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女性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红楼梦的女性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她们以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命运展现出纳贵族阶层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和处境。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清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角色和命运。
一、贾母——家族之母的光荣与苦涩贾母是贾府中的家族之母,也是红楼梦中贾府的绝对权威。
她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性,处理家族事务得心应手。
她以智慧、勇敢和家庭力量成为了家族的支柱,被所有家族成员敬仰和依赖。
然而,贾母的地位虽然高贵,但她也承受了家族的繁重压力。
她时常要向聘礼之类的物质需求低头,并且在儿女之间的各种争斗中感到无奈。
尽管她在家族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她也常常在传统封建家庭的束缚下,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命运。
二、林黛玉——忧郁才女的悲剧命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和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是贾府中的女贵族,具有非凡的才华和美丽的外貌。
她擅长写诗作画,思维敏捷,性格矛盾,常常表现出忧郁和愤怒的情绪。
然而,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注定了她的不幸。
她是贾府中的庶出女,身份低微却又承载着家族的期望。
她受尽了命运的折磨,被父亲嫂子歧视,并最终因为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林黛玉的形象表达了红楼梦中女性命运的无奈和不平等。
三、贾宝玉的妻子们——命运多舛的妻子们红楼梦中,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拥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权力和地位。
他的妻子们包括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她们都是漂亮、聪明和富有才华的女子。
然而,贾府中的继承权争斗使得这些女性们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她们中的一些人为了家族的利益而受尽委屈,甚至被逼迫出家。
贾宝玉婚配的过程也充满了纷争和痛苦,女性形象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四、妙玉——自由独立的女性象征妙玉是红楼梦中的特殊女性形象,她是一个伪装成男子的女子,以她的勇敢和机智赢得了贾宝玉的喜爱。
妙玉以她与众不同的形象和性格,成为了红楼梦中自由独立的女性象征。
红楼梦的女性形象评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以女性形象为主要创作对象的小说。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家族生活的小说,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让读者对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和命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女性形象进行评析。
1. 林黛玉:此消彼长的千古绝艳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受人关注的女性角色之一。
黛玉聪明敏感,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
她天生有诗意的灵魂和世俗的心智,在芸芸众生中显得更加特别和与众不同。
她继承了贾母的聪明才智和贾政的清高品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黛玉的命运虽然悲惨,但她自身的性格使得她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她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受世俗观念束缚。
尽管她在情感上受到了打击,但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真实。
黛玉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成为了红楼梦中永远的符号。
2. 薛宝钗:妩媚端庄的贤妻良母薛宝钗被誉为红楼梦中的“兄控女神”,她是贾宝玉的表妹,聪明伶俐,美得惹人注目。
她的身世使得她在贾府内地位较高,她既有着冷艳高贵的外表,又有着温柔体贴的内心。
薛宝钗具备家庭主妇的特点,心思细腻、懂得察言观色,在家庭和社交中总是恰到好处。
她讲究礼仪与道德,冷静而有自制力。
与黛玉不同,宝钗深得贾母的宠爱,同时也是贾府内数一数二的美女。
她的形象塑造了贤妻良母的典范。
3. 贾探春:温柔内敛的知性女性贾探春是贾府四大姐妹之一,性格温和、知性,对文艺和学问有浓厚的兴趣。
她对贾府的事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努力改善贾府内部的习俗。
同时,她也是一个照顾家人的好姐姐。
贾探春的形象被描写得充满哲思和思辨精神,她常与贾宝玉进行深入的对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和对于世界的关注。
她宽容理性的内在与温柔娴静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深思熟虑、内心丰富而又不失温柔的形象。
4. 贾元春:娴静端庄的贵妇人贾元春是贾府的正妻,她来自贾府的侧室王夫人家族,与贾府算是联姻。
贾元春性格稳重,端庄娴静,以恬静文雅的方式处理内外事务。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周博《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巅峰之作,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贾府四春、王熙凤和薛宝钗等。
曹雪芹对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特别是针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最为后世称道。
书中诸多女子,不是早早离世,就是备受折磨而苟活世间,通过作品,可看出曹雪芹对女性的尊重、关爱以及赞许。
毫不夸张地讲,《红楼梦》既属于描写女性的赞歌,又是悲歌。
本文立足守望者角度看待女性,分析女性形象的内涵特征,阐述女性意识,总结女性悲剧成因,让读者能清晰了解女性在古代时期的社会地位,以窥探曹雪芹内心的情感世界。
一、《红楼梦》女性形象内涵特征(一)宣战感《红楼梦》中大多数女性皆具备过人胆识,如探春被称之为“玫瑰花儿”,性格刚烈正直,其治家之能不在凤姐之下,然而基于封建社会环境,探春作为贾府庶出的女儿,不仅缺少机会闯出一番事业,而且也没有权利决定自身命运和幸福。
探春作为贾府“管家”,在管理内部事务时,行为做派极像男性。
例如,在大观园被抄家时,探春打恶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干脆利索,从侧面反映了探春的镇定和沉着,表达出女性对封建男权的抗争。
