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趣味故事190把黑夜变成白昼素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281瑞雪兆丰年
1773年冬天,彼得堡一个地方举行大型集会,舞厅里闷热闷热的,参加舞会的人几乎都要昏倒了。
这时,一位青年为了通风,索性打碎了窗上的玻璃,不料这时屋里竟飘起雪花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舞厅里由于很多人的呼吸而储存了大量的水蒸气,冷空气一冲进来,立刻使水汽凝固,因而飘起雪花来了。
大自然里的雪也是由于大气高层的水汽遇到低温直接变成固体而形成的。
在初冬的雪里,空气含量可达90~98%。
由于空气不易传导热量,既可以减少热量外流,又能阻挡空气的侵袭,所以耕地上有一层积雪,就好像盖上一床棉被,既能保护越冬作物安全过冬,又可保持温湿的土壤,为明年春播作物的种子萌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测定,每一升雪水里含氮化物大约7.5毫克,而一升雨水里仅含1.5毫克。
因此,在春回大地的时候,雪水渗入土壤里,等于均匀地施了一次氮肥。
科学家经过研究和实验,发现雪水是生物生长的刺激剂。
用雪水浸泡过的庄稼种子,发芽率比用普通水浸泡的高出41%。
在温室里,定植后浇灌雪水的黄瓜,可以比浇灌普通水增产2倍以上。
母鸡饮雪水比饮普通水平均产卵数要多一倍,鸡蛋的个头也大。
饮雪水的小猪也长得快,上膘多。
生物物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雪水里的重水含量少,对生物有相当强烈刺激生长的作用。
我国西北的人民就是利用了祁连山、天山流下来的雪水,灌溉了万顷棉田、耕地、果园、菜圃,才出现了“塞外江南”。
所以,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
195捕捉光的故事1607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第一个用速度公式测量光速。
他让两个人站在相距1.5公里的两个山头上,每人手提一盏前面有盖的信号灯。
实验开始,第一个人先打开灯盖,对方看到灯光,也马上打开灯盖,把光和信号传回来。
伽利略指出:测出这段时间,就能计算出光速。
可是,实验失败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光在1.5公里的距离上往返一次,只需要十万分之一秒。
这样短暂的时间,一般钟表根本无法测出来,而且开灯、看表造成的误差,会比光在两座山中间传播的时间大几万倍。
光速太快,要想利用速度公式测量,就要大大地加大距离。
地面上找不到那么长的直线距离,于是人们想到天空,利用天体的光现象来测量。
17世纪70年代,不满30岁的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对木星和它的卫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
木卫星每42多个小时围绕木星转一圈。
每当木卫星转到木星背面去的时候,我们就看不见它了。
这叫“卫星蚀”。
罗默发现,在一年当中,每次卫星蚀出现的周期是不同的,周期最长的一次要比最短的那次长1000多秒。
这个现象使罗默十分惊异,他经过仔细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由于地球和木星之间的距离变化造成的。
当地球运行到太阳的另一边时,地球和木星之间的距离增大,所以我们看到卫星蚀的时间也长1000多秒。
那么,究竟运行了多远呢?这个距离大约相当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直径。
根据当时已经知道的数据,罗默算出光速为每秒225O00公里。
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天空中测得的光速。
但是,由于太阳在运动,地球在运动,木星和木星的卫星也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时刻都在变化。
这样测得的光速精确程度很差。
1849年,刚满30岁的法国物理学家斐索,仔细研究了伽利略测光速的实验以后,觉得他应用的原理完全正确,只是方法不够科学。
他改进了实验装置,用一面镜子代替了第二个人,减少了开灯等许多误差。
又用一只旋转的齿轮,代替钟表计时,他选择了两个相距7公里的山头,在一个山上安装了一个旋转的齿轮,另一个山上放了一面镜子。
165巧妙的伪装一天夜间,某国的空军派出100架飞机,去侦察一座水库的大坝。
飞机上装有高分辨力的雷达,结果99架飞机一无所得,只有一架飞机发现了目标。
原来水库的大坝上敷设了一种伪装材料,致使雷达分辨不出目标。
这次实验结果表明,伪装的成功率达到了99%。
近年来,高空侦察技术发展很快。
在高空侦察机、无人驾驶飞机以及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地面的军事设施如飞机场、导弹基地、兵工厂等等,全都看得清清楚楚。
清晰的程度,甚至可以分辨汽车牌上的号码,驾驶员脸上的胡子茬。
自从有了空中侦察,人们就想方设法来对付它。
最早的时候是向昆虫的伪装学习,人们给汽车、桥梁、大水坝、发电厂等插上树枝,涂上各种颜色,罩上带着色带的网罩,使空中的侦察员辨不清地面上的目标。
