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大精神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24.06 KB
- 文档页数:4
依旧感恩北大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依旧感恩北大传递给我的自由之精神!自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向往的状态。
正是这种向往,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去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在我进入北京大学的这几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北大对自由的推崇和传递,这种自由之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受益终生。
北大是国内最顶尖的高校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开放的学术氛围。
在北大的这几年里,我有幸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这些观点各不相同,但却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北大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学术讨论中,我都感受到了自由的氛围,这使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受拘束地思考问题。
在北大,我还有幸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却都有着共同的追求——追求真理和自由。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不仅得到了知识的启发,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的坚守和追求的鼓舞。
我们一起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团组织,共同探索知识的边界,共同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自由的交流和合作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
北大不仅注重学术的自由,还注重个人发展的自由。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自己的潜能。
北大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和社团组织,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实践和创新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不受束缚地探索和实践。
正是这种自由的发展环境,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北大的自由之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和个人发展上,还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上。
北大积极倡导公益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北大的校园里,我见证了许多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他们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环境保护,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爱心和温暖。
这种公益精神的传递,让我深刻感受到自由的力量,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自由和奉献社会的决心。
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各位来宾、各位校友:把我作为北大法学院上海校友的代表发言,实不敢当。
上海校友共五六百人,今天到会的也有二、三百位,我只能说,大家如果对我讲的东西有共鸣,就算是我代表了你们;如有是不同意的,那就是我没有代表你们的意思,算作是我个人的思想。
但我要说明的是,本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十八岁时从吴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在北大一待就是十八年。
之后又在对外经贸大学工作了近三十年,因此,我对上海和北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尤其是对北大,感激之情更加深厚,因为在北大的十八年,是我得以成长的最重要的十八年。
第一,我深深地感到,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他来自什么地方,是繁华的城市也好,是偏远的农村也罢,也不管他出身什么门弟,草根、达官或是自由职业者,都无关紧要,只要他经过了北大四年的学习生活,毕业之后都会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充满了自信、自豪、自立和自强的精神。
大家都在探讨什么是北大精神?我认为这就是北大精神,起码是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大家是否同意(台下高声同意)。
第二,我在北大当学生以及后来留校当教师时,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北大一条虫,出外一条龙。
”今天,大家都已走出北大,早已在各条战线上事业有成;今天,我们是群龙聚首,群龙相聚。
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一般来说群龙相聚十分不易,往往互不相让,不好合作,这又涉及自信问题。
自信固然是好的,但与人相处,又不能过于自信,过分的自信就成了自傲。
因此,如何把握好自信和自傲之间的界限,又成为我们北大学子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我认为,我们最好仍然将自己看成是条毛毛虫,因为毛毛虫容易团结,到哪儿都很谦虚,而且索取极少!第三,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北大法学院是属于谁的,当然,从宏观上说,它是属于国家的,是属于人民的。
但是具体来说,它的“产权”应如何明晰?它到底是属于以志攀和苏力教授为代表的北大法学院在校师生的呢?还是属于广大校友的呢?我想,它归根结底是属于校友们的。
北京大学校长高级研修学习体会北京大学是中国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她耀目的华彩是我难以触及的,走进北大的课堂也是难以想象的。
感谢福田区教育局领导,让我们这些长期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工作的老师们有机会走进北大,成为北大的一名短期学员。
坐在北大的教室里,聆听大师们的教诲,领略中国顶尖大学中学者们的风采,充分享受着“心灵的鸡汤”。
一、感受北大文化北大的校园文化有:心系天下、爱国爱民的政治文化;爱之发微、迢迢远照的道德文化;民主科学、薪火相传的学术(科技)文化;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文化;知识起家、文化创新的创业文化;还有多种多样的文体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院系文化和组织文化等。
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透过北大的校园文化,我看到了北大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
学术是北大的灵魂。
薪火相传的学术,构筑起北大往日的崇高与神圣,也续写着北大明天的光荣和梦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大传承不衰的风气。
在这种风气熏陶下,形成了北大人面对挑战敢为先锋、永不退缩的独立人格精神。
无论是从给我们讲课的教授们身上,还是在校园里结识的退休高教授、心理学骆正教授身上,都能感受到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传承。
二、领略大师风采在北大学习,认识了北大,感受了北大。
北大的光辉历史、伟大精神、勃勃生机和宏伟目标,震撼人、启迪人、激励人。
一百多年来,这里聚集了众多的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涌现了大批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孙家鼐、蔡元培、梁启超、鲁迅、李四光、胡适、叶圣陶、林语堂、徐悲鸿、朱光潜、华罗庚、钱伟长……北大昔日的辉煌,在于她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昔日的北大铸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即锐意进取、奋不顾身和敢当先锋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营造了一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氛围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
北大之精神感悟北大之精神,是指北京大学所秉持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对北大办学理念的总结和概括。
北大之精神是北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北大人在学术、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北大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中,也深深地影响着北大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下面我将从北大之精神的几个方面进行感悟,谈谈自己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北大之精神是追求卓越的精神。
北大一直以来都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这五个字凝聚着北大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北大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地求索和探索,力求取得更多的知识和更深的理解。
在这里,我们被激励着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上,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北大人不仅要在学术上取得突破,还要在品德、思想、道德等方面不断提升,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底线的人。
