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换血疗法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新生儿rh溶血换血原则
新生儿RH溶血换血原则
一、定义:
新生儿RH溶血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出现较重症状的血液病,由于母体血型RH阴性与胎儿RH阳性的关系,产生了RH溶血的可能性。
换血治疗是把病婴的母血替换为无血源RH阴性血液,以减少宝宝溶血症状,同时也能抑制再次发生溶血的可能性。
二、原则:
1、RH阴性血液的筛选:新生儿RH溶血换血时应采用RH阴性血液,主要用于胎儿血液中血清系中的抗原抗体,以避免再次出现RH 溶血。
2、RH抗体的检测:由于RH抗体是胎儿血液中唯一的抗体,所以采用RH阴性血液时,应进行RH抗体的检测,确保血液与胎儿RH 阴性。
3、血液有效性的检测:为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避免有病毒或细菌感染,应对捐赠血液进行有效性检测,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4、换血的实施:在新生儿RH溶血换血原则下,换血前要进行血液有效性的实验,并进行换血期间的监护,以保证换血过程的安全性。
三、结语:
新生儿RH溶血换血原则是为了保证换血过程的安全性,避免可能出现的感染及次生感染,以保证宝宝的健康。
因此,换血前一定要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操作,确保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新生儿换血术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新生儿换血术是在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症、严重败血症、红细胞增多症、药物过量急性中毒、DIC、血友症等疾病中应用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然而,换血术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如感染、空气栓塞、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糖等。
为了确保换血术的成功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流程。
一、换血术前的准备1.1 认真鉴定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1.2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避免输血反应。
1.3 血库的血存储不得超过21天,不要加温,保证血液质量。
1.4 为了预防输血反应,在输血的前15min内速度要慢,每分钟约20~30滴,如无输血反应,可按医嘱进行输血。
1.5 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反应,是否有烦躁不安、腰痛等症状。
二、换血术中的并发症及处理2.1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2 空气栓塞: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发绀、胸痛等症状,一旦发生空气栓塞,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吸氧,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2.3 血栓栓塞: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四肢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一旦发生血栓栓塞,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凝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2.4 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一旦发生心律失常,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心律失常处理。
2.5 心力衰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乏力等症状,一旦发生心力衰竭,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抗心力衰竭治疗。
2.6 低血钙、低血糖: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一旦发生低血钙、低血糖,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钙剂、葡萄糖治疗。
三、换血术后的护理3.1 继续光疗或输注白蛋白,以降低胆红素水平。
3.2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SpO2、尿量,每小时测血压一次共四次并记录,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水肿、惊厥、低血钙、低血糖的发生。
3.3 观察动脉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及肿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换血疗法一.换血指征:重症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病1.产前诊断基本正确,而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12g/dl, 伴水肿,肝脾肿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血清胆红素增加到需要换血水平:脐血≥生后4小时≥ 8-9mg/dl生后24小时≥ 16mg/dl生后48小时≥ 20mg/dl任何时间≥ 20mg/dl3.不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低,早期有核黄疸症状者,如肌张力减低、嗜睡、吸允反射减弱者。
"4. 早产及前一胎病情严重者,需适当放宽指征。
生后一周以上,无核黄疸症状者,血清胆红素即使达25mg/dl ,也可暂不换血。
二.血液的选择:溶血采用Rh血型同母亲相同,而ABO血型同患儿。
溶血采用AB型血浆加O型洗涤红细胞。
3.对有严重贫血或明显心衰的患儿,可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来纠正贫血和心衰;对无严重贫血或明显心衰的患儿,在换血前1~2h应输注1次白蛋白1g/kg,可使胆红素换出量增加40%[5,6]。
4.缺乏和原因不明的溶血采用与患儿同型5.血液首选新鲜血,血液尽量不超过3 天的枸橼酸血在无新鲜血的情况下可使用深低温保存的冷冻血。
换血前先将血液在室内预热,使之接近体温(27~37℃)。