可是近年来,空中侦察的手段越来越多,有利用电磁波的雷达侦察,利用红外线的红外遥感侦察等等,伪装的手段怎么能不跟着相应地发展呢。
对付照相侦察,可以用光学型的伪装材料。
这种伪装材料同背景的光学反射特性十分接近。
比如说,要隐蔽沙漠地带的哨所、雷达站和其他军事设施,可以采用具有这种光学特性的材料将它们伪装起来。
这些材料反射出去的光和沙漠反射出去的一样,使高空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无法把目标辨认出来。
对付雷达侦察,就要采用电磁波型的伪装材料。
这种材料能够吸收雷达发出的微波,专门用来对付载有雷达侦察设备的高空侦察机。
它又可分为吸收型和干涉型。
吸收型的材料是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如碳黑、石墨等,将电磁波的能量转变为热能消散掉了。
干涉性的材料能把透过材料被目标反射的电磁波与入射的电磁波相互抵消。
比如说,士兵们戴的钢盔能反射电磁波,被高分辨能力的雷达侦察到了,就会泄露地面的兵力部署。
如果在钢盔上涂上一层特种油漆,这种油漆含有一定比例的微波吸收材料,如石墨粉、铁氧体粉等,可以大大减弱电磁波反射能量,敌方侦察机的雷达就没有反映了。
同样,军舰涂上一种跟海水的电磁波反射系数相同的材料,在雷达的荧光屏上,军舰就会“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中。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78 冰嬉素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78 冰嬉素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78 冰嬉素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78冰嬉滑冰这项活动,在我国有很长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开始有了。
过去叫“冰戏”或叫“冰嬉”。
到清朝时这项活动就更盛行。
不仅民间普遍开展,就是在宫廷里,每年也要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滑冰活动。
“冰嬉”,在清代是一个军训练习项目。
统称为“跑冰”。
每年到12月,冰结得很厚实,冰上活动就开始。
皇帝也经常来观看。
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方。
按清代规定,每年冬至到三九,于太液池即北京之三海校阅八旗溜冰。
冬至节后,皇帝就到瀛台等地方看表演冰戏。
表演的兵丁分为两翼,每翼头目12名,穿红黄马褂,其余的人穿红黄齐肩褂,射球兵丁160名,幼童40名,也都穿马褂,背插小旗,按八旗各色,依次走冰。
然后奖励优胜者。
除了一般滑冰之外,还有在冰上表演射箭、打球和单人、双人的表演。
这种表演有点像现在的花样滑冰。
当时单人和双人表演的形式很多,技术也很高.有金鸡独立、蜻蜒点水、紫燕穿波、凤凰展翅、哪吒探海、双燕飞、朝天蹬等项目。
现在,滑冰活动已经相当普及了.也许你也会滑冰吧,可是你想过没有:在冰上为什么能滑行呢?有位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试验:一体重50公斤的人穿上冰鞋在冰面上滑动,开始时需要15公斤的力量才能滑动起来。
但是滑行起来以后,冰面对冰刀的阻力就越来越小,所需要的力量也越来越少了,从15公斤一直可以减少到3公斤、1公斤……于是人不必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在冰上迅速地滑行了。
280神奇的超低温世界1960年8月24日,科学家在南极洲测得了-88.3℃的低温数值,这在当时是从来没有过的最低气温记录。
难怪人们把那里称为“世界寒极”。
可是,跟月亮相比,地球上的寒极还算暖和的哩!在月亮上,背着太阳那一面的温度,能下降到-160℃,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广寒宫”啊!不过,这还不是最低的温度。
在宇宙深处远离太阳的海王星,温度竟低到-229℃。
那么,寒冷到底有没有尽头呢?科学家们从理论上推算出这个尽头-273.16℃,叫它“绝对零度”;人们通常把零下一二百摄氏度以下的低温,叫做超低温。
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物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
20世纪初,英国著名探险家斯科特率领一支船队,浩浩荡荡直奔南极,南极洲遥遥在望了,探险队员们都在紧张地为登陆做准备。
突然船上的油库焊缝上的锡变成了灰色粉末,焊锡口全裂开了。
于是这次探险活动被迫中断。
这个谜,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科学家才弄明白,原来寒冷像魔术师一样,把锡块变成了锡粉。
后来,人们陆续发现,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空气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
到-200℃以下,橡胶变得像玻璃一样脆;水银成了固体,而且可以锤成薄片;鸡蛋摔在地上会像皮球一样跳起来。
