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星象图
- 格式:wps
- 大小:20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星官体系仰望星空,那些被称为“人马座”、“天秤座”等的星座,如果勾画方式不同,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夜空中的繁星划分成群,用假想的线联结而成各种图形,并最终将全天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称之为星官。
迄今为止,中国的星官和希腊的星座是世界天文学中两个研究星空的最完整体系。
然而,中国古代星图自清末逐渐淡出主流,当下已很少有人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星空了。
近来,完整的中国宋代传统星空得以恢复和重现,展现了中国古代星空中的生活和诗意。
A、紫禁城投射到天上从古至今,光辉的日月、灿烂的星空,一直吸引着地球上人们的目光。
西方星座多以希腊神话和动物名称来命名,如仙王座、仙后座、小熊座等。
目前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是由古代巴比伦和希腊天文学演变而来的,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则因西方科学体系的冲击,同时又版本众多,谬误频现等原因自清末逐渐淡出主流。
机缘巧合,曾任《天文爱好者》杂志社社长的齐锐和北京古观象台助理研究员万昊宜在擦拭位于北京古观象台的清代天体仪时,发现其上所刻的星图与苏州的宋代石刻星图《天文图》有很多不同,由此两人运用现代天文观测数据,结合天文史学文献,一一比对了中西星图中1400多颗星,终于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星空的盛景,并编写成《漫步中国星图》一书。
星座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星官”,东汉张衡如此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
”中国古代的星官,从天皇大帝到农丈人、从战场到市场、从天枪到簸箕,其名称和布局都非常社会化。
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搬上了天际,涵盖了古代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
不同于西方星座以神话中的神、人或动物来给星座命名,中国古人把紫禁城里的生活投射到了天上,皇帝有紫禁城,天上就有个“紫微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
它以北极为中心,并以北极附近的一片星群为基础而构成。
中国古人发现,北极有一颗星星是不动的,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转,因此把这片天区选作皇宫。
我国古代的二十八宿及星图科学文化2008-03-31 16:48:04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印度、波斯、阿拉伯人古代也有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
张衡在《灵宪》中有一番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下面结合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对宿名作一介绍。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
“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
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转)连云港地区近几年发现了多处原始先民祭祀使用的古星象图岩画。
在这些星象图岩画中,北斗七星又是常见的图案内容之一。
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象,是先民对天体北斗七星的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先了解以下星象图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案情况:刘志洲山南,(图一)小哑巴山东南坡的一个大岩石上,七个排列有序的石穴组成了北斗七星图案1。
刘志洲山夹山口的东北方向,小姐洞前面(小姐洞面向南),在一个突起的岩石上排列有七个石穴,构成北斗七星图案,在这个北斗七星的前面有一个祭祀用的呈长方形的石坑2。
将军崖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二)在第二组星象图中的三个太阳的上方,也是在这组岩画的最北部3。
以上讲述的三处北斗七星岩画,结合其制作工艺和周边发现的古文化遗迹,综合来看,都是我们先民崇拜天体的祭祀场所。
那么,北斗七星是一个什么样的星座呢?原始先民对它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在民俗中它的内在涵义又是什么呢?北斗七星俗称“星”,是人类较早熟悉的星宿之一。
由七颗个体星组成,分别为天、天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因悬挂在北方天空,七颗星构成斗形而得名(图三)。
从全国目前发现的各个时代的北斗七星图案来看,北斗形象都是用连线将七个圆窝(圆点)相连成斗形。
目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远古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案并不多见,只有内蒙古赤峰市发现一处。
此北斗七星岩画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庙子山中,属新石器早期。
岩画在岩石面北部,北斗七星的总长度为 119厘米,最大星穴直径6厘米、深度5厘米,每颗星体形状似倒放的馒头,外大、内小,星体表面圆润、光滑,并有自然色包浆4。
除此之外,其余发现的几处都在连云港市地区。
北斗七星发展到汉代,在汉画像石中大量出现,说在汉代民间就已经广泛流行北斗七星的崇拜,其时在天文学中已具有重要的价值。
