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画中的代步工具之舟楫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甲骨字形中所见殷商时代的徒步出行远古乃至殷商时代,徒步是人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由于路途险阻,野兽出没,人们往往须随身携带木棒等简单工具助行、防身,同时也需要携带囊橐以盛干粮;甲骨文字中大量出现以攵、殳、丨为偏旁的字就是其反映。
徒步出行方式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影响,从甲骨文中许多部落族长的名字从東、兢、寇等字形,就能窥见一斑。
标签:甲骨文字形殷商徒步徒步是远古乃至殷商时代非常重要的出行方式,这一出行方式对时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甲骨字形的角度研究探讨殷商时代的徒步出行方式是很有意义的。
《墨子·辞过》说:“古之民,未知为舟车。
”在史前社会是没有车马舟等代步工具的。
商代虽然有了车马舟楫,但仍然以步行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一、甲骨文中的行、辶、足、止、彳等偏旁部首根据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所列,以“行”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为22字。
如:行,象四通八达之衢。
甲骨文有“己丑王不惟行自雀”的用例;,从行从糸。
《说文解字》:“率,将帅也。
”段注:“率,导也,循也”。
以“辶”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为25字,如:,从行从止。
《说文解字》:“辵,乍行乍止也,从从止彳”;,从止从土,即徒字。
以“彳”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为41字,如:(徝),从彳从,此字意为偱行察视之意。
以“足”为偏旁的甲骨文数量为5字,如:(足),正像人之胫足。
以“止”为偏旁的甲骨文数量为44字,如(之),从在一上,为人足,一为地也,象人足于地上有所往也。
故《尔雅》:“之,往也。
”正是其初义;(往),从之从,为声符。
为往来之来本字。
“甲骨文从足止的字多达260个以上;从行之字132个,其中与足趾相联系者有47个,约占35.61%;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靠徒步外行。
”二、甲骨字形中所见步行出行方式的画面遴,像一人孤独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之中,特别突出人的足部,正是人徒步行走之状。
企,甲骨文字形作、、等,徐中舒先生说:“本为像人形之独体字,于人体下突出足部作,以表示行为与足部有关,而见举踵之意。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的开凿和维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宋代,大运河更是成为了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也大运河成为了许多诗人墨客创作诗词的重要题材之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宋代与大运河有关的诗词作品。
①苏轼的《赤壁赋》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赤壁赋》中,苏轼以雄浑豪放的笔墨,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其中也提到了大运河。
苏轼在文中写道:“舟舻弥满,连以百千,风日所之,为一川鼓。
适莽苍·拂北周之三军,合南阳之百万,以命健儿。
”这段描写表现了大运河上船只来往穿梭的繁忙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大运河在军事和商业上的重要地位。
②陆游的《夜泊牛渚怀古》陆游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慷慨、清丽婉约著称。
他的《夜泊牛渚怀古》以写大运河牛渚渡为背景,表达了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怀念之情。
诗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这首诗通过牛渚渡的夜景,勾勒出大运河的静谧和壮美,展现了宋代诗人对大运河及其历史的深厚感情。
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以岳阳楼为背景,描绘了岳阳楼与大运河交相辉映的景象。
文中写到:“迢迢新河道,邈若彭门之宇,而不可钟是。
”通过这样的描写,范仲淹表现出了对大运河的景观和历史的赞美,展现了当时大运河在文化交流和景观观赏方面的重要地位。
④秦观的《浣溪沙》秦观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浣溪沙》以描绘大运河畔的景致为题材,歌颂了大运河的壮丽和灵动。
词中写到:“门泊东吴万里船,舟船如织江村前。
卢村叟,老永远酿金杯,看破一千虚名。
”这首词以描绘大运河畔的风光为背景,通过词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了对这条伟大运河的敬仰和热爱。
宋代诗词作品中对于大运河的描写丰富多彩,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大运河的景观与历史的赞美,也可以体会到大运河作为交通枢纽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文言文中表示河上小船的词语一、船的别称:龙舟:因为船体蜿蜒曲折,犹如龙蛇,故名龙舟。