北大之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北大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提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北大的学习环境中,我们被鼓励去思考问题、质疑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和突破。
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受桎梏和束缚。
北大人不仅要有广阔的视野,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北大之精神鼓励我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困难和未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北大之精神是奉献社会的精神。
北大一直以来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的培养。
在北大,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业,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北大人常常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奉献社会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北大人的行为上,也体现在北大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
北大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北大之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北大一直以来都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北大,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
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周其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和紧迫感,又要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切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上,始终保持深刻的定见和强大的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跟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建设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各类量化的评价指标则为工具性的作用。
偱本而求用,则用之不竭;以用取代本,虽能喧嚣一时,终难行远。
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
以文化来推动大学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
古往今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一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本推力和根本原因。
任何社会和社会中的任何部分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觉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也体现在大学对于文化的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来讲,文化建设的任务尤为紧迫。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回归文化本质的发展新趋向所提出的新课题。
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深刻变革,第一次是从宗教教育机构转变成通识教育机构;第二次是从教育机构发展成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标志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第三次是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的崛起;现在,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如果说前几次变革中国的大学都是后发者、追随者,那么,在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历史性变革中,中国的大学至少是同步者,甚至还有可能、有条件成为引领者。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信仰和信念。
它包含了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创新创造、关注国家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价值理念。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成为了千千万万校友的心灵归属。
追求卓越,是北大精神的核心之一。
北大培养的学生,无论在科学、教育、文学、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都追求着卓越,不断争取更高的成就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求真务实,是北大精神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北大强调实事求是,重视实践,注重真理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创新创造,是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大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中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关注国家和社会,是北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北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包括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需要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的实际行动和担当。
总体来说,我心中的北大精神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奋斗的精神。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精神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参考。
美丽人文的北大强大精神动力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以其优秀的人文传统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北大强大精神动力源自于其美丽人文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追求卓越、崇尚自由、培养领导者、推崇公平正义、倡导社会责任。
一、追求卓越北大一直以来都追求卓越,这种追求在学术上体现为对知识的不懈探索和创新。
北大有着丰富的学科门类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资源和发展空间。
同时,北大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
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使得北大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崇尚自由北大崇尚自由是其美丽人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自由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石,也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
北大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精神,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
学校提供了自由的学术环境和言论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发展个人特长。
这种崇尚自由的精神动力激发了北大师生们追求真理、追求创新的热情,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培养领导者北大一直以来都注重培养领导者,这是其美丽人文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北大培养了无数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领导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并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种培养领导者的精神动力使得北大毕业生在各个领域中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影响力。
四、推崇公平正义北大推崇公平正义是其美丽人文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作为一所顶尖的高等学府,北大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观念的学生。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道德,鼓励他们关心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并为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这种推崇公平正义的精神动力使得北大师生们在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为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倡导社会责任北大倡导社会责任是其美丽人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特点。