北斗星在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天文学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科学价值。
北斗星在茫茫的天空中,总是围绕着北极星做永恒的运转,这一自然现象已经被古人所关注,我国很早就运用北斗来指示方向和确定季节。
世界最古老星图——中国古星图世界最古老星图——中国古星图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收藏的一幅世界最古老的手绘星图本周开始在该馆“珍藏馆”(Treasures Gallery)展出。
这幅全长将近两米的显示星星位置的卷子是颇具争议的探险家和学者奥雷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00年前从中国敦煌带回英国的古籍之一,近年一直收藏在大英图书馆。
星图上标明了不下1,339星星的位置,经现代天文学家测定,其中200多颗最明亮星星的位置异常准确。
这张图何以到了敦煌石窟里仍是个谜。
避讳1959年,剑桥大学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Dr Joseph Needham)看到之后曾推断此图可能是五代后晋(公元936 - 947)年间绘制的,之后50年许多人都沿用了这种说法。
但专家最近重新鉴定,认为星图比李约瑟的估计还要老300年,一个重要根据是图上文字对“民”字的避讳。
图中星星的位置,尤其是最明亮的那些据说非常精确。
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部主任魏泓博士(Dr Susan Whitfield,又译苏珊?惠特菲尔德)说,看过这张图的中国学者已经提出,这似是为了避讳皇帝名字。
若此,这幅图的年代应定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之后,唐睿宗李旦登基之前,即公元649 –684之间,因为文中避讳了“民”,却尚没有避讳“旦”。
御用星相师李淳风之作魏泓博士说,图中文字出现“臣淳风言”的字样,显示原图应是648 – 664年间担当御用星相师的李淳风制作。
因为只用其名,不用其姓像是自称,若出自他人之笔的话,出于尊重应用整个姓名才对。
她说卷末画出的手持弓箭的电神所穿的服饰,尤其是帽子的戴法也像是唐代早期绘制的。
图末手持弓箭的电神服饰为研究者提供了线索。
不过,她认为这份图是复制本,理由是有一两个星星的位置画错了地方,另外,图上看不到任何初绘这样一张图所需的坐标方格,而且使用的纸又很薄,可以用于描摹。
中国学者的观点据报,中国学界过去20多年有不少人都已接受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马世长在80年代初期看过这张图后提出的观点,认为此图应当出于公元701 -710之间。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二十八宿的位置.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
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
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我国古代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称为星官或星宿,类似于现在的星座。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天官书"详细记述了当时把星空分为中官,东官,西官,南官和北官五个天区的情况。
三国时代吴国人陈卓,为我国古星象图的集大成与奠基者。
他以甘德、石申与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图为蓝本,将星空分别283官共有1465颗星。
283官含叁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
到了隋代,我国对于星空的区域划分已经基本上固定下来,并且一直沿用到近代。
这就是著名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是将北极周围的天空星象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
其中紫微垣居中且最大,它象征人间帝王的宫殿在天上的位置,这里的星星大多以皇宫中的人员和事物来命名。
北斗七星就位于紫微垣中,它象征皇帝外出乘坐的御车。
太微垣在紫微垣的西南方,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因此太微垣中的星星大多以朝廷中的官员和场所来命名。
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方,太微垣的东边,是三垣中的下垣。
它是天上的都市,指皇帝率领诸候在浏览各地的场景。
因此,这个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关的人员,各诸候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来命名。
四象是指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
其中玄武是龟的意思。
在四象的基础上,把每一象分为七段,第一段叫做"宿",一共二十八宿,环天一周。
二十八宿的位置正好是月球运行经过的地方,月球绕地公转的周期是27天多,一天约经过一宿。