这是古代中国皇帝在端午节时赛龙舟的坐船。
船舶:船只的总称,常用于各种船只的泛称。
画舸:因其船体精美,如同画卷,故称之为画舸。
楼船:这种船只因其上层建筑高大,如同高楼,因此得名。
渔船:专门用于捕鱼的船只。
战船:用于战争的船只,通常具有较高的防御力和攻击力。
商船:用于商业贸易的船只,常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
帆船:借助风力行驶的船只,其顶部的帆是其主要特征。
渡船:用于两岸之间摆渡的船只。
竹筏:用竹子编制而成的筏子,是一种简单的水上交通工具。
二、船的部分描述:桅杆:船只上的长杆,通常用于悬挂帆或信号旗。
在古代,也有用竹子或木材制成的。
舵:用于控制船只方向的操作装置,通常位于船尾。
在古代,舵是由人力操作的,后来逐渐演变为机械和电动。
桨:人工划船的工具,分为橹、棹、篙等多种形式。
在古代,桨是船员们主要的推进工具。
舱口:船舱上用于出入的开口,通常配有舱盖以保持舱内干燥和安全。
艉楼:船尾部分的上层建筑,通常用于船长和其他高级船员的居住和办公。
舯楼:船舯部分的上层建筑,通常用于乘客的居住和办公。
艏楼:船头部分的上层建筑,通常用于导航和观察前方情况。
舷墙:船舷上的防护墙,用于保护船只和乘客免受海浪冲击。
锚:固定船只的铁器,通常由两个锚爪和一个锚柄组成。
在古代,锚是由人力抛投和回收的。
缆绳:用于固定和牵引船只的绳子,通常由麻或草制成。
在古代,缆绳是手工编织而成的。
三、船的别称:莲舟:因船身轻盈,宛如盛开的莲花,故称之为莲舟。
舟楫:泛指船只,因其主要推进工具是桨,故有“舟楫之力”的说法。
龙骨船:因其船体形状独特,犹如龙的骨头,故称之为龙骨船。
舫:一种有两层甲板的船,上层甲板称为“舞楼”,是当时贵族的游宴之所。
艨艟:古代战船的一种,具有较高的防御力和攻击力。
宝船: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巨型大船,因船上装载有大量宝物而得名。
走舸:一种轻便快速的战船,因其能在河流、湖泊中快速航行而得名。
舟楫的释义舟楫是由“舟”和“楫”组合而成的词语,指的是独木舟或小船上使用的划水工具。
在古代,舟楫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用于小型船只的推进和掌控,因此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航运技术的发展,舟楫的应用范围逐渐减少,但在一些休闲活动中,如钓鱼、漂流、沙滩游玩等,依然有广泛的应用。
舟楫的用途十分广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们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有应用,如水上运输、渔业、水产养殖、游艇运动等。
由于不同行业和用途所需的类型和规格有所不同,因此舟楫的形状、材质、长度、宽度等方面也有差别。
但一般来说,舟楫的主要部分都是由杆和桨叶组成的。
杆部制作多采用木材、竹子或铝合金等,桨叶则有木制、塑料或碳纤维等多种材质可供选择。
根据不同长度和能量要求,桨叶的形状有直杆型、叶形型、扁叶形、羽毛形等几种常见的设计。
舟楫的使用还需要技巧和专业知识。
在操作时需要配合另一人或船员的划动,以达到平衡和前进的目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优雅的船身姿态和连续的划桨动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不同于船只,舟楫的掌握还需要注意平衡、时机和力度等因素,以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行动产生失误或危险。
在文化方面,舟楫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印记。
在中国文化中,舟楫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也与许多文学、美术、音乐作品相关。
例如,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曾有“舟游扬州后泊马家湖”、“趋船走楫花可散”等描绘舟楫的章节;在中国的游戏和民俗中,舟楫也成为了很多摄影和旅游路线的营造元素,例如赏花、采药、渔猎等。
此外,由于舟楫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在文化、艺术、旅游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全球各地都产生了不同样式的舟楫文化。
例如,印度、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舟楫常常装饰着对这些国家文化、传统、信仰的图案和符号,从而体现了舟楫在民俗和神话方面的象征意义和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舟楫在一定程度上也常被人们用于娱乐和休闲。
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舟楫探索海岸线、带动家庭和朋友间的亲密关系。
宋朝是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都得到了大发展,助推了宋朝的经济繁荣,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点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窥一斑。