在描绘《红楼梦》女性角色时,她们的个性感与个人主义思想十分强烈,渴望幸福并为之积极抗争,然而最终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的禁锢,以失败告终。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描绘的“女尊男卑”社会,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和讽刺,在剖析《红楼梦》女性人物内涵时,即可发现“大观园”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
(二)男性化封建社会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科考制度明确规定女性不得参加科考,且古代读书上学费用较高,因此古代大多女性都不会读书,只注重学习“三从四德”。
但《红楼梦》中描绘的女性形象同客观社会实情存在很大不同,男性化特点显著,特别是针对部分“任性”行为来讲,表明了《红楼梦》以女性为主。
比如,贾府的“管家”王熙凤,不管是办事能力、思维想法,或是行事作风均透露着男性气息,在封建社会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记述了康熙末期的清室及其贵族家庭的历史故事,以及神话般的悲剧行为,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性审美与情感符号。
其中,有许多精彩出色的女性形象,在书中鲜活
地展现出深邃的心态,卓越的精神实力,多变灵活的见解,以及优雅而内敛的行为,极大
地拓宽了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的内涵和深度。
首先,杨颐的闺密贾敏,无论面对满宫冰雪的贵族冷落,还是面对贾赦暴虐和贾政的
虚伪,她都展现出固执、坚毅的性格,勇敢为自己所信仰的誓言坚守苦战。
例如,在梦中,她为了保护林黛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反抗贾政,惊心动魄,展现出一个追求自由、不
甘被奴役的女性形象,引起读者的敬佩。
其次,被称为“西厢联合胡三小姐”的薛宝钗,是少数具有社会财产才能的女性形象,在贾家的一反常态的家庭社会关系中,以自己的文雅、出色的实力,一系列地扼杀了宁国
府客人及家族弟子,甚至一度把握住贾夫人的政治必争权利而谋取更高的地位。
同时,她
又成功地打动了林钰花的芳心,从而实现了职位的提升,展现出一个聪明、精明、有主见
的女性形象,增加了小说中社会阶层差异的刺激性。
最后,关汉卿的女儿林黛玉,是一个真诚、守么、孝恭的天真人物,无论贫寒品尝痛苦,还是路过富贵,始终迸发出卓越的芳心美,引得贾家众人的笃信爱护。
身处满宫荒淫,却终能自律节操,从而把一种很独特的清新感带入小说的故事之中,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
会到神话般的憧憬与认知性。
总之,《红楼梦》中几位著名的女性形象,通过其各自的性格特征及行为举止,凸显
出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性,使得有一股壮丽灿烂的感情流淌在书中,体现了女性清高、动人的心态及优雅朴素的形象。
试论《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中国悲剧历来擅长伤逝之嗟,著名家曹雪芹用尽一生心血所谱写的鸿篇巨作《红楼梦》,便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
其创造的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系列的悲剧,唱出了震荡乾坤的封建末世的哀歌。
正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言,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的魅力,正是从那震撼人心的悲剧结构中产生的。
悲剧范畴的客观基础是美好人物与事物的苦难、死亡与毁灭。
曹雪芹挥洒他卓越奇特的艺术之笔,在《红楼梦》中创造出“大观园”这一“千红万艳”的女儿国,塑造出一系列“各具一心,各具一面”、如水之精灵花之天使的美好形象,并通过这些红颜薄命的女子们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共同组成一篇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诗篇。
这些“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不幸女子们所遭遇的一个个凄婉动人的悲剧故事,如从主轴里飞出的游丝,辐射到作品的每一个有机组成部位,起到了总领全书的作用,勾勒出一幅旷世绝代的悲剧图。
从开篇的《引子》到《终身误》、《枉凝眉》,再到《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等曲子,一一唱出了宝钗、黛玉的婚姻、爱情悲剧,唱出了元春、探春、湘云、妙玉等一系列女子的各自不幸遭遇和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
最后又以一曲《飞鸟各投林》收尾。
这一套音韵凄凉沉郁的曲调,合奏成一支震撼人心的悲剧音响,使人深刻感受到了只有伟大悲剧作品才能具有的销魂摄魄的艺术力量和悲剧美。
在这悲红悼玉的悲剧总汇之中,悲剧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美丽的女子,“金陵十二钗”首当其冲。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她们葬送了自己的青春与幸福,流尽了自己的眼泪与心血,她们的悲剧人生,实际上就是美的毁灭,其根源无一不是摧残、压迫、蹂躏女性的封建势力、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
鲁迅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社会的本质是“吃人”,而处在封建社会底层,受男性奴役、礼教压迫最深的女子,便是这吃人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法制度的统治之下,女人被当作“服也,从人者也!”。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折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描写闻名于世。
在红楼梦这个庞大的世界中,女性角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这些女性角色的描绘和她们所经历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命运的悲剧。
本文将从贾母、林黛玉和王熙凤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贾母这个角色。
作为贾府的家族长者,贾母在红楼梦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然而她的命运却并不如人所愿。
贾母是一个传统封建家庭中的女性代表,她被束缚在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中。
她在家族中起着权威的作用,但她的权力也受到男性成员的制约。
几次婚姻的失利使她倍受打击,最终她只能通过儿女们的成功来为自己寻找存在感。
贾母的命运悲剧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剥夺,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無助。
接下来,我们来看林黛玉这个角色。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令人心生怜悯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有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但她的命运却被家族和封建礼教所捆绑。