所以二十八宿就不仅仅是星空区划了,它还成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下面是一张有关表格:序号星宿星数象征意义所含恒星数所含星官数1 角2 龙角天门95 112 亢 4 龙颈朝庭54 73 氐4 龙胸行宫97 114 房 4 龙腹马厩、旗96 75 心 3 龙心皇帝26 26 尾9 龙尾后宫36 57 箕 4 龙尾后宫、簸箕10 38 斗 6 蛇身量斗 103 109 牛 6 蛇身牛头 052 1110 女 4 蛇(龟)身织布女工 125 811 虚 2 龟身祠庙57 1012 危 3 龟身坟墓 134 1013 室 2 龟身军粮库 162 1014 壁 2 龟身图书馆82 615 奎16 虎尾天的武器库 108 916 娄 3 虎身天狱 102 617 胃 3 虎身天的粮仓 100 718 昴7 虎身天的耳目97 919 毕8 虎身狩兔网 189 1420 觜 3 虎头、虎须军需库93 321 参7 虎前肢猿79 622 井8 鸟首、鸟冠天的南门 210 1923 鬼 4 鸟目天的眼睛86 724 柳8 鸟头、鸟嘴天的厨师29 225 星7 鸟颈,鸟心马、衣服 132 526 张 6 鸟胃珍宝25 227 翼22 鸟翼戏班34 228 轸 4 鸟尾车骑60 5●东方苍龙七宿:◇角宿:室女座α即角宿一,史记天官书‘左角李,右角将。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之星官、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国古代为识星辰和观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星空区划星官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也自成一体,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将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较为详细的对亮星的分群和命名,但当时列国割据,各成一体。
到西汉时,才趋向统一,并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史记·天官书》就反映了当时的区划情况。
中国古代划分星空的基本单位"星官",也就是把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图案,并分别取一个名字,称为星官。
若干小星官又可合成大星官。
后来,星官不仅指星群,同时也指天区。
主要的大星官就是三垣和二十八宿,在唐代《步天歌》中,三垣和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
三垣指北天极附近的三个较大的天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天北极周围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座;太微垣包括紫微垣与二十八宿之间的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等天区;天市垣包括相应的蛇夫座、巨蛇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天区;二十八宿主要位于黄道区域,之间跨度大小不均,且分为四大星区,称为四象。
三垣三垣是北天极及周围三个较大的天空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每垣内含若干星官,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称之为"垣"。
唐代《开元星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就有紫微垣和天市垣,说明这两垣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而太微垣之名则出现较晚,《史记》中虽有此相当的星官,但未命名"太微垣",直到隋唐才正式有"太微垣"之名。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居北天中央,故又称中官或紫微宫。
我國古代把天空裏的恒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
所謂的“垣”就是“城墻”的意思。
“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
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
在“三垣”週邊分佈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
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
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
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農曆的二月初二,民間稱“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
民間諺語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之說,把二月初二定為“春龍節”。
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
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
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
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
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
古人观星: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一口气搞懂古人观星路展开全文如今的孩子从小就可以接触到不少的星空知识,但这些知识可不是白来的,里面蕴含着无数代古人的心血,他们在从零到一的路上奔跑,在一片空白的纸上绘制着星空图。
古代的时候,人们对星空非常的重视,但他们重视的方面跟现代想得有点不一样,他们主要是用来推算某些东西,比如辨吉凶。
这并不奇怪,这里有个发展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在唐朝时还非常严重,隋末唐初的王绩在自己押尤韵的五言排律《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中写: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