该图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汴河漕运盛况、两岸商贸业的繁荣情景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行当的翔实形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同时,在《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也直观地展现了当时交通运输繁荣发展的景象。
牲畜打开《清明上河图》,首段是郊外部分。
从图中可以看到,小溪旁的乡间大路上有一支驮队,5头驴负重累累正向汴京城走去,前面一人牵着驴走向拐弯处的小桥,后面一人扬鞭驱赶,生动形象的画面使人仿佛能听到赶驴人的吆喝声和“嘚嘚”的驴蹄声。
在整幅画中,驴是出场数量最多的牲畜,驮物的驴,人骑的驴,拉车的驴,休息的驴……据统计,全画大约有50头驴,可见驴是北宋时期最为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图中所画骑驴者有各色人等。
在城郊接合部的小道上,有夫妻两人一同出行的,骑了2头驴,还有2个脚夫挑着物品跟随。
此外,在汴河的虹桥上也有骑驴者。
在当时,因为驴吃苦耐劳且饲养成本低,政府对骑驴没有任何限制,所以驴作为交通工具深受中下层人群欢迎。
在宋朝,无论是长途跋涉,还是走亲访友,骑驴是最为常见的。
在当时,一些士人和隐士骑驴出门,已成为一种时尚。
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诗云:“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在图中,有几头骆驼背负物资正在通过城门,领头的骆驼半个身子已探出城门外,有人说这些骆驼来自西域的商人队伍,当时的汴京是有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前来经商者不乏境外客商。
但是,在汴京城中,人们也饲养了大量骆驼,有资料显示,汴京城中的骆驼有千头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在宋朝,骆驼已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畜力交通工具。
总览全图,没有用来驮货或拉车的马匹,这是因为,在宋朝,马匹只用来骑行。
鉴赏丨《萝轩变古笺谱》笺画名物与用典(下)2017-04-18韩旭紙劇塲(一)选石。
计十二幅。
石之传说,自古不衰,石之面貌,种种相异。
选一石于千百,类似管窥全豹。
文石:带纹理的石头。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单孤山、马成山、天池山、神囷山上皆多文石。
雪浪石: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记载,此种石出自中山府,颜色灰黑,纹生白脉,姿态旋绕委曲。
苏东坡将其命名为雪浪石,并做《雪浪石诗》歌咏。
鬱林石:《新唐书·隐逸传》记载,唐朝诗人陆龟蒙远祖陆绩,三国时为吴国鬱林太守。
罢官归乡时,无家私,船轻不禁风浪,须用石头承重压舱。
人赞此石为“鬱林石”,后置于姑苏陆氏门前。
放钵石:据史说,禅宗五祖弘忍将衣钵传与六祖慧能,神秀不服,率众追之。
慧能避难途中,经过南昌神岭道边,见追者渐近,将饭钵放于道旁大石上,竟无人能撼动。
石头因而得名。
闽王禁石:明代《长乐县志》记载,长乐县东四十里海滨处有大石,周围十馀丈出产紫菜味道极鲜美。
五代时期闵王王审知呈贡所用,禁民私采。
黄石:《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无名老翁三试张良,传以兵书,临别告之,十三年后在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公即是老翁化身。
后果然发现一大块黄石,张良取而供奉。
妇负石:明代《大理府志》记载,汉兵入侵大理时,观音化身为农妇,用稻草系住巨石,背在身上。
汉兵见而畏退。
后为此石建观音阁。
金鸡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记载,湖汉水发源于雩都县,流经一块临江耸立的巨石。
据老人言,常有金鸡出现在巨石上,因此得名金鸡石。
望夫石: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在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
传说一贞妇之夫远赴国难,妇人携子送别至此山,盼夫远望,久立成石。
羊石: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皇初平牧羊,被道士引入金华山石室中四十年。
其兄寻访,问羊何在。
二人赴金华山东,只见白石成片。
皇初平叱喝,白石皆起,成羊万头。
松化石:宋代《图经本草》记载,处州出一种松石,形状似松,其实为石,是松树久化为石。
形容划船的古字
以下是一些可以形容划船的古字:
1. 棹:指船桨,也可指代划船。
2. 楫:也是船桨的意思,常与“棹”一起使用,如“棹楫”。
3. 桡:同样表示船桨,如“兰桡”指的是兰木做的船桨。
4. 舴:指小船。
5. 艋:一种小船。
6. 舫:泛指船。
7. 舟:最常见的表示船的字。
这些古字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被用来描写划船的情景,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例如:“棹移人远岸,船载月同行。
”“短棹经其门,萧萧数株柏。
”“轻桡弄水,宛在江中未肯休。
”“夜深篷底宿,月黑橹边行。
”“舫斋闻有小溪山,便是壶公谪处天。
”“舟楫具,将归去。
笑君侯、富贵等浮云,看取长安道。
”。
野渡舟楫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野渡舟楫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