6.严格进行血型交配,配血量为患儿两倍的总血容量(150~180ml/kg)。
7.三.换血前准备:8.•环境准备:在手术室进行,室内温度维持24~26℃。
9.•患儿准备:患血前禁食3 h,遵医嘱用鲁米钠镇静。
10.•血液准备:严格核对血袋并将其放置37℃暖箱内预热。
11.•药品准备:生理盐水500ml*3瓶,肝素钠1支,10%葡萄糖酸钙2支,硫酸鱼精蛋白1支,10ml生理盐水5支,1:5000呋喃西林100ml,急救备用药品等。
•物品准备:辐射抢救台一台,多参数监护仪一台,24号BDY型留置针3~5 个,推注式输液泵一台,滴入式输液泵二台,输血器2~3个,输液吊瓶2 个和废血容器一个,50ml注射器2 个,、号头皮针各2~3 个,延长管2~3根。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摘要】新生儿换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在进行这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护理问题。
其中包括新生儿换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和护理措施。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必须严格遵守预防措施,确保换血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在新生儿换血的护理工作中,护士们需要充分了解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换血的护理工作,并对如何进行护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实践中,护理人员要时刻牢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新生儿换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生儿换血简介、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新生儿换血后的并发症、新生儿换血的注意事项、新生儿换血后的护理措施、新生儿换血的预防措施、新生儿换血的护理工作总结1. 引言1.1 新生儿换血简介新生儿换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指的是将新生儿体内异常血或异常红细胞置换为正常的供体血或红细胞。
新生儿换血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如溶血性疾病、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换血可以有效地帮助新生儿恢复正常的血液环境,缓解症状,提高生存率。
新生儿换血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新生儿的安全。
在进行新生儿换血前,护士需要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查清血型、准备好适当的供血品、定位好输血线路等。
在换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随时注意新生儿的各种反应和并发症。
新生儿换血后,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包括合理安排新生儿的饮食、睡眠、情绪等,以促进新生儿尽快康复。
新生儿换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护理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和严格执行,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康复。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新生儿换血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 正文2.1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1. 换血过程中的穿刺和插管问题:在新生儿换血过程中,需要进行静脉穿刺和插管,这一过程需要非常小心和细致。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通常是指由于母婴Rh或ABO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HDN是临床多见病、常见病,且多数病情严重易合并发生胆红素脑病,留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而换血疗法可迅速移去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SB),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同时纠正贫血,在治疗重症HDN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以往本科采用经外周血管换血法,输血通路由注射泵控制,抽血通路由人工控制,由于抽注不同步可致血压波动,影响各脏器平稳供血。
本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开展输液泵替代人工反复抽血进行同步换血治疗18例HDN患儿,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例患儿中男11例,女7例;日龄22h至5d,均为足月新生儿且在生后24~48h内出现黄疸,其中ABO溶血13例,Rh溶血5例。
换血前平均TSB502.6μmol/L,2例出现胆红素脑病警告期表现。
换血指征以《实用新生儿学》[1]为标准,所有患儿于换血前后均经光疗及其他综合治疗。
1.2换血方法及预后均行1次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
患儿仰卧位于开放式辐射台上,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选用24 GBD留置针作周围动、静脉穿刺。
两路静脉留置针穿刺后接输血管,使用输液泵控制输血速度;另一个通路接10%葡萄糖酸钙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在换血过程中由微量注射泵泵入。
动脉留置针接三通管,三通管另外两端,一端接肝素生理盐水1U/mL,以10~20mL/h速度用微量注射泵泵入(防止血液凝固阻塞留置针),一端接由输液泵控制并连接12号针头的排血管泵入无菌空瓶(无菌空瓶盛排出血液),瓶口插有排气管,避免瓶内压力大影响排血。
根据患儿体质量及血压波动调整换血速度,排血速度为输血速度加肝素生理盐水速度。
换血前、后分别在留置针处采血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常规,血细菌培养标本。
新生儿换血的护理要点一、定义换血疗法(exchangetransfusion)是通过来自1名或多名供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浆,替换受血者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红细胞和血浆,以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未结合胆红素,使之降低到安全水平,防止核黄疸发生。