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当然了,严肃文献里也是有记载的,可在宋朝以前,写星的文献难逃“神崇拜”,比如在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天文著作《灵宪》中把星辰分为四象二十八宿,分别用四大神兽命名: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星的诗至少有几十首,世人对他的《夜宿山寺》很熟悉,但另一首押真韵的五言绝句《乌牙寺》是这样写的:夜宿乌牙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我们看这些诗时,可以明显感觉到神秘和敬畏,比如李白说恐惊天上人可以说是浪漫的比喻,但这个天上人指的是什么?这说明在当时人们的心里,星空和天空是非常神秘的。
那么,古人对星到底是怎么理解的?我国古代观星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一、初,观星以掌妖祥早在周朝时,观星就已经非常流行,而且设置了专门的官职。
同时,这也是后世“钦天监”的前身,是“司天台”和“司天监”这些官职部门的祖宗。
其实关于最早的观星记录,我们能找到的就是周朝,周朝以前是一定有的,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周朝也是继承前人。
但可惜的是前面并没有什么记录,关于前面的只能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不过,甲骨文中有关于彗星记载,佐证我们找不到,所以不在这里举例了。
《周礼·春官宗伯·司巫/神仕》中记载: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
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中国古代星图展文/叶 飞了解了中国星官与西方星座的不同,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星图的演变历程。
透过这些艺术作品,相信大家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古人的“天空遐想”,发掘古代天文学的辉煌。
关于二十八星宿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个漆箱。
这个漆箱上绘制了二十八星宿的图像,上面还用篆书刻了二十八星宿的名称。
河南濮阳新石器时代古墓出土的由蚌壳拼合而成的龙虎北斗星图,距今约有6 500年,可谓“最古老的星图”。
龙虎北斗星图是以图案的摆放来达到装饰和祭祀目的的示意性星图,这类星图在创作的时候更追求艺术性,对精确度的要求较低。
西安交通大学内的西汉古墓弯顶星图绘制于西汉晚期,十分精美,是难得的汉代艺术精品。
这幅星图虽然也有装饰墓穴穹顶的意味,但已经开始由示意性星图向写实星图过渡。
在这幅星图的中间绘有日月、祥云和振翅高飞的仙鹤、雀鸟。
环带内绘有代表二十八星宿的星点80余个,其数量与方位都和当时的二十八星宿一致。
在80余个星点中,除1个为红色外,其余均为墨线勾勒、白色渲染,每个星点之间有线相连,显然已经划分成一组组星座。
在这些星官间,又配以人物、苍龙、牛、兔、朱雀等象征性的图案。
这幅星图已与后世用于科学观星的星图相近。
此后的中国星图开始向科学星图转变,所谓科学星图即是为天文学家和占星术士所用的星图,也是我们现在了解古人天文观测成果的重要资料。
同样是壁画墓,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渠树壕汉墓群发掘了一座东汉中晚期壁画墓,在该壁画墓里发现的星图其内容比西安交通大学内西汉古墓弯顶星图更为丰富。
靖边渠树壕星图正是处于从示意性星图转为科学星图的过渡期。
在这幅星图上,我们既能看到大量装饰性的星官图案,还有非常写实的二十八星宿,以及北斗、三台、天市、天牢、五车等星官名,更令人惊讶的是,该星图上还绘制了银河(也有学者认为是黄道带)。
洛阳北魏墓星图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向阳村北魏墓顶上,绘制于公元526年。
20世纪以来部分考古发现星图概观天文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自然有久远的发展与传承。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三代,指的是夏商周,由此可见天文知识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古人为了方便认识星星和研究天文,将天上的星星分成一群一群的,叫做星官,也就是星座。
星图便是人们根据星座分布所绘出的图。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处在北半球,所认识和记录的星辰自然也以北半球为主,而南天只限于在北半球能看到的部分,因而星图上的星就不包括南天高纬度的所有星。
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星图,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的古墓中发现的。
当然此星图并不是绘制的,它是由大量蚌壳堆叠而成的。
墓中的墓主人头南足北,东和西分别是蚌壳堆叠成的龙和虎,足下有肋骨和蚌壳组成的北斗图案——这正是一幅二象北斗的星图。
而墓中龙、虎的排列,恰恰与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和北宫玄武的体系相吻合。
古人将黄赤道带附近的星空划分为四大部分,并各由一批星官组构而成,合称四象或四灵等。
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说:“苍龙连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这就是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组图像。
其中北方是由麒麟经过漫长的演变后成为“玄武”的,远古北方的“形象代表”就是鹿形、牛尾、独角的“麒麟”。
而且此墓中“星图”的形制,也与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面星图有相似之处,可以对照研究。
与这种实物拼组而成的星图相比,自然还是绘制的星图更直观和准确。
“从用途和画法,古代的天文图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示意性的,基本上是信手画成,只是个样子,星的位置自然不准确,星座一般很少;一类是天文学家画的,主要是用于科研或科研记录,标准的天文图应是根据实测、按经纬度绘制,但在古代也不完全是这样”[1]。
下面就对20世纪的考古过程中所发现的比较重要的星图作大体的介绍,顺序以星图的产生时间为序。