北大校训:古语中的智慧与精神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一直以来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教育质量而著称。
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其校训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兼蓄并收,博雅精神,容光焕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以天下为己任。
” 这些校训古语凝聚了北大对学术、思想、人格和责任的深刻理解。
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是北大校训的核心,反映了学术研究和思考的基本原则。
学术独立强调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性,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追求真理。
思想自由则鼓励师生在学术探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挑战传统观念,推动知识创新。
兼蓄并收,博雅精神是北大对学子的期望。
兼蓄并收意指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和观点,形成全面而深厚的学识基础。
博雅精神则强调学子应具备高雅的品质和全面的素质,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也要在品德修养上达到一定境界。
容光焕发、自强不息则体现了北大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容光焕发象征着北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展现出朝气蓬勃的风貌。
自强不息则意味着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我。
厚德载物、兼容并包是北大对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
厚德载物强调以深厚的德行承载万物,尊重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多样性。
兼容并包则意味着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应接纳和融合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元素,形成丰富而多彩的校园文化。
以天下为己任是北大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学府,北大不仅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还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
以天下为己任的校训要求师生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北大校训古语涵盖了学术、思想、人格、责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北大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
这些校训不仅对北大师生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兼容并包”作为办学口号最早是由蔡元培做校长时提出的。
1919年,蔡元培在《答林琴南君函》中曾阐述他的“兼容并包”主张:“(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这一主张在一定意义上与京师大学堂时期“中体西用”、“中西并重”的办学主张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包容不同的学术,都在事实上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保障。
“兼容并包”体现了更彻底的宽容和开放精神,它使北大得以网罗各方面的第一流人才;更使北大得以培养出一批批在各方面发生重大影响的特色人才。
在师资聘用方面,北大引进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大批人,同样也聘用了象刘师培、辜鸿铭、陈汉章这些思想守旧之人。
对于学有专长的人也都破格使用,如当时只有中学文凭的梁漱溟就是因一篇关于印度佛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看中,被聘为讲授印度哲学的讲师。
在学生培养方面,北大选拔学生的考试历来竞争激烈,但是一直有破格录取学有专长学生的传统;北大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和通才教育,但历来主张学生自由选课,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由发展。
北大对于学生管理的“松”是有名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北大对学生的宽容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自由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教学上,北大学术资源的开放也是闻名于世的,从沙滩红楼时期的“偷听生”到现今的“北漂一族”,北大以宽容的胸襟接待了一代又一代的无名求学者,真正体现了学术是天下公器。
有容乃大,宽容和开放的精神使北大能保持活力和创造力,成就了北大的“大”。
在五四时期,它为新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奠定了北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对北大精神的思考
摘要:北大,一个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
学府,在其存在和发展中形成了自身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
然而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北大精神在传承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传承的同时遗失了许多,找回遗失的精神是建设今日北大应当考虑的。
同时大学精神应是与时俱进的,今日北大不应止步于历史的精神,更要为北大精神赋予新的内涵,让古老的学府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芒,引领中国的精神与教育。
关键词:北大精神传承遗失创新
一、北大精神的内涵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谈及北大,最令人景仰的东西或许每个人会有所不同,但北大精神会是绝大多数人的回答。
北大,诞生于民族风雨飘摇中,是中国近代社会阵痛的产物,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象征,所以北大从一开始就仿佛禀有一种使命,要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北大精神中核心部分会包含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马寅初先生在北大二十九周年校庆上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
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这是
北大精神令人震撼的地方,因为这是一种超越了大学本身内涵的精神,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和北大一样,跟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国家而敢于牺牲自己。
北大校徽也昭示了这种精神,校徽里全是人,最下方一人奋力担起肩上两人,象征北大人肩负民族重任,奋力托起民族希望与未来的使命。
北大精神中另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北大校园,思想是自由的,每个人可以畅所欲言;文化是多元的,民族的、异域
的、粗犷的、典雅的……;姿态是开放的,与社会紧密相连。
在这样的情形下,北大成了一群理想主义者的乐园,师生们为社会,为科学,不计功名,孜孜以求,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成为学校一大人文景观。
二、北大精神的传承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独特身份和气质的标志,更是其核心所在。
无精神则一所大学不能长久立足,有精神却不能传承则更加令人痛心,因为这意味着一所大学在前进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话,又何能引领社会思潮,引领人类智慧前进的方向?因此,传承北大精神,传承这历史、先哲给我们创造的宝贵财富无疑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一)历史的轨迹
提及北大的光荣,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老北大,因为北大精神也只有在老北大时期体现的是那么鲜明,那么惊天动地,那么淋漓尽致,老北大实在是历史上一段永远不会褪色的画卷。
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新思想、新文化汇聚校内,社会关怀精神、批判精神极度盛行,北大已超越了一所大学应负的责任,与黑暗势力抗战,即使只有自己,把一个民族从愚蠢蒙昧中唤醒,对民族的转折起了重大作用,使北大永远打上了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勇于挽民族狂澜的烙印。
西南联大时期,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历史条件十分艰苦,然而,北大人等仍然创造了高等教育的奇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和“刚毅坚卓”的顽强精神,正如校歌所唱,“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联大精神也是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艰苦时期的高贵精神。
这些精神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历史已过,轨迹尚存,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轨迹延伸下去。
(二)传承现状
然而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背景改变,北大精神传承现状如何呢?