林黛玉从小身世寄人篱下,她的一生都在为家族的利益和“贾宝玉”而活。
她被迫嫁给薛宝钗,这是一个完全不爱她的男子,最终导致了她的病倒和死亡。
林黛玉的命运悲剧折射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力和无法摆脱的命运,以及对真爱的渴望被家族和社会所摧毁。
最后,我们来看王熙凤这个角色。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复杂而具有争议性的角色。
她是一个能干、有智慧的女性,她在家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她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家族的忠诚却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她被迫嫁给了贾母的养子贾琏,这是一个缺乏真正爱情的婚姻。
她虽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家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她的命运仍然被传统观念和家族的利益所限制。
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综上所述,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命运的束缚。
贾母、林黛玉和王熙凤这些女性角色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和无情。
她们被困于封建礼教和男权思想的牢笼中,无法拥有自主选择的婚姻和生活。
论《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之一,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其中塑造了众多丰满、复杂和深刻的女性角色,这些角色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身份与命运的压抑、限制和不公。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论述和分析。
1. 宝黛:命运的交错与成长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和魅力的两位女性角色。
宝玉身为贵族后裔,但却备受命运的摆弄,最终沉溺于奢华世界而痛苦衰落。
林黛玉则身世低贱却天资聪颖,被迫进入荣府,然而她独特魅力却引起了嫉妒与争斗。
这两位无法在传统封建社会中寻得真正幸福和安定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所经历的磨难以及精神成长过程,对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制度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2. 贾母与贾政:权力与羁绊贾母和贾政是两位具有重要地位和权力的女性角色。
她们在权谋、家族维系以及传统价值观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她们也深受家族利益、社会习俗和封建礼教的束缚。
尤其是在男权主导的家族结构中,她们的决策常常必须服从男性成员或符合家族利益,这使得她们在实践中面临种种困境和挣扎。
3. 薛宝钗与王熙凤:智慧与权谋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婚姻幸福、从容自持并且最后不流泪而消失的女性形象。
她聪明智慧,富有远见并正确预测到祸端将至。
然而,她也舍弃了自我追求,始终将个人意志置于家庭幸福之上。
相比之下,王熙凤则被塑造成富有权谋心计的女性形象。
她善于运用心机和谋略,掌握了对贾家的实际控制权。
然而,她的手段却暴露出一种深深的冷漠和无情。
4. 黛玉、迎春:被认同与被辜负黛玉是一个极端敏感的女性角色,她对周围人事物有着高度的敏感度,并对世俗伪装感到厌倦。
然而,尽管黛玉具有独特的才情与纯真的爱慕之情,她最终却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并忍受着痛苦与折磨。
迎春则是《红楼梦》中温柔善良、知书达理的女性形象,在家族中屈居次位,但她付出了许多为他人着想和牺牲自己的行为。
然而,正因为这样,她在命运转变时受到了辜负。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中各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于封建社会中女性身份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批判和关注。
中国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独特的文化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女性角色在这些经典作品中扮演着各具特色的角色。
下文将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深刻而丰富的女性角色。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林黛玉、贾元春和史湘云。
首先,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她聪明敏感,情感复杂。
她追求自由和真实,对社会的虚伪充满不满,因此常常表达自己的伤感和忧愁,被称为“情感代言人”。
其次,贾元春是贾府的贵妃,她的形象深受作者关于儿女情长的描写。
她是一个温柔贤淑、有母爱的形象,用她的智慧和理解力去缓和家族内部的争斗。
最后,史湘云是贾府中的第三代女子,她有着果敢坚定的性格和独立自主的思想。
她因为自己的才华和超越时代的观念在贾府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
二、《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西游记》作为一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其中的女性形象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著名的有白晶晶、沙僧师太和女儿国国王。
白晶晶是唐僧师徒团队中的女儿国公主,她的形象代表着纯洁和勇气。
白晶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善于保护自己和自己心爱的人。
沙僧师太是唐僧护法之一,她非常聪明和机智。
她的形象追求自由,她在西行取经的路上,不断为团队提供帮助。
她展示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智慧。
最后,女儿国国王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女性形象。
她有着很高的权力和地位,她勇敢地保护着她的国家,代表了女性在领导地位上的能力。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水浒传》作为一部描写草根起义的文学巨著,虽然男性形象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同样具有一定影响力。
最突出的是林冲妻黄氏、武松妻潘金莲和孟康家的姐妹三人。
黄氏是林冲的妻子,她在丈夫遭受逆境的时候表现出了巨大的母爱和胆识。
她用自己坚强的心态和智慧帮助丈夫摆脱困境。
潘金莲是武松妻子,她是一个有着强烈欲望和野心的女性。
王熙凤悲剧形象解析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气质和传统女性的命运。
本文将从她的性格、经历和命运三个方面来解析王熙凤的悲剧形象。
