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6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张成利涟水县永兴学校 (223400)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活动与探究关键词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一、学情分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
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
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
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实验,说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实验,背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资料阅读,尝试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分析与归纳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对比实验
三、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共1课时。
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探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教学。
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植物基本层次结构中的细胞组织器官,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组成,但是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不是很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大概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具体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光合作用如何进行,学生没有掌握。
因此学生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本节内容。
为学习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做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探究,认识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前人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发现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并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过程的艰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难点:通过探究发现过程,建构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情境导入【设疑引入】观看图片:植物是与人类关系紧密的伙伴,假如有一天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了,会怎么样?引出:光合作用。
【过渡】既然光合作用这么重要,它是怎么被科学家发现的呢?它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引出本节课题。
【目标导学】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和意义。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实验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分析、归纳并合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体会探究过程和感受。
2.领略和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尝试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难点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生物圈中大多数生物在呼吸过程中,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据统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所消耗的氧气量每秒平均为10000千克。
提出设问: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感觉到缺氧呢?消耗的氧气通过什么途径补充呢?二、学习过程老师: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1.阅读课本第89页内容,什么是光合作用?学生自己读书体会,回答问题。
老师:那么光合作用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7世纪。
2.阅读教材第89页材料一,思考下列问题:(小组合作探究)(1)描述实验过程。
(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3)土减少质量是多少?(4)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5)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本实验的结论:柳树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水中获得的,而不是从土壤中获得的。
老师:该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的环境考虑,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言,还应考虑到阳光、空气。
老师:说明该实验还有局限性,那么怎么办呢?时间到了18世纪。
3.阅读材料二,思考下列问题:(小组合作探究)(1)阅读实验一,描述过程,说明蜡烛熄灭的原因。
(2)阅读实验二,描述过程,说明绿色植物死亡的原因。
(3)阅读实验三,描述过程,为什么钟罩内放入一盆植物后蜡烛依然燃烧,老鼠依然活着?(4)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老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把有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时:1课时二、课型:新课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2、经历科学家研究的一般过程;3、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科学的不断发展;2、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3、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难点: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表达方式。
五、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部有关生物学史的教学,重演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发现过程。
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但是科学家的生活时代、背景离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不容易身临其境,而且,在前面的教学中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就只提到了“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这么一句话,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构想是:1、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步扣一步,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好奇心;2、利用科学史重演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PPT:(1)范·海尔蒙特的实验;(2)普利斯特莱实验;(3)其他科学家实验(4)光合作用。
八、板书设计: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光合作用需要水;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3、光合作用是在光下进行的;4、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九、教学过程:第一步:温故知新环节1:师友互查教师出示全面学习的相关内容。
1、在细胞基本结构中,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哪里?2、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中有很多细胞器,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3、在细胞器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师友互查,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12)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觉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讲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觉的过程。
〔重点〕
2、讲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觉的意义。
〔重点〕
3、讲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技能目标:
尝试讲明发觉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重点〕
情感目标:
1、锤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的愿望。
2、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难点:1、阐明发觉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预备:
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FLASH:〔1〕普利斯特莱实验;〔2〕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发现》教教事例三星初中筱竹教课目的:1、知识方面: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2、能力方面:经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育学生对图示进行剖析、归纳的能力,初步意会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3、思想感情方面:经过教课的存心浸透,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探究能力及优秀的科学修养教课要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说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教课难点:说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教课过程:导入:中国有句谚语“万物生长靠太阳” ,那植物的生长靠什么呢?学生:也是靠太阳。
教师追问:靠太阳做什么?学生回答: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作增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光合作用。
既然光合作用这么重要,科学家又是如何发现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发现光合作用的。
这也就是我们今日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大概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的亚利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的土壤是组成植物体的原资料。
这类看法关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仍是比较先进的,所以长久被奉为经典。
向来到 17 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存心义的实验,一切才开始改变。
他所进行的实验我们柳树实验。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对着纲要上的问题进行议论沟通(学生议论)表达沟通教师问:那么大家感觉海尔蒙特的这个结论能否完整正确学生回答:不正确。
教师:但比亚利士多德的结论很多了。
教师:这个结论考虑到了水参加物质的合成,却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形成所起的作用。
在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达成后的100 多年间,人们广泛以为水是构成植物的独一原料。
向来到18 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特别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他经过实验又对海尔蒙特提出了怀疑。
那么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呢?在看资料以前老师先提几个问题1、你知道人进行呼吸时需要何种气体?呼出的是什么?那动物比方老鼠呢?2、蜡烛在焚烧的时候需要何种气体?产生的气体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可提示学生盾实验三中的最后一幅图,这幅图表示蜡烛焚烧时候需要的气体与产生的气体与老鼠需要的气体,产生的气体是同样的)而后教师请学生看实验二:假如把绿色植物独自放在玻璃罩中,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学生:说明植物也需要气体!师:究竟需要何种气体呢?我们一同来看实验一:密闭的玻璃罩内和植物一同的蜡烛没有熄灭!和植物生活在一同的小白鼠也没有死亡!此刻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慧才华,想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中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四个人为一组,在前二组实验的基础上思虑!告诉老师,为何会这样?学生得出结论,动物与蜡烛的焚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生活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2)通过扮演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扮演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教学难点:角色扮演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一组在阳光下勃勃生机的绿色植物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些绿色植物,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哪些生命活动呢?生1:光合作用,生:2呼吸作用,生3吸收作用,生4:蒸腾作用。
师: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探究第六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的发现》2、板书课题: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自主活动(一)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1、学生自学课本89页上面的一段材料,思考:(1)什么是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的发现有什么意义2、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3、指名汇报自主活动(二)讨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知识准备:蜡烛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但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发现了空气的成分,认识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科学家普利斯特莱在做实验时还不知道空气的成分。
1、探究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1)师: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十七世纪,看看科学家海尔蒙特,重温一下当时他是怎么实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