研究各种物质在超低温世界里的性质,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物质构造的本质。
科学家们发现,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翁纳斯在一次低温下测量水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温度下降到-269℃的时候,它的电阻突然消失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超导电性的物质,叫做“超导体”。
以后,又接连发现,铝、锡、铅、铌、钽等金属,在一定的低温环境里,也具有完全导电的超导电特性,至今已获得几十种金属、几千种合金及化合物的超导体。
采用超导体这门新技术,通讯卫星的重量可减轻到 2公斤多一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以高达几十亿次;悬浮火车能够离开轨道一定的高度,以每小时500~1000公里的速度运行;……目前,人们利用超低温技术,把空气降温加压制成液态空气。
216视黑夜如同白昼的歼击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格林威治时间17日0点整对伊拉克和被占领的科威特的目标进行大规模的战略空袭。
其准确率令人咋舌。
美国使用“B—52”型定点战斗轰炸机、“F—11”型、“F—15”型和“F—16”型等战斗轰炸机,之所以能在漆黑的夜晚准确无误地行动,是因为它们拥有夜间作战的新技术:灵敏的光学技术、电子学技术、激光制导技术和红外线探测技术。
部署在航空母舰上的“AV8B”型垂直起飞夜间战斗机都配备有红外线摄像机。
飞行员戴有“科学幻想式头盔”,上面装有“猫眼”增光双筒望远镜。
射击目标的图像被扫描在红外线摄像机上,又被投影在位于飞行员头盔前额部位的瞄准器里。
“猫眼”增光双筒望远镜可以观测到22度范围内的目标。
用一张具有数据标准的彩色地图与飞机上的先进装置相连。
借助这张地图,驾驶这些可怕的“捕食者”的飞行员就可以像在白天一样顺利地执行低空飞行任务,而又不易被发现。
这是由于拥有了先进装置:即激光导航和瞄准的装置系统——低空飞行和红外线夜间扫描系统。
这种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用于导航,另一个用于导弹和激光炸弹的制导。
低空飞行和红外线夜间扫描系统,使这些飞机具有在相对地面而言的固定高度秘密进行飞行的能力。
地面情况的红外线图像被投射在飞行员的机座前。
飞行员如果愿意,可以转动摄像机的方向或调大它的摄像范围,以便更好地确定目标的方位。
一旦确定好射击目标,飞行员可以在8公里或10公里远的地方开火,然后立即从容地攻下一个目标。
专家们认为,低空飞行和红外线夜间扫瞄系统的可靠性非常好。
人们在内华达沂溪地区60米高的空中进行近300万公里的夜间训练飞行,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眼镜蛇”式、“阿帕”式、“小羚羊”式和“大山羊”式反坦克直升机也同样具有夜间作战能力,因为它们也拥有双筒望远镜、增光头盔和安装在飞机头部的红外线回旋式稳定瞄准器。
美国的“阿帕”式反坦克直升机已经在美国干预巴拿马、反对谍列加将军的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日出从黑夜到白昼作文
《日出:从黑夜到白昼》
当黑暗如浓稠的墨汁般笼罩大地,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静谧与沉睡。
远处的山峦在黑暗中隐没了轮廓,只有那模糊的黑影似在诉说着曾经的存在。
夜晚的风轻轻拂过,带着丝丝凉意,却也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星辰在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像是在黑暗中坚守的哨兵,虽渺小却又有着独特的意义。
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一丝微弱的光亮悄然出现。
仿佛是黑暗中睁开的一只眼睛,那光芒渐渐地变得强烈起来,一点点地撕开了黑暗的帷幕。
先是天边泛起了一抹淡淡的橙红色,如同羞涩的少女脸上泛起的红晕。
渐渐地,这抹橙红色开始蔓延,仿佛有一只无形的画笔在天空中描绘着绚丽的画卷。
不一会儿,太阳像是一个憋足了劲的孩子,猛地从山峦的背后探出了半个脑袋。
它先是怯怯地露出一点点,像是在试探着这个世界,然后便毫不犹豫地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那光芒瞬间照亮了大地,原本黑暗的角落被染上了金黄的色彩。
树木的枝叶在光芒的照耀下变得清晰可见,叶子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
鸟儿被这突如其来的光亮唤醒,它们欢快地鸣叫着,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仿佛在为这新的一天欢呼。
人们也从睡梦中苏醒,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迎接这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天。
从黑夜到白昼,这是一场奇妙的蜕变。
日出,就像是大自然赋予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它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生机。
