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
- 格式:doc
- 大小:33.67 KB
- 文档页数: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初步训练,能够从事机械及相关领域设计、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素质;2、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学科领域的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7、具有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精度与检测、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课内总学时数为2498学时,总学分数为153学分。
其中:必修课程2106学时、131学分;选修课程392学时、22学分。
课程设置情况详见表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安排表》。
五、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学分为36学分。
本专业各类实践环节安排情况详见表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安排一览表》。
六、综合素质培养由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的教育环节,以及学科竞赛等专业性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拓展性校外活动选修环节组成,设定为10学分。
详见表二:《综合素质培养与拓展环节》。
七、学时、学分分配比例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见表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学分统计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机械学、现代制造技术、机电控制的基础理论和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研发、现代制造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基本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基础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制造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锻炼,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1、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理论联系实际、实干创新的精神和勤奋、团结协作的品质与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有:力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知识,以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实验、测试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健康体质标准。
二、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三、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辅助制造实用软件、机电传动控制、数控加工编程技术、CAD/CAM技术与应用。
**部专业代码: 080202 校内专业代码: 0171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掌握机械设计、智能创造、工业信息化等专业方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现代科技理念、综合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电工程领域从事机械设计、智能创造信息系统开发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材。
上述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项: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机械工程相关理论,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工程工具及信息技术工具、现代设计工具从事机电工程领域的机械设计、智能创造信息系统开发和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
3.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够正确评价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 具备现代科技理念、综合人文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机械设计、智能创造技术、机械电子及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了解机械设计创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行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机械工程问题,以获得结论。
3. 设计/开辟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智能创造系统及工业信息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开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分析机械创造中时常浮现的问题,制定智能创造系统 完整工作计划并具体实施;并了解其局限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202 学科门类:工学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械设计、制造、控制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够在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中,面向智能制造第一线,开展机械系统运行与维护、集成与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从事机械制造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1、以中国制造2025为人才导向,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以智能制造最新的技术产业发展为特点,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方向和智能制造技术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构建新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思路。
2、引进实力企业,加强合作,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环节,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质量持续改进,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培养学生基础应用能力,学以够用为主,用以工程实际为度。
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两个特色培养方向,进行项目化、案例式课程体系教学,辅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机械基础、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如下12点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制造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工艺与编程、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与维护、智能制造设备编程与调试工程中所涉及的复杂应用系统工程问题。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表述;(2)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学科基础知识,能够将其用于机械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3)掌握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上述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控制等一般问题的推演、分析、计算和设计;(4)掌握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机电微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技术前沿,能够将上述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般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评价、比较和综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Machine Design & Manufacturing and Their Automation(门类:工学,二级类:机械类,专业代码:080301)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素质,能在企业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机电设备的控制监护,或在相关行业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传授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及电子技术、机电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重视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机电设备控制监护、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与开发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并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经济管理、法律、国防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岗敬业、求真务实、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力学、机械学、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基础、计算机及信息化技术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工程及设备的管理、安全、质量和效益观念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6、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能力;7、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电子学、计算机科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课程设置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基础。
学
校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力学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课
程则包括设计原理、结构设计、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应加强实践环节,设置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让学生能够将理
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其次,实践环节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
例如,可以设置机械设计实验室、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让学生亲自操作
和设计机械设备和自动化系统。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如
机械制造竞赛、学生科研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习实训是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
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实习实训的内容可以包括生产实习、工艺实习、设备维修实习等,学生可
以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课程
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等因素。
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和
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可以全面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
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基础知识,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机电工程及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主要学习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测试与控制技术等基本知识,现代制造业机械工程师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系统设计、制造及其自动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理论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手工制图、计算机绘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先进设备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标准学制、毕业最低学分、学位标准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学位:工学学士第二课堂:2学分四、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组成。
第一课堂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组成。
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机电控制课程设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
五、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六、各类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教学计划进程表(一)通识课程1、I类通识课程2、Ⅱ类通识课程(10学分,五类中每类选修2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三)专业主干课程(四)专业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8.5学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工学,机械工程,0803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控制和机械化施工与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并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综合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国际化,具有雄厚的工程科学基础、创造性和系统思维能力、多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优秀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工程技术和工业管理人才。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的具体表述要求如下:1。
知识要求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科学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工程专业知识。
(1)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2)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较强的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能力.(3)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作基础。
2.能力要求所需要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和发现知识的能;系统思维能力;个人能力和态度;较强的创新能力。
