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思想解放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话题。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都在尝试解放思想,探索新的思想路径。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898年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逐步崩溃。
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主张以新学为主,摒弃儒家经典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推崇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强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现代文明。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4运动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919年5月4日开始,由学生群众发起,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该运动在思想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该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倡导民主和科学,摒弃封建传统,倡导人民自由、平等和文化独立。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摒弃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推动了经济改革和民主进程。
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才激励,使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春天。
总之,思想解放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通过对戊戌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条重要命脉。
20世纪三次思想大解放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八十年的光辉旅程。
追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并取得辉煌业绩的历史轨迹,发现她,八十年的道路虽不一帆风顺,但在领导自己国家的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方面,却创造了举世震撼的人间奇迹。
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带到了已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新中国。
而且正满怀信心地跨入新世纪,进一步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好社会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顾党的八十年的战斗历程,我们会发现四个闪光的大字——思想解放或解放思想紧紧与中国共产党相伴随。
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三次伟大结合,也就没有三次伟大结合的巨大成果,当然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20世纪下半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辉煌成就。
这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基本轨迹:因为思想解放的背后是创新,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然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
那时,中华民族面对的是濒临毁灭的悲惨暗淡的景象。
1902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发出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满腔悲愤的呐喊。
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深渊中的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如何争取人民解放?如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三大历史性难题。
为了求解三大历史性难题,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追求。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1894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随后又举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大旗,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
工商C111 金炳华118143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间:1895年,目的:救国图强,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背景: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六君子。
性质和意义:它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
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
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背景:中国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将革命风暴推向前台;代表人物:孙中山。
性质和意义: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1923年,目的: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背景: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性质和意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92;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及运动(一)魏源、严复的启蒙思想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的主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世界。
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介绍了“”的进化论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起提供了思想武器,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广泛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这场讨论席卷全国,促成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
(六)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世界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文艺复兴1.时间、地点:14-16世纪;西欧。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性质:4.最先兴起的国家:5.核心思想:6.意义:文艺复兴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启蒙运动1、时间:18世纪。
2、地点:以为中心的欧洲。
3、基本观点:自由平等。
4、性质:5、代表人物:(①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一生致力于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尤其是的腐朽黑暗,倡导,主张;②孟德斯鸠提出“”学说,不仅成为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有力武器,也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③倡导“人民主权说”,提出“社会契约论”,其思想一度成为法国大革命中的“圣经”,成为雅各宾派的革命行动纲领,也为欧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十一: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一、概述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1、世界史:(1)14——18世纪欧洲的两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①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②18世纪的启蒙运动。
(2)19世纪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
2、中国史:(1)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国现代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二、知识整合:1、文艺复兴:(1)时间:14——16世纪;(2)开始国:意大利;(3)实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5)代表人物:①但丁:《神曲》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②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③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6)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18世纪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前的思潮)(1)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2)核心思想: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理性主义);(3)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4)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5)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传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2)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3)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①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剧烈论战。
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重难点突破】一、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1〕都是资产阶级分子用西方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开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开展为根底。
2.不同点:〔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进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根底;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根底;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根底。
本专题所讲述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都是重要的考点。
从历届命题角度来看,本单元内容的考查将着眼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分析,并同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相结合来命题。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及运动(一)魏源、严复的启蒙思想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的主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世界。
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介绍了“”的进化论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起提供了思想武器,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广泛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讨论席卷全国,促成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
(六)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世界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文艺复兴1.时间、地点:14-16世纪;西欧。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实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
4.最先兴起的国家:5.核心思想:人文主义6.意义:文艺复兴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启蒙运动1、时间:18世纪。
2、地点:以为中心的欧洲。
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4、基本观点:自由平等。
5、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6、代表人物:①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一生致力于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尤其是批判的腐朽黑暗,主张由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和,②孟德斯鸠提出“”学说,不仅成为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有力武器,也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欧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易错点12 近代史上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1:洋务运动: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主张学习先进技术,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戊戌变法: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思想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影响: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辛亥革命: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影响: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4:新文化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
它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以当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近代西方先进思想的推动下,冲破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笼,高喊“科学和民主”,开展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大改造。
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5:五四运动:时间:1919年5月4日,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前期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由“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转向“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梳理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三次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犹如一股强风,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一、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的,具有崭新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正是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二、延安整风。
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941年,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第二年2月,毛泽东又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话,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展开,运动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中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和反思1、戊戌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洋务运动。
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新文化运动。
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
距离2011年高考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文科的同学要有一个清楚的头脑,总结各科的知识重点并记住。
下边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
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新文化运动
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
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
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由“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转向“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三)影响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恩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涨。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
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3.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共同影响表现为:
(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2)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但是单纯的“西学”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在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联系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
(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
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