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描绘画面解题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268.36 KB
- 文档页数: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了解其意境和文化背景,更需要掌握其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通常采用动人的、形象化的词语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
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对登高望远的感受进行描写,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表现秋景的美妙。
同时,他也用“峨峨翠嶂,凌云壁立”、“青山挂翠,绿水潺湲”等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山水景色。
在诗歌中,形象、生动的表达不仅可以增加表达的动人程度,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友情的坚韧。
这里的野火和春风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但也要适度运用,不能过度渲染,否则就会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三、采用对仗和韵律的手法古代诗歌中对仗和韵律的运用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对仗和韵律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律美感。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尽”和“流”、“目”和“楼”都是对仗,使整首诗歌在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对仗和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声韵之美,使诗歌更加流畅和动人。
四、通过节奏和排比的手法增加感染力古代诗歌中的节奏和排比的运用也是表达技巧之一。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重音和轻音的组合方式,排比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句式、结构相同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节奏和排比的运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种节奏和排比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律美感,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描绘画面【课标要求】描绘诗词画面,主要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要求:感知古诗文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古诗文的思想感情,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画面描写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诗歌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等综合欣赏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有创意地表达,因而这类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考查重点】古诗词描写画面题,要学会从所描写的景色入手,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并融入情感、生动描述,这样就能扣住题目、准确答题。
【主要题型】描绘诗词画面题目形式通常有:1.xx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请描绘xx句所展现的画面。
3.诗歌中xx句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4.诗歌xx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展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命题趋势】古诗词中的画面美、意境美不在于画面意境中的景色本身的美,而在于其画面意境是否与诗人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美的)境界。
因此体会“和谐、统一”的风格境界才是体会画面、意境美的关键。
【备考策略】(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考法一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描绘画面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田舍①【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
③菁:水草。
④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的气息。
(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2分)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2分)【参考答案】1.“乐”或“乐哉”(2分)“忙”(1分)(评分标准:2分。
答“乐”或“乐哉”,得2分。
若答“忙”字,得1分。
)2.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6分)(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2分)(2)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4分)【参考答案】1.D2.(1)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2)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一、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
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点例句解释④互文见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
这里的“松风吹”“山月照”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式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
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华版对于古诗歌的鉴赏一直是我们语文考试的考点,要想做好古诗鉴赏题就要利用好古诗大答题技巧,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技巧精华版,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诗歌鉴赏技巧精华版(一)(1)意象特点:解释意象在句中的表层含义+该词描写的景象,该词表达的情感或意境本诗(本联)选用XX的XX、XX的XX,渲染了XX 的氛围,术语的概括作用(如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XX的情感。
画面特点:恬静优美、清远含蓄、清新明丽、孤独凄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幽寂寞、沉郁忧伤、和谐静谧、阔远苍凉、高远辽阔、和平冲淡意境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魂壮阔、萧瑟凄冷、宁静安详、雄奇瑰丽、虚幻飘渺、萧条冷落、繁荣富丽。
(2)意象的含义:描绘诗中表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氛围的特点)+交融的感情描绘了一幅XX(名词)XX或描绘了一幅XX图(时间+季节+人物活动),营造了XX的氛围,表达了诗人XX的感情。
飞鸟:自由鸥鸟:毫无心机、不与人争斗、悠闲自在的生活、归隐、与世无争孤鸟:思乡、思归、离群、失群青山:永恒、历史沧桑、永恒不变的深情故山:故乡捣衣、砧声:思乡流水:情感的阻隔、情感的表达浮萍、飞蓬:漂泊船:隐居、漂泊落红、落花: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红颜易衰、时代由盛转衰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遇、杜鹃:思乡、漂泊杨柳、兰舟、关山、长亭、鹧鸪:离愁别绪春日、清风、明月、清泉、小溪、花草:闲情逸致乌鸦、杜鹃、猿、蝉:衰亡、哀婉、凄楚登楼、凭栏:报国壮志、悲慨、激愤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羁旅行驿之苦小楼:思念闲情(3)字词推敲: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和作用这一字在句中的意思是XX,运用的了XX的修辞,写出了XX的景象,表达了诗人XX的思想感情。
(4)人物形象分析: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这首是描写了XX(特定的环境和氛围)的一个XX(思想、性格、特征)的XX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描绘画面解题技巧
一、常考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某两句展示的画面,展开合理想象。
二、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三、[解题方法步骤]
(1)找出诗歌里面出现的意象(一般是名词)列出来并根据修饰它的词语解释意思?
(2)这些意象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3)这个画面渲染了什么气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四、答题格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五、[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
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
洁优美。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六、练习巩固
野池
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①叶齐。
川口②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②川口:河口。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所描写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潭上作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歌后两句抒发的思想感情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所表达感情是否相同?
思归
韦庄
暖丝①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②客肠。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③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
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④凋谢吕安⑤亡。
【注】①暖丝:温暖春日中新绿的柳枝。
②断:不连续,断开。
③垂:垂落,垂下。
④子期: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精通音律,俞伯牙挚友。
⑤吕安: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落拓不羁,恃才傲物,“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与他是至交。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第三联展现的画面。
(2)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
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请描绘诗句“猿啼客散暮江头”呈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