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0
【关键字】发展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重视。
李嘉图曾经说过“休息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两者的结合造就了最初的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积累又为工业提供了第一桶金,哺育了工业的发展。
工业发展起来后,工业才为农业的发展的提供各种农业资料,如工具、化肥,反哺了农业发展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彼此转化的过程,各国情况不一样。
中国从建国以来确立重工业发展战略,到2003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花了半个多世纪,农村基本上就是中国其他经济改革成本的转嫁领域,自然就引发了“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本章就历史上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变化的过程,以及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方式作一简单的介绍和讲解,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简单回顾根据科学研究,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最初发源于非洲,然后向外扩散,形成了当今全球的人类分布。
在此扩散过程中,最初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几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以农业为核心发展起来,但随后的发展过程,这些文明古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由此导致该社会的经济发展很难越出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之外,出现了长时间的社会发展内卷化趋势,无法依靠自身的优势过渡到工业社会,反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走向衰落或消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以中国和西方对比而言,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六种观点:韦伯的宗教决定论、布罗代尔的技术决定论、彭慕兰的资源决定论、沃勒斯坦的国际剥削论、麦戈伊的文化决定论、诺斯的制度决定论。
如此错综复杂的解答,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令人一致认同的答案。
对此,我们就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入手,看看中国农业为什么在发展到顶峰之后,没有转入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国农业的发展最初可以追述到女巫时代,随着家内休息的女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农业后,人类逐步脱离了以狩猎为主的游离生活,过渡到母系氏族,在水草丰盛的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稳定的农耕生活,农业产生(伏羲),到神农确立。
中国的农业一、概况: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前提,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源泉,农产品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所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农业是集体所有制和生产责任制。
我国农业所处的阶段——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
2.农业生产的成就: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2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其中粮食、棉花、肉类、油菜籽、花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3农业科学水平和农业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提高;4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有了较大的变化。
3.发展的优越条件:1国土辽阔 . 地形多样。
2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光热条件优越。
3气候类型多样,温度带多样,有利种植多种农作物。
4生物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5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宜林地区和森林面积广大,树种多样,有利于发展林业。
⑦水域宽广,有利于发展渔业。
4.南北差异:5.问题:(1)我国虽是世界农业大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但按人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粮食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
(2)我国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副、渔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不大。
(3)环境破坏,污染问题对农业造成的威胁;水资源的浪费;塑料膜等白色垃圾造成的减产等。
6.对策: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第一,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第二,要靠政策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要靠增加投入和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生产力。
例1(江苏卷)《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入选条件的有1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2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3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4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5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A.134B.125C.235 D.145解析:苏北平原位于江苏中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水源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中国农业概况来源:中国政府网时间:2011-12-20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
1949 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 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 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 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 亿吨,2008 年达到52871 万吨,与1949 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 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 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 年相比,增长15.9 倍,人均产量增长5.9 倍;油料产量1949 年只有256 万吨,1978 年发展到522 万吨,2008 年达2953 万吨,比1949 年增长10.5 倍,人均产量增长3.7 倍;糖料产量1949 年只有283 万吨,1978 年为2382 万吨,2008 年迅猛发展到13420 万吨,与1949 年相比,增长46.4 倍,人均产量增长18.4 倍。
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
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 年只有339 万吨,人均5.9 公斤,1978 年产量865 万吨,人均9.0 公斤,2008 年产量5337 万吨,人均增加到40.3 公斤;水果产量1949 年120 万吨,人均2.2 公斤,1978 年产量657 万吨,人均6.9 公斤,2008 年产量19220 万吨,人均145.1 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 年44.8 万吨,人均0.8 公斤,1978 年产量465 万吨,人均4.9 公斤,2008 年产量4896 万吨,人均37.0 公斤。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
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
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
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
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
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鼓励妇女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
一、农业发展概况1、种植业全国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均有所上升。
2020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16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1万公顷,同比增长0.61%;粮食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加565万吨,增产0.9%。
其中,稻谷种植面积30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万公顷,同比增长1.31%;小麦种植面积233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5万公顷,同比下降1.47%;玉米种植面积412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万公顷,同比下降0.05%。
《2021-2027年中国农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比上年增加126万吨,增产0.9%;早稻产量2729万吨,比上年增加102万吨,增产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比上年增加337万吨,增产0.7%。
2020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增长0.1%;谷物产量61674万吨,比上年增加306万吨,增产0.5%,其中谷物单产420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6公斤,增长0.4%。
其中,稻谷产量21186万吨,比上年增加225万吨,增产 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比上年增加66万吨,增产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比上年减少10万吨,持平略减。
我国棉区受种植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棉花播种面积下降。
2020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31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7万公顷,同比下降5.09%;棉花产量591万吨,比上年增加2万吨,增产0.4%。