漫步北大校园,一个个学子都奔走在自己的理想之路上。
但是,匆匆奔走的脚步会让人忽略很多。
一所大学其精神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学生,但是如今的学生大多只关注一己之得失,为了绩点和考研、保研等学习、忙碌,哪里会有闲思像先哲一样把目光和精力投向社会,投向民族,将自己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紧密联
系在一起?或许甚至还有学生对北大历史知之甚少,谈及北大精神也只能拿校风说一遍。
还有多少学子完全是怀着满腔报国热血,而不是为一张文凭、未来的一个好工作、好“钱”途而读书的?北大学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精神还能在哪里找得到?这样,精神传承的任务还能指望靠谁顺利延续下去?
如果以老北大时期的精神状态为标准来衡量传承现状的话,那么现状确实堪忧。
(三)北大精神真的遗失了吗
社会上不乏对北大精神遗失的声讨,但我们自身应该深思北大真的遗失了自己的精神吗?
或许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正如以上所说,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已很难再做出和老北大一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北大精神遗失是难以抗拒的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北大精神,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已与当年不同。
北大支教活动中,踊跃参加的有志青年献身艰苦地区,展现别样青春;国防生征兵中,又有许多同学献身国防事业……这些不都表明了社会关怀精神和爱国情怀吗?这些不都是新时代背景下北大精神的弘扬吗?
因此,我们并未遗失我们的精神,只是形式已变而已。
三、北大精神的创新
同时,一所大学必须是要与时俱进的,其精神内涵也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北大精神也是如此。
谈及北大精神,我们可以自豪地谈起五四运动,谈起新文化运动,谈起一二九学生运动,谈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是我们是不能只沉醉在历史中的。
历史只属于过去,我们可以传承,但我们更要超越,我们必须要为北大精神赋予新的内涵。
唯有如此,人人景仰的北大才不会只和历史联系在一起,而是在新的世纪和社会背景下开创新的特征,让每个时期的北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让现在的北大焕发出新的光辉。
那么,北大精神创新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将严谨的学术精神变得更为凸显。
近些年国内学术造假事件频出,学术不正之风在一些大学肆意传播,学术界惊呼:“硕士热,博士热,就是学术不热;论文多,论著多,就是学问不多;入
选证,获奖证,就是学风不正;文凭高,学位高,就是学养不高”。
面对这样的学术现实,北大应树起榜样,为学术界表率,继续弘扬严谨的学术精神,并使其成为在学术思想领域里永不会被侵蚀的精神。
这样,北大才可能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在新的时期展现新的精神风貌。
其次,把人文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现代教育之父洪堡说“大学应实施通识教育,而不应涉足职业教育”,北大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乐园更应坚持这一原则。
目前许多大学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畸形的人才,大学本身也沦落为了一所技术学校,而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
北大应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使北大永远保持着其独特的人文气息,在新时期里依然不改其本真,这样,才能孕育出新的精神与文化。
最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他们与教师一起建设了大学精神,发扬并改造了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创新主力在学生,而北大校园里活跃着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北大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为北大精神的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寅初演讲集商务印书馆,1928
【2】大学精神百度百科
【3】吴国盛谈北大北大未名精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