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趣味小故事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71.50 KB
- 文档页数:1
第2 节光的反射刷基础知识点1光的反射1[2024 四川广安期末]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
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的灯”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知识点2光的反射定律2[2022 浙江嘉兴中考]如图,小嘉利用平面镜研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O是入射光线B.反射角等于30°C.将激光笔靠近 N时,光线OB 会靠近 OND.绕 ON前后转动 F板,F板上观察不到光线3[2023湖南永州中考]如图所示,已画出了入射光线和法线,标出了入射角i,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使用作图工具规范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r。
知识点3光路的可逆性4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为了验证“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改变光线 OB与法线ON的夹角B.改变光线 AO 与法线 ON的夹角C.沿法线 ON前后转动 F板D.让一束光沿 BO 入射5甲、乙两名同学的眼睛均正常,在明亮处甲通过平面镜恰好看到了乙的眼睛,则乙从这一平面镜中 (填“一定能”“一定不能”或“ 也许能”)看到甲的眼睛,这是因为。
知识点4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2024 江苏盐城期中]如图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射光路。
人能在各个方向看清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可用 (填“甲”或“乙”)图中的光路来解释;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可用 (填“甲”或“乙”)图中的光路来解释;两种光路中,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的是 (填“甲”“乙”或“甲和乙”)。
刷易错易错点误将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作入射角7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 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已知∠NOB=30°,∠NOD=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OA 是入射角B.∠NOB 是反射角C.反射光线沿 OC 射出D.反射角大小为60°[2023 黑龙江绥化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B.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反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为60°,则入射角为30°D.光的传播速度是340 m/s2[2024江苏无锡期末,中]如图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正对着挂在白色墙面上的小镜子照射,人在侧面看被照射部分 ( )A.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暗B.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亮C.墙是亮的,镜子是暗的D.墙是暗的,镜子是亮的3[2024河北廊坊期末,中]如图所示,某日午后太阳发出的一条光线AO 照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 OB 射出,并在东侧的墙面上形成一个光点 P,光线AO 与OB的夹角为120°。
第四章光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光被表面反射回去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光的反射类型知识点1: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现象光源能够发光,其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便可看见光源。
但有些物体不是光源,如桌面、玻璃、水、课本等常见的物体,我们为什么也能看到它们呢?原来这些物体的表面都会反射光。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像这样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都会有一部分光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传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被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而引起视觉的缘故。
知识点2:光的反射定律1.如图所示,由激光手电筒射向平面镜的光线叫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回来的光线叫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镜子上的投射点O叫入射点,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提出问题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假设猜想[猜想一]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但不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猜想二]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且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猜想三]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不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实验设计探究[思考] (1)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时,应如何让激光沿规定方向入射,且能用平面纸板显示出其入射的径迹来?(2)应如何确定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如何量取角的大小?需进行多少次对应角大小的测量?[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确定光的反射中三线间的关系通过量取对应的两角的大小,确定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2)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能竖立的白纸板(可绕中接缝弯折)、直尺、铅笔、量角器。
阿基米德“光炮”是真的吗?
相传公元前3世纪,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交战中,罗马人的舰队逼近了叙拉古.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参加了城市保卫战,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即组织了许多妇女,让她们每人手持一面镜子,站在海岸边,用镜子把阳光聚焦到罗马战舰的篷帆上,最终在入侵的敌舰靠岸之前就把他们统统烧毁了.
阿基米德的战术是真的吗?这个传说发生的年代在2300年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蒲丰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的可行性.他经过计算发现,至少要有1000面镜子,每面镜子的直径起码得有10米,才能把l千米外的船帆烧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制作这么大的玻璃反射镜是不可能的.因此蒲丰认为阿基米德的战术是不可能成功的.
