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趣味故事186太阳绿光素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195捕捉光的故事1607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第一个用速度公式测量光速。
他让两个人站在相距1.5公里的两个山头上,每人手提一盏前面有盖的信号灯。
实验开始,第一个人先打开灯盖,对方看到灯光,也马上打开灯盖,把光和信号传回来。
伽利略指出:测出这段时间,就能计算出光速。
可是,实验失败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光在1.5公里的距离上往返一次,只需要十万分之一秒。
这样短暂的时间,一般钟表根本无法测出来,而且开灯、看表造成的误差,会比光在两座山中间传播的时间大几万倍。
光速太快,要想利用速度公式测量,就要大大地加大距离。
地面上找不到那么长的直线距离,于是人们想到天空,利用天体的光现象来测量。
17世纪70年代,不满30岁的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对木星和它的卫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
木卫星每42多个小时围绕木星转一圈。
每当木卫星转到木星背面去的时候,我们就看不见它了。
这叫“卫星蚀”。
罗默发现,在一年当中,每次卫星蚀出现的周期是不同的,周期最长的一次要比最短的那次长1000多秒。
这个现象使罗默十分惊异,他经过仔细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由于地球和木星之间的距离变化造成的。
当地球运行到太阳的另一边时,地球和木星之间的距离增大,所以我们看到卫星蚀的时间也长1000多秒。
那么,究竟运行了多远呢?这个距离大约相当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直径。
根据当时已经知道的数据,罗默算出光速为每秒225O00公里。
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天空中测得的光速。
但是,由于太阳在运动,地球在运动,木星和木星的卫星也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时刻都在变化。
这样测得的光速精确程度很差。
1849年,刚满30岁的法国物理学家斐索,仔细研究了伽利略测光速的实验以后,觉得他应用的原理完全正确,只是方法不够科学。
他改进了实验装置,用一面镜子代替了第二个人,减少了开灯等许多误差。
又用一只旋转的齿轮,代替钟表计时,他选择了两个相距7公里的山头,在一个山上安装了一个旋转的齿轮,另一个山上放了一面镜子。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第一节光的传播颜色1.太阳、电灯等物体能够发光,这些物体叫做. 2.太阳、电灯、水母、宝石、萤火虫,其中不是光源的是.3.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结果.4.光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光速的,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光速.5.我们能看见周围的东西,是由于射入我们眼内的原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由于. 6.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7.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恒星B.月亮C.点亮的电灯D.蜡烛的火焰8.光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按照从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空气水玻璃B.水玻璃空气C.玻璃空气水D.玻璃水空气9.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A.日食、月食B.影子的形成C.太阳远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就看见了它D.射击时需要人眼、枪口的准星、目标“三点”成线一才能射准10.光线从水底射向空气中,请问它的传播速度( ) A.增大B.减小C保持不变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11.光年是天文学的单位,1光年即光在1年时间中传播的距离,大约m.织女星距地球大约2.3×1014km,那么我们此时到的织女星的光,实际已发出了年。
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合km.12.如图所示是某房间遭枪击后留下的“线索”,B 是玻璃窗上留下的“弹孔”,A是子弹打击到墙壁上留下的“痕迹”.子弹是从m楼哪一房间射来的?用细绳子把A、B连起来,沿绳子AB看到m楼的C处,由此判子弹是从m楼C处房间射来的,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样判断的根据是:光在空气中是沿的.13.如图所示,长度一定的a、b两根木棒在发光点S 照射下(a、b与S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在水平地面上形成的影长分别是L1、L2(未画出),则L1L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4.在较暗的屋子里,把一枝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前面,在它们之间放一块钻有小孔的纸板.由于,塑料薄膜上就出现烛焰的的像(图).这种现象叫小吼成像。
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即叶绿体色素,主要有三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
植物色素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叶绿素a、叶绿素b、萝卜素和叶黄素等属于脂溶性色素;形成花朵颜色和紫色洋葱表皮细胞颜色的细胞液色素属于水溶性色素。
功能:植物的叶绿体色素能够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而让其他波长的光透过,这是叶绿体色素的光学特性之一。
叶绿体色素共同构成能够吸收可见光光能的捕光复合物。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是光吸收的辅助分子,能把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叶绿素。
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当光束通过三棱镜后,可把白光(混合光)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色连续光谱。
如果把叶绿体色素溶液放在光源和分光镜之间,就可以看到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线被吸收了,光谱上出现了暗带,这就是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a)。
用分光光度计可精确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图3-2)。