它的意思是指在野外的水边乘船渡河。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人生道路艰难险阻、困难重重,就像是在荒野之中坐船渡河一样,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到达彼岸。
野渡舟楫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的一段文字:“臣闻之,鲁人有野渡舟楫之言,此言不迁,所以通财者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当时鲁国的一位大臣在谏言中引用了野渡舟楫来形容困难重重的处境,表示要想通达事物,必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野渡舟楫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用来形容在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克服困难,努力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但是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勇敢前行的人,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野渡舟楫不仅仅是一种成语,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野渡舟楫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好的未来。
野渡舟楫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敢于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不要因为困难而退缩,而是应该勇敢地克服困难,坚定地走向成功。
无论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怀勇气和信念,相信自己,坚定地前行,最终都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回想野渡舟楫这个成语,以其鼓励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向前,迎接更美好的未来!第二篇示例:野渡舟楫,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形象生动,深具意境和情感。
它所描绘的是一种离经叛道的生活状态,通常暗示着离群索居、孤独远离尘世的意愿。
这种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了文人墨客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野渡】一词指的是荒郊野地中的溪流或河流,离人烟辐的地方。
这里没有人烟,净土清流,恬静幽幽,清风徐来,水草丰盛,自然景观迷人。
在这个诗意的意象中,野渡代表了诗人心中的乐土,是一个理想的归属地,一个可以自由游荡的地方。
舟楫的解释及造句
舟楫的解释及造句
造句就是把简单词语组成一句通顺的句子,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舟楫的'解释及造句,供大家阅读参考。
舟楫拼音
【注音】: zhou ji
舟楫解释
【意思】:<书>船只。
舟楫造句:
1、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
2、在花园之外,瓦尔纳仍是一个运转中的港口,除了吊机林立还有舟楫成群。
3、绍兴地区阡陌纵横,河道交错,舟楫穿梭,具有中国典型的水乡地貌。
4、之于舟楫,前为舵,后为桨,或为帆。
5、我的心啊,在世界的律动中寻找你的美,一如舟楫有著微风与柔水的优雅。
6、万丈红尘,沧海无边,谁借我舟楫,才能得渡,抵达你期待的岸边?
7、古代字书民俗史资料证明,早在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了“车马”和“舟楫”等交通工具,而且建立了“驲传”制度。
8、漳州做为东南沿海的重镇,素有舟楫之便。
舟楫的意思
舟:小船。
楫:划船用的船桨。
“舟楫”本意是指船和桨。
后用来泛指与船只相关的信息,如行船、船桨、船夫、舵手等。
例如:
1.船只,古语“舟楫”通“舟檝”。
举例:《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檝之用。
”
2.指行船。
举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一节:“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
”
3.船桨。
举例:《楚辞·九章·惜往日》:“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
4.指船夫。
举例:宋代曾巩的《道山亭记》:“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
5.比喻宰辅之臣。
举例:唐玄宗的《饯王晙巡边》诗:“舟檝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
关于一楫的诗句
以下是关于一楫的诗句参考内容:
1. "一楫渔舟晚照里,孤帆远影碧空归。
" ——杜甫《登高》:描写渔舟归来的壮丽景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无穷魅力。
2. "一楫扁舟水自流,云帆远影待谁收。
