,其父即去世,乃从其父的弟子朱君专心习医。
后又经常寻师访友,从其十二岁到十八岁曾求教过十七位老师,即使在成名之后,还从师多人。
正因为叶氏能博采众长、融汇贯通,故能自成一家而成为一代医学大师。
叶氏因平生忙于诊务,所以著作不多。
现在所流传的十多种叶氏著作,除了有一部分是其门人或后人整理而成的,还有一些是伪托叶氏之作。
由其弟子门人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氏医案未刻本》等,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
《温热论》内容涉及温病学基本理论的各个方面,如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病机、分类、诊法、辨证、治法、预后等。
本篇最早载于华岫云所编《临证指南医案》之中,名为《温热论》。
该书刊于1766年,称为“华本”,又称“种福堂本”。
其次为收入唐大烈《吴医汇讲》中的《温热证治》(又称为《温热论治二十则》),约刊于1792年,称之为“唐本”。
(二)主要学术思想1、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从而为新感温病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对温病的感邪途径提出了“上受”之说,即邪从口鼻而入,特别提出了“首先犯肺” 。
并认为温病的传变主要是病邪首先犯肺,然后可以顺传气分或逆传心包。
病变在气分,可分别出现邪留三焦、致成里结(胃与肠)等不同部位的病变。
病变又可进一步传入营分乃至血分。
另外,本篇对温病的发展规律的论述,如卫气营血的传变、顺传与逆传、温病重症的神昏和痉厥、后期的伤阴等,都是对温病发展规律的总结。
2、创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叶氏按卫气营血划分温病病变阶段,以揭示病变浅深、轻重层次,以此作为对温病辨证之纲。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的1. 了解叶天士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2. 熟悉本论关于风温、湿温传变及治疗特点的论述。
3. 掌握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卫气营血治疗原则的论述,及背诵原文第 1 至第 10 条。
二、教学内容要点:1. 简介叶天士的生平、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对温病学的贡献。
2. 着重讲述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风温、湿温传变,治疗特点的论述。
注意分析温病大纲 ( 原文第 1 、 8 条 ) ;邪在肺卫 ( 原文第 2 、 3 条 ) ;邪陷营血 ( 原文第 4 、 5 条 ) ;流连气分 ( 原文第 6 条 ) ;邪留三焦 ( 原文第 7 条 ) ;里结阳明 ( 原文第 10 条 ) ;论湿 ( 原文第 9 条 ) 。
3. 简述叶氏《温热论》中察舌、验齿、辨斑疹白 pei 的论述及诊断意义。
4. 介绍叶氏《温热论》关于妇人温病论述的主要观点。
5. 注意下列名词术语的解释:上受、逆传心包、透热转气、凉血散血、胃湿、救阴、通阳、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窍、水主之气、两阳相劫、浊邪害清、战汗、分消上下、上者上之、内匮、脾瘅病、夹阴病、甘温扶中、泻南补北、土燥水竭、肾肝色泛,阴下竭阳。
三、教学要求要点:1. 重点内容:温病大纲 ( 原文第 1 、 8 条 ) ;邪在肺卫 ( 原文第 2 、 3 条 ) ;邪陷营血 ( 原文第 4 、 5 条 ) ;流连气分 ( 原文第 6 条 ) ;邪留三焦 ( 原文第 7 条 ) ;里结阳明 ( 原文第 10 条 ) ;论湿 ( 原文第 9 条 ) 。
2. 疑难点: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风温、湿温传变,治疗特点的论述。
[ 教学内容及设计 ]第一节课一、叶天士生平( 5 分钟)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 1667 ~ 1746 )。
祖籍安徽歙县 , 先世迁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