(1)具有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控制和机械化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和目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程类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高等数学:介绍基本的微积分和数学分析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大学物理:涵盖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基本物理学知识,为后续的机械原理和电气控制等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3)工程图学: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图纸的绘制和阅读能力,掌握工程图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材料力学:介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力学行为,为机械设计提供材料选择和分析的基础。
2. 专业课程(1)机械原理:介绍机械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原理,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2)机械制造工艺学:介绍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培养学生的制造工艺分析和优化能力。
(3)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动化设计和控制的能力。
(4)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能力,包括CAD、CAM等软件的应用。
3. 专业选修课程(1)机器人技术:介绍机器人的结构和控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机器人系统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2)数字化制造技术:介绍数字化制造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字化制造系统设计和管理的能力。
(3)智能控制技术:介绍智能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1. 实习实训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实习实训,通过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 毕业设计学生需要进行毕业设计,选择一个具有一定难度和创新性的机械设计或制造项目,完成设计方案、制造和测试等工作,并撰写毕业论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能够分析与解决机械系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后,预期能达到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如下:目标1:(职业能力)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或教学科研等工作。
目标2:(社会素养)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
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实践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3:(竞争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解决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
目标4:(团队协作)在工作中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及管理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
目标5:(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不断学习,适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前沿科技的发展。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形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传动与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对应通用标准1)1-1 能够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并能够理解其如何应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描述、分析与求解;1-2 能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流体、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知识领域的工程基础知识,并运用于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传动与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计算、分析与研究;1-3 能够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传动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运用于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传动与控制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一定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和现代制造业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应用,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⒉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⑴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⑵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工程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能力。
⑶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基本工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⑷掌握本专业领域内一个专业方向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⑸具有初步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⑹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⒊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四、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案环节军事训练,生产见习,社会实践,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制工艺课程设计、方向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六、学制年。
3-6四年,修业年限可为七、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八、毕业学分要求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86.5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41.5学分,专业基础课62学分,公共选修最低14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最低42学分。
九、教案计划有关说明本教案计划使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9级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学完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方向模块中任一模块内的必修及选修课程。
十、主要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学时:42学分:2.5开课学期:1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主要讲授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制图、读图及空间形体的想象能力,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绘制一定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并能按给定的要求正确标注尺寸、公差配合及表面粗糙度等。
教材:朱冬梅,胥北澜主编.《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5主要内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机程序、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包括以下内容:C语言概述;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数据输入输出函数、C语言的语句;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共同体和枚举的应用;位运算;编译预处理;文件的建立和使用。
教材:李春葆,金晶,黄楠,喻丹丹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学时:72学分:4开课学期:4主要内容:主要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包括机械制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机械加工方法与机械加工系统,切削与磨削原理,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和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等。
教材:张世昌等主编.《机械制造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理论力学54时:学.学分:3开课学期:3主要内容:本课程是工科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许多专业的主干课。
它是各门力学的基础。
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贝尔原理及虚位移原理、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碰撞、分析力学基础、机械振动基础、刚体定点运动与自由体运动及变质量动力学等,各专业可根据需要来选取所学内容。
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材料力学学时:68学分:4开课学期:4主要内容:该课程是机械工程、工程力学和材料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轴向拉压杆件、材料的力学性能、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圆轴扭转、弯曲强度与刚度、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压杆稳定及能量法、简单静不定系统、动载荷与疲劳强度等教案内容。
教材:范钦珊,殷雅俊主编.《材料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学时:72学分:4开课学期:3主要内容:主要讲授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机械的效率和自锁,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
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教材:吴克坚、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学时:66学分:4开课学期:4主要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研究一般工作条件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典型性特点。
课程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机械设计概述,摩擦学基础知识,螺纹联接,轴毂联接,带传动,链传动,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轴,轴承,弹簧等。
教材:邱宣怀等编著.《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名称:液压与气压技术学时:52学时学期5开课学期:第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相关知识,液压与气压元件、液压与气压基本回路及典型液压与气压系统等内容,使学生熟悉常用液压与气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法;能参照说明书阅读设备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图;通过综合实验,掌握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并具有调试和设计一定设备液压与气压系统的能力。
教材:吴春玉、辛莉主编.《液压与气压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学时:60学分:3开课学期:3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器、放大电路中的反馈、直流稳压电源、模拟集成电路应用、逻辑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数字电子系统应用举例和电子技术仿真软件EWB及其应用等。
教材:张晓辉编.《电工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学时:60学分:3开课学期:4主要内容:包括运算放大器、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场效应管放大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教材: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表一:教案进程总表周次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学年☆▼―――△▲▲△―――――――――――一☆―▼―――――――――――――――――☆――▼――――――――■―――■■――二☆―――――――――――▼―――――――☆――――▼―■―――┼┼―――――――三☆―――――――――■■┼┼―――――▼☆●●●●―――――――――――┼┼▼―四▼◆◆◆◆▼◆◆◇◇◇◇◇◇◆◆◆◆―理论教案○教案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符号┼课程设计△军训▲入学教育▼机动☆考试□公益活动说明注: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教案时间。
毕业设计(论文)含毕业答辩、毕业教育、毕业鉴定。
表二: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类别学时/ 学分占课内总学时比例占课内总学分比例28.7%公共基础课 26.7%660/41.5必修42.9%专业基础1066/6243.1%9.7%公共选修9%225/14选修18.7%21.2%专业选修524/272475/144.5合计.表三:专业教案进程计划表(一)课各学期课内周学时分配课内课考课程名类2.5424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2.5332中国近现代史纲232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32132322(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23232132(二33484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356144+1大学英语(一703.53.56416大学英语(二4+1558064大学英语(三164+15580大学英语(四3222232281大学体育(一1282大学体育(二1132322大学体育(三2132321大学体育(四21132322+233562828(一形势与政12116安全教11就业指1161.50.5军事理11合41.51437495.59366606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登陆教务管理系统在课程库中按需选课。
学生须修满最1学分公共选修课方毕业。
学生每学期选课应个学分的课程以内,在校期间修读的公共选修课程应1个学分以内注:各学期课内周学时分配按第一学1周,其他学1周为标准计算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两门课程在学期中期进行,课内学时没有算入合计中统计。
表三:专业教案进程计划表(二)考类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注:各学期课内周学时分配按第一学期14周,其他学期18周为标准计算。
表三:专业教案进程计划表(三)考类考考考4考2考考考考2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4考考考2考考2考2考考考考考考考2考2考考考考考考考查.周为标准计算。
18周,其他学期14注:各学期课内周学时分配按第一学期表四:实践教案环节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