---------------------------------------------------------------范文最新推荐------------------------------------------------------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一、中国农业资源概况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生产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市场供给充足,告别了全面短缺的状况,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可以说,中国创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跨越的世界奇迹。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均衡供给1 / 20能力增强。
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考察团对日、韩、香港的调查,我国出口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0.4%,达到国外对残留标准的要求。
事实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有保证的。
(二)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2%。
农业科技不断取得积极成果。
据统计,仅1988年以来,全国共取得各类获奖农业科技成果两万多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成果773项。
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杂交水稻和油菜的研究与利用,动物疫病、基因疫苗、动植物的营养与代谢、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共推广新品种1200多个,其中优质高产多抗品种41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
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灾害监测与损失评估及产量评估等方面广泛应用。
农业遥感技术---------------------------------------------------------------范文最新推荐------------------------------------------------------ 主要是利用卫星等现代空间工具对农业进行研究、观察的新兴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耕地变化遥感监测、草原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玉米、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遥感估产的业务化运作工作,以及北方土地沙漠化监测、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调查及监测、冬小麦旱情监测等。
保护性耕作、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玉米地膜覆盖、精量半精量机械化播种、平衡施肥、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稻田养鱼、畜禽快速高效饲养、水产优质高效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了良好开端。
全国已建立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重点开展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
一大批成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如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交优势利用和组织培养,生物农药和肥料,转基因蔬菜、棉花和猪,家畜胚胎工程、重大畜禽疫病疫苗、种苗脱毒快繁等技术开始实现产业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3 / 2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得到发挥。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开始得到发挥。
长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已被打破,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呈现合理分工的新格局。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向型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发挥粮食生产优势,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初具规模。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目前,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现五个鲜明特点:一是市场主体地位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导向明显,合同契约和订单农业正在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纽带和桥梁。
三是产品结构优化,逐步由数量的增加向质量的提升转变。
四是农业内部结构变动中,增长最快的是渔业和畜牧业。
渔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
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中,跨区域、城乡间转移突出,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范文最新推荐------------------------------------------------------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经济之间有一些必然的关系,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第一个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还有第二个是在这个大型市场wto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第三个实际上就是一种操作产业,外向型企业和农业产业、生产企业的一种结合,最后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公司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农业产业所面临的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及如果从这个市场环境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基本概述一下,一个就是经营主体分散,产业化程度偏低,第四个就是政府不成熟,这四个方面来讲就是基本上概述了国内目前农业所面临的一个整体的局面,这个经营主体分散实际上是很容5 / 20易比较的,如果与我们其他的行业像工业企业,竞争程度非常激烈的像彩电这一类的,大家可能比较清楚,它原来也是经过十几年的竞争,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三四个所谓寡头啦,就是市场占有率非常高。
从农业来讲实际上有没有到那个程度?跟咱们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整个主体是有关系,但是从竞争最后的一个比产选择来讲是应该走上一个相对集中期,产业化程度也偏低,再就是联合机制这一块儿,实际上就因为是前两个因素,使得它联盟的机制也比较欠缺一些,还属于一种相对的单一化的作战状态,如果向海外进军,这种单一主体比较力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个就是政府措施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已经不断的注意到这一点,政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来要减少农业税,但是对主动性的投入这一块儿是不足的,我想在座的专家对这方面了解的更多一些,更有体会一些,尤其农业企业。
第二方面就是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应该要走产业化的模式,这个模式一个基本概况来讲是企业化和标准化,就是相对的集中一些,这种集中是带有一定的竞争所带来的选择,这个可以重点讲一下标准化,标准化的概念实际上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走一个工业化必然的一种模式,农业产业化说的更实在一点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标准化就是从整个生产的过程,流通的过程和交易的过程,都比较标准,像荷兰的花卉,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有兴趣目睹一下,它这是很壮观的,花卉的销售额占全球,他自己一年的出口量是非常惊人,据说是将近两百亿美金,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它的整个交易过程花的过程都做成标准化,多少多少单元,然后调码技术,前面有同志介绍了这---------------------------------------------------------------范文最新推荐------------------------------------------------------ 方面的技术,所以这个标准化应该是最后农业选择走向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结果。
第三方面就是国内的农业的一种比较优势。
应该说我们的优势是劳动密集型,而不是土地密集型,所谓大农业的概念就是大粮食,玉米、大豆这一块儿说我们的竞争力不是很强,尤其是跟美国人比,加拿大,他们的土地资源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非常大规模的去耕种,而我们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有机农产品的劳动密集型是不可替代,你拿机器是做不了,像花卉就是劳动密集型,像日本的花卉出口就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太高,但是因为很复杂,所以后来就不愿意干了。
它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就体现不出来。
有一个数字是去年2003年上半年的一个统计数字,去年的农业出口达到24%,同比增长27%,这个数字是非常高的,园艺产品实际上就包括了果类,花类,还有蔬菜,其中蔬菜达到30.7亿吨最大的一个出口,而且它可以解决一个很好的就业问题,大概每年可以直接给中国的农业就业达到1600亿的就业机会。
第三方面就是政府的支持导向,这里我想简单的说一下。
应该讲任何的国家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刚才讲了一下我们政府的支持是不足,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政府官员,他们也公开的承认这一点,确实是如此,这一点来讲有硬性的还有软性的支持,硬性是财政金融,还有一个是短期的体制上的支持,这就涉及到像技术、标准法规和税收补贴这是7 / 20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就是金融方面,就是有一些风险基金的储备值,调节基金这一块,农产品调节基金这一块儿国内有,但是量很小,它是尽量通过金融方面的支持,减少农业的价格波动性。
因为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变化、气侯影响,这种不可测因素自然会导致农业的量的波动,怎样去平滑这个波动,不是哪一个企业能够做得了的,一定要政府做调节,这方面国内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这个上面迈的步子并不是很大,但是我相信新届政府对三轮经济的重视我想在整个体制上会有一个大的波动,所以这也可以说能够看到一个可喜的局面。
再一个就是全球的农业补贴是三千亿美金,非常大,而我们实际上这个农业补贴非常少,而且我们还要从农民那边拿税,这块来讲确实是差距就出来了,一加一减,再一个就是包括农民延期纳税,尽可能的去跟一般的企业,就是工业性企业有一些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去平和农业方面的负担,我想政策应该有,实际上这些经验很多是现成的,因为我们在接触这个行业,跟外界打交道多一点,这方面很多是现成的,但是拿过来怎么样能适合中国的体制,还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