" ——白居易《偶作》:表现出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微小和渺小,突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一楫梦归南浦晚,山川边际尽霜垂。
" ——杜甫《石壕吏》:描绘出南方的美景,扣人心弦,感叹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就有人类的故事。
4. "一楫江南水乡里,半梦半醒看花开。
" ——陈师道《惊雷
潭打渔歌》:江南水乡,富有生活情趣。
形象描绘出的都是一些美好的意境和扣人心弦的情感,让读者有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
5. "一楫烟波青草岸,朱席清茶独自品。
" ——李商隐《夜泊
牛渚怀古》:描绘出一位诗人夜晚在江畔留宿的情景,通过诗人的感性体验,表达出对江南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一楫对人们的情感和自然风光的追求,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以及人类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些诗句可以给人以宁静、感性、美好的思考,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命的存在。
舟楫的读音
舟楫的读音是:zhōu jí。
舟楫,汉语拼音zhōu jí,亦作“舟檝”。
“舟楫”泛指船只。
出自:《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舟楫的例句:
1、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
2、之于舟楫,前为舵,后为桨,或为帆。
3、长江三峡地区舟楫的主要功用和民俗文化。
4、舟楫扬帆,鲜花绽放,小镇夜色,动人诗篇,树影婆娑,童趣天真,星空璀璨,春日果园,万千景象,物鸣天籁,诗赋文章,无不引起我们对美的遐想?它们如雨露甘霖,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使之免于干涸。
古代诗画中的代步工具之舟楫――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古代的诸多诗歌妙语,与水行有关,与湖海有关,上善者水,水润者灵,灵之最高的形式者――诗,虽然我们古之先民首先以舟楫(船,帆,桴等等)着为代步工具,其实亦把其作为水上的居住之所,渔民先不说,有文化情怀的人,或者说古代的文艺青年,会用舟楫作为自己放浪于形骸之外的工具,屈原是舟行到沅湘之地,开始他的放逐生活,杜甫亦是来到江南道的三湘之地,开始他的诗意漂流日子,他们两个皆是在舟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是借助舟而沉湘,一个是直接的在湘上的舟中病故(一说在湘南溺水),而且一个是沉在汩罗的水中,一个是最先埋藏在汩水的尽头的平江境内,今天只存衣冠冢,我最先从母亲的口中得知,而且当地的乡民说是肚(杜)子墓,一种让人误解有好笑的地方口音。
古之的文艺青年常常想逃避到一个仙境的所在,尤其是在战争动荡的年代,比如蓬壶之类的海上仙山与岛屿(大概就徐福同志在这方面做得最好)。
纵是普通的渔民,比如武陵渔人,也是舟行时找到一个秦人村的所在。
当然舟楫亦是人生失意时的逃避工具,英雄以此寄情山水,不管是柏舟还是兰舟。
其实在古代桥梁与道路不发达,所以在水上漂泊成为一个主要的旅行情形,横渡江湖时舟楫确是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古人会吟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妙句。
在不太深的水道,高大的牛、马与象也能起到桥梁的作用,水深时非舟楫无以渡过。
但在大多的情形下,是作为代步工具而言的,往往在陆上,牛,驴,马,象是主要的骑乘工具,水上则是舟楫莫属,而且在南方,水路多的所在,往往舟行是主要的旅行情形。
先不说我现在所居的工作与祖籍地的常德,我出生的益阳南洲镇(至今而有赤松亭遗址),就是一个水网包围的县城,七八十年代那会,当时父亲带我去省城学习,行车时总要经过几个轮渡,就是一种船载着数辆车,有客车有货车,经过洞庭之江河,续上公路继续行驶,再到达省城的,而且基本上要耗费一天的时间(不算夜间)。
有时也会直接坐船到省城,夜间亦在行进中,当然有床铺者也是乐得开心。
当然我知道的沈从文就是从沅江逆流而上到酉水再逆流而上到他的边城凤凰的,这样他的行舟中有文思与诗意的涌现,把两岸的景致说成宋画山水,自然他写《常德的船》的现实风情是真实而生动的,这是舟行带给一个大家的灵感与激情。
古代诗人在舟行中写了多少诗文,这个就象天上的河汉星星,或者是恒河沙数,其实天之星际是一个个的恒河系,那个闪光的不就是沙吗,远观时如此,近视时是另一个境界就象我们所处的地球罢了。
于是我追想一下与舟行有关的那些闪光的诗句,比如:诗经中的泛舟之歌云:《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此为游湖海之风情。
然后还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子乘舟》另外还有:譬彼舟流,不知所届。
《小弁》而在《诗经·越人歌》云:今夕何夕兮,事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告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这越人所居的三吴之地自然是水网密布的所在,写舟中流是平常的见惯。
到了楚辞时代更是有舟的诗意涌现,这个还是多出现作为大家的屈原诗句中: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朝发辰阳,夕宿苍梧。
此皆是《涉江》之中的句子,关于《涉江》的涉,仿佛是代步的步前有三点水,意在水上行,无舟楫不足以行之:朝发辰阳,夕宿苍梧。