古代星象及寓意
古代星象及寓意指的是古代人们观察天空时所发现的恒星、行星和星座,并在文化和宗教中赋予它们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在古代,人们依靠观察天空来决定耕作和收获的时机,因此星空对人
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古代文化和宗教都将星象与天体运动联系
在一起,并将它们解释为预示未来的符号或代表某种神秘的力量。
例如,
古代希腊人相信星座是由神祇创造的,并赋予它们神话中的意义。
例如,
星座猎户座代表了猎人俄里翁,北斗七星则代表着神话中的宙斯。
古代中国人也拥有许多独特的星象和寓意。
例如,明月和星星常常被
视为美好的象征,代表和谐和幸福。
另外,中国人还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一
个属相,这个属相取决于他们出生的年份和生肖,有时与星象也有些联系。
总之,古代星象及寓意在文化和宗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人
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神秘的信仰。
天文星象图/?dp-bbsthread-12170-1.html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一阴一阳,一上一下,一外一内,或下或上,变化莫测。
是以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一寒一暑,日月光明,运化不已。
故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简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地之理得矣,天地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盖天昼夜旋转而不停,日月五星随之,天帝顺行十二宫,布四时之令。
太阳逆行十二宫,宣八节之功。
是以八卦阴阳变动,应四时八节交会于天地矣。
大寒,天帝在丑,太阳临子,交会于子丑之间,故子与丑合,万物成终成始。
《易》曰成言乎艮。
雨水,天帝到寅,太阳在亥,寅亥交会,故寅与亥合,丑寅辅艮,东北之卦也。
春分,天帝临卯,太阳在戌,故卯与戌合,卯戌交会,甲乙辅震,正春之令也,万物发生。
《易》曰帝出乎震。
谷雨,天帝在辰,太阳到酉,故辰与酉合,辰酉交会,万物洁齐。
《易》曰齐乎巽。
小满,天帝到巳,太阳在申,故巳与申合,申巳交会,辰巳辅巽,东南之卦也。
夏至,天帝到午,太阳临未,故午与未合,午未交会,丙丁辅离,正夏之令也,万物皆茂。
《易》曰相见乎离。
大暑,天帝在未,太阳居午,午未交会,万物致养。
《易》曰致辞役乎坤。
处暑,天帝到申,太阳到巳,申巳交会,申未辅坤,西南之卦也。
秋分,天帝到酉,太阳在辰,酉辰交会,庚辛辅兑正秋之令,万物悦成,《易》曰悦言乎兑。
霜降,天帝到戌,太阳居卯,戌卯交会.aafkspz阴阳相薄,《易》曰战乎乾。
小雪,天帝在亥,太阳在寅,亥寅交会,戌亥辅乾,西北之卦也。
冬至,天帝回归北极,入于垣,太阳复命告功,壬癸辅子,正冬之令也,万物归藏,《易》曰劳乎坎。
南京高淳花山宋墓出土的绢地星象图文 图/陈欣花山宋墓位于南京高淳区花山茅庵山(马鞍山)南麓,距高淳城区约12公里。
该墓为长方形砖砌单室墓,长3.5米,宽0.9米,高度因施工破坏而不明。
墓室后部设有砖砌棺床,棺床上的黑漆棺保存较好,漆棺内出土52件(套)丝织品,十分精美。
其中1件绘有星象图,较为罕见。
星象图丝织品呈长方形,长3.16米,宽0.5米,绢地。
图上绘有一条弯曲的银河,银河两侧分布着山川、星宿、河流,同一星宿的星星之间以直线相连,星星涂绘成实心,其他图案用线条勾勒轮廓。
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结合墓中出土丝织品中服饰的款式种类、质料及纹样特征等考虑,花山宋墓的年代当为元乂墓墓顶星象图(《河南洛阳北魏元乂墓调查》)南宋中期以后,即13世纪中后期。
今高淳胥河以南包括花山在内的地域,自宋代端拱元年(988年)以来就属建平县,两宋时期归广德县(军)所管辖。
从起源与发展看花山宋墓星象图中国古代星象图起源于史前,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
花山宋墓星象图中的星象与墓葬古代所属的广德县的分野星宿的星象有一定关联,其图像的形式与表达也基本符合古代星象图总体的发展规律。
“分野论”星象图是先民观测星空的形象记录,其绘制基于古代传统天文学知识。
古人相信天上与人间是相互对应的,可以通过观测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即“天象垂,见吉凶”。
为了确定人事凶吉的地点,并建立天上星辰与人世列国或州郡之间相互匹配的稳定关联,出现了“分野”理论,有了“象天法地、界分山河”,以“分野”为内涵的星象图。
分野星象图常常出现于古代地理著作或文献中,用不同星宿坐标划分天下列国、州郡,将天上的星宿分别匹配于地上的不同区域,或者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
明代以前的分野星象图基本以“三垣二十八宿”来划分星象及对应的地理区域,各家虽略有差别,但总体较为固定。
《诗经图谱慧解》中绘有《十五国星次纪候图》,其中有“斗牛分野吴越之地扬州之域”的注解。
中华文明与北斗七星北斗九皇图(清代,纸本设色,北京白云观藏)北斗七星是: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各有所指,《晋书天文志》说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瑶光为星。
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黄老经》曰: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则阴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闿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
”一——天枢“贪狼星”古书称之为“杀星”与“桃花星”。
“杀”与七杀的性质相同,代表杀气很强,个性冲动。
“桃花”代表人缘。
在十四主星中,贪狼最为多才多艺,个性也最多变。
贪狼,北斗第一星,天文名称:天枢优点:多才多艺,灵敏机巧,善于交际,学习力强,足智多谋,野心十足,生活多姿多彩,常得异性助力。