让我们心怀敬畏地欣赏这壮丽的景象,感受生命的蓬勃与美好,在这新的一天里,怀揣着梦想和勇气,向着未来奋勇前行。
187幻日
1986年12月19日上午9点15分到10点30分,西安地区上空东南方出现了五个亮斑,好像多了五个太阳。
这种奇异景观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在我国幻日多出现在冬天北方地区的天空,如:1975年2月8日11时30分在辽宁本溪草河口天空出现过幻日;1979年2月22日11时30分和1987年1月16日15时10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天空也出现过。
关于幻日,我国早有记载,《淮南子》上说:“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后羿仰射十日其九。
”幻日不是神话,也不是一种不祥之兆,而是一种自然界的光学现象。
原来,在地球上的天空被浓厚的大气包围,其中也有水蒸汽和小冰晶。
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非常小的柱状或片状的雨滴或水汽,从高空徐徐下降,因受日(月)光的照射而产生折射。
因日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由于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红光的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这种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现象叫色散),被柱状或汽状的雨滴或冰片折射后,偏转的角度也不同,这样形成的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叫晕。
由于水滴的形状、大小不同便产生两种不同的晕,其中汽状水滴所形成的是光较强的内晕,最小偏向角约为22°;而穿过汽状水滴所形成的是,半径较大的彩色光环,这就是外晕,其最小偏向角约为46°。
只有在满足最小偏向角的条件下观察,才能形成晕。
在冬天,当高空的水滴凝结成细小的六棱形冰柱时,如果太阳光从侧面进入冰柱,而且能满足最小偏向角的条件,在内、外晕之间,靠近太阳两旁,与当地太阳同一高度的地方出现幻日的多少、暗明、大小随着高空小冰柱的分布情况而异。
190把黑夜变成白昼
8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大多是利用夜“幕”发动的,美国空袭利比亚,入侵巴拿马是在凌晨,以色列轰炸巴解总部是在凌晨,1991年1月多国部队的“沙漠风暴”行动又是在凌晨。
这难道是偶尔的巧合吗?不!高科技的发展和渗透,使得夜视器材日新月异。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的军队已装备了各种高性能的夜视器材,他们在夜间同白天一样行动自如,能同样进行可靠的观察、射击和驾驶。
“夜幕”已不再成为装备有夜视器材军队的天然障碍了。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就研制出了主动式红外夜视仪,这种夜视器材当初曾风靡一时,战后,被各国军队广泛采用。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主要用于狙击手的夜间瞄准,坦克手的夜间驾驶和观察射击。
这种夜视器材具有致命的弱点,就是工作中必须要向外辐射红外线照射目标,才能观察到目标。
这种肉眼看不到的“秘密”,极易被对方红外探测器发现。
由此而招来“杀身之祸”。
一般的红外夜视仪70年代后正在逐步被夜视新秀所取代。
微光夜视仪是利用微光(月光、大气辉光等)进行工作的,是目前被军队广泛应用的夜视器材。
通常情况下,微光夜视仪的观察距离在1000~2000米之间,远的能看清10公里处的目标。
微光电视是60年代后期装备的一种通过监视器间接观察目标的夜视器材,其观察图像清晰。
在良好的气象条件下,作用距离可达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适于在远距离观察、遥控摄像时使用。
利用微光工作,便于隐蔽,不易暴露,但却受周围环境和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如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工作,它就无能为力了。
是否有既不易暴露自己,又能“全天候”工作的夜视器材呢?有,这就是方兴未艾的红外热像仪。
红外热像仪是现代战场上一种理想的夜视器材,它用目标的热辐射进行成像。
80年代以来,红外热像仪在军事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它既可用于坦克、装甲车辆的夜间驾驶观察,又可用于夜间对目标的跟踪和射击,还可用于飞机的导航、空中侦察和高空摄影。
红外热像仪如与各种武器系统配合起来,将大大增强武器系统在夜间搜索、跟踪和打击目标的能力。
由于红外热像仪在飞机上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作战飞机实施黑夜攻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