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1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素材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某某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某某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某某、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二、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政治上:①专制独裁与某某某某两种政治势力并存。
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后,厉行独裁卖国政策。
为了维护某某某某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先是采取政治斗争手段,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将中国政治纳入政党政治的轨道;后是采取军事斗争手段,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孙某某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斗争,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北洋政府的继任者继续实行军阀独裁统治,为维护某某某某制度,孙某某在某某倡导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与政权对峙。
由于西南军阀无意北伐和护法,并与政权中的直系军阀勾结,护法运动失败。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的表现。
②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
北洋军阀继续控制中央政权,地方军阀与之分庭抗礼。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是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军阀割据与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于1924年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20世纪三次思想大解放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八十年的光辉旅程。
追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并取得辉煌业绩的历史轨迹,发现她,八十年的道路虽不一帆风顺,但在领导自己国家的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方面,却创造了举世震撼的人间奇迹。
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带到了已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新中国。
而且正满怀信心地跨入新世纪,进一步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好社会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顾党的八十年的战斗历程,我们会发现四个闪光的大字——思想解放或解放思想紧紧与中国共产党相伴随。
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三次伟大结合,也就没有三次伟大结合的巨大成果,当然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20世纪下半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辉煌成就。
这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基本轨迹:因为思想解放的背后是创新,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然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
那时,中华民族面对的是濒临毁灭的悲惨暗淡的景象。
1902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发出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满腔悲愤的呐喊。
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深渊中的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如何争取人民解放?如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三大历史性难题。
为了求解三大历史性难题,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追求。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1894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随后又举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大旗,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
工商C111 金炳华118143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间:1895年,目的:救国图强,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背景: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六君子。
性质和意义:它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
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
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背景:中国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将革命风暴推向前台;代表人物:孙中山。
性质和意义: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1923年,目的: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背景: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性质和意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姜瑞萍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出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准备。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学习对象:日本。
原因: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美国叩关后,日本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变着,天下之公理”。
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变法运动的高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百日维新的进行提供了思想准备。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而康有为、梁启超极力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保皇派。
阵地:革命派《民报》、保皇派《新民丛报》。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日益黑暗,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出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使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无法容忍。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距离2011年高考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文科的同学要有一个清楚的头脑,总结各科的知识重点并记住。
下边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十一: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一、概述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1、世界史:(1)14——18世纪欧洲的两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①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②18世纪的启蒙运动。
(2)19世纪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
2、中国史:(1)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国现代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二、知识整合:1、文艺复兴:(1)时间:14——16世纪;(2)开始国:意大利;(3)实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5)代表人物:①但丁:《神曲》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②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③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6)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18世纪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前的思潮)(1)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2)核心思想: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理性主义);(3)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4)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5)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传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2)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3)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①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整合:1、近代化探索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2、中外近代化的探索比较:西方近代化探索: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中国近代化探索: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同点:中西方近代化的变革顺序正好相反。
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过程。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近代是被迫打开了国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受西方影响较大。
3、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1911+国民纪年4、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5、区别: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
6、洋务运动与同时期的改革比较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61年中国洋务运动;都是维护改革者统治,在中国维护封建统治,俄日顺应资本主义潮流。
7、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中国没有发动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进行倒幕运动,打击封建势力。
8、孙中山与华盛顿比较:都创建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孙中山与毛泽东、邓小平联系:9、中国近代历史上几个政权的更迭:清政府:1912年垮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在南京成立。
北洋军阀政府:1927年北伐战争中被推翻。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蒋介石建立,1949年渡江战役后推翻。
10、促进思想解放的事件。
中国:古代:百家争鸣近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现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国外: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11、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
1、近代中国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答:(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了香港,葡萄牙霸占了澳门。
中国的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也遭到严重的践踏,从而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此外,外国侵略者还利用攫取的特权,首先在上海,继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租界,实行殖民制度,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向半殖民地的中国转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侵略者攫取了增开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以及压低关税等特权,侵略势力扩展到北方沿海和内地,中国的主权被西方列强进一步破坏和践踏了。
且清政府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使日本割去中国台湾等大片领土,进一步的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群起效尤,争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使中国经济遭受到了沉重打击。
巨额的赔款又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进一步加快。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抢夺矿山,成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同时,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仍在继续增长。
外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严重地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设厂投资、侵夺铁路、矿山等资本输出的方式,逐渐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加重了民族危机。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及运动(一)魏源、严复的启蒙思想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的主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世界。
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介绍了“”的进化论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起提供了思想武器,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广泛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讨论席卷全国,促成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
(六)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世界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文艺复兴1.时间、地点:14-16世纪;西欧。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实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
4.最先兴起的国家:5.核心思想:人文主义6.意义:文艺复兴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启蒙运动1、时间:18世纪。
2、地点:以为中心的欧洲。
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4、基本观点:自由平等。
5、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6、代表人物:①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一生致力于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尤其是批判的腐朽黑暗,主张由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和,②孟德斯鸠提出“”学说,不仅成为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有力武器,也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欧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和反思1、戊戌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洋务运动。
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新文化运动。
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中国近现代史之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三次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犹如一股强风,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一、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的,具有崭新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正是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二、延安整风。
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941年,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第二年2月,毛泽东又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话,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展开,运动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中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南京大学胡福明教授撰写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的观念,在全党引起了巨大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首先,“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后,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讨论明确的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继而影响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