二、换血目的1降低未结合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2.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溶血并纠正贫血。
三、换血步骤(一)换血前准备1.环境准备换血宜在手术室内或清洁环境中进行,室内温度维持在24〜261。
2.药物准备提前双人核对血浆或红细胞悬液、生理盐水、肝素盐水、急救备用药品等。
3.器械准备脐静脉插管、三通开关、注射器、容器(盛放废血)、静脉切开包、标本试管等。
4.患儿体位及术前处理将患儿放置在远红外保暖床上,取仰卧位,暴露手术部位,将四肢用夹板棉垫绷带固定,换血采用脐静脉。
患儿术前停喂奶1次,防止呕吐,肌注苯巴比妥IOmg∕kg 使其保持安静。
准备心电监护仪,以便手术中进行监测。
5.换血开始前将注射器、导管等放入肝素生理盐水内(200m1生理盐水加肝素6~8mg)湿润,三通开关接好备用;若用库血时,将血瓶置于室温下复温,保持在27~37。
C之间,血袋外加温时,水温不能超过37(,防止溶血。
(二)换血步骤1.先以每分钟IOm1速度抽血,再以同样速度注入等量血液,如此交替进行。
2.换血过程中监测心率和呼吸,每30分钟测血压1次。
3.在换血过程中,若推注遇较大阻力,可用少量含肝素的生理盐水注入。
4.准确记录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时间、心率、血压、用药、换血故障等。
每15分钟记录呼吸,心率1次。
5.换血开始和结束时各采血1次,分别测定血清胆红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钙、血糖、以了解换血效果及预防低血糖。
必要时测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血浆总蛋白及电解质。
(S)换血量和速度换血量为新生儿全部血容量的2倍,新生儿血容量通常为80-90m1∕kg,因此,换血量为160~180m1∕kg.双倍血容量换血可换出85%~90%的致敏红细胞,降低循环血中50%~60%的胆红素和抗体。
新生儿换血疗法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快捷的方法,主要用于重症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换血可以及时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同时还能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但换血时人力、物力花费较大,并有血栓、空气栓塞、心脏停搏等危险及继发感染的可能,故应严格掌握指征。
一、换血指征(一)新生儿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肿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
(二)血清胆红素达342pmol/L (20mg/dl)者;若情况良好、无嗜睡拒食症状的较大体重儿,血清胆红素可达427.5tnnol/L ( 25mg/dl)再换血。
(三)凡有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者,不论胆红素浓度离低都要考虑换血。
(四)早产及前一胎病情严重者适当放宽指征。
二、血液选择Rh血型不合溶血病时用ABO血型与新生儿同型(或0型)的Rh阴性的肝素化血,不得巳时也可用无抗D 抗体的Rh阳性血(最好是未接受过输血的男性献血员和未妊娠过的女性献血员);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时用AB型血浆加0型红细胞混合后的血。
血液应选用新鲜血,现配、现采、现用最好,库血贮存时间要超过3天,以免引起高钾血症。
三、新生儿换血疗法的护理1.换血主要步骤的护理(l)新生儿换血应在手术室进行,室温应维持在24~26ctC。
换血前应准备所需的药物和器械,检查各种导管和器械完好,并熟悉其连接和换血活塞(一般为大字形五通活塞)的进出方向。
(2)换血时患儿应放置在远红外保暖床上,取仰卧位,暴露手术部位,手脚分别用约束带固定,安置心电监护仪器。
(3)尽管换血途径有中心静脉、大隐静脉和脐静脉,但新生儿换血多采用脐静脉途径。
如脐带老化或干燥,可用盐水浸泡30 - 60分钟待其软化后再插入导管。
(4)插管成功后连接各种器械,并输入所要换的血,输血量通常为新生儿全部血容量的2倍(新生儿血容量一般为80ml/kg)。
换血过程中每次交换血量不能超过总换血量的10%(一般为10~ 20ml),换血时间一般为1-2小时。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的护理体会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体对胎儿血型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引起溶血现象,导致新生儿贫血、黄疸等症状。
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以更好地治疗溶血病。
作为一名护士,我在实际操作换血疗法时,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安排好病房:对于换血疗法的新生儿,需要保持经常监测和护理。
因此,在病房内要布置好各种监测与护理设备,以便于随时检测新生儿的生理指标。
2. 预防感染:对于换血疗法的新生儿,免疫能力较差,易感染病菌。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消毒,防止感染,同时定期更换药品器械。
3. 监测生理指标:在换血疗法操作的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新生儿的生理指标(心率、呼吸、体温、血糖、血压等)。
如有任何异常,需要及时处理。
同时,随时评估新生儿的呼吸和循环状态。
4. 观察症状变化:在操作换血疗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症状变化,特别是对于黄疸程度的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注意家长情绪:家长对于新生儿的病情比护士更加关心和关
1/ 2
注,因此在操作换血疗法时,需要关注家长的情绪变化,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
总之,在换血疗法的操作中,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保持稳定,保证新生儿的安全。
同时,护士需随时关注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并与主治医生沟通和协作,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 2。
换血疗法是医治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式,用于重症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症。