王熙凤的性格使她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她聪明、机智、果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家族荣誉感。
她在家中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和家族事务,是一个典型的“好女儿、好妻子、好儿媳”的形象。
她的强势和自尊使她与其他人常常发生冲突,尤其是她与贾母和薛姨妈之间的矛盾。
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有着完美主义的倾向,这使她在家中和社交场合经常陷入尴尬和矛盾之中。
她的坚强和果断让她在生活中付出了很多,但也同时造成了她的孤独和无奈。
王熙凤的经历影响了她的悲剧命运。
她从小就聪明伶俐,被认为是家族的骄傲。
她却因为母亲的早逝而失去了温暖的家庭,父亲和兄长对她的态度也冷淡。
她的婚姻更是一桩悲剧,她原本是被定为贾宝玉的妻子,但最终却被贾母推嫁给了贾政。
而贾政对她的冷淡和压抑让她在婚姻中备受煎熬。
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挫折和痛苦,使她的命运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王熙凤的命运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
她在家庭和社交中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但最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她的婚姻不幸福,她的家庭破碎,她的身心受到各种折磨。
最终,在病痛和绝望中,她选择了自我毁灭,她的死亡成为了整个故事中的悲剧高潮。
她的死让人感到惋惜和心痛,也让人对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愤慨。
王熙凤的悲剧形象是《红楼梦》中最令人动容和深思的一个角色。
她的性格、经历和命运构成了她悲剧的基因,也突显了整个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通过王熙凤这个形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个体的悲剧,也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和文化的悲剧。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对王熙凤的解析,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思考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气质和传统女性的命运。
论《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悲剧性1. 引言1.1 《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晴雯,是《红楼梦》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其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她是贾府中的一个婢女,却拥有着非同寻常的才华和美丽。
晴雯的形象在整部小说中显得特别突出,她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起衬托其他人物,更是为了反映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
在《红楼梦》中,晴雯的形象是十分矛盾的。
她一方面是聪慧美丽的少女,受到贾宝玉的宠爱,受到众人的赏识;她却是一个地位低微、命运悲惨的女子,被迫忍受着种种不公平与伤害。
晴雯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遭遇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深思和反思。
晴雯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她的命运悲惨,却又展现出了坚强和自尊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晴雯的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特点。
1.2 晴雯的性格特点晴雯是《红楼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她的性格特点是复杂而丰富的。
晴雯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敏感性,她对待自己的尊严和尊重十分重视,绝不容忍任何人的轻视或侮辱。
这种自尊心使得她在与他人相处时显得高傲和孤立,同时也使她难以融入红楼宝玉等人的圈子。
晴雯是一个聪慧而机敏的女子,她的言谈举止总是充满着智慧和才情,深受读者的喜爱。
正是因为她的聪慧和敏感,使得她在红楼这个虚荣和权谋充斥的世界中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晴雯的性格特点既体现了她的优点和魅力,也为她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探讨晴雯的形象和悲剧性。
1.3 晴雯的悲剧性《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她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不幸。
晴雯从小就失去了双亲,被迫在贾府中当丫鬟,身世凄惨。
尽管她聪明美丽,却因为家族地位低微,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在贾府中,她遭受种种欺凌和羞辱,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而且,在爱情上,她与贾宝玉的感情被外界的干扰与压力破坏,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女性形象研究《红楼梦》女性形象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而在《红楼梦》这部经典的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刻画了一系列丰富而复杂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们的才智、美丽和矛盾心理,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展开研究,探讨她们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一、贾府的女性群体贾府作为小说的主要背景,集中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首先是宝玉身边的女性人物,如黛玉、晴雯、袭人等。
黛玉是一位聪明敏感的女子,她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痛苦的思考,并通过反叛与沉默表达内心的不满。
晴雯则是一位态度强硬、胆识过人的女性,她对自己的自由有着坚守和追求,但往往也因此遭受不幸。
袭人则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女性,她尽职尽责地为宝玉提供了无尽的关爱和支持。
其次,贾府还有一些次要的女性人物,如娥官、娇杏等。
她们代表了贾府家族中的普通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往往只是被动地侍奉和服务于大户人家,没有太多的权力和主张。
二、薄命的女性形象《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中,也有许多悲剧性的存在。