或者是: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其中一个起点是枉渚,就是在枉山即今天的德山下的河流开始发船,经三湘四水到到附近的村落或稍远的村落。
其中辰阳靠近湘之西部,武陵山下,苍梧靠近湘之南部,九嶷山下。
当然这还不是特别让人激动人心的舟行,真正让人动心的是老屈与一个“渔父”在舟行中的对话: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这段对话大家熟悉,故不多录,唱的好的那段有禅意与道风的诗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就象日本的俳句,当然我们不叫俳句,叫楚歌或楚辞,是古代南方风格的歌行。
这其中的鼓枻而去就是泛舟而去,可能古时的造舟的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不过是象木排与竹排之类的泛水工具,正是这种舟楫之行,让这个“民间歌唱家”,叫“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家”也可,唱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一个失落的政客(其实也是爱国诗人),一个与世无争的“渔民”(注意引号),谁知道这“渔父”是不是赤松子,鬼谷子之类的道行高深的人物不得而知,只知道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是出自《论语·公冶长》句子,这个桴不过是小竹筏或小木筏,相当于沅湘上渔翁的枻。
你以为孔夫子只是入世而不是出世,认同点之行事风格者,骨子里也还是渔父之类的角色。
然后古代的争天下英雄也就借舟而发挥自己的军事天才,项羽的:破釜沉舟:正是这种以少胜多的军事斗争的经典战例。
当然还有后面的曹操的:横槊赋诗,但这个是王师败绩,这也是军船连在一起惹的祸。
确实船舶与桥梁在战争的年代作用相同与相近,有时决定生死存亡,两方必争。
杀人的英雄事业就不多说了,还是多说诗人的文昌事业罢,正是这种舟楫之行,古代的诗人诗意充满,发而成妙句,尤其在唐宋时代是如此。
为何在水上行文思能泉涌,也许是近水的关系,至少水这种物质,本从天上来,这唐朝的老李不是说了吗:黄河之水天上来。
当然不只是黄河之水,寰宇之湖海之水皆从天上来,这水从云化,云行天上,近天亦是近善,近帝(天帝),近本质的世界,正如地上的物质经飞船上了太空,再下来复植,一切变得超常一般。
天上来的水,从云化为雨,再流入江河湖海,你亲近他,尤其是行舟在水中央,这可是灵气所包围啊,傻傻们也能出灵思,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便是这样的,何况人之灵者的诗人墨客呢!。
如此我们看到唐宋的人,拾得一箩筐的与舟行有关的诗,有的有道风,有的有禅意: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李世民)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崔国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李白怀念日本遣唐使晁衡(阿倍仲麻吕)写道:“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尽将舟楫板桥去,早晚归来更济川。
杜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小屋如渔舟(苏轼)独上兰舟(李清照)古人采莲需要舟,所以有南北朝之《西洲曲》,美丽动人:莲子清如水,莲花过人头――水之灵,上之善,无水不成诗,多少有点道理,虽然不是绝对的,但至少近水的人,妹子美丽,伢子聪明,应当是大体的情势。
古代的绘画,画舟行的作品也是多着呢,那《清明上河图》中东京汴河水中的大船,在当时可是世界级的,事实上今天的天朝又能造现代风情的世界级大船。
然后马远先生画的小舟(《雪滩双鹭》)多有诗意,事实上许多古代画家画的小船: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中的小船,《瀟湘图》中的小船,比比皆是。
古代画画的,许多人其实是官员与土豪(有的可以叫地主恶霸)还有光头和尚,不以画师论,所以这班爱画画的阔老们,僧人们,以米芾、董其昌为代表,有自己专用的书画船,这个不仅是代步那么的简单,它是工作船,就象今天的画家会用车作画室陆行到处画画,书画船是画画的古代土豪的良友,诗人写诗,其实用不着那么的复杂,一条破船载着李白杜甫们,苏轼李清照们,其实就可以边行舟边吟诗了,说诗词船也可以的,首先船上的主角得是有诗意的文艺青年,不管你是商人的儿子还是政客的女儿,诗和词,是能从水中央网得,象鱼一样,载满船舱的。
舟楫不仅是古人代步工具,亦是古人人生的进身工具,这当然是借喻,所以有诗人云:“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是孟夫子的说辞。
然后我们知道的佛家的到彼岸,亦少不了得渡之舟,这个只是隐喻,也是有象征意义的表述方式。
破釜沉舟,尽将舟楫板桥去,早晚归来更济川。
杜牧“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兰舟采莲需要舟,《西洲曲》战争的选择舟亦决定生死。
与桥梁同。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崔国辅【相和歌辞·采莲曲】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沉舟侧畔千帆过。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李白怀念日本遣唐使晁衡(阿倍仲麻吕)的“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小屋如渔舟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