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是由于婴儿血中的抗原抗体结合所致。
给婴儿输入不含有抗体的血,同时将有抗体的血换出,能够减轻溶血、降低胆红素、避免胆红素瞄病。
.换血指征(1)产前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有贫血,脐血红蛋白<120g/L,水肿,肝脏肿大,心力衰竭者。
(2)血清胆红素生后24小时>17umol,24-48小时>257umoI/L,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85umoI/L,或经综合治疗血清总胆红素继续上升达342umoI/L者。
(3)出现早期脸红素脑病症状者。
(4)早产儿及前一胎有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者可放宽换血指征。
2.换血部位(1)出生后<1周,脐静脉换血。
(2)出生后≥1周,大隐静脉换血。
产前已经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诞生时有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及心力衰竭,脐血血红蛋白<120g,L;b)脐血胆红素>59.8468.4mol/L(3.54mg/d1),或生后6h达102.6mol /L(6mg/d1),12h达205.2mol/1(13mg/d1);c)生后胆红素已达307.8~34mol/L(18—20mg /d1)、早产儿胆红素273.6mol/L(16mg/d1)者;d)已有初期胆红素脑病症状者。
③血清选择:ABO溶血症用AB型血浆加O型红细胞混合后的血。
Rh溶血症应用ABO同型(或O型),Rh阴性的肝素化血。
血源应为3d内的新鲜血。
④换血量及速度:常常利用的换血量为85ml/kg,约为婴儿全血的2倍。
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为10~20ml,病情重、体重轻者抽注10ml。
速度要均匀,约每分钟10ml。
换血后可做光疗,以减少或避免再次换血。
本资料显示通过换血医治的患儿在换血前后血总胆红素有明显的转变,换血后胆红素下降显著(P<0.01),以问接胆红素为主,换出率达52%,能快速医治高胆红素血症,与相关报导相符嘲。
新生儿溶血换血疗法护理
一、目的:换血(exchange transfusion)疗法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疽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计划:
1.物品准备
(l)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0型)的供血者;ABO血型不合者可用0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换血量为150-180ml/kg体重(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应尽量选用新鲜血,库血不应超过3天。
(2)药物:10%葡萄糖液1袋、生理盐水2袋、苏打、10%葡萄糖酸钙1支、肝素1支、10%苯巴比妥1支、并按需要准备急救药物。
(3)用品:静脉留置针、注射器及针头(20ml的20副,lml、2ml、5ml的各3~4副)三通管2个、心电监护仪1台、远红外线辐射保温床1张、干燥试管数支、绷带、夹板、皮肤消毒用物、换血记录单等。
2.环境准备应在手术室或经消毒处理的环境中进行,室温保持在26~28 度。
3.护士准备
(l)掌握换血指征;①母婴有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产前确诊为溶血病。
②出生时有胎儿水肿,明显贫血(脐带血Hb<12Og/L);血清胆红素在足月
儿>342u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在1500g者>256nmol/L(15mg /dl),体重1200g者>205umol/L(2mg/dl)③凡是有核黄疸早期症状者。
(2)了解病史,诊断、出生日龄、体重、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
估计换血过程常见的护理问题,操作前戴口罩、术前洗手、穿手术衣。
4.病人准备:进行静脉输液,术前1/2小时肌注苯巴比妥,患儿在辐射式保暖床上仰卧,静脉留置针打上。
【目的】换血(exchange transfusion)疗法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疽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计划】
1·物品准备
(l)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0型)的供血者;ABO血型不合者可用0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换血量为150-180ml/kg 体重(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应尽量选用新鲜血,库血不应超过3天。
【操作步骤及护理】
1.抽血测定胆红素及生化项目,测量静脉压后开始换血。
2.根据患儿体重,一般情况、心功能,入量要多于出量至少20ml,换血速度每分钟10ml。
3.每15分钟要测静脉压1次,保持静脉压的稳定(一般保持静脉压力为0.588~0.785kp(6~8cmH2O)。
5.注射器内不能有空气,防止空气栓塞,换血过程中注射器必须经常用含肝素的生理盐水冲洗,防止凝血。
6.换血过程应注意患儿保暖,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及反应,注意皮肤颜色及生命体征,应详细记录每次入量、出量、累积出入量以及心率、呼吸、静脉压及用药等,做好心电监护。
7.在换血开始前、术中、换血结束时均需抽血标本,送检血胆红素定量,视需要检生化项目,以判断换血效果及病情变化。
8.术中要严格无菌操作,换血完毕后拔出动脉置管,局部伤口注意消毒。
9.换血后护理①术后继续蓝光照射治疗。
②密切观察病情,术后每1/2小时测心率、呼吸、2小时后平稳可改为每2小时1次。
密切注意有无青紫、惊厥、水肿、嗜睡、肌张力低下等核黄疸早期症状;注意有无并发症(心功能不全、低血糖、低血钙、酸中毒、休克等),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若血红蛋白小于100g/L(10g/dl),可少量输血。
③一般情况良好,术后2~4小时可试喂糖水,无不良反应可喂奶。
④观察伤口有无渗血,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必要时加用抗生素。
【评价】
1.物品准备齐全、有序、合理,环境及病人准备符合要求。
2.掌握换血的目的及指征,了解患儿的诊断、病情,正确估计和处理换血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问题。
3.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没有发生交叉感染。
4.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