比如,贾府的妾室贾母和王夫人虽然拥有高贵的身份和地位,但她们的一生都被束缚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中。
尤其是王夫人,她虽然聪明美丽,却因为她生不出贵子,而被贾母冷落和排斥,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另外,对于《红楼梦》来说,薛宝钗无疑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女性形象。
她被描绘为一个完美无瑕的女子,她优雅贤良,以守纪律为己任。
然而,她薄情寡义的从容和她对贾府的事业缺乏关心,使她和贾宝玉的婚姻最终以悲剧收场。
三、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常常被男性决定和影响。
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本就较低,而在贾府中,女性的地位更是受到了种种限制。
贾府的女性人物往往被家族的血统、地位和传统观念所束缚,她们的自由和权力十分有限。
然而,她们并不甘于被动地处在这种地位,她们有时通过巧妙的手段和聪明的头脑来追求自己的权益和幸福。
《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论《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一部伟大的毁灭女性美给人看的历史悲剧小说。
它毫不掩饰地描写了痛苦的人生、破灭的梦和被摧残的完美无瑕的爱情。
这些在封建社会末世中最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感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和男权社会深深的压迫,有一定的反叛意识和自我意识,但仍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或以死抗争,或逃离避世。
女性美好的、艳丽的、鲜活的生命及其理想、追求都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她们的爱情婚姻、人生道路、性格命运的悲剧结局充分展示了人间美好事物与美好感情的惨遭毁灭。
让我们深深的悟到封建时代人生的悲哀与无奈,带给我们无限的伤痛~[关键词] 《红楼梦》;女性;悲剧;封建社会;美丽《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爱情悲剧。
一部《红楼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文化史,或者更确切说是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展命运与历程的一个缩影。
《红楼梦》中刻画了一大群美人,她们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的独立女儿国。
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在短短的几年里,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
曹雪芹他倾一世之心血营造出了女儿国,然而这些秀外慧中又正值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一个个离我们远去,她们有血有肉,有才华也有梦想,但是她们没有青春。
她们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她们不属于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她们都逃不过“封建礼教殉葬品”的悲惨结局。
《红楼梦》是人性的梦,是对那些美好事物的追求之梦,是对人性中美好东西的迫求之梦,是《红楼梦》的作者在人生之路上感到无路:走时为自己构画的一个大梦。
《红楼梦》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书。
曹雪芹通过贾府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从而完成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这反思是深刻的,远未过时,直到今天的女权运动,独立,自由,民主。
作者曹雪芹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塑造了一个“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觉醒者的悲剧形象,从而表现出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五大名著”之首。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曹雪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塑造了许多丰满生动的女性形象。
她们各具特色,有的刚强坚毅,有的温柔婉约,有的聪慧机智。
今天,我们将一一探讨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展现她们的个性与魅力。
1. 林黛玉:妒忌与悲情的化身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独特的女性之一,她是作者的表妹,也是情感纠葛最复杂的角色。
黛玉天生聪颖,有极高的文学才华,但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得不与贾府里的其他女性展开竞争。
她常常被妒忌与压抑所困扰,这使得她内心充满了悲伤与痛苦。
然而,黛玉并不是一个完全无助的受害者,她拥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思想。
尽管她最终赴了黄泉,但她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2. 薛宝钗:温婉贤淑的典范薛宝钗是贾府的公主,其温婉贤淑的性格使得她备受赞誉。
她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女性,对待事物的处理总是从容淡定。
她的美貌与才华让她成为贾府族人的宠爱,但她从不因此自傲,反而对家族的兴衰感到忧虑。
宝钗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聪慧和善良让人为之动容。
3. 贾迎春:温柔和善的化身贾迎春是贾府中最加善良的女性之一。
她性格温和,善解人意,不善争斗,更懂得关心他人。
迎春对待生活充满了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她以幽默和风趣的言辞,给家族带来了欢乐。
她也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幸福女性之一,对待婚姻和感情,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贾元春:仪态端庄的圣洁之美贾元春是红楼梦中最尊贵的女性之一,她是贾府的主母,也是贾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
她以端庄的仪态示人,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她不可侵犯的尊严。
元春在家族中承担着许多重要的事务,她是贾府的精神支柱。
她的形象给人以敬意和崇高,代表着贾府的荣耀和庄严。
5. 贾探春:富有智慧的知性美人贾探春是红楼梦中最富有智慧的女性之一,她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对各种学识也非常熟悉。
探春的聪慧和才情赋予她与众不同的魅力,她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度思考,使得她成为红楼梦中最具有知性美的女性之一。
