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现行税收制度0427
- 格式:pptx
- 大小:404.81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税制课件一、引言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国家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税制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现代税收体系。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国税制的基本情况、税种分类、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税收知识。
二、中国税制基本情况1.税收制度: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包括关税、消费税等;地方税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等;中央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2.税收法律体系:我国税收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根本,以《税收征收管理法》为基础,包括税收法律法规、税收部门规章、税收规范性文件等。
3.税收征收管理: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级税务机关负责所辖区域内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
税收征收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税收检查、税收违法处理等环节。
4.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减免税、税率优惠、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
税收优惠政策旨在支持国家战略、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保障民生等方面。
三、中国税种分类1.流转税类: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流转税是对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额或销售额征税,具有税负转嫁的特点。
2.所得税类: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所得税是对企业和个人的所得额征税,具有直接税的特点。
3.财产税类:主要包括房产税、契税、车船税等。
财产税是对财产的价值或数量征税,具有税源稳定的特点。
4.资源税类:主要包括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
资源税是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具有调节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5.行为税类: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
行为税是对特定行为征税,具有引导社会行为的作用。
③资源税类。
对采掘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税种,包括资源税、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④特别目的税类。
为达到宏观调控和其他特定目的,对某些特定行为征收的税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烧油特别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⑤财产和行为税类。
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屠宰税、筵席税,这些税的收入多归地方财政。
⑥涉外税类。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设置和沿用的税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
[编辑]中国工商税制的特点①税收收入结构,以对生产流通环节征收的流转税占主导地位。
在1984年全面改革工商税制前占全部工商税收85%左右,税制改革之后,由于对国营企业开征所得税,并陆续开征了一些调节投资、分配的税种,流转税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仍占60%以上。
这是适应中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选择。
②税收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前,税收收入中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缴纳的占99%,改革开放后仍占90%以上。
③税种设置、税率设计、减税免税措施等,力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分配政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经济调控作用。
④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比较低。
1990年工商税收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为17.1%,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中国现行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商事法律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但在我国还是一项年轻的法律制度。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也不可能有商事法律制度。
在我国,商事法律制度的建立得益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得益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现行的商事法律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即规范商事主体的商事组织法律制度和规范商事行为的商事行为法律制度。
一、商事组织法律制度规范的商事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关商事主体的法律规范是现行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
评述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概述1.、税收制度即税收法律制度,简称税制,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家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征税依据和工作规程。
它包括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等。
从税收结构分析,是指一国各种税收及其要素的构成体系;从法的角度分析,税收制度是一国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统称。
2、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包括七大类计25个税种,分别由三个部门管理。
①由各级税务部门征收的工商各税,由五大类18个税种组成。
即:流转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类,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遗产和赠与税(尚未出台);行为目的税,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证券交易税(尚未出台)、土地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于2000年1月1日停征)、筵席税、屠宰税、车辆购置税。
②由海关征收的关税类:包括关税、船舶吨税。
③由财政部门征收的农业税类:包括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和契税组成。
二、我国现行税制弊端我国现行税制是渐进经济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税制应当根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进行改革以适应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
纵观我国现行税制,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所得税所占比重偏低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的税制结构实行的是以流转税类为主体的模式,1994年税制改革后,这一模式更趋强化,流转税的税收收入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70%以上,与此相比,我国的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率1994年仅为20.63%,1996年为23.28%,1999年为18.10%.,2004年22.60%;2007年为23.30%,其中个人所得税仅占税收总收入的6%-7%。
第二章税收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个人是( B )。
A、负税人B、扣缴义务人C、纳税义务人D、税务机关2、从价税就是以(A )计算税款的税种。
A、销售金额B、重量C、销售数量D、征税对象的体积3、在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称为( A )。
A、免征额B、起征点C、减税额D、免税额4、在采用定额税率时,计税依据一般采用( A )。
A、实物形式B、价值形式C、比例税率D、累进税率5、一个征税对象同时适用几个等级的税率的税率形式是(B )。
A、定额税率B、超额累进税率C、比例税率D、全额累进税率6、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 D )可能出现税负增长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A、定额税率B、超额累进税率C、比例税率D、全额累进税率7、( A )是对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税率。
A、比例税率B、定额税率C、累进税率D、平均税率8、计税期满后多长时间内缴纳税款,指的是( A )。
A、缴税期限B、计税期限C、申报期限D、纳税期限9、按税收的计税依据的形态分类,税收可分为( A )。
A、从量税与从价税B、中央税与地方税C、实物税与货币税D、价内税与价外税10、下列税种中属于直接税的是(C )。
A、消费税B、关税C、财产税D、营业税11、(B )税款不随商品价格增减而变动。
A、从价税B、从量税C、直接税D、间接税12、(A)类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最大一类税收。
A、商品税B、所得税C、财产税D、行为税13、按( D )为标准进行分类,是税收主要的分类方法。
A、税收缴纳形式B、税负能否转嫁C、计量标准D、征税对象14、纳税人一般不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为( A )。
A、直接税B、间接税C、从价税D、从量税15、由于直接税是以调节人的收入和财产为目标,所以所得税和财产税这样的直接税又称为( A )。
A、对人税B、对物税C、特定税D、流转税16、税款按照含税的价格计算征收的税种,称为( A )。
我国现行税制经-过多次变革,特别是1994年进行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制改革后,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由多税种组成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为双主体,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等其他税种相配合的复税制体系。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设置的税种,主要分为六大类:一、商品劳务税类: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二、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2008年1月1日起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个人所得税等;三、财产税类: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等;四、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五、行为税类: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停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屠宰税(废止)、筵席税(停征)、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等;六、农业税类:农业税(废止)、牧业税(停征)等。
开征新税:理想与现实(一)遗产税:社会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冲突1.开征遗产税的时机已经成熟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净值课征的一种税,一般认为是对个人所得的一种补充调节。
国际经验表明,遗产税有利于调节社会成员间分配的悬殊差别,有利于平衡公众对社会财富占有不均的不满心态,有利于倡导社会捐赠和相互救助,因此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都开征遗产税。
我国在建国初期曾有开征遗产税的设想,但后来在“一大二公”、全民所有的思想指导下,私有经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私有财产也得不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加上人们的收入差距较小,遗产税缺乏开征的社会基础,故开征此税的设想一直未能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分配主体的多元化,分配渠道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对私有经济的开禁和认同,一部分人手中积聚了相当数量的个人财富,已经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这与尚处于贫困线下的几千万人口形成强烈的反差。
如何引导这部分财富的使用,避免食利阶层的激增,提倡劳动致富,节制不劳而获,缩小收入差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