缺点:贪多务得,不喜深入,任性倔强。
代表人物:妲己,纣王诸侯苏护之女,相传为九天玄女派下的狐狸精附身,用以蛊惑纣王,助纣为虐。
贪狼星:其实整个封神榜的灵魂人物是妲己,这位倾国倾城的大祸害。
话说妲己原是九天玄女座下一只狐狸精,九天玄女为灭商纣便派她下凡附身于诸侯苏护之女的身上,因苏护之女本就有倾国美色再加上狐狸精媚力,立刻被好色纣王召入后宫,日夜迷惑纣王以行主子交代任务,灭商纣。
但狐狸就是狐狸却藉机伤害无辜,如贾夫人、姜太后等都非九天玄女原意。
而商纣灭亡,妲己就擒,姜子牙将她处以极刑,太白金星以其灭纣有功,封妲己为欲望之神,领于贪狼星。
二——天璇巨门星古来称为“暗星”,在阴性星群里地位很特别,个性耿直,直言不讳。
巨门,北斗第二星,天文名称:天璇。
优点:心思细密,耿直明快,专心一意,理解力强,中规中矩,直来直往。
这就是中国古代彗星观测记录:图文并茂
这就是中国古代彗星观测记录:图文并茂
2014-03-25 10:52:21 作者:小路编辑:小路
中国的占星学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的人们通过观察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而形成了古天文学,用于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近日,NASA中文微博曝光了一张中国古代祖先们所记录的彗星观测记录,其中使用图文形式记录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彗星。
目前,尚不知道这张观测记录来自何朝何代,如若屏幕前的你辨识出来了,欢迎在下面的讨论板块中分享。
中国古代星图之演变历程及绘制方法探析秦晓斌1,刘晔华2,汪刘慧2,杨凌彦3,孟凡明3(1.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601;5 2. 安徽大学中文系,合肥 230601;3.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合肥 230039)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中国古代天文学之重要作用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之上,着重对中国古代星图之演变历程及绘制方法进行研究。
古代星图研究中主要涉及星图产生的背景,星图分类及各类型星图的发展历程等问题,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总结、对比研究法。
最终研究表明,10 中国古代星图种类极为丰富,星图演变历程源远流长,其绘制方法亦较为独特。
就相关具有代表性的星图而言,其绘制方法与西方相关绘制方法有共通之处但不全相同。
此外对与星图绘制相关的恒星测量学概念也作了一定解释。
关键词:天文学史;中国古代星图;星图绘制方法;天球坐标中图分类号:P1-0915Th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rendering method of ancientChinese star mapQIN Xiaobin1, LIU Yehua2, WANG Liuhui2, YANG Lingyan3, MENG Fanming3(1. Management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20 2. Chinese Faculty,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3. School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important role astronomy played in ancient China is described in the first place, followed by its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based on which we studied particularly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drawing methods of ancient Chinese research on star map. This article 25 deals mainly with the background where ancient star map arose, the classifications and thehistorical evol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these maps. With both the specified rule of induction and the contrastive study, we show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star maps which vary in types are of long standing and well established, also are of unique drawing methods. In terms of the representative star maps, there li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rawing method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tar 30 maps in spite of their sharing some common features. A further explanation of some concepts instars metrology about star map drawing is also given.Keywords: Histroy of astronomy; Ancient Chinese star map; Method of drawing star map;Celestial coordinate35 0 引言中国古代天文工作者对星象之图相当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