《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分析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晴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晴雯的出现,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她的悲剧命运也引起了读者的深深同情。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晴雯的人物形象以及她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
一、晴雯的人物形象晴雯是贾府的瑞宝,是黛玉的丫鬟,她的名字象征着清净、晴朗的天空。
晴雯从小孤苦无依,性格坚强,机智过人,懂得察言观色,善于察颜观色。
她聪明伶俐,口才出众,尤其是在与贾府里的人打交道时,能够运用巧妙的言辞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她对待工作也非常认真,勤奋努力,得到了黛玉的赏识和信任。
晴雯的美貌也是她的骄傲所在,她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张白皙红润的小脸,让人无法抗拒地被她的风采所吸引。
在贾府中,她的美貌也引起了其他男性人物的注意,比如宝玉和探春的表弟可卿等人。
二、晴雯的悲剧命运晴雯的命运可谓是悲剧的。
她作为黛玉的丫鬟,一直以来都对黛玉忠心耿耿,默默地为她付出。
然而,她的命运却在一个意外之中发生了改变,当黛玉因为一场意外病倒之后,晴雯遭到了贾府里其他人的冷落和排挤。
晴雯的悲剧从此开始,她失去了黛玉的关爱和呵护,也失去了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
她变得孤独、无助,甚至受到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虐待。
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帮助她,她只能独自面对困境。
最后,晴雯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顶点。
在黛玉病逝后,她心灰意冷,绝望地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的死让整个贾府陷入了沉重的悲伤之中,也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她悲剧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三、晴雯形象的意义和启示晴雯这一悲剧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晴雯的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她作为一个丫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自主权力,受到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折磨。
她的悲剧命运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不公。
其次,晴雯的悲剧让人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冷漠和无情。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及命运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女性角色,她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个性与命运。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几位主要女性角色进行介绍,分析她们的形象特点以及所承受的命运。
2. 林黛玉:忧郁而敏感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受争议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是贾府贾母侄孙林如海之女,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聪明、才情出众但内心忧郁敏感的女子。
林黛玉在家族中并不被看重,但她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文学才华。
然而,由于家族和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限制,她对于自己缺乏独立意识和权利感持有强烈的不满。
这使得她对世间虚伪和不公正的现象感到极度的痛苦和失望,最终导致她走向自我毁灭的命运。
3. 薛宝钗:贤淑而坚韧与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薛宝钗,她是薛家的女儿,聪明、贤惠、温柔而且机智。
薛宝钗在贾府以及与黛玉相处时展示了出色的应对能力和冷静镇定的态度。
与黛玉不同,薛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并逐渐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她通过高情商和稳重的性格,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成功地保持着平衡和身份认同。
尽管她也受到命运中一些挫折和困境的影响,但她仍然展现出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坚韧。
4. 贾元春:悲剧与牺牲贾元春是《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她是贾府荣府之主、贾母长女。
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比,贾元春的形象更具有悲剧色彩。
从小她就背负着对家族的责任,作为长女,她需要承担许多重大决策和家族事务。
然而,命运对于她并不公平。
她的婚姻遭受了种种打击和破坏,使她陷入了绝望和无助之中。
最终,贾元春在家族纷争中成为牺牲品,并在命运的摆布下黯然离世。
5. 史湘云:活泼与机智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一个备受喜爱的角色,她是史氏王夫人之孙女。
史湘云被描绘成一个活泼开朗、机智聪明而且天真率性的女孩。
在家族环境中,史湘云不愿意局限于传统女性角色,在学习上富有天赋并追求知识与自由。
她坚持自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并在世俗规则面前展示出勇敢和坚定的态度。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
曹雪芹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惹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
林黛玉她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最终成为一场悲剧,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
她的个性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美;时代悲剧《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代表: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惹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一、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浓重林黛玉父母双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凄凉身世在其内心深处结成了解不开的隐痛,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