叶绿素对光波最强的吸收区有两个:一个在波长为640~660nm的红光部分,另一个在波长为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
此外,叶绿素对橙光、黄光吸收较少,其中尤以对绿光的吸收最少,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绿色。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很相似,但也略有不同:叶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带偏向长波方面,吸收带较宽,吸收峰较高;而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带偏向短光波方面,吸收带较窄,吸收峰较低。
叶绿素a对蓝紫光的吸收为对红光吸收的1.3倍,而叶绿素b则为3倍,说明叶绿素b吸收短波蓝紫光的能力比叶绿素a强。
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分子和全部的叶绿素b分子具有吸收光能的功能,并把光能传递给极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与叶绿素不同,它们的最大吸收带在400~500nm的蓝紫光区,不吸收红光等长波光。
藻蓝蛋白的吸收光谱最大值在橙红光部分,藻红蛋白在绿光、黄光部分。
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均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
246有棱有角的太阳1933年9月,美国学者查贝尔来到美国西海岸高纬度的地方观看日落。
黄昏时分,一轮又红又大的太阳慢慢西沉。
突然,奇迹出现了:先是圆圆的太阳变成了椭圆形,接着又变成了馒头形,上圆下平。
渐渐地,太阳的上半部也被削平了,出现了四个棱角,成了一个罕见的方太阳!查贝尔把这个奇景拍成了一组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
太阳为什么会变成有棱有角的方形呢?原来这是大气“哈哈镜"耍的把戏.因为在高纬度地区靠海面或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且密度大,越向上温度越高,密度也越小。
当靠近地面或海面的阳光从这种密度不同的大气中通过时,就会发生折射.随着太阳的下沉,就会发生折射.随着太阳的下沉,太阳的下半部光线会折射得非常厉害,就像刀子削过那样平直.随着太阳继续下沉,上半部也进入低空大气层时,太阳的上下都成了直线形,形成了“方太阳”。
不过,这种情况必须发生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而且要在无风无云、空气中没有冰晶雾的严格条件下才能产生,所以非常罕见。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导读:绿色的阳光阳光不都是白色或者白里稍带微红和微黄色的吗?怎么会是绿色的呢?阳光有时确实是绿色的,不过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一般只有两三秒钟,有时还不到一秒钟,所以能看到绿色阳光的人并不多。
1979年7月20日的黄昏,波兰快艇运动员乌尔班齐克率领“晨星号”帆船从旧金山经赤道驶过波利尼西亚,夕阳正缓缓地堕入大海。
满天的晚霞将海面染上了一层淡红,红色的天空,红色的水面,水天一色,正在甲板上的舵手陶醉在这美妙的景色之中。
忽然,就在太阳将被海面浸没的一瞬间,金色的火球突然喷射出耀眼的像绿宝石发出的鲜艳夺目的绿色光芒,犹如一道绿色的闪电划过天际,使周围的一切都被绿色所笼罩,甲板上的舵手不由得惊叫起来,可是等其他船员跑上甲板,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时,落日的余晖仍和往常一样,哪有什么绿光?第二天,全体船员在日落半小时都上了甲板,可是绿色的阳光没有出现。
不甘心的船员连续观察了几天,终于又有几位船员看到了这神秘的绿色阳光。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通常看到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中单色光组成的,这些光波有长有短。
中午时,太阳光在空气里走过的路程比早、晚时短,这时只有少量的最易散射的紫、青、蓝等短光波被飘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所拦阻,这样的阳光,人的肉眼是感觉不到颜色的,所以看起来太阳光是近似白光,或者白里稍带微红和微黄色。
在清晨或傍晚时分,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的厚度特别大,遇到悬浮在大气中小尘粒、小水珠的拦阻机会也大。
这时,短光波就被强烈地散射掉。
只有那些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才能透过这些大气中的微粒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平时只能看到“落日夕阳红似火”的情景。
但是像地球一样成曲面的大气,仿佛是一个一端向上的“气体透镜”,当太阳光穿过时,这层大气使白色光折射而发生色散。
当太阳靠近地平线,太阳光几乎呈水平方向穿过大气层时,这种折射引起的色散最明显。
夕阳落下时,红光最先没入地平线下,随后消失的是橙光和黄光。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186太阳绿光素材新人教版
1979年7月20日傍晚,一艘波兰船“晨星号”从旧金山经赤道,驶进萨摩亚以西的海域时,突然,一名舵手激动地喊道:“快看哪!太阳绿光!”可是,当人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时,只有落日的余辉,绿色已经消失了。
然而,太阳绿光确实存在。
不过,它的出现需要一定条件。
通常在空气干燥澄清,能见度好,落日处的地平线很平,而且清晰,没有树林、建筑物、烟雾等障碍物遮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绿光。
所以,在海上或住在海边的人比较容易看见。
这种神奇的太阳绿光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线是一种变色光,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而大气层由于上下密度的不同,恰似一个棱角朝天的大“气体三棱镜”。
当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就会使光线折射而发生色散,分解成七种颜色光。
但是,在太阳角度比较高时,由于太阳本身的光线很强,这种因折射而引起的色散作用是不明显的。
只有当太阳靠近地平线时,光线才大大减弱;色散作用大大增强,太阳光就被分解成了七种颜色。
红光波长最长,折射角最小,故排列在最下边,紫光波长最短,折射角最大,故排列在最上边,其余各色光依次类推,顺序排列。
随着落日,红色光最先没入地平线,紧接着是橙光、黄光。
这时,地平线上还有绿光、青光、蓝光和紫光。
但是,由于紫、蓝、青等短波光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之前,几乎完全被大气层所散射掉了,因此,这时唯有绿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我们眼里。
绿光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最长不超过3秒钟,最短不到1秒钟。
一般纬度越高,绿光停留的时间越长。
在春分和秋分时,绿光出现的时间最短;而冬至和夏至时最长。
一般呈现绿光是天气晴朗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