后来,在法国有人根据蒲丰的设计真的制做了一架“光炮”.它由168块玻璃反射镜组成,每块镜子长15厘米,宽20厘米.这168块镜子组成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反射面,它所聚集的太阳光能把47米远处的松木板在几分钟内点燃.但是,若要把1千米远的松木板点燃的话,整个反射面的面积要增大到1平方千米,这当然是难以办到的事.即使勉强凑到那么大,使用时还有困难,怎么使几百万块小镜子反射的阳光聚焦于一点呢?要使这么许多小镜子同步转动,那得动员多少人呢?由此更可以看出阿基米德的“光炮”在当时只是个美妙的幻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宇宙空间安装人造月亮或人造太阳已经成为现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教案一.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现象,包括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反射的本质,掌握反射定律,并能够运用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对光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射定律的内涵和应用。
2.反射镜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工作原理。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反射现象,巩固反射定律。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反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反射定律和反射镜的图文解释。
2.实验器材:反光镜、光源、实验桌等。
3.生活案例: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反射现象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反射现象的图片,如镜子、水面、光滑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呈现(10分钟)讲解反射定律的内容,包括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以及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
通过PPT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反射定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反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5.拓展(10分钟)讲解反射镜的应用,如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等,让学生了解反射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2节 光的反射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生活中的反射现象;2.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哪是镜面反射,哪是漫反射,会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理解光的反射定律;4.理解光路的可逆性;5.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到原来物质中传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例如我们用手电筒照射游泳池水面时,会在游泳池对面墙壁上呈现光斑。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
我们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形成视觉。
射到物体表面的光,并不是全部被反射回去,只有一部分被反射,还有一部分被吸收或透射。
【例1】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是因为( )。
A .人眼发出的光射到物体上B .物体一定是光源C .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光进入人眼D .物体是白色的 A × 人眼之所以看到物体,多是因为物体反射光源的光射入人眼,人眼才能看到物体,人眼看到的物体不一定是光源,更不是人眼发出的光射到物体上B ×C √D × 人眼能够看到五颜六色的物体2.有关反射的基本概念几个概念:“一点、两角、三线”,如图所示。
入射点(O):光线射到界面上的点。
入射光线(AO):射到反射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OB):从反射面射出的光线。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的直线,是辅助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
要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1)反射光与入射光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看见的。
但法线则是人们为研究反射现象时引入的一条位置参考线,它与反射物体的表面垂直。
因为法线是一条参考线,所以在画光路图时,总是用虚线表示。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是有方向的,图中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为AO和OB,不能说成OA和BO。
第2节光的反射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
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光的反射定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基础。
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在物理课中碰到的第一个探究角度关系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验方法的契机。
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核心素养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2.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过程1.基本概念(1)一点——入射点O。
(2)一面——反射面MM'。
(3)三线——法线ON;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
(4)两角:入射角∠i;反射角∠r。
续表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活动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所示,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入射到O 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 和反射光线OF 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
(4)用量角器测量ON 两侧的∠i 和∠r ,并填入表内。
(5)如图乙所示,把纸片F 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教师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总结出光反射时的规律是什么?教师强调:(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阿基米德“光炮”是真的吗?
相传公元前3世纪,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交战中,罗马人的舰队逼近了叙拉古.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参加了城市保卫战,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即组织了许多妇女,让她们每人手持一面镜子,站在海岸边,用镜子把阳光聚焦到罗马战舰的篷帆上,最终在入侵的敌舰靠岸之前就把他们统统烧毁了.
阿基米德的战术是真的吗?这个传说发生的年代在2300年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蒲丰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的可行性.他经过计算发现,至少要有1000面镜子,每面镜子的直径起码得有10米,才能把l千米外的船帆烧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制作这么大的玻璃反射镜是不可能的.因此蒲丰认为阿基米德的战术是不可能成功的.后来,在法国有人根据蒲丰的设计真的制做了一架“光炮”.它由168块玻璃反射镜组成,每块镜子长15厘米,宽20厘米.这168块镜子组成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反射面,它所聚集的太阳光能把47米远处的松木板在几分钟内点燃.但是,若要把1千米远的松木板点燃的话,整个反射面的面积要增大到1平方千米,这当然是难以办到的事.即使勉强凑到那么大,使用时还有困难,怎么使几百万块小镜子反射的阳光聚焦于一点呢?要使这么许多小镜子同步转动,那得动员多少人呢?由此更可以看出阿基米德的“光炮”在当时只是个美妙的幻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宇宙空间安装人造月亮或人造太阳已经成为现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