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得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羸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
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
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
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
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
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而她在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等等,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清晰的印象。
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描绘了一个世俗家庭的兴衰和荣辱。
而在这个庞大的人物群像中,有一些人物的命运注定早已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一些悲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性格和命运。
1.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他是贾府的独子,也是宝钗的表哥。
在整个故事中,贾宝玉被描绘为一个敏感、纤弱、多情的人。
他一直沉浸在与黛玉的爱情中,却又无法与黛玉成婚,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贾宝玉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满,认为人们在爱情和婚姻中应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2. 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悲剧人物,她是林家的女儿,被贾府收养,与贾宝玉形影不离。
黛玉的命运同样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她聪明、敏感、才情出众,但却因为与贾宝玉的感情无法合而为一而备受痛苦。
黛玉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脆弱性和社会禁锢的不满。
3. 贾母贾母是贾府的家长,是一个强势、聪明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然而,她也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贾母为了保护宝玉和黛玉的感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落。
贾母的悲剧体现了对传统家族观念的反思,认为执着于传统的束缚和控制会导致悲剧的结果。
4. 薛宝钗薛宝钗是贾府的外宾,聪明、温文尔雅,被誉为“十二金钗”中的佼佼者。
然而,她的悲剧在于与贾宝玉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宝钗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真爱,选择了一个不情愿的婚姻,最终导致了她内心的痛苦。
薛宝钗的悲剧反映了传统家族观念对女性造成的束缚和压迫。
5. 薛蟠薛蟠是宝钗的弟弟,被描绘为一个放荡不羁、好享乐的人。
他对贾府并没有真正的情感认同,最终陷入了堕落的境地。
薛蟠的悲剧揭示了贾府的道德败坏和家族价值的缺失。
总结而言,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家族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还是贾母、薛宝钗和薛蟠,他们的命运都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这些人物形象的创造和描绘,旨在表达作者对传统社会制度的不满,并希望人们能够摆脱这种束缚,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
论《红楼梦》悲剧女性人物形象摘要:《红楼梦》中的女性身份不同, 社会对她们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共同的是在父权社会中她们都没有自主权,她们的命运就是服从, 她们的生存以泯灭个体的天性自由为代价。
,阐述了女性悲剧命运分类和至爱困惑的原因。
并揭示人性在追求与挣扎中不能摆脱男权社会及男权意识的压迫而显现出来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红楼梦悲剧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山羊之歌。
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关于悲剧的起源是酒神颂歌对(成员们扮成山羊的模样)领队的即兴表演,并在摒弃了其作为前身的萨图罗斯剧的粗俗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
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学当中,悲剧衍生为一种困兽犹斗的抗争,体现出个体命运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意识,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
由于历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界缺乏对悲剧精神的体认。
无论是元明戏曲还是传奇,在塑造一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故事时,总是为了照顾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人们情感需求而缀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关汉卿的《窦娥冤》如此,四大南戏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亦如是。
但在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并非缺乏悲剧意识,只是在关照的基点上与其他文学有所不同。
《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叙写“幻灭”的悲剧作品。
《红楼梦》正是从繁华成空的家族史;人生失落,无所归依的绝望史;人生如梦,悲惨命运的悲怆史这三层意蕴中体现悲剧精神的。
本文试图以大观园中女性群体为阐述对象,并从其所代表的美的幻灭和至爱困惑中探讨其悲剧精神的体现和意义。
一、悲剧类型大观园各色女性形象中,就其命运而言都是美的幻灭的过程。
因此,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
但不同的形象所表现的悲剧的类型却是不同的。
(一)富有传统美德型薛宝钗,花袭人,一个是小姐,一个是丫环,一个是正本,一个则是副本。
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其生存策略、生存手段却是如出一辙。
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其形象的确蕴涵着中国民众的审美倾向与道德规范。
正因为如此,其形象才深得贾母、王夫人之心。
薛宝钗戏蝶的妩媚,兰言解痴癖的贤良,小贤全大体的淑德,脱身避嫌隙的机敏,其实就是她生存策略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行动指南。
薛宝钗与林黛玉在感情的争夺中,宝钗正是用她对立于黛玉尖酸刻薄的忠厚善良赢得了家族统治者的青睐。
胜利的看着林黛玉归西,胜利的走向洞房。
虽然在形式上宝钗是胜利者,但在感情的归属上她却败下阵来。
因为她只得到了一个空洞的婚姻,空洞的一无所有,空洞的只能独守空房。
于是,她的美丽、才华,连同她的青云之志悲剧地毁灭了。
花袭人,丫鬟群体的代表。
贤是她区别与其他丫鬟的鲜明特征。
她的贤是在洞察了王夫人在宝玉身上的寄托之后,不断督促宝玉读圣贤之书,如此良苦的用心感动得王夫人一再地称赞袭人是比宝玉强十倍的孩儿。
袭人为了得到一个宝玉屋里人的待遇,一再地忍辱负重,忍受着各种嘲弄、讽刺以及是非。
即便是在遭受宝玉窝心一脚时也毫无怨言。
袭人的行为方式与其说是对于主子的忠诚,不如说是相似于宝钗的生存策略。
正是期冀用这种方式达到改变命运,但却在树倒猢狲散之后落寞退场,希望与失望的落差不可谓不悲凉。
(二)凤姐探春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王熙凤是小说中最令人瞩目的形象。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辣出场,主持家政的铁腕手段,一方面精明强干,另一方面利欲薰心。
最真实、最世俗地融进了现实社会。
她敢说敢做,不唯唯诺诺,甚至对老祖宗都敢于冒犯,挪用贾母的私藏。
在与尤二姐争夺丈夫的战斗中不惜对尤二姐痛下杀手,残酷与心计的确可见一斑。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是曹雪芹对其最好的注解。
与元春的高高在上不同,凤姐是大观园中唯一执行使命的人。
为了自身利益她损人利己,甚至草菅人命。
做为恶者她也是在争夺自身的生存利益。
可是在她的恶感中没有贾政式的迂腐,没有王夫人的阴诈。
在某种程度上却还在主持着大观园中的正义。
当贾赦想要霸占鸳鸯的时候,她不但不支持还做了消极的抵抗。
在大观园中她又是唯一一个公然点明宝黛爱情的人,对宝黛木石前盟的相助,内心的正义和深怀的恻隐之心隐然可见。
但她最终被休和哭向金陵,只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这一切向我们昭示出她生存于阴影中的不幸。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没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前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的形象与王熙凤形象在性格的塑造上有着相似的一致。
虽不及凤姐泼辣,但却具有一种独具的威严,并且以才智的清明高远为底蕴。
但无论如何俩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如果说王熙凤的悲剧在于结局,那么探春的悲剧则在出生。
出身的低贱与清明的才智的巨大反差,使整个形象笼罩在沉重的叹息中,“奴去也,莫牵连”的放逐揭示了清醒者从此的孤独。
在这样一个注重出身的门第家庭里,探春的悲剧命运一开始就生而有之的,期间她有过挣扎,有过反抗,有过走马上任主持家政的权威与明察秋毫。
在王夫人与刑夫人的指使下,一群恶奴肆无忌惮地搜查、践踏大观园的时候,探春扬手的那一巴掌不仅是对自己受到侵犯的还击,更是对人身权利的捍卫和抗争。
但那种近似与放逐的远嫁并没有结束她与生俱来的悲慨命运,而是悲慨命运的无限延伸。
(三)晴雯型“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因身份地位的悬殊, 晴雯有着林黛玉不曾具备的火样的热情。
晴雯形象的塑造是对历来女性形象的一个超越。
晴雯形象的放浪美丽在此处有了重新深刻的诠释。
晴雯撕扇时所做的千金一笑, 唇枪舌剑的正义与公正恰恰是对现实世界种种污俗的彻底扫荡。
晴雯的无辜被逐, 身心的清白, 辞世时心中自有的定论, 使晴雯更认定了“既担了虚名, 索性如此”, 临终前将两根葱管般的指甲连同贴身红袄一齐递与宝玉。
晴雯之死集中体现了女性意识觉醒之后的全部悲愤。
晴雯之死更将宝玉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灵魂高度, 写出了那千古绝唱的《芙蓉女儿诔》。
(四)多愁善感爱情至上的林黛玉林黛玉形象的出现,悲剧命运的显现正是基于对至爱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无从消解的困惑。
“两弯似蹙非蹙芨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壳,病如西子胜三分”。
柔弱的花柳枝下荟萃了所有优秀女子全部的灵气,她以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卓越的才情傲然挺立于这样一个穷图末路的封建末世。
人格的独立、灵魂的自由第一次在这个少女身上获得了生动的体现。
林黛玉娇柔的外表与其黛玉式的泪雨倾盆恰恰便是她遭受无望爱情时的一种悲壮。
而这种悲壮确是对千年来中国女性“向———爱情的期待”的传统被动情爱模式的打破,而黛玉的这种悲壮恰恰表现为她“向———期待的爱情”所做得苦苦挣扎。
这种挣扎和苦痛对于林黛玉与其说是一种理想,不如说是一种叛逆。
正是有了这种基于女性意识觉醒之上的叛逆,让我们有了对于悲剧精神的观照。
那么,对于林黛玉无休无止的哭泣,以至最终以泪向报的结果,我们就不能从世俗的角度进行衡量。
当贾宝玉认定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时,他也应认定林妹妹是泪水的化身。
泪水对于林黛玉而言是水中的无上尊者,也是其灵魂现身的外在形态。
正是因为泪水的这种至尊意味才彰显了她用泪水对至爱的追求。
对于爱的高潮的到来,黛玉迎接她的并非表象的笑, 而是深层次的哭。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向贾宝玉显示出的是一个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女子所能够出示的全部爱情。
这种爱情孤傲美丽,在世俗与传统的重压下显现出特有的青春活力。
尽管这爱常被化做泪的感伤,但这的确是处于人性之上的悲剧的感伤。
黛玉眼泪流尽之时,便是她至上爱情结束之日。
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其他不同的悲剧类型,导致悲剧命运的原因各有不同。
社会阶层的悬殊使得袭人力图通过自己的生存手段和策略改变命运。
宝钗无时无刻不以贤良淑德的道德面目示人,藉此获得上位之人的垂青,巩固其地位,获得其爱情。
王熙凤与探春纵然有济世之才,但想要打破封建末世的既定规则与之抗衡,却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这种代价关乎出身,但却不全然相关。
究其终极原因,主要是源于男权社会对于女性命运的掌控。
探春的远嫁,凤姐的被休弃,宝钗袭人对统治阶层男权社会的想当然的迎合而最终的黯然离去,都是男权社会给予女性命运的重压。
在男权深重的社会,无论女性想用何种方式改变命运,所付出的代价都是惨痛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历来有“怨女”与“弃妇”之说,而这两个名词的来历恰恰彰显了积淀在众多女性心灵深处男权文化的基因。
所谓“怨女”是指那些该有配偶而找不到配偶的年轻女子;而所谓“怨妇”确是指那些遭到男子所抛弃的妇女。
虽然这种所谓形象的称谓是假于别人之口详细的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体验,但的确反映出的是那个时代理想的匮乏与男权意识的深重。
“怨女”及“弃妇”形象心态的产生和出现,是典型环境下所生发出来的相当普遍的女性意识与心态。
在那个男权意识浓厚的封建社会苦苦挣扎的弱者。
参考文献: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